篡唐(校对)第29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29/697

  “他说:某当分兵拒之。
  其实,从一开始,二爷就看不起孙权,甚至不把孙权当作盟友。而实际上呢?他又有什么资格去藐视孙仲谋?孙权所说是得了父兄遗泽,但他能与蜀魏鼎足而立,就已经说明了他的能力。连曹操都说:生子当如孙仲谋,二爷比得了曹操吗?”
  徐世勣听罢,陷入了沉思。
  许久,他长身而起,朝着郑言庆深施一礼。
  “言庆,多谢你今日的这个故事,徐世勣当牢记心中。
  切不可小觑了天下英雄,将来我若能有所成就,全拜言庆你今日,这一番教诲。”
  郑言庆闻听,露出了灿烂笑容。
  不管徐世勣是否能记住,但他知道,徐世勣会因为今天这个故事,而受到影响。
  也许,他会少走许多弯路;也许,他将来的成就,会更加辉煌。
  对言庆而言,如果真的是这样,那就不负他这一番口水。
  “好了,今天我们就说到这儿,一会儿爷爷要带我去田庄视察,你要不要一起去?”
第十五章
一亩甘蔗林
  郑家在洛阳城郊,有一块面积近千顷的田庄。
  周遭几个村庄的百姓,几乎都是靠着给郑家做佃户为生。农耕时节即将到来,佃户们也开始紧张了……虽说自开皇以来,隋文帝不断加强均田制的推广,但大量被世族占居的土地,可不会那么容易被吐出来。且不说这些田地大都是郑家的永业田,即便是那些露田,想要郑家轻松交还,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想当初,郑家在鼎盛时期,仅洛阳一地,就有良田万顷。
  如今缩减到千顷,从某种程度上,也似乎表明了关东世族的没落。可瘦死的骆驼比马大,即便郑家今不如昔,依旧在河洛地区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这种地位,不在官职大小,而在于家声和名望。关东士族的家声,远非关陇集团可比。
  早春时节,田地中以露出了勃勃生气。
  几十个望气师,在田庄管事的带领下,于田垄间观望地气。这望气师,也是一种专门的职业。他们和风水师不同,最主要的工作,就是在每年开春时勘察田地。
  这田地怎么划分?
  那一块土地要闲置,哪一块土地要耕种?
  没有望气师勘察,绝不会轻易开工。
  看着那些忙碌的望气师,郑言庆不免生出一些感慨。
  这年月,还真是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啊……没想到勘察地气,也成了一种职业。
  什么叫做专业?
  这个就叫做专业!
  至少在后世,郑言庆没见过这种细致入微的划分。
  几名管事跟在郑世安的身后,不时回答郑世安提出的问题,有时还会激烈的争吵。
  郑言庆倒是很清闲,在田中漫无目的的走动。
  徐世勣没有来,他对这种事情,没有半点兴趣。用他的话说,与其来田庄转悠,倒不如在家看看书,打打拳。而郑言庆却是本能的想要过来观看。毕竟在前世,他没少参加过这种场面。听郑世安说,等到了龙抬头,佃户们还会祭祀天地,以祈求风调雨顺,有个好年景。大概也就是这个原因吧,言庆就跟着过来了……
  看郑世安在忙碌,郑言庆讨要了一头青驴,骑着在田庄周围打转。
  初春时节的风,虽还有些许寒意,但却并不刺骨。吹拂在身上,让人感觉很舒服。
  特别是空气中弥漫着的那种气息,是蓄藏了一整个冬天的地气,深呼吸下,可让人精神饱满。每年秋收之后,农人们会把那些残梗丢弃在田地里,以滋养生息。
  而这些天然的肥料,在经过一个冬天的发酵之后,就转化为土地的生气。
  呼吸这样的生气,让人产生出一种莫名的满足感……很舒服,也让人心情很愉悦。
  “咦?”
  漫无目的地走着,郑言庆突然勒住了青驴。
  “小八?”
  “是,郑少爷!”
  从青驴后面,跑过来一个十一二岁的小厮。虽是一身庄稼人的打扮,长的倒也算眉清目秀。小厮姓毛,在家中行八,是个佃户的儿子。乡下人,也没有名字,大家都称呼他做毛小八,久而久之,小八也就成了他的名字。别看郑言庆只是郑氏管家的孙子,可在这些佃户的眼中,那就是天……毕竟,郑大士也好,郑仁基也罢,都不可能跑来掺和这些农事。真正做主的,还就是郑世安这样的管家,管事。
  分发多少种子,划分多少田地,还有农具、耕牛,以及佃金多少,这都是管家管事做主。郑世安的一句话,能让佃户到天堂;同样的,他一句话,也能让佃户进地狱。所以,此次郑世安巡视田庄,田庄管事们,同样不敢怠慢了郑言庆。
  小八的大姐,是田庄管事的小妾。
  于是这陪伴郑言庆的任务,就落到了小八的身上。
  郑言庆用马鞭指着远处的河滩问道:“那片河滩上,种植的是什么东西?”
