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我为王(校对)第779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779/881

  当驾车步入钟离邑时,无恤发现这里几乎已成为一座空城,驻军和居民都逃窜一空。但赵无恤无所谓,他更看重的,是这里的战略价值。
  和胥门巢所说的一样,钟离这地方后世被称为“凤阳”,虽然穷了点,但也是一处要地,西连陈、蔡,东道徐、泗,为江南之门户。赵无恤既然担忧夫差会不会卷土重来,索性渡淮占领了这里,没了钟离,江北便再无屏障,淮不能守,则江亦不能守。赵军若是想进攻吴国,随时可以集结军队来此,而吴国若是想反攻淮北,一举一动却都在钟离的眼皮子底下。
  但大军在此休憩时,田贲等好勇斗狠之人却提议说,不如一路打到大江,甚至渡江直逼吴国都城,与越国共灭吴国!
  对此,赵无恤是断然否决了的。
  “没错,大军若是在此停留数日便继续南下,攻略江北诸邑,或许能兵临大江,甚至可以把夫差的军队再击败一次,使得越国能顺利攻下吴都,加上楚国东进,一年半载后,吴国可灭。可如此做,除了逞一时之快外,于赵国有何好处?”
  渴望建功立业的田贲毫不迟疑地说道:“君上可以占领吴国江北之地!听说此处方圆千里,相当于赵国好几个郡了!”
  赵无恤却摇头道:“可吴国江北之民,却不及赵国半个郡。”
  江北,也就是后世的淮扬地区,这里地势平衍,河流众多,湖塘密布,战国后期楚国以此为东楚,汉代时淮南国也是一个富庶的王国,到了唐宋以后,江北更成了赋税重地,鱼米之乡,不是江南,近似江南。
  可是在春秋时期,江北却与后世大为不同,比如这时代的江北没有洪泽湖,而是上百个大大小小的湖泊,水网交错,不利于骑兵行动。因为湿润温暖的气候,这里河泽水草丰美,平原地带则草莽从生,低山台地茂林密布,从钟离邑向外望去,可以看见大片的原始森林,入夜之后虎啸猿啼,告诉从北方来的众人,城外,便是域外之地。
  这地方若是好好开发个几代人,大有可为,可惜短时期内利用价值不大,没有现成的城邑和百姓可以获取,远不如已经有许多熟田和城池的淮北,以及稍南一点的英、六、群舒诸邑构成的淮南。
  所以赵无恤若是带着数万大军不管不顾地去追杀夫差,只怕还没到大江,大军便要半路饿趴下,因为这时代的江北,就算他想要因粮于敌也没处抢去。
  更何况,对于赵无恤而言,既然吴国势力已经退出淮北,赵军也兵临淮河,那他就得面临另一个问题:楚国。
  去年,因为楚昭王的死,楚国东境被吴国狠狠咬了一口,失地数百里,今年随着夫差在北方战败,楚国也开始了反攻,据说楚国司马子期帅军进攻淮上,已包围陈国。而从赵军叛逃的王孙胜则摇身一变,成了楚国右司马,帅军攻略群舒,眼看就要打到蔡国附近了。
  这时候去追杀吴军,不是在为楚国人做前驱么?
  “故江北之地,赵国得之而不能守,弃之而肥楚国,何益之有?”
  至于先前对夫差能否“卷土重来”的担心,赵无恤不由想起了前世的一首诗。
  “百战疲劳壮士哀,中原一败势难回。
  江东弟子今犹在,肯为君王卷土来?”
  在中原的失败,已经重创夫差,吴军辎重全丢,甚至连甲胄兵器也弃得差不多了,就凭这批败兵回去和勾践新胜之师较劲,反倒是勾践胜算大一些。
  就算没有越国,光是楚国厚积薄发的压力,也足够夫差喝一壶的了。
  如此情形,先不用担心夫差能否卷土重来,而是该思考吴国究竟能在楚越夹击和内部的民生凋敝下撑几年不灭亡。
  所以赵无恤否定了田贲等人请求夺取江北,兵临大江的想法,他亲手划定,这次南征的终点,就是钟离了!
