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市藏真(校对)第1201部分在线阅读
通过考证实物资料,分析绞胎断面及纹胎的形成。从绞胎工艺来讲,韩孔雀认为,绞胎工艺分三种类型,即通体绞胎型、主体绞胎型和局部绞胎型。
通体绞胎型——这种作品是通体绞胎,浑然一体,纹理多呈木纹状,线条流畅,变化多端。
如旁边那件黄釉绞胎三足盘、长方形绞胎小枕,宋代绞胎小罐,绿釉绞胎枕等。都是这一类型。
主体绞胎型——这种绞胎器的纹理同通体绞胎器一样,应用于器物的主体部分,如碗、钵、盆的大面积腹部。而口沿或圈足则是用单一色的灰白胎相接在绞胎主体上的。
这种工艺,应该是博山大街窑出品,这个笔记本上,对这些有着详细的记载,上面清楚的记录着,博山大街窑出土的所有绞胎器采用了这种镶接工艺。
局部绞胎型——这种绞胎器采用的是镶嵌工艺,即把绞胎部分揉成花朵、团花、菱形等规矩图案的泥条,然后把泥条切成若干单元片,镶嵌在所炼制的瓷器表面上。形成局部绞胎图案的瓷器。
魔都博物馆的“杜家花枕”和圆角长方形花枕、旅顺文物店的绞胎团花枕、宁波出土绞胎团花青瓷枕、河南博物馆的“咸平元年”绞胎团花舍利匣等,都是这类绞胎瓷器。
绞胎工艺有两种制作方法。一是整器拉坯成型,这种方法因胎泥花纹难以控制。所以很少见。
唐懿德太子墓中出土的一件绞胎骑马俑,人马全是绞胎,还有这件卧羊是稀有而珍贵的品种。
二是将搅胎泥切成薄片,贴在已成型的器物外面,或做成云朵、花卉状贴在器物的一定部位。
器物内外壁绞胎由表及里,内外相连,因此,内外壁呈现的绞胎纹样相同。
其工艺是把加工过的坯泥经过多次重叠兼合成坯再纵向切片,再拼接,然后手工挤压成型,绝非轮制拉坯成型。
如绞胎枕的制作,它是将绞胎泥切成薄片在坯胎表面敷贴、黏合一层绞花泥片,坯胎内层则为素胎。
绞花则占器物胎体厚度的1/3。
多次重叠糅合成坯再纵各切下已形成任意蟠屈、恍若行云流水又纹理清晰的瓷泥切片,用以制成不同器形的绞胎瓷器坯体,先入窑素烧,烧出正品后再施一层透明釉后,入窑焙烧至800c~1100c左右而成,这种烧制工艺与《中国陶瓷史》所推断的结论相吻合。
在唐代尽管制作绞胎器的瓷泥釉料丰富成本较低,但由于制作难度大,技术要求高,工艺较为复杂,费工、费时,所以绞胎、绞釉瓷器产量很少,保留下来的更少。
所以现在每一件完整器型的唐代绞胎瓷器,都价值不菲,近几年来,各大拍卖会上常有绞胎的枕、碗、盘等器物出现,其价格几十万元、上百万元。
因此,绞胎器赝品也越来越多。
“我次奥,这么多绞胎瓷居然很多都是假的?”看到这里,韩孔雀也有点傻眼。
他刚才只顾得震惊了,完全忘了绞胎瓷在唐代也算是稀罕物,怎么可能有几十万件被一个外国商人购买到。
现在看了这个笔记,韩孔雀才发现,这伙沉船海盗是真的厉害,他们里面既有考古学家,也有工艺大师,这里面的瓷器,很多都是用碎瓷拼凑修复起来的。
当时他们发现这艘沉船之后,沉船保存的很完整,但里面的瓷器,不可避免的遭受到了很大的破坏。
也就是在修复这批瓷器的时候,他们发现了绞胎瓷的制作工艺。
