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市藏真(校对)第1407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1407/1436

  王大妈提供的藏宝图,虽然有用,但是没有大用,如果找不到成吉思汗陵,那么这张图就是废纸,但是也不是一点用都没有,比如上面标示出来的灵庙就比较重要。
  韩孔雀之所以知道这里不可能有成吉思汗陵之后,还来这里,就是因为这幅藏宝图,因为上面标记了一个位置,可能会有所发现。
  当然,发现的肯定不可能是成吉思汗陵,而是刘敏的秘藏,韩孔雀肯定刘敏的秘藏在这里,但是藏宝图上却没有更加详细的记载。
  这当然不是刘敏的失误,而应该是王大妈没有交代清楚,不管是故意的,还是时间长了失传了,韩孔雀都没有打算去询问。
  那么刘敏的秘藏为什么会出现在这座遗迹之中呢?
  这显然是刘敏的后手,而他害怕这个后手会害了家族,所以他这个后手没有交给后代子孙,而是给了堂兄,让他隐藏了起来。
  秘密隐藏在成吉思汗的灵庙之中,普通人可是不敢进来,也没有办法进来寻找的,这是李敏的制约手段。
  只要元蒙帝国还在,刘氏后人就没法来到这里寻找刘敏的秘藏,而没有了元蒙帝国镇守,那个时候,刘氏后人前来寻宝,就没有多少危险了,这是刘敏的小心思,这一点不用多想就能够知道。
  王大妈给的藏宝图,其实是寻找李敏隐藏起来的信息的,而不是寻找成吉思汗陵,如果是寻找成吉思汗陵的藏宝图,如果这张图暴露了,那么整个刘家都会死无葬身之地。
  所以,这张藏宝图的目的地,就变成了成吉思汗的冬宫,甚至上面的地形图,都是冬宫的地形图。
  刚开始韩孔雀以为这里是成吉思汗陵,所以没有注意这一点,后来没有找到陵墓,也发现这里是一座宫殿遗址,再想到刘敏,韩孔雀就知道了,他手中的藏宝图居然是图中图。
  这张图是一张古代建筑图纸,各种建筑都有,地面上的建筑有,地下的建筑也有,任是谁看到这张图纸,都会是一处完整的建筑图纸,谁也不会想到,地面建筑和地下建筑是分属两座建筑。
  等到韩孔雀发现刘敏主持建造了成吉思汗的冬宫,再结合灵庙周围的地形,韩孔雀才知道,藏宝图上面的地面建筑,居然就是成吉思汗冬宫,而地下建筑跟冬宫这里的地形根本不匹配,所以韩孔雀判断,地下建筑应该就是成吉思汗陵。
  既然秘密隐藏在这座冬宫之中,韩孔雀自然不想放过,就算没有王大妈指引,韩孔雀也有自信找到。
  之所以确定这里有刘敏的秘藏,因为在这张藏宝图上,还有一条隐秘的记载,那是一副墨竹一样的线条,而这处线条隐藏在了祭祀成吉思汗的大殿两旁的门柱底座上。
  如果不仔细看,地图上的一处线条也不过是略微粗了一些,但是仔细看,却又像是一根墨竹。
  结合刘敏善于画墨竹的特点,韩孔雀才会猜测,地图上形成墨竹的地方,就应该是秘藏的所在地。
  而用墨竹标记出来的地方,应该就在祭祀大殿门柱下面的底座上。
  门柱都知道,如果是石制的,应该是十分沉重的,而底座是支撑门柱的东西,应该是更加沉重和坚固的,最主要的是,这两个底座是隐藏在地下的,所以,就算地表的建筑全都毁了,也不会破坏到埋藏在地下几米深的石制底座。
  韩孔雀猜测刘敏的秘藏,就藏在了这两个底座之中,而别人寻找这两个底座,却是不简单的。
  先不说有没有人发现那两跟墨竹标记,就算发现了,要找到地图上标记出来的门柱底座,也不是那么容易的。
  这座遗址虽然不太大,但整个遗址的长度也达到了1500米,宽500米,遗址前方蜿蜒着一条小溪,整个遗址没有丝毫特别之处,与草原浑然一体,所以从外面看,什么特别之处也没有。
  史书记载,成吉思汗共有三个宫殿,分别在冬春和夏、秋季居住,冬宫是成吉思汗最为重要的一个宫殿。
