醉枕江山(精校)第639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639/864

  古家老大疑惑地道:“莫非柯典事撒谎。”
  古竹婷哂然道:“我看他可不像一位忠贞义士!”
  古家老三思量片刻,道:“每年都有户部和御史台查验粮草,如果叫人一眼就能看得出粮储不足,他们也不会这么多年都安然无恙了。这其中必有古怪,咱们可着这一幢粮仓查下去。”
  古老大瞪着他道:“怎么查?”
  古老三指了指插在粮堆上的几把木锹,道:“往下翻!”
  古老大怪叫道:“这么多粮食,往下翻?你真是蠢得够……”
  他还没说完,古竹婷突然眼睛一亮,欣然道:“这法子不错!有时候,用聪明人的办法对付聪明人,反而不得其法。笨人笨法子,对付这些聪明人反而更有效果。”
  这句话是杨帆说过的,古竹婷对杨帆有一种莫名的信服,这时重复阿郎说过的话,心里甜甜的,笑靥如花。
  古老三摸了摸鼻子,哭笑不得地道:“幺妹子,我都不知道你是夸我还是损我。”
  古竹婷向他扮个鬼脸。
  四口木锹上下翻飞,亏得这粮仓宽阔,否则粮食颗粒松散,堆向四壁的粮食随时塌落,他们也休想在中间不断向下挖掘了。不过这粮仓极宽阔,四人又是一身好武功,体力极其充沛,那挖掘速度竟是极快。
  四人挖掘近丈深度,古老大暗觉失望,正想叫兄妹罢手,古竹婷一锹下去,就听“咚”的一声,竟然触到了什么硬物。
  四人同时罢手,相互看了一眼,马上加快了动作,片刻工夫,随着他们的清理,脚下渐渐露出了木质的地面,古竹婷使手一叩,“嗵嗵”作响,古竹婷沉声道:“这是空的!”
  古老三道:“这些贪官用的法子真是千奇百怪,这样的手段也有。”
  古竹婷道:“在仓中动这样的手脚,那说明他们贪污粮草已非一日两日,参与的人也不会是一个两个,否则如何在仓中建这么大的一个东西又不为人所知?只怕是上下其手,州官、仓官都有份儿!”
  古老大想了想道:“粮仓可以做手脚,账目也可以做手脚,可是户部官和御史台检查粮草时他们怎么敷衍?难道所有的官都被他们收买了?阿郎给我们的户部官查验流程,可是要开仓验看的,下面没有粮,如何唬人?”
  古竹婷眸波一闪,忽然抄起木锹,沿着那木质地板向一侧掘去,很快,她就掘到了边缘,这时距仓壁还有近丈距离,从这边缘看是下边的木质地板应该是一个圆桶。
  古竹婷恍然道:“我明白了!他们这是仓中仓,圆仓中建圆柱充塞,周围有粮、上面有粮,阿郎给咱们的章程上说,户部官查粮时,多以尺半木管插入粮堆,以检验内中粮米有无损坏霉变或以次充好。这木柱距仓壁至少七八尺,根本验不出任何问题。”
  四人相视而笑,古老大道:“他们用的法子应该不止这一种,其他的仓还要不要查?”
  古竹婷盈盈起身,轻轻拭去额头汗水,轻松地笑道:“不必了,一旦被人察觉反而不美,有此一桩,足以作为铁证!把粮食盖回去吧,等胡御史到了,咱们就让他们的阴谋当场大白于天下!”
  ……
  丹州,壶口瀑布。
  巨大的轰鸣声持续不断,也不知持续了几千几万年。时御史看着那天下至柔的水狠狠砸下悬崖,怒吼着、咆哮着、奔腾着,溅起连天遮地的水雾,急流湍急旋转,有种想要一头扎进去,被那激流搅个粉身碎骨的冲动。
  李刺史站在旁边,捻须悠然道:“如此壮观盛景,时御史可有兴致赋诗一首?”
  时御史脸色铁青,一言不发地转过身去。
  李刺史怡然一笑,又道:“钿钿姑娘琴棋书画无所不精,榻上风流更是令人回味无穷。如果时御史喜欢,君子有成人之美,李某便把她赠与足下,如何?”
  时雨气得浑身颤抖,霍然转身,怒视着李骏峰道:“李使君莫要欺人太甚!”