韩孔雀找到一只密封的黄金梳妆盒,这里面就藏着全套的绞胎瓷制作工艺,是当时那个阿拉伯商人,通过贿赂大唐官员,购买到的技术资料。
只不过他比较倒霉,还没有把这些资料带回家乡,他的船就沉没了。
虽然这里的瓷器不全是真品,但韩孔雀却是更加感兴趣了。
什么时候都是物以稀为贵,东西少了,并不意味着这批宝藏的价值就降低了,更何况这里还有绞胎瓷的制造工艺。
看着摆放在一起的绞胎碗,真的是难辨真假,真品与仿品,一时之间韩孔雀也分不出来。
不过,这种挑战,韩孔雀是最喜欢了。
仔细研究了一下技术资料,韩孔雀随手拿起一件绞胎碗,这件应该是赝品。
只是看胎釉,韩孔雀就能判断个八九不离十,绞胎瓷的胎是骨,釉是衣,绞胎器真品胎体造型深厚自然,胎壁薄厚均匀自然生动,千变万化,流动感极强。
器物一般施黄透明釉,釉面厚润,晶莹剔透。
绞胎瓷器的圈足或钵底往往是露胎不施釉。
个别器物施釉不到底,致使器物下半部分严重露胎。
釉是陶瓷的外衣,绞胎真品的釉层薄呈淡黄色代代胎底处无釉,有垂釉现象,开片处有土漫,釉层表面光泽自然。
黄釉色泽金黄,富丽堂皇,极具气派;绿釉清爽悦目,有温柔恬静之美。
然而唐代人当时贵重黄金器,故绞胎以施黄釉多见,罩绿釉少见,其他釉色不见,这是时尚使然。
但从后来明清时期黄色成为宫廷控制最严格的一种釉色、只有皇家才能使用,民间不得生产、使用这一事实上可见,唐人眼光是非常超前的。
有的绞胎体还在口没处施一圈绿釉,与唐代其他窑口瓷器胎体特点一致,无釉露胎处,因真品使用高岭土作胎,胎质细密,胎色洁白,因烧成温度不同,胎色瓷泥分别为“棕红或浅褐”与“牙白或浅黄”胎质粗硬,白中带粉红色。
但大多数唐代绞胎瓷真品用手叩之,胎体所发音低暗哑,手感适中,开片自然,略微上翘为地下遗存年代久远所致。
赝品绞胎造型过于规整,胎壁不是比真器薄就是比真器厚,不是过轻就是过重,无釉露胎处,着色极不自然,两色瓷泥分别为“棕褐”与“纯白”色,胎质淘炼过于精细,用手叩之胎体,发声清脆,为留存年代较短所致。
其实真品和赝品的纹理也是不同的,绞胎陶器真品表面纹理自然生动、变化万千,流动感极强。
绞胎陶器仿品表面纹理生硬死板,无变化感即使是仿制水平较高者,其纹理滞感突出,线条不明朗、不流畅,杂乱釉色过于均透。
还有吸水率,用棉签蘸水涂抹胎体或胎骨断面,比较器物吸水性,真品唐绞胎陶器的胎料因经过精心的淘洗,陶土颗粒细,密度大,吸水率不是很高。
第一千四百零五章
陷阱
绞胎瓷的仿品由于胎料受污染淘洗不够精细,则如则吸水率比真品低。
有些仿品是用石膏或石膏加水泥制作的,这种器物由于没有经过火的历练,胎质不那么缜密,吸水率比真品高。
也有高仿用陶土做胎新仿制的绞胎瓷器,但仿品因所用陶土淘洗不精,陶土颗粒较真品大而精松,致密程度较差,因此吸水率较真品要高。
除了上述的那些,绞胎器的造型也很讲究,真品绞胎器的造型舒张,线条自然流畅,风格古朴典雅,庄重。
这样一比较,韩孔雀自然就很容易的分辨出来,哪些是真品,哪些是仿造的赝品。
赝品就算制作的再像,其器型看起来也比较呆板,这个还是比较容易分辨的。
