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我为王(校对)第780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780/881

  他们是赵军!
  不多时,一份帛书绑在箭矢上射入城中,蔡侯及大夫们展开一看,却见上面写着:“王十四年,五月,先君赵武侯与蔡昭侯等会于皋鼬,议伐楚,武侯曾与蔡昭侯歃血,盟曰:晋、蔡为盟国,好恶同之,同恤灾危,备救凶患。若楚国有害蔡之举,则晋伐之。有渝此盟,明神殛之,俾坠其师,无克胙国!”
  皋鼬之盟是十多年前,晋国会合诸侯商讨征伐楚国的一次大盟会,也是迄今为止最大的一次会盟,那次会盟上蔡侯朔的父亲蔡昭侯与会,还跟卫国因为争夺次序闹了一点不愉快,盟约也成了一个空头文书,没有实际效用。但有一点蔡侯不明所以,他问旁人道:“赵武侯?这是谁?”
  有对中原之事比较关注的大夫解释道:“这赵武侯便是赵武子鞅,赵氏取代晋国成为诸侯后,也追尊其为武侯……”
  “原来如此!”蔡侯恍然大悟,继续往下看去,却见上面果然写道:“今赵国继承晋国之统,亦继承晋国之盟誓,寡君闻楚人欲侵蔡,遂使外臣等率兵来救,还望蔡君尤记皋鼬之盟,能受赵国保护……”
  “原来是中原的盟友!”蔡侯顿时大喜,也不管这说法多么牵强附会,眼见刚建立没几年的下蔡城墙垣低矮,也阻止不了外面的大军,索性一咬牙,带着众大夫迎出城去,对赵军及时赶来感恩戴德,大呼“蔡国弃于淮夷多年,盼天兵久矣!”
  在赵军抵达后数日,楚国人也来了,然而这一次,蔡侯朔可以腆着肚子,在城头上坐看楚军知难而返的恼怒模样,望着楚国的凤旗在万余赵军威慑下缓缓掉头,蔡侯朔大笑了起来。他几乎忘记了,蔡国的命运,只不过是从吴国楚国手中,落到了赵国碗里而已……
  ……
  看着楚军徐徐撤离,这支赵军的军将穆夏松了口气。
  楚军赵军人数相当,虽然赵人毫不畏惧,可若是能不打,就不打,毕竟在两淮奔波近一个月后,赵卒都有些疲倦了。
  他立刻让人将掠阵于军前,向楚将王孙胜喊话示威的赵葭唤回,让他派一些游骑远远跟着楚军,提防他们虚晃一枪,再度杀回来。
  “王孙胜知道赵军的强大,必不敢冒险。”赵葭对王孙胜这个“叛臣”很是不齿,但依旧遵从穆夏之命,派遣斥候去游弋,毕竟淮上之地是赵军之前从未抵达的地方,人生地不熟,必须处处小心。
  直到确定楚军已经撤到百里之外,穆夏才放下心来,让大军分别驻扎在蔡国各邑就食,等待赵侯的新命令。
  在此期间,穆夏也提着一壶酒,主动造访了赵葭的营地,虚心地向他请教一件事。
  “夏虽然爵至公大夫,但仍然是一个粗人,对于君上派遣大军进驻蔡国,为此不惜与楚国为难有些疑惑,子蔚乃公族年轻一辈的翘楚,赵氏千里驹,可否为我解惑?”
  赵葭对这位谦逊好学的大将也不敢怠慢,连忙放下书卷抱拳道:“葭一个黄毛孺子,岂敢随意揣测君上的意图,只是有一点自己的见解,还望军将勿要见笑。”
  他摊开一张两淮地区粗略的地图,对穆夏说道:“军将请看,这是淮河,这是善道,这是钟离,这是下蔡,从东到西,连成一线,这条线南边就是淮南、江北,君上不打算夺取,这条线以北则是淮北,君上已派兵攻略。”
  穆夏点了点头,“不错,子苇的意思是,得到这三邑,便能控制住淮水?”
  “然!”赵葭道:“善道为淮东,钟离为淮中,下蔡则为淮西,淮东宜于善道屯驻,以扼邗沟和泗水;淮中宜于钟离屯驻,以扼沙水、泓水运道。至于淮西的要害,自然就在下蔡了!”
