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市藏真(校对)第1200部分在线阅读
除了三色陶瓷,船舱里还有各种金银器,金盘金杯什么的数量实在是太多了,这些东西摆放在一些小型货架伤,密密麻麻的,在灯光之下散发出璀璨的金光。
“看来这条船上的货物,要比巴图希塔姆号沉船上的货物还多啊!”韩孔雀收回目光,只能感叹。
韩孔雀随手拿起一件三色陶瓷,翻过来,看了看碗底,果然,这个陶瓷碗的底部有留款。
“敬宗皇帝元年整月十五,果然是唐代的。”韩孔雀记得巴图希塔姆号上也是这个时期的陶瓷。
巴图希塔姆号上发现的那些珍贵的文物,现在被保存在新西兰一个安全措施十分严密的飞机修理库里。
考古学家之所以认定这些物品具有1200年的历史,第一条线索是两个从沉船上打捞出水的瓷釉碗。
这两个瓷釉碗底刻有“敬宗皇帝二年八月十六”的字样,根据计算,它们应该是在826年制造的。
而这一批也是敬宗皇帝在位之时制造的,而且比巴图希塔姆号上发现的那一批还要早。
敬宗元年,可比二年更有纪念意义,所以这一批瓷釉碗的价值应该更大。
当然,要确定一批东西的准确年代,还需要其他方面。
因为这一批瓷器不知道被那伙沉船海盗发现了多长时间,现在研究到了什么程度,所以韩孔雀也不能准确判定。
不过,在这里,还有一些资料,韩孔雀翻了翻,果然找到了证据。
这是一份鉴定分析,分析的是来自密封陶壶中的大茴香子和葡萄干混合物的残留物。
这伙海盗之中的考古学家。在对这些残留物进行无线电碳分析后,结果发现它们的年代在680年至890年之间。
除了这个证据,证明这一批文物是唐代的之外。他们还从这条船上发现了一面,已经被严重腐蚀的铜镜的文字。研究后发现,铜镜上的金属,曾于758年12月在中国杭城被提炼过“100次”。
在鉴定分析的最后,有对这艘沉船进行化学分析的结果,这艘三十多米长的船,是用印度和非洲木材制造的。
从而可以推断,这艘船当时正由阿拉伯和印度水手驾驶,打算从杭城返回某个阿拉伯国家。没想到途中遇到暴风雨,结果沉没在马来西亚北部,最终被这伙沉船海盗发现,打捞了出来。
这艘船上的瓷器要比巴图希塔姆号上发现的更多,韩孔雀只是稍微计算了一下,就看到了不下十万的各种瓷器,加上金银器,还有不少的实用器,只是这么一艘船的收获,就极其惊人。这也就怪不得这伙沉船海盗,会连同这艘船都清理保存下来。
“只是这么一艘船,就能够支撑起一家大型博物馆了。”韩孔雀有点羡慕的道。
虽然这伙海盗不是好人。但韩孔雀还真没有理由黑吃黑,毕竟他不是太过无耻,总不能看到了好东西就想着据为己有。
只是看这伙沉船海盗对这些东西的保护力度,韩孔雀就有点不好意思出手。
“算了,只是这一条船,就肯定是经过了千辛万苦才会弄出这样,看他们这么热爱这些东西,我就当没见到吧!”韩孔雀打算仔细欣赏一下这些东西,过过眼瘾就算了。
“这个碗怎么看着十分眼熟?”逛游了一圈。韩孔雀拿起一只三色碗,感觉好像在哪里见过。
韩孔雀的记忆十分的好。如果他看到过,自然是能够记起来的。现在记不清楚,自然是没有特别注意,也许是无意当中看到过着听到过。
“难道这是绞釉瓷?这些碗难道都是千年一见的唐代绞釉瓷———绞胎碗?”想了一会儿,结合唐代的一些著名瓷器,韩孔雀很快就想到了这可能是什么?