  李刺史也不想调侃他过甚,真把此人刺激得不计后果那就不妙了,是以只是哈哈一笑。
  经过那桩丑事,时御史在李刺史面前再也摆不出刚正不阿、操守高洁的御史形象,对于丹州粮储的疑点,他是再也不敢过问了,现在只是挨着时间,等着上报朝廷一个查无实据的结果。
  每每想起自己把持不住,中人圈套,时御史都悔恨得心如刀绞,可他怕,他怕丑闻传开,仕途清誉毁于一旦,他怕罢官丢职,让那一直为他自豪的嫂娘伤心失望。耳听得瀑布巨龙般嘶吼,时御史真想纵声呐喊,可他唯一能做的,仅仅是仰起头,泪如雨下……
  洛阳正下大雨。
  自唐以来,国家三京。西京长安多干旱,北京太原近边患,东京洛阳就是易水患了。
  伊、洛、瀍(chán,水名)、涧、谷等数条河流均流经洛阳,所以洛阳及周边地区一旦降水较多,洛阳城中就发大水,洛阳大型水灾平均每十年必发生一次,具体时间多集中在季风影响的夏秋时节。
  杨帆自到洛阳,还不曾遇上连日暴雨,可今年雨水奇多,是他以往从不曾遇到过的,洛阳城中大部分地区已是一片汪洋,虽然水不深却跋涉极难,出入不便,许多坊市店铺都关门了,菜价粮价开始逐步高涨,原定的秋闱也无限期押后。
  杨帆身在宫廷,各地消息都集中送至此处,所以他最清楚水讯严峻,今年雨水太多,各处堤防都在加固,水势也随之增高,河水滔滔,日日夜夜如牛吼一般奔腾狂嗥,天地之威不由人不为之变色。
  宫城北面护城河畔甚至已经准备了一条大船,以备出现意外时接了皇帝与皇太子等人避水灾,虽然真若溃了大堤,船只根本没有作用。
  杨帆牵挂家人,便偷个空闲回来,叮嘱家人备足粮米暂上龙门避险。可也巧,他刚到家还没说几句话,清河崔林便冒着大雨来了,把他堵个正着。
第九百零一章
焚天
  “今日不巧得很,为兄马上还得赶回宫城,贤弟有话得快着点说!”
  杨帆说着,担心地看看阴沉沉的天色,雨幕茫茫,檐下已经成了水帘洞,家仆们用沙袋把所有的院门都垒起来了,可院子里却依旧积水甚深。
  崔林拧了拧湿漉漉的下摆,洒然笑道:“小弟也知道今日来得不是时候,可是事情紧急,不得不来。”
  杨帆回首看他一眼,问道:“可是为的显隐之争?”
  崔林听了便叹气,道:“兄长知道最好,我们希望显隐二宗能团结一致、精诚合作,而不是互相拆台,甚至彼此对抗。”
  杨帆当然知道他说的“我们”是谁,杨帆笑了笑道:“贤弟与我虽相识日短,却是一见如故。有些话,我也不用藏着掖着,直接给你说了吧。造成今日这种局面,难道不是因为他们纵容的结果么?沈沐回来一年有余,他们不清楚?”
  崔林苦笑道:“这件事,或许是我们估计有误。上一次显宗虽然吃了大亏,还丢了长安这个根本,可说起来,实力却犹在隐宗之上,长者们也是担心显宗会咄咄逼人,谁知道沈沐却也野心勃勃,到处示弱哭穷的,实则他的实力已然远超我们所料……”
  杨帆想起他在西域时沈沐曾向他展示的力量,隐隐觉得七宗五姓对沈沐的力量评估还是有些偏低,隐宗是沈沐拉着“继嗣堂”中下层的一群人渐渐发展起来的,其中虽也会直属于七宗五姓的子弟,但绝不会像显宗这么多。
  凭沈沐的手段,只要不让这些人接触太核心的东西,他们就无法全面掌握隐宗究竟掌控了多大的力量,大概姜公子当初也是因为过于低估了沈沐所能发动的力量,才导致长安惨败,退走洛阳。
  但是杨帆并没有说出这件事,如果他说出来,固然无凭无据,可七宗五姓未必就全然不信,哪怕其中只有一两家提高了警觉,进而去摸沈沐的底,都会给沈沐造成一定的麻烦,沈沐若再分神应付七宗五姓,对付他就更是分身乏力。
  可杨帆从心底就没有一点想透露的意思。隐宗固然是他眼下最强大的敌人,七宗五姓却是悬在他头顶的一把利剑。显宗也好、隐宗也罢,不管如何强大、不管怎么蹦跶,七宗五姓都像是一尊高高在上的神祇,笑看他们在自己的手掌心里蹿上蹿下。
  这种认知感让杨帆心里很不舒服,和背后操控他们的七大世家比起来,他更喜欢隐宗,哪怕隐宗是他针锋相对的敌人,可至少是看得见摸得着的一股力量,而且并非不可战胜,七宗五姓却不然了。
  杨帆对崔林道:“是否有所误判,意图制衡我显宗却是一个事实。这件事伤害的不只是我,也是整个显宗。”
  崔林沉默了,他当然明白杨帆的意思。虽说“继嗣堂”是七宗五姓一手创建,创建者中大部分都是七宗五姓的人,但是这些年来已经吸收了很多外姓人加入,即便是本来属于七大世家的子弟,如今也有自己的利益小团体,七宗五姓偏帮隐宗的事当然令他们不满。
  可是该说的话还是要说的,崔林沉默片刻,道:“不管如何,我们不希望你们再起争端。尤其是这一次你动用了官方的力量,自‘继嗣堂’创立以来,从不曾有过这样的事,一旦官家介入,有些事可由不得我们自己做主了。”
  杨帆慢慢踱到门口,门口也堆了沙袋,过膝的混浊雨水在院子里荡来荡去,不时会有雨水溅泼进厅堂。杨帆道:“有时候,事情的发展自然而然,就像这堂前的水,你越堵它越高,我能发动这场‘战争’是因为我顺应了民意,我想阻止已不可能!”