  “夫差的眼光不错,将蔡国迁到此处,下蔡控扼淮颍,襟带江沱,为北方之要枢,东南之屏蔽。南引荆、汝之利,北接梁、宋,平途不过七百,西击陈、许,水陆不出千里,外有江、湖之阻,内有淮、颍之固,芍陂良田万顷,群舒、英六之贡,利尽吴越,真是一处必争之地啊,只要守住了这里,楚国就别想肆意进入江北,更别说窥探泗上了……”
  这是赵葭随军西来后,一直琢磨赵无恤战略意图后得到的感悟,此刻说与穆夏,顿时让他茅塞顿开,对赵葭更是赞不绝口,更加认为此子他日必有大出息。
  同时穆夏也不由感慨,赵葭、柳下越,这一批在学宫里沾染过学识,之后又在军队基层摸爬滚打成长起来的新一代将领,着实让穆夏心惊,只觉得自己若是再不进步,他们就要后来居上了,如何不让他产生一种危机感……
  君上曾经教训过虞、穆、田等最早追随他的将领,说无论是人还是国,都要记住“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于是穆夏又暗想道:“吾虽然也被君上催促着读过一些诗书,认识了不少字,可惜见识依然不够,这进过临漳学宫的,和没进过临漳学宫的,原来差别竟如此之大。我已经年过四旬,再怎么学也用处不大了,但子孙可不能再如此。此番回去,我定要请求君上,让我那不成器的儿子也能破例入临漳学宫,不求他有多大出息,只求能增点见识……”
  ……
  不提赵军在蔡国停驻,只说另一边,王孙胜在见赵军已抢先自己一步,也不恼羞成怒地强攻,而是默默撤军。
  但在半道上,他让副将带着大军回去英、六,巩固那里的防御,他自己则星夜驾车与亲卫一同赶赴沈邑。
  这次对吴国的进攻分为南北两路,王孙胜是南路,司马子期则亲自带着两军进攻陈国,此刻已经将陈侯逼降,大军正停驻沈邑,等待王孙胜那边的消息。
  此刻见王孙胜亲自过来,司马子期先是大惊,还以为王孙胜一个不小心战败了,一问后才知道他已经全取英、六、群舒,不由大喜过望,连连拍着这个侄儿的肩膀,说子西果然没有看错他。
  王孙胜却不在意这点夸赞,他请求子期屏退左右,才向他汇报道:“淮南诸邑虽已攻下,但赵军却进驻蔡国,阻止侄儿灭蔡。”
  “赵国……”司马子期脸色微沉,自从城濮之战一来,晋国和楚国对峙了一百多年,如今晋国从内部完蛋,楚国本来可以松一口气了,可惜从晋国尸体里站立起来的,却是更加咄咄逼人的赵国。
  这次楚国能够光复东境,还是托了赵无恤吸引夫差主力的福,本希望赵吴能两败俱伤,谁料最后却以赵国大胜,吴国大败而告终,赵无恤也一概过去晋国霸主们对淮南毫无兴趣的传统,派兵来争夺蔡国……
  司马子期正忧患着要如何面对这个新的竞争者,却不防王孙胜更着急,他猛地下拜顿首道:“叔父,不能得下蔡,便不能正淮南。赵军疲惫之师,人心思归,必不能久持。侄儿敢请叔父予我兵甲三万,乘着深秋之时穆夏、赵葭帅这万余赵军北归之时,击其暮归,然后再夺取蔡国,席卷江淮!”
第1084章
死于安乐
  司马子期名为公子结,是楚平王的庶子,昔日翩翩南冠公子已经是年近五旬的长者了。他这一生中虽然经历了太多事情:太子建被废、囊瓦专权、吴师入郢、昭王中兴、陆浑之变。
  其人性格内敛,行事时却十分果决,比如十多年前,楚昭王逃入云梦泽不知所踪,在楚人惶惶无措,子西(公子申)也六神无主的时候,是子期毅然举起楚王仪仗,让王兄子西作为假王,坐在下面聚集人心。当楚国终于等来秦军支援侯,也是子期一路与秦将子蒲猛攻敌人,灭亡了助吴为孽的唐国。
  最能体现他性格的是这样一件事,当时吴军主力驻扎在麇地,子期提议火攻吴军,子西犹豫说:“昆父兄弟的尸骨依然暴露在那里,不能收敛又要烧掉,这样不好罢。”子期却说:“国家都要灭亡了!哪里还管死人怎么想!死去的人如果有知觉,楚国若能因此复兴,他们的鬼魂就可以享有祭祀血食了,哪里还怕烧掉尸身?”于是楚军放火焚烧城邑,又接着进攻,吴军败退,这才仓皇撤离楚国。
  正因如此,楚国人常言只要有子西筹划,子期拍板,就没有什么办不成的事。在楚昭王死后,子期和子西一个主军,一个主政,帮助楚国撑过了主少国疑的第一年,现如今朝政均已归于正途,各地封君也已经服从君命,没有敢于造次者。
  这次乘着赵吴在鲁宋泗上角力,配合越国猛攻吴国,也是子期提议的。
  但即便是这样一位果决的公子,听王孙胜如此激进的请命,依然大为震惊,说道:
  “汝欲攻赵!?”