  小八回答道:“启禀郑少爷,那是去年,郑管事从岭南寻来的甘蔗。本来他想要用这些甘蔗,制作一些砂糖,以方便日常使用。可没想到种下来后,不见成长。
  后来听人说,这甘蔗栽种的时节和方法很独特,而且要在沙地上栽种才能产出砂糖。管事觉得麻烦,所以就打消了念头。那块土地,本来就有些不好,这农忙开始以后,就把这件事抛在了脑后。管事说,等农忙结束了,再处理这些甘蔗,然后休养一年,来年再行耕种……其实,要我说啊,这块地不理也罢,贫的很呢。”
  这甘蔗的种植方法,和普通农作物的确不同。
  要在刚一入冬,快要下霜的时候,砍去甘蔗的头尾,埋入泥土之中。还要避开地势低洼,有积水的湿地。然后在第二年雨水到来之前的五六天时,从土中取出。剥掉外壳后,以每段五六寸的长度,把甘蔗切开,然后密集排放在地上。好像鱼鳞一样的头尾相连,再用少许泥土覆盖。之后还要发芽,分栽,而且最好是用沙壤土,靠近河边栽种。
  想来,那位郑管事也只知道要靠近河边栽种,但是对栽种的步骤却不了解。
  而在后世,随着地域的差异越来越小,原本生长于南方的甘蔗,在北方也有大量的种植。郑言庆前世分管这一块,所以对于甘蔗的种植方法,倒也不是很陌生。
  说起来,种植甘蔗倒也没什么。
  可问题在于,甘蔗的栽种步骤繁琐,且在这个时代,局限性很大,想要大规模推广北方种植甘蔗,显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再说了,这玩意儿除了出砂糖,似乎也没有别的用处。
  郑言庆摇摇头,推翻了想要种植甘蔗的想法。
  如果说刚发现这块蔗林的时候,他的确是生出过这样的念头。可一想到这其中的可操作性,郑言庆立刻就放弃了这个想法。得不偿失嘛,似乎没什么实用价值。
  提青驴辔头,言庆准备离开。
  慢着,刚才小八说……用甘蔗制砂糖?
  中国的制糖工艺,早在西周时就有了。不过当时制作的,主要是以饴糖为主,也就是俗称的麦芽糖。而种植甘蔗,则在楚辞中有过记载。著名的《楚辞-招魂》当中,有:胹鳖炮糕,有柘浆些。这里的柘,就是甘蔗,柘浆,则是说甘蔗的汁液。
  而东汉张衡所著的《七辨》当中,更有‘沙饴石蜜’的句子。
  沙饴,就是指微小的晶体,也就是砂糖的雏形。
  仁寿年间,人们所食用的砂糖,色泽浑浊,多附有糖汁的颜色。但使用量却非常大。
  人们喜好甜食,更有甚者,会在煎茶时,加入一些砂糖。
  砂糖的价格并不算太昂贵,所以即便是普通家庭,也能消费得起。而且,砂糖不比食盐之类的物品,朝廷会加以严格的控制,甚至征收高昂的税收。砂糖的成本很低,前景却非常广阔。关键就在于,如果能改进砂糖的工艺,可独霸市场。
  当然了,以言庆目前的能力,自然不可能垄断砂糖的销售市场。
  但是郑言庆却知道,这砂糖提纯的方法,而且还知道砂糖的深加工技术,也就是冰糖的制作工艺。说起来,这种工艺并不是很高深,但却绝对是领先于这个时代。
  “郑少爷,郑管家在叫你。”
  毛小八的声音,将郑言庆从沉思中唤醒过来。
  他抬头看去,只见郑世安正在远处向他不停招手,那意思是要他赶快过去。
  “哦,那我们过去吧。”
  言庆只好暂时放弃了念头,赶着青驴行过去。
  可是在心里面,却在努力的回忆着白砂糖的制作工艺。如果他真的能够制出白砂糖来,那可是一大笔收入。当然了,这里面还有一个合作伙伴的问题,需要仔细斟酌。
  他认识的豪商并不多,只有徐盖和张仲坚两人而已。
  以郑言庆对徐世勣的控制力,说服徐盖接手,想来问题不大。可是徐盖和郑家的关系太密切了,如果他把这件事告诉郑家的话,那么迎接郑言庆的怕是灭顶之灾。
  不找徐盖,那就只剩下张仲坚了。
  要说起来的话,张仲坚的确是一个合适人选。
  其一,张仲坚的父亲是扬州首富,背后还有吴县张氏撑腰。而甘蔗的主要产地,就集中在江南地区,张氏族人有这先天的便利条件。这一点,绝非徐盖可以比拟。
  而第二点,郑言庆和张仲坚接触并不多,但也能看得出,张仲坚是一个很爽利的人。
  不管是孙思邈还是杜如晦,对张仲坚的评价都不算太低。
  但问题在于,张仲坚能不能说服他老爹呢?而且,自己也不知道如何联络张仲坚,这是一个大麻烦。在没有想出一个妥善的方法之前,言庆决定暂时先隐瞒下来。
  同时心里面还存有一个念头:如何把徐世勣,牢牢的绑在自己的船上?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29/697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