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市藏真(校对)第995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995/1436

  这柄如意首为灵芝型,边缘起线随形而就,内中浅浮雕寿字当中,周边宝伞、莲花、盘肠、金鱼四宝围绕。
  如意柄部穹起之处开光内有白盖、宝瓶、法螺三宝,柄尾开光内有法轮及蝙蝠。
  柄部正背面相间云纹,飘洒肆意。此件如意雕琢纹饰清晰明暸,吉祥寓意俱现,宫廷用器之风范表露无疑。
  如意首的四宝,加上柄部的三宝,还有柄尾的法轮,正是八吉祥,此为西、藏藏传佛教八宝,象征佛教威力的八种物象。
  明清瓷器之上多以八吉祥为饰,而体现在玉如意之上,实属罕见。
  此件如意料罕巨匹,精工细琢,皇家气质彰显无遗,观其包浆,雕工等特点,应该是一件清代乾隆时期的精品之作。
  最为难得的是,这支如意品相完好,一点磕碰都没有,更是精品中的精品,不得不让人发自肺腑的赞叹一声。
  李大爷见在场众人对此都没有疑问,顿时高兴了起来。
  就连韩孔雀也不得不感叹道:“好一支玉如意!”
  这时吴二叔对大家拱了拱手说道:“麻烦各位把这件宝贝让给我吧!在下先行谢过了。”
  在场有能力购买这支如意的不少,对这玉如意感兴趣的也不少,而吴老大之前已经得了一套家具,现在肯定不会再争了。
  现在就是韩孔雀和卫长青了,如果他们不跟他挣,那么他就可以买下来。
  虽然很喜欢这件玉如意,但韩孔雀还是点头同意让给吴二叔,而看到韩孔雀这种表现的卫长青,眼睛转了转,也点了头。
  本来想要说话的肇东可,看到卫长青的表现,最后还是没有说话。
  吴二叔谢过之后,转身对李大爷道:“李老,我是真心喜欢这支如意,麻烦您开个实在价吧!”
  李大爷见此,心中高兴,沉思了一会道:“既然这位先生真的喜欢,那我也不矫情,就两百万匀给您吧!”
  两百万,如果在拍卖会上,这种品相的玉如意当然可能不止这些,不过正常买卖还是有些贵了。
  不过“漫天要价,坐地还钱”,李大爷开的价格虽然不算是漫天要价,只是价钱还是要还的。
  吴二叔想了想说道:“李老,这支玉如意上拍卖会可能还要多些,不过来去也不会太大,这样,我出个实在价,一百六十万,您看行不行?”
  李大爷沉思良久,一百六十万到也还可以,不过钱没有谁会嫌多,于是他提价道:“一百六十万有点低啊!一百八十万吧!怎么样?”
  吴二叔眉头皱了皱,想了一会说道:“这样吧,拿个折中价,一百七十万,行不行?”
第一千一百四十五章
郑板桥竹石
  李大爷思考了片刻,点点头:“行,就按您说的办。”
  玉如意顺利成交,接下来,那只斗彩盖碗,不出意外的被吴二叔以六十五万块钱的价格匀走,一时间大家是皆大欢喜。
  此时,哈维对李大爷开口道:“李老,您这么多年的收藏,还有没有好的宝贝让我们开开眼?”
  李大爷不好意识的笑了笑道:“各位实在不好意思,有几件精品,我都匀给了好友了。”
  说到这里他顿了顿道:“不过要说值得一看的物件,我这到还有一件,只是请了几位师傅掌眼,却有些争议,诸位还要看吗?”
  李大爷这样一说,众人的好奇心都吊了起来,纷纷表示要开开眼。
  过了五分钟左右,李大爷抱着一卷画轴走了出来,不用说,这是一幅古画。
  果然,李大爷小心的打开画轴之后,这确实是一件古画,卷轴横一米,竖三十公分左右,淡黄轴,轴筒包浆口看起来都有些年数了。
  韩孔雀瞧着那古画,入眼很明白,以他的眼光自然不会瞧错,这画的轴和包浆做得还是不错,应该是清代的老件,但画就不行了。
  当然是以他的眼光见识来看,才能分辨出,如果是普通人的话,这画看起来还是很不错的,古朴古素,但韩孔雀看得出来,这只不过是一幅假画!