  子期上下审视了王孙胜一番,因为知道他这个人很爱记仇,便问道:“胜,你莫非是还在怨愤在赵氏时受到的冷遇?”
  “既受大王的斧钺旗帜,胜不敢再有私心。”
  “那为何提议攻赵,赵国楚国,一个在北方,一个在南方,风马牛不相及。年初时王孙圉才去祝贺赵侯立国,并与其约好一起进攻吴国,双方虽然没有定盟,却都有共同的敌人夫差……”
  王孙胜却不以为然地笑了笑,说道:“叔父觉得,吴国现在还算得上是楚国的大敌么?”
  “吴国……”想到一辈子的敌人终于在北方吃了瘪,楚国心腹之患已去一半,司马子期不由露出了一丝欣慰,说道:“吴国丢了淮北淮南和陈蔡,又被越国进攻,夫差已经没有兵力像十多年前那样逼得楚国迁都了,非要说的话,吴国虽然还是楚国的世仇,但已经称不上是大敌了。”
  “然,我看以吴国的情形,恐怕坚持不了十年就会被越国所灭,那叔父觉得,十年之后,楚国的生死大敌还有谁?是越国么?亦或是……赵国?”
  ……
  沈邑最高大的屋子内,司马子期在来回踱步,思索王孙胜的话。
  “赵国?”司马子期点了点头:“赵国之势,颇似当年晋文公时的晋国,但也仅此而已,至多多出一个与楚国争霸的北方强国。要知道大国之争,战和不定,但能在盟坛上解决的,就不会兵戈相向,兵出千里却无功而返,没有谁会在做这种傻事。如今楚赵方睦,每个月从方城、汝南都有大批商队北上赵国,运去金锡皮革,运回瓷器和纸张。赵军虽然染指下蔡,但并未侵犯楚国的疆域,若是有边界属国纠纷,派一个使节去交涉即可,何苦贸然与其开战?坏了两国关系?楚国刚刚恢复几分元气,若是这时候与赵国为敌,只怕东境又要陷入战乱了,得不偿失啊……”
  见司马子期果然还是以争霸时代的定势思维来审视赵国,王孙胜顿时发笑。
  “胜在北方呆了七八年,十分了解赵氏是如何从一个卿族成为诸侯的,也洞悉了赵侯无恤的野心,他与齐桓、晋文都不一样……他曾经对孔丘说过,此生之志,就是齐家、治国、平天下,如今家已齐,国已治,赵侯已经走上平天下之路了。”
  “击败吴国只是一个开始,若胜所料不差的话,接下来他会以下蔡、钟离、善道为淮河界,巩固新获得的淮北,或将其封给自己的亲戚子嗣,或直接变为郡县,以此作为和南方吴楚越三国的屏障。然后赵军将掉头灭亡齐国,自此背后再无隐患。乘着楚国吴国越国混战的这几年,再把几个附庸纳入郡县管辖后,冀州、徐州、青州、兖州、豫州,赵国将占据九州泰半!”
  “到时候,赵军在淮泗已经站稳脚跟,等到时机成熟,水军练好,派遣一上将沿着泗水入淮,率十万大军南下,到时候楚国还能抵挡么?恐怕整个东境都将丢失,说不定吴师入郢的历史又将重演,到时候悔之晚矣啊叔父!”
  司马子期听得脸色铁青,王孙胜的话似乎有一定道理,但他却又觉得有些危言耸听了,毕竟无论哪个霸主,都只是要把敌人打服,从没有那种鲸吞天下的疯子。
  或许,楚灵王算一个?但事实证明,那只是空谈而已。
  一时间,司马子期失去了年轻时期的果决,陷入了犹豫。
  过了半晌,他才道:“可此刻进攻下蔡,且不说胜负如何,让楚国早早与赵国交锋,对于楚国也没有丝毫利益啊……”
  这态度,几乎是承认王孙胜所说,赵国与之前齐、晋诸霸主都不同,必须造作防范了。
  “有!”王孙胜斩钉截铁地说道:“这样就能把赵军拖在两淮,让赵无恤无法安心灭齐。只要齐国存在一天,天下就能勉强维持均势,赵无恤就无法统合北方,做出当年齐桓公、晋文公、晋悼公率诸侯伐楚之事来!”
