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我为王(校对)第761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761/881

  谒者令子夏要负责今日对赵恒的引导,他用很慢的步伐缓缓向前走,既要确保自己走的路线是笔直的,余光还得放在身后的公子恒身上,指引他前行,防止他磕绊。
  殿外的百余步一切顺利,然而就在抵达殿门处时,赵恒面前出现了一道门槛。
  宫中礼官很早就对赵恒说过:“公子公孙、卿大夫、士出入君门,不践阈。”意思是进入君主的宫殿时,应该从门中央所竖的一根门槛旁侧身而过,不要用脚踩在上面。
  门槛的作用是内外的界限,同时,它也是主人的身份高低的一种体现,作为诸侯宫室正殿,含元殿的门槛对于六岁孩童而言,有点过高了……
  子夏又偏过头看,想要鼓励赵恒前行,然而他不知道的是,对于赵恒而言,最可怕的不是这道门槛,而是门槛之后的情形……
  他放眼望去,殿内,全是高大的身躯,臃肿的朝服,晃动的玉佩,还有一双双眼睛。
  相邦董安于那老态龙钟的眼睛,悍将田贲审视的眼睛,秦国公子刺充满艳羡的眼睛……这些更多更近的眼睛都直视着赵恒,似乎是期盼已久,现在只想将他从里到外看个通透……
  赵恒脚步再度一滞,迟疑不敢进,直到他看到了父亲的眼睛。
  赵无恤坐在大殿另一端的君榻上,满头黝黑长发盘成精致的发髻,由君侯的冠冕固定,今日他的黑色眼瞳肃穆无比,怎么看也不像是那个会在雪夜炉前,怀抱赵恒,娓娓细述《夸父逐日》《亡羊补牢》等寓言故事的人。他已经摘下慈父的容颜,戴上赵国君主的面具。
  但透过那一层玉旒,赵恒仍能感到,父亲是期盼他能继续往前走的,在威严的目光下,包含着勉励、鼓励……
  “勿要让汝父失望。”这是母亲对他耳提面命过无数遍的,于是赵恒一个激灵,掀起深衣,侧身举步迈过,虽然略显笨拙地,却丝毫不拖泥带水!
  ……
  看着赵恒无惊无险地迈过殿门槛,小小身影缓缓朝这边走来,来到他的御座前,北向下拜,举止毫无差错,赵无恤长长松了一口气。
  别看他一脸庄重,可实际上他和赵恒一样紧张,看儿子走过的这短短百余步,竟丝毫不比他煞费苦心一步步夺取诸侯之位轻松。
  但无恤心里也有欣慰,儿子总算没让他失望,这或许也是他离开母亲怀抱,从稚子变为堂堂赵国公子的关键一步,迈过之后,便是豁然开朗!
  赵无恤露出了笑容,示意赵恒上前。
  等儿子来到身边后,赵无恤再度仔细地看了看他,毕竟是乐灵子这种大家闺秀教导出来的,不但容貌上有几分母亲的秀气,衣着发式一丝不苟,举止得体,只是眼神里还有一丝丝的委屈,他毕竟只是个六岁孩童。
  正在这时,殿内的乐官也开始奏乐,叮叮咚咚地敲起了编钟,音乐有着轻快喜庆的旋律,乐辞曰:
  “麟之趾,振振公子,于嗟麟兮。
  麟之定,振振公姓,于嗟麟兮。
  麟之角,振振公族,于嗟麟兮!”
  一时间,殿内钟罄齐鸣,琴瑟悠悠,一首《周南·麟之趾》演奏完毕,顿时引起了众臣的喝彩,他们交相称赞,随后同时朝高坐君榻的赵侯无恤祝贺道:“君上之公子亦如麒麟,威仪赫赫!”
  “善!”赵无恤也拉着赵恒,欣慰地指着他对众朝臣说道:“此乃寡人麟儿,振振公子,必兴赵邦!”