  “以钟离为桥头之塞,留一师兵卒在此屯田,以控扼淮河,自此赵国即可遥遥监视吴国动静,坐视吴楚越三国交战,又可阻止楚军轻取淮南、江北。”
  但这还不够,赵无恤的手指又滑向了地图的东边。
  “除却留守钟离者外,大军分为两部,三万人随我东进,进攻吴国善道邑。”
  善道,是邗沟的北段终点,连接淮泗,是邗沟上极其重要的节点,这里后世被叫做“盱眙”,和钟离一东一西,均为淮河流域的重镇,北方得到可以俯视江南,南方得到可以北伐中原,夺取善道,也就封死了徐地的门户,赵无恤可以回师全取淮北。
  不谋全局者,不足以谋一域,赵无恤尤不满足,他的手指又重重点在钟离西面百余里外。
  “再有一万人,与赵葭部骑兵一同西进!汝等去蔡国!”
  “蔡国?”赵葭等人不由精神一振。
  “不错。”赵无恤笑道:“蔡侯与楚国结了死仇,又失了吴国庇护,想必此刻心中一定十分忐忑不安,若是能得到一强邻伸出援手,蔡国必然归附!”
第1082章
孙叔敖举于海
  楚王章元年八月下旬,一支士气高昂的军队正在淮南群舒攻城略地。
  轰隆,沉重的城门被楚军猛地撞开,城外顿时爆发了一阵欢呼,吴国在淮南群舒之地最后一个据点“六”也被攻陷了,至此,楚国彻底收复了一年前被夫差占领的东境。
  杀光城内负隅顽抗的吴人后,在楚卒的簇拥下,他们的统帅王孙胜志得意满地驾车入城,作为光复者,接受六邑豪长、氏族们的逢迎。
  比起在吴国齐国赵氏时的郁郁不得志,回到楚国的王孙胜可风光多了,乘高轮大车,驾清一色的枣红驷马,旌旗鹰扬,身边还带着这一年来他亲自训练出来的“楚武卒”一千人。这次奉令尹子西之命来进攻吴国,一来是试验一下这支新军的战斗力,二来是为王孙胜的义父伍子胥报仇,同时报复在吴国时夫差对他的冷遇;第三则是通过此次出征,好在楚国谋取功业封地。
  王孙胜长期在赵氏为将,以赵氏练兵之法施加到楚国贵族庶子们身上,又给予他们最好的鲛革、犀兕为甲,大戈长戟为兵,结成方阵,效果果然不俗。在一万楚兵的配合下,加上群舒地区的吴兵并非精锐,故而一路上竟势如破竹,两个月不到就席卷淮南群舒。
  这两淮之地,从夏代起便是淮夷嬴姓诸侯最为集中的地方,不论是群舒,还是英国、六国,都是皋陶的后裔子孙,起初附庸于徐国,徐偃王战败,徐国被肢解后才四分五裂,楚国势力乘机进入这一带,一百多年前的楚穆王时期,楚国灭六,将这里变成了城邑,投入了很大精力治理开发,但随着吴国的崛起,这一带经常沦为战场,归属不定,如今民生颇为凋敝。
  王孙胜攻陷六邑后,第一件事是严肃军纪,不得冒犯百姓,第二件事则是前往城内的孙叔敖之庙。
  孙叔敖乃楚国公族,芈姓蒍氏,他的祖父蒍吕臣曾官拜楚成王令尹,父亲蒍贾任楚国司马,不过到了孙叔敖成年时,正值楚国君权旁落,楚庄王三年不鸣、三年不飞的时候。蒍贾被权倾一时的大贵族斗氏所害,家族惨遭灭亡,孙叔敖带着母亲出奔,跑到被楚人称作海子湖的地方避难。直到数年后楚庄王消灭斗氏,重掌朝政后,才重新寻找孙叔敖,并让他承袭父亲的爵位,故楚国人常说“孙叔敖举于海”。
  此人前半生的经历与王孙胜极其相像,都是堂堂王室后裔沦落流亡,最后被迎回楚国,故他知道六邑有孙叔敖庙后,立刻就来,奉上五谷等祭品加以祭拜。