  听王孙胜分析完天下局势,司马子期沉默良久,慨叹道:“我明白王兄为何要千方百计将你召回了,你非但是一军之才,更是大国上卿之才啊。”
  被司马子期夸奖,王孙胜心里有几分自得,谁料子期又严肃地说道:“只不过,你的想法太过偏激了。”
  王孙胜一愣:“偏激?”
  “没错,胜,国虽大,好战必亡,兵者国之大事,不可不察。此次伐吴,是寻了一个千载难逢的机会,但伐赵却不一样,楚国不征发封君、百姓,是决然无法与赵国匹敌的,一旦在下蔡交兵,齐国倒是没有亡国之虞了,可楚国却要遭殃,这简直跟陈恒到处游说诸侯抗赵一样,是祸水南引啊!”
  “楚国现在最主要的事情,不是招惹赵国,而是发展自身,只要政通人和,国家恒强,哪怕赵国真的灭亡了齐国,也奈何不了南方。他那些骑兵,在江汉水网交织之地派不上什么用场,而赵国的舟师,也已经全军覆没,哪怕再花十年时间打造一支,也不是楚人的对手!”
  王孙胜却不这么认为,他语重心长地说道:“叔父啊,胜在赵军中服役多年,从卒长一直做到了师帅。故而我深知赵军的可怕之处,不在于他们的兵甲之利,战阵之坚,而在于敢于推陈出新,不断强大。若是楚国此时不乘着两国差距不大奋起反抗,将赵氏染指南方的心思熄灭,或者占领一个战略要地,延缓赵侯南下。只怕十年之后,吾等要面临的是更强大的赵国,更可怕的赵军……”
  然而不断他怎么劝,司马子期之意已决,他摆了摆手,对王孙胜说道:“不要再说了,如今既然赵国没有从下蔡进逼楚国疆域,那楚国也不必急着去攻打他们,汝切记不可妄动。就算如你所说,要维持中原诸侯均势,也等到一年半载后赵国攻齐不迟。”
  兴许是打了一个耳光又要赏颗枣吃,司马子期又宽慰王孙胜道:“汝也不要灰心,此番进攻吴国,夺回失地,汝立下了大功,老朽会向郢都呈报你的功绩,让大王和令尹为你选一块封地的,或许就在这淮南某一处呢……”
  在何处都无所谓了,王孙胜垂下了头,他似乎已经预料到会被拒绝。他有种擅自进攻下蔡的冲动,但手里的一万多人是司马子期从各个封君、县公处调拨给他的,若是没有司马的命令,除了亲自训练的那一千“楚武卒”外,这些人根本不会听王孙胜调遣,于是遭到拒绝的王孙胜只能憋屈地回到六邑。
  “若楚国不能对赵侯的野心加以警惕,而沉浸在江淮尺寸之地的获取,和内部所谓国泰民安上,只怕十年之后,就要死于安乐了,我的封邑在哪里,还有区别么?”
  王孙胜仍然不死心,他一面让人监视下蔡赵军动向,一边悄悄派人去郢都,绕开了司马子期,直接向最偏爱他的令尹子西陈述此事,并说入冬时是最佳的时机……
  ……
  不说王孙胜这边不甘心地盯着下蔡蠢蠢欲动,焦急等待令尹司马的回信,且说下蔡东边四百里外,赵军主力已经攻克善道,截断邗沟,接着又北上徐地,于九月一日这一天,进入了徐城!
  跟进入钟离时不同,在徐城,赵无恤受到了英雄般的礼遇,这里的贵族和百姓都视他为解放者,嬴姓的新希望!
第1085章
徐偃王
  徐城,也就是后世的江苏泗洪县,这时代淮河流域还没有洪泽湖,而是被上百个大小湖泊星罗棋布地点缀。徐城便位于淮水和泗水之滨,近山靠水,城周长十二里,秋水时至,远远望去,就像一座水上之城。二十年前,吴王阖闾就是利用徐城周围多水,听从了伍子胥和孙武“水攻”之计,挖土山蓄水灌城才攻入徐城的。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780/881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