  ……
  实际上,赵无恤做出今天的选择,是经过了深思熟虑的。
  枝繁叶茂、子嗣满堂,这是中国人一贯不变的价值取向,民间是为了传承血脉,养儿防老,王侯卿大夫之家则是为了让宗族延续,邦邑财产有人继承。
  可儿子太多了,也不一定完全是好事,让哪个儿子继承家业,往往会成为上一辈人的大烦恼。
  人的寿命是有限的,赵无恤身为人父,打拼了十多年后,打下了大片江山,也少不了要考虑这个问题。
  他现在一共三个儿子,在宋国的“子商”是私生子,只能以“玄鸟坠卵,无孕而生”的说辞存在下去,再加上他尚在襁褓,基本上与赵国的继承没有瓜葛。至于其余二人,分别是长子赵操,以及嫡子赵恒。
  纵观之前的历史,商代的继承制度是父死子继,辅之以兄终弟及。直到西周初年,周公制礼作乐,嫡长子继承制才被严格地执行下去。
  于是不论天子、诸侯、卿大夫、士四个贵族等级,继承财产和职位者,必须是嫡妻长子;如果嫡妻无子,则立庶妻中地位最尊的贵妾之子,这就是所谓的“立嫡以长不以贤,立子以贵不以长”。这种继承制度与商制相比,有效地避免了兄弟阋墙引发的祸乱,从而维护了君权的威严和邦国的稳定。
  可以说,嫡长子继承制度,是周朝宗法体系能够维系至今的关键所在。自此以后,除去鲁国偶尔会有“一继一续”,宋国时不时出现“兄终弟及”外,各国都按照这种基本法来传承。到了一百年前,齐桓公召集诸侯在葵丘会盟时,还订立盟约说:“诛不孝,无易树子,无以妾为妻……”意思就是不要更换正室夫人,不要更立非嫡长子为继承人。
  可是齐桓公本人却没有遵守这个盟约,他的夫人有王姬、徐嬴和蔡姬三人,都未生子。另有“如夫人”者六人却每人都有一个儿子,按照无嫡立长的原则,齐桓公已立公子昭为太子,可之后又反悔,宠爱卫姬,答应了立她的儿子无诡为太子。
  这种对继承人暧昧不明的态度,直接导致了齐桓公生病时,国内五公子反对公子昭继位,相互攻杀,史称“五子乱齐”。这些不肖子孙打得狗脑子都出来了,连齐桓公死了都没空给他收尸,等内战结束,蛆虫都已经吃饱喝足从门户里爬出来了……
  与之相似的,还有晋献公废太子申生而改立庶子,导致了晋国连续内乱,若非出了重耳这个霸主之姿,也许已经被秦楚踩在脚下肆意欺凌了。
  赵无恤不打算重蹈那两位自以为“英睿”的国君的覆辙。
  “我可不想做齐桓公,还有晋献公……更不想做历史上的赵襄子。”
  历史的迷雾遮掩住了真相,所以赵无恤也不知道,历史上的赵襄子究竟是何原因,竟放弃了自己的五个亲生儿子,偏偏对兄长伯鲁之子赵周青眼有加。赵襄子在三家分晋后,把赵周封在代地,称之为“代成君”,一副分国给他的架势。
  在赵周早逝后,赵襄子竟还不罢休,又立伯鲁之孙赵浣为赵家的继承人。这一而再再而三,不但他的五个儿子十分不满,连赵鞅的幼子赵嘉也有想法了。赵襄子死后,弟弟赵嘉就驱逐赵浣,自立为国君,被称为赵桓子。桓子继位十余年后也死了,赵氏族人说:“赵桓子做国君本来就不是赵襄子的主意。”于是大家一起杀死了赵桓子的儿子,再迎回赵浣,拥立为国君,这就是赵献子。
  所以赵国王室,其实跟赵襄子没啥关系……
  原本三家分晋时,以赵氏最强,魏韩都要仰其鼻息,然而经过赵氏这一来一回十几年的动乱后,魏氏的魏文侯便率先完成改革,迎头赶上。魏国取代赵国成了三晋之首,以至于战国初期,赵一直是魏的小弟,国势也衰微不振。