这完全是因为造假者在制作仿品时,脑子里已形成一个蓝本,为了追求仿真效果,各部位线条只能“依葫芦画瓢”临摹,不能发挥想象。
因此器物造型显得生硬呆板,远不及真品线条的自然流畅,只见其型不见其神,缺乏创造力,绞胎器的艺术魅力荡然尽失,这是一切仿品的共性,并且是不可克服的。
总之,所有仿制的绞胎,无论与其模拟的对象如何相似,其造型风格永远只能是“依葫芦画瓢”,始终不能与真品绞胎瓷器相比肩。
这里的这批瓷器,并没有掺杂,所以只要认出一件赝品,那么这一大摞差不多就全是赝品。
正品和赝品分别存放,让韩孔雀的鉴定经验飞快的增长。
鉴定绞胎瓷器最简单实用的方法是:一看二摸三闻。
一看胎、釉和造型,而用手摸,绞胎瓷器经过千年的时光,不管是在海水当中。还是埋在土中,器物表面在受地下酸、碱、盐等物质的浸蚀,釉面均留有自然的、既不太强也不太弱的、适度的光滑感。
手摸有一种“涩滞”的感觉。而仿品则不然。
仿品则因为生产时间不长,器物表面没有经过酸、碱、盐等地下化学物质的千年腐蚀。釉面新而光亮,手摸釉面光滑而顺手,没有真品的“涩滞”的感觉。
经过打磨作旧的仿品,虽然器物表面没有那种光滑明亮的感觉,但这种仿制品往往在器物表面留下了摩擦的痕迹。
如果在阳光下侧光仔细观察,在器物表面就能看到经过打磨而产生的一道一道的摩擦痕,用手抚摸器物,有刺手的感觉。
三是用鼻子嗅。绞胎瓷器用鼻嗅,能闻到一种老坑的味道。
仿品使用陶土新制作的,用鼻嗅能闻到泥土的清香味。
用石膏制作的仿品则能嗅到一股石膏味。
经过作旧的仿品,有的能闻到刺鼻的化学味道(用酸浸泡过),有的则能嗅到腥臭味(在粪池中泡过)。
总之,无论仿品技术性再高,花型、釉质等各方面都不如唐宋时期的水平,大有粗制滥造之意。
一般绞胎器大都出自河南地区,据考古资料说,越窑及耀州窑也有烧造。但是很少有人能见到。
另外大家在收藏绞胎器时还应注意,绞胎器有两个烧造时期,一是唐代巩县窑的唐代绞胎。还有一个是北宋时期河南修武当阳峪窑的宋代绞胎,两者工艺基本相同,但烧造的温度、绞胎的纹饰及胎土都有明显的区别。
而且现在仿制品很多,所以大家在收藏时一定要慎重。
“真是处处留心皆学问啊!没想到在这海外,还能学到这么专业的鉴定知识。”看完了这份笔记,韩孔雀感觉收获很大。
原来他淘到的瓷器,大部分是近代的,明清的比较多,而唐代。韩孔雀接触最多的还是金银器,像这里的这些陶器或者是瓷器。应该属于高古瓷,这种搪瓷制品。韩孔雀还真是第一次接触。
没想到第一次接触,就收获那么大。
韩孔雀仔细分辨了一下,发现除了不少修复的破损器,这伙沉船海盗自己制作的仿品还真是不多,每种也不过三五千件,全部加起来,也不过是十来万件。
相比几十万件绞胎瓷,这么点数量,还真不算什么。
可就里面有一半是修复之后的,这里的这批绞胎瓷也是一个天文数字,这也就怪不得这些人要分批出售。
如果这么一批绞胎瓷同时面世,不用想,以后的绞胎瓷肯定就买不上价格了。
看着那些放置的绞胎瓷,韩孔雀发现这些绞胎瓷的品质虽然不一,但也算是精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