篡唐(校对)第28部分在线阅读
秀女努力回忆,“孙先生当时还赞叹说,咏鹅书咏鹅,很贴切,很贴切!”
孙先生……
莫非是孙思邈吗?
昨夜堂弟过来,曾说过孙思邈先生和他同行。只是,世人皆知孙思邈性情淡泊,不喜喧嚣,所以张琮当时虽有心拜会,但后来还是忍住了。三郎说,孙思邈和杜工部①的孙子一起,想必就是那个官宦子弟……咏鹅童子?莫非是郑家族人?
“你有没有派人,去找徐盖问询?”
“已经派人去了……”掌柜的连忙回答:“昨夜徐盖他们走的时候,已经是深夜,我也不好连夜去打搅。天亮以后,我就派人过去。结果他府中的人说,徐盖天一亮就走了。”
“走了?”
“听说徐盖准备结束这边的生意,回离狐老家养老。家人都早在十数日前就离开了偃师,只剩下徐盖和他的长子。今天一大早,徐盖就走了……据他家人说,他的住处已经卖给了一个洛阳商人,手续都办得差不多了,只等那商人来接收。”
徐盖结束在偃师的产业,身为偃师主簿的张琮,也不是不知道。
不过在他看来,徐盖只是一个商人罢了,并不值得太过于关注。再说了,人家是回家养老,合情合理。对一个即将离去的商人,张琮可不会投注于太多的精力。
此时闻听掌柜提起,他才想起了这件事。
张琮心中好奇,连忙命人备下笔墨纸砚,写了一封书信。
他正要让人去追上张仲坚,询问此事。就在这时,外面有人禀报,说是偃师县令来了。
张琮一听,立刻就着了慌。
别看他是张氏族人,又有杨广做靠山,可是对偃师的这位县令,却不敢怠慢半分。
无他,偃师县令是当朝御史大夫裴蕴的族侄,更是河东闻喜裴氏子弟。
张家也是名门望族,但和河东裴氏相比,显然就差了一个层次。而河东裴氏,更是河东四族之冠,与关东门阀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远非吴县张氏这种江南世家可比。
张琮立刻吩咐出迎,而后随手把书信交给酒楼掌柜,让他派人追赶张仲坚。
可掌柜的一忙,竟然把这件事给忘记了。等他想起来,并派人出去追赶的时候,已是正午时分。而这时候,张仲坚等一行车队,早已经远去,想要追上并不容易。
偃师县令看过墙上诗词后,大加赞赏。
并将郑言庆题诗的这座阁楼,冠以咏鹅楼之名,并让人把酒楼后面的池塘边立碑。
县令命在场文士做赋,然后将池塘定名为北鹅池,以区别王羲之故土兰亭鹅池。他还让张琮将墙壁上诗词拓印,回县衙后,亲自写了两封信。一封是给他的族叔,御史大夫裴蕴;而另一封则是给他的族兄,也是他的好友,千牛卫裴仁基。
信中说,偃师惊现咏鹅体,乃恒古未有之创新。
并在信中,称郑言庆为鹅公子,赞他是以幼童之龄,创仁寿书体,可比南朝二王。
……
注①,此杜工部,非杜甫,而是指杜如晦的祖父,时隋朝工部尚书杜果。
第十四章
徐世绩的缺点(下)
就颜体书法而言,偃师县令的赞誉,倒也算为过。
颜真卿的书法,原本就是开创了一种全新的书体格局。只是放在郑言庆身上……
他不过是拾古人牙慧,说他是千古大盗,也不为过。
偃师沸腾了!
鹅公子之名在短短时间里,享誉南北。可偏偏没有人知道,这鹅公子究竟是何人?
郑言庆等人在傍晚时分,抵达洛阳城外。
张仲坚和杜如晦与言庆洒泪而别,孙思邈因为要教授郑言庆引导术,暂时留在洛阳。
郑仁基还在长安,因崔小姐在年前分娩,不得不推迟了行程。
他只是派人到洛阳故居,告诉郑世安先把家里打理一下。毕竟这洛阳的宅院,已经闲置了不少时间,需要好好整理一番。同时,郑仁基还告知郑世安,让他把郑家在洛阳的田庄打理妥当。马上就要龙抬头了,春耕在即,正是百废待兴之时。
郑家在洛阳的产业不少,沿洛水畔,差不多一条街都是在郑家名下。
而洛阳城外,尚有千顷良田,事务极其繁杂。
郑世安到了洛阳之后,立刻忙碌起来。他还肩负着为郑仁基梳理关系的责任,于是拜访洛阳豪族,不敢有片刻的偷闲。当然了,以郑世安的身份,不可能见到那些大人物。好在他主要是梳理各种关系,只需要和各府的管事交道。送礼拜望,令洛阳豪族知道,郑家只是奉诏来洛阳发展,以后有什么事情,还请多关照。
如此,就已足够!