  当地的豪长讨好地介绍说,六邑之所以会有孙叔敖庙,是因为孙叔敖当上了楚国的令尹之后,发动百姓于楚国境内,下膏泽,兴水利。在楚庄王十七年左右,亲自来到淮南,主持兴办了一处蓄水灌溉工程——芍陂,六邑也深受这处工程的恩泽,所以在城内为孙叔敖立了庙,百年来香火不绝。
  王孙胜不由赞道:“真乃贤令尹,施教导民,上下和合,世俗盛美,政缓禁止,吏无奸邪,盗贼不起。庄王能够问鼎中原,多亏了孙叔敖,真是吾等公子王孙之楷模。”
  王孙胜回到楚国后,力求让自己融入楚风里,他本来就天资聪慧,对于楚国的典籍烂熟于心,一年来努力学习楚言,这会说话已经与土生土长的楚人没什么区别了,所以才能颇得军心,也能让各地楚国贵族心生敬慕。
  而像孙叔敖一样从破落的公族子弟,成为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令尹、司马,也是王孙胜现在的志向。
  数日后,王孙胜率军从六邑北上时,便经过了芍陂。
  芍陂因水流经过芍亭而得名,王孙胜望眼望去,却见此地位于大别山的北麓余脉,东、南、西三面地势较高,北面地势低洼,向淮河倾斜。听当地老人说,在芍陂开挖前,每逢夏秋雨季,山洪暴发,形成涝灾,雨少时又常常出现旱灾,当地人深受其苦。
  但孙叔敖开挖芍陂后,将三面山地流下来的溪水汇集于低洼的芍陂之中,让它变成了一个蓄水的人工湖。修建五个水门,以石质闸门控制水量,水涨则开门以疏之,水消则闭门以蓄之,不仅天旱有水灌田,又避免水多洪涝成灾。后来楚人又在西南开了一道子午渠,上通淠河,扩大芍陂的灌溉水源,使芍陂达到“灌田万顷”的规模。
  一时间,淮南便成了楚国的经济重地,每年都生产出大量的粮食,楚庄王能够北上争霸,芍陂出力不少。
  “芍陂真是楚国之宝!”
  虽然王孙胜并不知道,两百年后,因为他的子孙白起破楚国郢都,迫使楚国向东迁都,先迁到了陈,后来又迁到了寿春,也就是淮上芍陂一带,靠着这里开发的良田又维持了五十年国运。但他却明白芍陂以及淮上对楚国的重要性。
  这里控扼淮颍,襟带江沱,农桑发达,良田万顷,必须将其控制在手里,才能巩固楚国东境。
  想到这里,他又恨恨地对旁边的副将们说道:“只可惜,膏腴之地,竟为宵小所窃!”
  众人都知道,王孙胜的愤怒并不是针对强取豪夺的吴国,而是指数年前才被吴王夫差迁徙到淮上,占据了芍陂北岸州来、寿春等地的蔡国!
  “蔡本为周室叛臣之后,侥幸被封于周南,随着大楚兴起,遂为我国附庸,称臣纳贡,与一封君无二,灵王时曾经灭亡蔡国,平王时本着兴灭继绝的传统,让蔡国复国……”
  “谁料,蔡人竟不思感恩!反而暗生怨望,蔡昭侯借口令尹囊瓦欺压,竟敢背叛楚国,引吴人西进,灭我盟邦,毁我郢都,杀我百姓。之后因昭王仁慈,以德报怨,饶恕了蔡国,然而蔡侯仍不思悔改,再度勾结吴人,吴子助其迁徙,遂占据了这淮南之地,孙叔敖和楚国百姓呕心沥血才建立的芍陂,也被蔡人窃夺,灌溉他们的水田,是可忍孰不可忍!”
  激发麾下的愤慨后,王孙下达了一个命令。
  “诸侯皆以为楚国仁厚可欺,故一而再三而三冒犯大国。”
  他高高举起了铜钺:“今日王孙胜便要灭蔡国,屠州来,让天下知道,敢捋虎须者是何下场!”