  崔林蹙眉道:“难道杨兄希望长者们亲自插手不成?”
  杨帆回首,桀然一笑:“这件事已经经过了官府,徐有功在太原,时雨在丹州,胡元礼在鄜州,老人家们就算亲自出手,此时业已不可能阻止事态的发展,以我之见,长者们还是置身事外的好。”
  崔林的脸色沉下来:“一旦官家介入,后果不堪设想,这个……你早该想到的。”
  杨帆道:“这件事如果不是因为长者们的纵容,本就不会出现,我现在只能尽可能地把损失缩小到最小的范围,别的我也没有办法。”
  崔林道:“如果你一意孤行,我们会把各大世家嫡宗长房的那些子弟们撤出来,否则一旦情势失控,就算各大世家不会牵涉其中,这些精英子弟也会损失重大。”
  不管是显宗还是隐宗,这样的世家子弟都有一些,其中尤以显宗最多。姜公子本就出身世家,再加上他一向高傲,重用的人自然也大多出身世家。在此决战关头,如果各大世家施加影响,撤回这些身负要职的子弟,显然对显隐二宗都有影响,尤其是显宗。
  杨帆却丝毫不慌,莞尔一笑道:“也好!我也不希望他们有什么闪失,等尘埃落定之后,他们再回来也不迟。”
  崔林眉头紧皱,道:“杨兄似乎还不太明白我的话,如果这些子弟撤出,七大世家对你们的支持力度……”
  杨帆慢慢转身,望向厅外,淡然答道:“无论如何,也得决出雌雄再说!”
  “咔喇喇……”
  一道紫色的闪电映得厅堂骤然一亮,然后一道响雷震得窗棂簌簌发抖。闪电亮起时,负手而立的杨帆仿佛突然被镀上了一层金边,崔林看着他傲立不动的身影,心中轻轻一叹。
  他的祖父和各大世家的长者们纵容沈沐,本是希望在继嗣堂内达成一种平衡的力量,结果却使掌握着巨大财力物力的继嗣堂在分裂之后一再内讧,内耗惊人,玩火者终自焚。
  他现在只希望显隐二宗不会步那些老人家的后尘,如果情形失控,最终由朝廷掌握了主动,那对显宗、隐宗,对显隐二宗背后的七宗五姓,都将是一场噩梦。
  ……
  “当~~,当~~~”
  悠扬的钟声在古城上空回荡,这是宝室寺的钟声。
  鄜州宝室寺建立于隋朝以前,贞观三年的时候,有善男信女捐资铸造了铜钟一口,上铸飞天、链花、朱雀、青龙,还有阳刻正书铭文,成为宝室寺镇寺之宝。铜钟一响,声闻数十里,俨然是鄜州一景了。
  胡元礼到了鄜州境内便偃旗息鼓,同时御史一样,他也想用微服私访的办法先对鄜州调查一番。
  这倒不是胡元礼与时雨心有灵犀,实在是因为他们这些御史言官天生扮演的就是与其他官员对立的角色,他们每到一处,就算不是为了查办此地官员,当地官员也会戒备重重。
  这种事遇到得太多了,所以御史们到地方上查办案件,几乎无一例外都会选择先微服私访,虽然侧面打听到的消息有道听途说之嫌,很难作为确凿实据,也总比只听地方官汇报解释要客观一些,这也算是兼听则明的一个办法吧。
  胡元礼扮作客商,悄无声息地住进宝室寺,捐了一笔香油钱,一行人安顿下来。胡元礼痛痛快快地洗了个澡,除去一路风尘,换好轻衫出来,案几已然摆好,几道清淡小菜还有一碗粳米粥,一盘当地的特色面食。
  胡元礼坐下来刚要享用,就听“笃”的一声,一柄带着红缨的飞刀贯在了桌上,骇得胡元礼仰面跌倒,大呼“来人!”
  两名守在门外的差官提刀抢入,一见房中情形也自惊慌,急忙扶起胡元礼,便拔刀搜索起来,室内室外,梁上窗后,哪里还有人了。
  胡元礼心神稍定,见那飞刀下扎着一封信柬,心中一动,急忙拔下飞刀,取下信柬,展开细细一阅,不由暗吃一惊:“民间传说,那江湖游侠儿高来高去,神通光大,竟然真有这般本事?”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639/864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