毕竟大人物们,不可能去关心一些鸡毛蒜皮的小事。
将来真正有交道的,还是那些府中的管事。这些人都是地头蛇,处理好了和他们的关系,可以省却很多麻烦。似这种事情,若让郑仁基去处理,的确是麻烦事。
而郑世安深知市井中人的心思,同时管家,说起话来也方便许多。
可他这一忙,就顾不上郑言庆和徐世勣了……
经过首阳酒楼的一夜,徐世勣自负的心理,一下子无影无踪。原以为自己出类拔萃,没想到有人比他更加出色。虽然言庆的年纪比他小,但是徐世勣对他却非常敬佩。如果说,一开始他还对言庆得到孙思邈青睐而嫉妒,那么现在已烟消云散。
“言庆,在跟我讲讲长坂坡的故事吧。”
阳光明媚,徐世勣和郑言庆坐在后花园的水塘边,一脸渴求之色的看着郑言庆。
让徐世勣服气是一回事,但想要让徐世勣听自己的,却是另一回事。
毕竟,徐世勣是平民出身,比言庆要好许多。且家中富庶,与郑家又是世交,年龄还比郑言庆大好几岁,要让徐世勣听他的话,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郑言庆想了很久,终于想出了一个办法。一天练武之后,他拉着徐世勣,开始讲《三国演义》。
枯燥的《三国志》,对徐世勣而言,无疑是一种负担。
可如果把这变成了故事,其效果自然不同凡响。三国演义的金戈铁马,足以让每一个少年为之热血沸腾。更不要说那其中如云猛将,还有足智多谋的谋士,对于未来的初唐军神而言,无疑有着致命的吸引力。只一出桃园结义,就让徐世勣变成了言庆的忠实粉丝。
言庆日间随孙思邈学习引导术和五禽戏,夜间给徐世勣讲故事。
他当然不可能背下全本三国,但里面的一些情节,足以让徐世勣痴迷万分。
孙思邈在洛阳停留了十天,把引导术和防身之术教给言庆之后,就动身离开洛阳。
用孙思邈的说法,他此去峨眉,是为了求道。
和朋友约好了时间,在洛阳耽搁十日,已经错过了行程。所以,他必须要尽快启程,以免失约。孙思邈言语间非常坚定,郑言庆苦苦挽留,却不能让他回心转意。
无奈之下,他只好送孙思邈离去。
而孙思邈这一走,言庆可就空闲下来。徐世勣自然不肯放过机会,缠着郑言庆,讲那三国演义的故事。
忠义千秋的关二哥,武艺绝伦的赵子龙;足智多谋的诸葛亮,还有一代枭雄曹孟德。
一曲西江月,流传千古。
对徐世勣的吸引力,无疑是致命的。
郑言庆笑眯眯的说:“徐大哥,长坂坡我都讲了好几次了,要不今天咱们换个故事?”
徐世勣露出遗憾之色,但旋即目光锃亮,“不讲长坂坡,那讲什么?”
“咱们今天,就讲讲走麦城的故事。”
“走麦城?”
郑言庆连连点头,眼睛都笑成了一条缝,带着无尽的诱惑之意说:“是关二爷的故事哦!”
“关二爷的故事?”
徐世勣顿时来了精神。三国演义中,他最喜欢的就是关公和赵子龙。一听郑言庆要讲关二爷,哪里还有不愿意的道理。连忙在一旁坐好,一脸期盼的看着言庆。
“话说……”
郑言庆一副说书人的表情,开始了走麦城的故事。
他之所以要讲这个故事,是因为他发现,徐世勣的骨子里,有一种莫名的骄傲和自负。史书中对徐世勣的记载,说他颇有政治家的风度,识进退,更知晓大义。
但从目前来看,徐世勣还没有达到初唐军神的高度。
也许在将来,他会因为一些事情而改变。
可郑言庆希望,徐世勣能早一点把那种骄傲和自负改掉,这对他的发展,更有好处。
“关二爷,就这么死了?”
徐世勣听完了故事,露出目瞪口呆的表情,话语中颇为不满。
“其实,二爷的结局,从一开始就注定了……徐大哥,你还记得先前我讲的夺西川吗?记不记得,当时诸葛亮问二爷,若曹操和孙权同时来犯荆州,你当如何?”
“我想想,我想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