  郑板桥的竹石图,可是十分有名的,所以这么一幅画,存在争议是肯定的。要不然,这幅画也不会保存在这里。
  郑板桥是“扬州八怪”的代表画家,幼时聪颖好学,尤爱字画,有诗、书、画“三绝”之誉。擅长画兰、竹、石、松、菊等,而以兰竹最为著名。
  《竹石图》是郑燮62岁时画的庭院之竹,瘦石壁立,以白描笔意为主,中锋勾勒,用笔致瘦硬的长折带皴勾出坚硬挺削的石质。极尽变化,神韵具足。
  石前有两三枝劲拔挺秀的新篁修竹,有呼有应,全图画家以“冗繁削尽留清瘦”的简洁画法写成。
  整个画面,简约明快。竹清石秀,气势俊迈,风神肃散,有傲然挺立、不可一世之概。
  郑板桥画竹,以“简、瘦”为上,此图以简劲笔锋勾勒突兀的山石,在整个坚硬瘦石折裥处略施以小斧劈皱,崚嶒之态顿出;竹竿细之又细。但细而不弱,竹叶少而腴,不乏葱翠富强;一竿修竹顶天立地。其他竹子则交错纷杂有致,虚实、浓淡、高低、远近两相呼应,在妙趣横生间又生一种孤傲之气出彩的还有题款。
  郑板桥愈到晚年,书法愈是风神独具、挥洒自如、翰墨苍劲。
  画上题句云:“昔东坡居士作古木竹石,使用枯树而无竹,则黯然无色矣。余作竹作石固无取于枯木也;意在画竹,则竹为主以石为辅之。今石反大于竹多于竹,又出于格外也;不泥古法。不执己见,维在活而已……”
  从这段题句,可以看出郑板桥的创作思想:首先是作画不落前人窠臼,不能唯古是从,食古不化,主张“师其意不师其迹”,“但得宋元气韵在,何须依样画葫芦”。
  其次是创作不能恪守陈法,不要怕出格,要追求新的表现手法。
  再者是创作在于不迷信古法,不固执己见,做到一个“活”字。
  能够达到这种程度,绝对属于大宗师一级,而这副画,虽然也不错,但还真达不到大宗师的水平。
  现在这幅画存在争议,只不过是这幅画也有其得意之处,这幅画画,神韵间远,山水秀逸,有“山光在掌,云气生衣”的韵致,也算是一副难得的佳作。
  “李老这幅画是自己淘到的?”看完之后,韩孔雀问道。
  李大爷看向韩孔雀:“确实是我淘到的一件宝贝,虽然我很多老朋友都说看不准,不过,我还是认为这是一幅珍品。”
  “画工不错。”韩孔雀也不知道该说什么好。
  李大爷倒是十分看得开,他笑着道:“当年我得到的比较容易,就算真的能够证明这是一幅赝品,也没什么。”
  说着,李大爷说起了当年他捡漏的经过。
  当年他遇到这副画的时候,是在首都的一家古玩行里,当时画的主人去那家古玩行卖画,正好被他遇到了。
  他进门就听到古玩行的老板道:“先生,你这画,呵呵,还是拿到的别的地方瞧瞧吧……”
  通常古玩店,当铺等地方,掌眼的师傅掌柜,对客人拿来的物件,哪怕验出了是假的,也是不会明白的说出这东西是假的,这基本上是一条行规,所说的话基本上都是一样的,“您还是到别家瞧瞧吧!”
  这话的意思也自然是表明了这东西不值钱,或者就是假的,只是不明说而已。
  那男子顿时大失所望,似乎又绝不相信的说道:“你……你们真不要?我爷爷曾经说过了,这是我们家的传家宝,真的,是老祖宗传下来的,你……这个价钱可以……可以商量嘛……”
  老板又一摊手:“对不起,先生,你还是到别家去谈谈吧!”
  “慢着!”这个时候,看清了画的内容之后,李大爷确定老板说出来不要了,然后才站起身拦着了。
  “老板,这是在您店里的客人,这就是你们的生意,所以我也不好开口,你们当真不要吗?”
  李大爷的话让老板怔了怔,旁边的几个伙计都呆了呆,他们对老板的眼力肯定是相信的,所以这种情况,他们还是第一次遇到。
  想来当时李大爷是十分威风的,所以说到这个,李大爷是笑的见眉不见眼,看着就十分兴奋。
  玩收藏的这一行,规矩也是很多的,在哪一家的店里,客人的进,或者是出的生意,都只能由这家店来决定,旁人是不能抢生意的。
  又或者是在路边,地摊,只要有人先一步在谈,别的人也不能上去抢这个生意,只能等先前的人谈不成,或者他谈成了又从他手里再转购。
  李大爷问老板,那就是依着规矩,这是在他的店里,这生意是他们的,如果他们确定不要了,那他才可以做。
  这老板是认识李大爷的,要不然,李大爷也不会在他店里收东西,就算老板不要的东西,他也不能在这里收。
  所以老板很奇怪:“小李,你……难道你想要这幅画?这画明明……”
  停了停,老板还是把后面的话咽了进肚,估计李大爷只要不傻,那就听得懂。
  但是李大爷好像真的听不懂一般,笑笑道:“就算我附庸风雅吧!我还真想买这么一幅画回去挂着陶冶一下情操,……先生,你这画要多少钱?多少钱才卖?”
  那男子见老板不要,心里早凉了一截,这些古玩店都差不多,一家不要的东西,别家大致也都不会要了,肯定是自己的东西不值钱,虽然是祖上传下来的,但祖传的东西也不一定就值吧?
  愣了愣,那男子说道:“老板,你要?……这个……你……你能给多少钱?”
  说了好几句,还是有些犹豫,出来的时候,心里还是想着,这祖传的东西,起码也要卖个十万八万的,但这一阵给古玩街上的老板打击了,信心也没了,愣了一阵才断断续续的说了出来。
  李大爷也不犹豫,伸手就把衣袋里装着的自己最后的也是全部的财产:五千块现金掏了出来,摆在桌子上,对那男子淡淡道:“我只有五千块,你自己决定吧,如果要卖,这五千块你拿走,画留下,如果五千块不卖,那你就拿画走人,我也没有钱了!”
  “这个……能不能再给高一点?”
  那男子一双手已经抓在了桌子上的钞票上,嘴里却是在说着,“这可是我祖上留下来的传家宝,你这价钱是不是低了点儿……”
  李大爷淡淡道:“如果你嫌低,那就算了,你还是到别处看看吧!”说着就伸手要拿回自己的钱。
  那男子顿时一急,迅速的把五千块钱捞到手中,然后讪讪道:“好好好,五千就五千,我卖了!”
  李大爷淡淡一笑,说道:“那好,我们签个买卖合约,刚好也有这么多的见证人!”
  很简单的一个程序,李大爷拿了纸笔,写了一个买卖合同,自己签了字后,再让那男子签了字,随后又请古玩行的老板作了证人。
  那男子签了字,看着桌子摆着的一叠百元大钞,眼一热,忍不住就把画放到了李大爷面前,接着一把抓了钱就急急的跑了。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995/1436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