  吴国中衰,正是狠狠宰割他们,壮大楚国的机会,如今群舒已降,而蔡国,将是王孙胜累积功勋的第二块垫脚石!
  ……
  楚军的速度很快,八月二十四日刚拿下六邑,八月二十八日便绕过芍陂,兵临州来城下。
  州来,又称之为下蔡,因为蔡国之前曾经三度迁徙,最初的国都在汝水北岸,叫做上蔡,第二个国都在汝水中游,叫做新蔡。州来已经是他们第三个都城,经过几度迁徙流散,蔡国也越来越衰败,曾经的五百乘之国,现在仅有十万国民,勉强能凑出五千兵卒。
  所以面对万余楚军的进攻,蔡国甚至都没胆量抵抗,只是龟缩州来。
  但让王孙胜感到奇怪的是,蔡侯也没有派人来求和,这不符合这个小国一贯见风使舵的性格啊?
  王孙胜虽然心中有疑,但还是率军直逼下蔡,然而就在他们刚刚抵达下蔡郊外的时候,却见城头除了蔡国翠绿色的旗帜外,还有一杆炎日玄鸟旗……
  时隔一年多,再度看到这面旗帜,王孙胜只觉得脑子里嗡嗡作响,这面他曾为之战斗过的大旗,竟然阴魂不散地追着他到了淮南。随即,楚人们便发现,从下蔡城内,一万兵甲整齐的大军鱼贯而出,更有骑兵护翼两侧,一骑将还从阵中打马过来,在射程外遥遥呼唤王孙胜道:“许久不见,敢问王孙,楚国的稻米,可是比赵国的粟好吃些?”
第1083章
生于忧患
  蔡国迁徙到下蔡后,其局势并不稳定,因为是违背大夫和百姓利益的迁徙,所以蔡昭侯渐失人心,蔡昭侯二十八年,也就是三年前,夫差正强,蔡昭侯准备到吴国去朝见他,蔡国大夫们恐怕他再次迁都,迁到那人烟稀少的江南去,于是便设计了一次刺杀。在蔡昭侯的必经之路上,派一个名叫利的贼寇率众刺杀蔡昭侯。事成后,蔡国大夫们又诛杀盗利灭口,来逃避吴国的责罚。
  夫差忙于张罗北伐中原,没有理会这件事,只要蔡国继续俯首称臣即可,于是蔡国的大夫们拥立蔡昭侯的儿子公子朔继位,是为蔡侯朔。
  如今三年过去了,随着蔡侯朔的成年,也已经渐渐重新控制了朝局,带着蔡国百姓在这片陌生的土地上修建城邑,春耕夏耘。然而树欲宁而风不止,就在蔡国渐渐在淮上站稳脚跟时,他们的靠山吴国却轰然倒塌!
  蔡人也有在吴军里服役的,在淮北的灵璧之战、垓下之战后,陆续有蔡人逃回来,将吴国在中原大半,夫差大军损失过半,淮河一线的吴兵也纷纷撤离这些消息传了回来,于是乎,整个蔡国都惴惴不安。
  他们倒不是担心赵军,反倒更担忧楚国,因为楚军早在六七月时已经开始进攻群舒了。于是蔡侯和大夫们你一言我一语地讨论蔡国未来应当如何,这个说应该继续呆在吴国的船上,请求吴国把他们迁徙到江南,远离中原是非之地。那个则说要重新归附楚国,断绝和吴国的关系。
  对于前者,多数大夫是断然拒绝的,每一次迁徙,就意味着他们要丧失过去的土地、城邑、人民,蔡国也越迁越小。至于后者,蔡侯自己也没有底,蔡国先后两次背叛楚国,已经跟楚国彻底结仇。如今吴国新败,想必宽容大量的楚昭王死后,楚国的令尹和司马大概不会再姑息蔡国了,一时间,蔡侯想起了四十年前的那次亡国,不免绝望不已。
  就在他们争论的时候,却已有一支大军从东面兵临下蔡!
  “吴军?楚军?”
  然而当蔡侯及群臣到低矮的城头眺望时,却见那支万余人的军队亮出了旗号。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779/881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