  赵襄子到底是怎么想的,赵无恤不得而知,但他结合前世今生,觉得对储君之位暧昧不明,前后反复,是为君者的大忌,因为对女人的偏爱爱屋及乌,更易储位置,就更是把国事和闺房情趣弄混淆了。
  于是赵无恤决定,早立太子。休要让国内储君之位空悬,让朝臣心中不安,勿让别有用心者生出不该有的念想。
  再说了,虽然历史上赵襄子这副身体还有四五十年好活,现在若从壮年就善于调养,不要沉溺女人和酒色,只怕能活更久。但就像赵无恤对乐灵子说的,出征在外,谁也说不准会发生什么,楚昭王就是个很好的例子,管你有多大的雄心壮志,也敌不过小小心疾。
  作为一个谨慎的人,赵无恤总是喜欢把事情准备周全再去迈下一步,万一有意外,他可不希望自己打下的硕大家业,会像亚历山大大帝那样,身死地分。
  若按照正统的理论来看,赵操年纪虽大,但他母亲是伯芈,是妾室,赵恒虽然年纪略小,却是正儿八经的嫡子。
  但赵无恤不会单纯按照礼法来做事,他还要考虑到两个儿子的能力和未来发展。
  “阿满……”想到这个儿子,赵无恤无奈地摇了摇头,眼中有一丝歉意。
  作为无恤的长子,赵操刚出生的那几年独享了父爱。直到六卿之乱,赵鞅死去,赵无恤必须坐镇河北,无法兼顾鲁地,于是就让年幼的赵操去鲁国做“正卿”,以安鲁士之心。这之后七年过去了,父子二人见面的次数一只手数的过来,上次相见,还是元月他来祝贺父亲列为诸侯。
  赵操已经是十余岁的小少年,身材瘦高,赵无恤都快认不出他是自己儿子了。因为长期分离,此子与赵无恤的关系有些生分,在缺少父爱的情况下,又造成了怯怯的性格,并且因为体格较弱,也对弓马之事无甚兴趣。
  但更让赵无恤不喜的,是他过于仁厚实诚了。
  一月份时,赵无恤让赵操来面前问对,便发现他对礼、乐、诗都掌握得不错,但的言谈里有许多“柔仁好儒”的成分,当时便斥责道:“赵氏乃皋陶之后,立国自有制度,本以礼法杂之,奈何纯任德教!?”
  ……
  PS:百科将赵襄子卒年定在公元前425年,这一年份是根据《史记·赵世家》里赵襄子在位年份推算的,然而在此之前,史记却将赵简子死去的时间延后了18年(左传载赵鞅前476年死,史记却错记为前458年)。
  如此一来,史记里说“襄子立三十三年卒”,便应该是公元前443年,这才是赵襄子准确的卒年。赵桓子夺位也应该是这一年,可以作为佐证的是《竹书纪年》:“晋敬公立十又一年,赵桓子会[诸]侯之大夫,以与越令尹宋盟于”,晋敬公十一年,是前441年,可知赵襄子这时候已死。
  所以小说里,赵无恤的生卒设定为:公元前519年—公元前443年。
  以上参考钱穆《先秦诸子系年考辨》三三、赵简子卒年考。
第1054章
赵国太子
  “若是按照周礼那一套,你现在应该退让鲁国大将军之位,把权柄统统交还给鲁侯和三桓后人,孤也应该取消侯号,将土地献给晋侯和天子。鲁士虽然有颇具才干者,但也有些人是俗儒,不知时宜,喜欢是古非今,使君主眩于名实,忘掉自己的邦国立国之基何在,你年纪尚小,应该多跟张子学习治国之道,而不是被鲁人的礼乐迷惑。”
  那次问对把赵操吓得不轻,同时也十分委屈,他只是十一岁的孩子,少不更事,同时也十分疑惑,父亲不是让他要融入鲁人之中么?为何却变了说法?