看着密密麻麻排列在藏市里面的碗、瓶、罐、盘,韩孔雀有点不知道怎么才好。
此时韩孔雀已经想起来,这种碗他在什么地方见过,不是小地方,而是在几家世界知名拍卖行举办的拍卖会上。
在几家世界最大的拍卖公司之中,每年都会拍卖几件这样的绞胎碗,如果韩孔雀没有记错,应该跟这里的这些绞胎碗一模一样,甚至韩孔雀都要怀疑,那些碗,应该全都是出自这里。
千年一见的唐代绞釉瓷———绞胎碗,可不是说假的,就是因为这种东西十分稀少,所以才会被顶级拍卖行追捧。
在国内,唐代绞胎瓷器传世甚少,国内外公私博物馆藏品也了了无几,而有关这方面的研究更是稀见。
改革开放至今,就国内有影响的刊物,所发表的有关这方面的介绍性文章也是屈指可数,因此,大家对它的认识肤浅也就不足为怪。
近几年来,国内所有新出版的关于“中国陶瓷史”方面的著作在论述唐代陶瓷业时,都会不约而同的都写上两笔,简单介绍唐代绞胎瓷器,尽管着墨不多,显然学界都已经开始注意它,并且认识到了它的存在与价值。
回顾近十年来伦敦佳士德、苏富比的拍卖,几乎每场都有一两件绞胎瓷器,均为小碗小碟小罐,而其成交价格,都在两三万英镑之间,可见国外市场对绞胎瓷器的认可与拥爱。
如果这几家拍卖公司的拍品,全都来自这里,那么韩孔雀对这伙沉船海盗的收获,还是大大的低估了。
当然,这里这么一船的瓷器,其价值,被他们这么运作,也应该能够突破天际。
这种被国内推崇到千年一遇的极品三色瓷,居然在这里有几十万件,如果被人知道了,不知道他们该哭,还是该笑。
看着这些瓷器,反正韩孔雀是笑了。
有专家说,绞胎瓷器全世界存世十余件,也有专家说存世三十几件。
由于作品的稀少,给研究带来许多障碍,以至于有些专家、行家一看到绞胎瓷器,不加思索的就认为是赝品。
有些藏家却片面认为,其是宫廷御用传世甚少的陈饰瓷,而夸大了对它的价值评估。
不过是哪个原因,都让这种瓷器的价格,逐年上升,所以这种东西成为了一些大型拍卖公司的压轴拍品,每年都给拍卖公司和所有人带来极大的利益。
韩孔雀也喜欢瓷器,所以也做过研究,从喜爱、关注到收藏、学习、研究绞胎瓷器,对绞胎瓷器也有了相当的认识与了解。
其实它与唐三彩一样,就造型来讲有着众多的门类,如碗、盘、碟、杯、罐、壶、瓶、炉、枕、文房用具、动物玩具、乐器、马俑、驮俑、人俑以及其他动物俑等等。
就釉色来讲有透明釉、白色釉、黄色釉、褐色釉、绿色釉、蓝色釉以及三彩釉等。
就胎土来讲有白与黄、白与褐、黄与褐,再加上不同的相交方式,真是千姿百态,一物一样,各不相同,令人陶醉!