  先前韩孔雀没有特别在意,所以没有认真查看地下的情况,当时他只是一扫而过,只要地下没有隐藏的空间,他就略过。
  但是现在不同了,他要在这里找到一丝蛛丝马迹,自然要更加仔细,所以很快韩孔雀就发现了四层建筑物的地基。
  第一层(最下面一层)厚60厘米,由沙土坯构成,韩孔雀用洛阳铲取了土,做了技术鉴定,发现年代在公元1155年—1270年间。
  第二层高约10厘米,该层上有几个柱子的基石。
  第三层只是在整个地基的北部留下一段约19米长的土墙。
  看到这种情况,韩孔雀一家确定,这里就是成吉思汗的冬宫,因为这座阿布拉格遗址的地理位置和布局,与史书《黑鞑事略》的记载一致,所以韩孔雀认为这里就是成吉思汗的冬宫。
  据《元史》记载,1229年元太宗窝阔台登基后曾重建成吉思汗冬宫;1235年,元定都哈拉和林,元太宗命人在哈拉和林修建万安宫。
  这两个建筑同出自汉人工匠刘敏之手,第二层地基与万安宫的建筑样式趋同,所用计量单位也同为1尺等于31.6厘米。
  据此,韩孔雀认为第一层地基是成吉思汗冬宫的地基,第二层是元太宗重建王宫的地基。
  此外,地基的右边找到了许多秃角牛头骨,在左边找到约300匹马的肋骨,并且肋骨都很大。
  经过鉴定,这些牲畜骨头与第二层地基同处一个时期,大约在公元1235年以后。
  1235年元定都哈拉和林后,这里就可能被当成了一个祭祀地。
第一千六百六十四章
确定位置
  韩孔雀推测第四层(最上一层)是一个祭殿的地基,地基呈“凸”形,用石头砌成,东西长11.1米,南北宽7.9米,地基外还有两道围墙。
  石头地基高40厘米,年代在1310—1410年间,在这层地基上,韩孔雀还发现了祭祀用香炉的碎片和14世纪磁州窑和景德镇窑的陶瓷碎片。
  另外在“凸”形的顶部,有一个用土坯砌成的东西,韩孔雀认为这可能是一张桌子。
  在地基上还发现直径60厘米的黑色痕迹,被韩孔雀推断为长期烧火所致。
  “凸”形地基的底部是正门,两边有柱子的底座。
  根据被发掘物和史书资料判断,韩孔雀认为这个地基,可能是用来祭祀成吉思汗的祭殿地基,那么正门两旁的底座,应该就是目标。
  经过几天的挖掘,最后韩孔雀终于在一个门柱底座下,找到了一个特制的盒子,盒子应该是石制的,所以道现在,还完好无损,看来刘敏当时就想到了,可能需要很长时间,他的后人才会找到他的秘藏,所以做了长期保存的准备。
  石盒只是简单的扣上的,很容易打开,里面只有一张羊皮纸。
  小心的打开之后,韩孔雀发现,这张羊皮纸涂满了蜡,所以在八百年之后,羊皮纸还是那么的洁白,连变黄都没有。
  看到这张羊皮纸的时候,韩孔雀就知道,一个永不可知的秘密,被他破解了。
  “这是什么?”看着地图,木灵一脸疑惑。
  韩孔雀笑呵呵的道:“看不出这里的方位?山川、峡谷、草原、河流,也只有这些参照物,才能经得起历史的考验,才能在八百年之后,还能确定目标。”
  “刘敏可真是够聪明的。”木灵道。
  韩孔雀道:“也足够小心,如果不小心,不是那么老成持重,他也没有可能留下这种藏宝图。”
  “秘葬看来也不是那么保险。”金妖笑着道。
  “也不能这么说,你们看这张地图,就算当时参与设计的刘敏,也不过是标示出来了大体的位置,而不能准确锁定陵墓在什么地方,这就足以说明,秘葬制度还是有用的。”韩孔雀有点感叹的道。
  “也幸好他不知道位置,要是知道了,早就被人灭口了。”金妖道。
  “看来这种方法还不错,要不然也不会隐藏八百年不为人知。”黄山道。
  “只要有一个人知道的秘密,就不算是秘密了,成吉思汗不愧为一代天骄,他的墓葬,就一个人都不知道,所以才能藏这么多年。”韩孔雀道。