  赵操不知道的是,此一时彼一时,赵无恤将他放到鲁国的时候,必须借重鲁地的力量打赢内战,抵御齐国。所以大量卓拔任用鲁士,用于排斥鲁国贵族势力,对颜阖、孔门弟子等鲁地名望较重者十分优待。可现如今,赵国已立,赵氏的核心已经转移回冀州,对赵无恤而言,鲁国诸士的价值已经没那么大的,他们的意见,听或不听在两可之间。
  谁料,这些人真是润物细无声,自家儿子不知不觉间竟然被他们渲染。事后赵无恤也自责,把赵操放在曲阜那种周礼残余极重的地方,虽然有张孟谈为师,可身边也有许多孔门弟子,少不得会有人向他灌输些孔子的施政理念,以及对仁德礼乐的推崇……
  无恤痛定思痛,打算等这次战争结束后,北方大势将定,鲁国已经没有必要分一个儿子看着了。到时候,他要在赵操保留鲁国卿位的前提下召回邺城,让他在身边多听听多学学,甚至入临漳学宫历练一番,多接触些不同的学说,希望能把这股歪风扭转过来。
  但赵操已经十一岁了,理念能被更正,性格却有点难,赵无恤觉得他若为国君,略嫌质朴天真了,很容易为臣子所欺骗。
  所以总体来看,比起赵操的过于仁厚怯怯,赵恒更加秀内惠中一些,他被乐灵子教育得十分乖顺,可内里却也有自己的一些想法和韧劲,从今日上殿就能看得出来,赵无恤对此子的未来更看好,也更方面将他带在身边从小培养。
  当然,还要考虑到两个儿子的母族。
  正所谓子以母贵,在母家方面,自然是赵恒完胜。乐灵子出身宋国卿族,乐氏之势半宋国,是赵无恤扶持的对象,虽然现在继承人幼弱,但乐灵子已经完全脱离了纯粹依靠母家和出身的境界了,她是邺城人眼里的妙手圣医生,拥有极高的民望,这也会给赵恒不少加分。
  综合以上种种,赵无恤便做出了决定,这才有了今日的册封典礼……
  他起身,拉着赵恒,对殿内群臣宣布道:“今日,寡人将册公子恒为赵国太子!”
  大事已定,随后进行的典礼只是追加的过程了,赵无恤虽然厌烦繁缉的礼仪,但在册立太子上却十分认真,因为册立的是未来的君位继承人,是一国之储君,任何怠慢都会让人咀嚼出其他意味来,两位公子虽然年幼,可他们背后,也有各自的支持者。
  在这繁复的仪式里,赵恒就有些晕头转向了,相邦董安于站在他的西北,向东侍立,宣读赵无恤册立太子的策书。
  “自古帝王继天立极、抚御邦国,必建立元储,以固国本,绵社稷无疆之休……寡人有嫡子恒,日表英奇,天资粹美。今谨告天地、宗庙、社稷。于元年四月五日,授恒以册宝。立为赵国太子。正位东宫、以重百世之统、以系国人之心……”
  宣读完毕后,赵无恤让谒者令手持太子印缓,神情庄重地交给赵恒捧着。至此,册立太子的仪式进入高潮,董安于、邮无正、计然、邓析、史赵五位重臣正步升阶,上殿恭贺,齐呼君侯得此良嗣,乃赵国之福……
  群臣拜贺之下,赵无恤心中却有更多的想法:“我压根就不指望自己的儿子强于我,甚至于,我都不需要一个开拓之君,只需要一个能守成的中庸之主。但前提是,他要继承我的理念,不要让国家脱离正轨,阿满太没有自己的主见了,若是继位,他只怕会是汉惠帝、汉元帝之流……”
  而赵恒,赵无恤握住了儿子的小手,他眼中迷茫多于兴奋,虽然未来不可预测,但无恤还是希望,他能成为汉文帝那样内圣外王的守成之君!
  ……
  册立太子,自然要在民间来一出大赦,赵侯下令,先前有作奸犯科而服刑的人,他们的家人可以通过为赵军运送辎重粮草,为其减轻罪过。至于那些在禁酒期间私藏酒水或贩卖私酒的贵族、商贾,也可以用大量钱粮来赎罪。
  一方面是与国同庆,另一方面也是为战争筹备最后的粮草,但计然算了算,把各地常平仓里的粮食算上仍然有些缺口,除非去到泗上,让鲁国、曹国运粮,或者在宋地就地取食。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761/881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