唐代绞胎器,是唐代创烧的一种新工艺陶器。
对于唐代这种特有的陶瓷烧造技术,长期以来人们说法不一。
又由于目前绞胎器的价格日益增高,而赝品的出现日益增多,所以鉴别它的真品与仿品,不仅成为市场所需,也成为提高人们鉴赏陶瓷艺术品的能力与水平之必要,它还对彰显我国古代窑工的无穷智慧,与孜孜以求的奋进精神,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
大唐盛世,万国来朝,这是中国最辉煌的时代之一,也是地球上对鼎盛的文明之一,唐代对世界各国的影响,远在其他朝代之上。
所以唐代的文物价值,也是比较高的,在国际市场上,也是很受追捧的。
当然,这也是建立在当时唐代鼎盛的文化传承和艺术成就之上的,就说这唐代的绞胎器,这种工艺制作出来的瓷器就十分漂亮。
据唐代文献记载和民间传说都曾有几种说法,一种说法是古人们取瘿木为材多花斑,制成各种器物,其纹理盘旋缠结,图案随意自然。
唐代当时不仅文人喜欢瘿木器的高雅细致,就是王公贵族之间也以瘿木制品作为礼物相互赠送,并有“瘿樽、瘿枕、瘿床”等瘿木器流传于世。
另一种民间传说是:唐代工匠艺人们在制陶收工时,无意之中将各种制陶时所用的胎、釉的边角剩料,搅拌在一起后,将其制作成器。
还有一种说法是受西方玻璃器的影响,但从唐代丝绸之路的各种商贸、交流的物品之中未见有与之类似的玻璃器出土或传世,况且西方玻璃中双色曲叠的花纹早在公元后就不流行了。
另一种观点认为是受唐代犀皮漆器的影响,但唐代犀皮漆器纹有“片云、圆花、松鳞”等诸种不规则的大小斑块状图案,没有类似绞胎瓷器的丰富纹理变化。
韩孔雀却认为,绞胎瓷器的出现与发展,应与唐代风行瘿木制品和大理石纹有关。
由于瘿木和大理石材质有限,成本较高,不好加工成器,故唐代制瓷艺人以当时流行的瘿木制品中条纹、状纹结合漆器中斑块状图案,运用原料丰富的瓷泥制作成器,烧造而成。
第一千四百零四章
传承工艺
无论哪一种说法,都体现大唐王朝昂扬进取、独特创新、宽松自由的文化氛围,积极向上的人文心态和博大宏放的社会心态。
这种瓷器始见于唐代,宋代逐渐衰落,元明两代偶能见到零星器物。
其主要产于唐代的巩县窑、寿州窑和宋代的磁州窑,其造型不多,主要以生活用器为主,随葬品次之。
这里的绞胎器主器型主要有碗、盘、枕、高足杯、小罐及和骑马射猎俑,以长方形的绞胎花枕较为多见。
可以说各种颜色的都有,从此也可以看得出,当时这条船的船主,是特意挑选的,所以进的货很齐全。
韩孔雀一边看,一边啧啧称奇,看这里分门别类摆放整齐的绞胎瓷,还真是赏心悦目。
“看来这伙人当中有懂行的啊!”看着一件件代表当时技艺巅峰的作品,韩孔雀不得不感叹。
虽然单独摆放出来的瓷器不多,但每一件,都是这个器型当中的巅峰之作。
翻看着桌子上的资料,对比着架子上的瓷器,韩孔雀一边看,一边欣赏。
“咦?这是绞胎瓷的制作工艺?”韩孔雀有点震惊的看着一个笔记本,上面记载的很明显是绞胎器的制作工艺。
绞胎瓷器是我国古代陶瓷装饰工艺中特殊的品种,由于工艺复杂,制作难度大,因此其产品、产量在很大程度上受到限制。
是我国巩义窑与当阳峪窑窑工的发明创造的,是世界陶瓷之林的神妙之花。
根据目前掌握的考古资料分析,绞胎工艺最早产于唐代,至宋代蓬勃发展并发扬到极致,元以后逐渐衰亡。
虽然,目前对绞胎器的起源、技法、产地以及分期断代等问题。已有少数学者作了初步探讨,而对绞胎器的专门研究,基本上处于停顿状况。
实物资料的缺乏限制了研究的展开与深入。
“难道是因为这些绞胎瓷。让这伙人有了深入研究的机会?”韩孔雀开始仔细查看这里面放的一些资料,也许还能有所收获。
看了一会儿。韩孔雀对绞胎瓷也有了一些了解,所谓绞胎是将深浅不同的两种胎泥,相间绞合在一起,然后按坯成型出现粗细不等的纹丝状花纹。
胎上有用黑、白、褐三色相间类似木纹的纹理,再施透明釉。
制作时有很高的技术要求,必须考虑几种泥的膨胀系数一致,以保证干燥和炼制中不变形、不开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