  “如果不是遇到了老板,就算锁定在一定范围,别人也找不到。”木灵道。
  这样一想,还真是这样,现在韩孔雀也不过是根据山川地形图,锁定了一片草原,这片草原的面积有三十公里方圆,如果是普通人,在这么一大片地方寻找一座隐藏在地下的陵墓,绝对属于大海捞针。
  而对于韩孔雀就不同了,韩孔雀只要走过这片地方,这座隐藏在地下的陵墓,就不太可能躲得过他的探测。
  这样隐藏陵墓的方法,绝对可取,如果韩孔雀要老死的时候,他肯定也会选择这样的下葬方式。
  想到自己如果真的要死了,肯定会陪葬无数宝贝,所以,陵墓肯定是怎么隐秘怎么来。
  其实,这种丧葬制度,也是被逼着形成的,因为他们的仇人太多了。
  根据蒙古的习俗,汗的安葬地点是极为秘密的,因为游牧民族频繁流动和迁徙,再加上战争使地盘经常失去,秘葬是非常必要的。
  关于秘葬的形式,有两种说法,一是葬后驱群马在其葬地狂奔,踏平浮土,以泯其埋葬的任何痕迹,然后使树木丛生,成为密林,使后人无法知道大汗到底葬在哪棵树下。
  二是葬后仍以万骑去除痕迹,并以千骑守护,不准任何人进入此禁地。来年春草生长,千骑散去,登高远望,平展如旧,无人看出葬土痕迹。
  传说成吉思汗在率兵远征西夏时去世,成吉思汗临终前命令秘不发丧,以免涣散军心。将领们将他的灵柩运回蒙古安葬,为了不使外界知道他的死讯,诸将在长途中“遇人尽杀之”。
  陵墓造好后,以上面的两种秘葬形式之一,将成吉思汗深埋地下。
  随后,为首将领命800士兵将造墓工匠全部杀死,而这800士兵旋即也遭灭口,从此,再也没有人知晓成吉思汗陵的真实所在。
  所以,虽然到了现在,还是有无数的人,前赴后继的前来寻宝,但就是没有任何人能够找到,因为他们得到的线索实在是太少了。
  800多年来,无数的历史学家、考古学家、地质学家、盗墓者和探险家,全都试图寻找到成吉思汗的陵墓所在,但他们的依据主要来自八部古籍的记载。
  这些古籍除了前面提到的志费尼的《世界征服者史》,还包括《蒙古秘史》(成书于1240年)、《黑鞑事略》(1240年左右)、《马可·波罗行纪》(1298年)、《史集》(十四世纪初)、《元史·纪》(1370年)、《蒙古黄金史纲》(十七世纪初)、《蒙古源流》(1662年)。
  但是,这些古籍对成吉思汗陵的记载都语焉不详,比如《蒙古秘史》,它是成吉思汗之死见诸历史文献中最早的一部,原藏于元大都皇宫内,明军攻破大都后被缴获,没有烧毁,而是将它翻译成汉文,且是蒙汉对照,对后人了解元史起到巨大作用。
  不过,记载中并没有指明成吉思汗的安葬之地,学者们推测,这是有意的回避。
  这些天,在韩孔雀他们寻找成吉思汗陵的时候,他们也遇到了不少探险队、考古队或者是一些神神秘秘的人,不用想,这些人肯定是盗墓者了。
  在这片地区,这样的人随处可见,只要不是被大雪封锁,这里就会不断有人来。
  到了现在,这里甚至都发展成一份独特的旅游路线了,而且还有不少当地人依靠做向导来讨生活。
  所以,前来寻找成陵的活动从未中断,200多年中,有100多个考察队,这还只是记录在案的数字,那些私募的探险队或盗墓者,也许更难以计数。
  当然,寻找成陵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资金、人员、先进的设备和仪器、与当地政府申请和沟通的渠道与能力……
  每一项都意味着前往成陵的一道门槛,但随着年代的推进和设备的更新,达到一定规模并有一定发现的考察,屈指可数。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1407/1436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