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我为王(校对)第722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722/881

  后来伍子胥载誉归来时,王孙胜也没有向他恭贺,伍氏一族的仇是报了,伍子胥从此能安心地辅佐吴国称霸。但王孙胜却不能,他的身份决定了他在吴国没有容身之地,只能用对郑国的“仇恨”来麻醉自己。
  所以在加入赵氏后,每次讨伐郑国,王孙胜总是最积极,可惜盗跖屠杀郑国五千俘虏时没带他,而是将他留在了这里,留给了楚国大军……
  他又一次被撇下了,一种被抛弃的愤怒再度从他心中弥漫出来。
  现在,以宽容而闻名的楚王熊珍来了,他是王孙胜的亲叔叔,一面展现武力,围困陆浑,另一面又放下为王者的高傲,对他伸出了手。
  早在吴国时,王孙胜就听说过楚王的大度。
  当年,楚王逃亡途中在郧地暂居。夜半时分,郧地的大夫斗怀恨楚灵王灭斗氏之仇,便磨刀霍霍,想杀了熊珍,幸好被他的长兄斗辛厉声喝止,这才作罢。
  这样的一个人,就算后来立下了一些功劳,却不足以抵消罪过。但楚王在复国之后,却决定一视同仁,对斗怀加以奖赏。令尹子西反对,曰:“请舍斗怀。”楚王却没有计较斗怀试图弑君的举动,说“大德灭小怨”,照样赏之。
  更过分的还有蓝尹斖,这是楚王最为痛恨的人。当初郢都被攻破时,在成臼渡口,蓝尹斖置求渡心切的楚王于不顾,自行驾舟带着家小远遁而去。然而楚国重建后,楚王同样放过了这个让他咬牙切齿的人,没要他性命。
  这些举动,或许是在效仿晋文公,晋文公放过曾追杀他的里凫须,让晋国诸大夫放下心来,知道文公不会因为旧怨报复他们。楚王也想一改楚平王、囊瓦时代的苛政,建立一个崭新的楚国,但至少能看出来,楚王有足够的胸怀来原谅曾经严重伤害过他的人,更何况被他“夺了”王位的太子建子嗣呢?
  “子为楚国王孙,祝融血脉,寡人会将汝视为己出,封之以土地百姓,策之以官爵珠玉……”他是这么承诺的,以王孙胜道听途说对楚王的了解看,这应该不是说说而已。
  这是一个回到楚国的好机会。
  魂牵梦萦的故乡啊,那波涛浩淼的云梦泽,那高耸入云的章华台,那筚路蓝缕的荆山,那埋葬了历代楚王的夷陵……
  但王孙胜不想就这么回去,他还有未尽之事,更何况……
  没有脚步声,身后的来人不知不觉靠近到他五步之内,直到王孙胜回头时,才惊觉他的存在,也不知站了多久。
  一身劲装的眉间赤手搭在剑上,冷冷地看着王孙胜。
  “楚王之邀,王孙要去么?”
  ……
  眉间赤目视王孙胜,想通过面色变化弄清楚他心里的打算,再决定要不要一剑捅入他的胸膛。
  自从铜鞮宫变杀了晋国太子后,赵无恤为了让眉间赤远离漩涡中心,便打发他到前线效力,汲取一些战场经验,以便将来大用,但任谁也没想到,眉间赤竟主动请求,要来鸟不拉屎的陆浑做副将。
  在赵氏战前庙算时,孙武预言,说以楚王的脾性,有很大可能会出兵援助秦国。也许是冥冥中的命运,眉间赤也觉得楚国不会安分,来到陆浑,他或许有报父仇的机会……
  王孙胜对这个与楚国王族有仇的年轻人不冷不热,而且他也知道,眉间赤名为自己下属,实则也是监视他的监军。王孙胜虽然有这一师之众的指挥权,但他一旦有不臣之举,权力随时会被暗藏赵无恤虎符的眉间赤剥夺,甚至连性命也保不住。
  这眉间赤虽然没什么领兵的才干,但剑术却是不虚的,连王孙胜也没把握胜过他,更何况他背后还有两名持剑的黑衣,王孙胜毫无胜算。
  “胜岂是那样的人?”不管愿不愿意,王孙胜都把那封书信撕了,当着眉间赤的面洒落城下,眉间赤和两名黑衣的杀意才收敛下去几分。
  “但楚王乃我叔父,胜虽然为赵氏效力,却不可无礼,可否让我回一封信?”
  对于这个要求,眉间赤等人没有拒绝的理由,但他们还是寻来笔墨,盯着王孙胜的一举一动。
  竹笔在手,王孙胜又看了一眼城外连绵数里的营火,露出了一丝无奈的笑,开始蘸墨下笔……
  “叔父在上,侄胜惶恐再拜言,王驾亲临,小子竟不能远出百里亲迎,大罪也……”
  “然人言父之仇,弗与共戴天,小子之仇,郑也,今叔父伐晋以救秦、郑,小子若忘父仇而与郑人同处一室,是为不孝!”
  字面谦卑而恭敬,可实际上,在楚王信誓旦旦地说什么视他为子时,王孙胜只想大笑。
  他有父亲,两位,前者太子建给他留下了一桩必须报偿的仇恨;而另一位伍子胥则不断强化它,让仇恨充斥王孙胜的内心,此仇不报,他就没了立身于世上的理由,纵然有了安身之所,心也安定不下来。
  王孙胜瞥了一眼眉间赤,此子也是从小就被他母亲灌输仇恨吧,虽然罪魁祸首囊瓦已经死了,但只要当时坐视此事发生的楚王熊珍还活着,他们的仇恨就没有结束。
  他继续写道:“又晋国有俗言,食君之禄,忠君之事,小子乃赵氏之臣,弃军纳城而降,是为不忠。叔父有召,小子当从之,然不忠不孝之举不可为……”
  ……
  “大军攻城,小子纵然不愿,却不得不操戈矛与楚为敌。若城破身死,叔父可枭小子之首;若陆浑完好,小子幸免,待报父仇后,自当引颈入楚,叔父亦可戮小子于宗庙……”
  次日清晨,陆浑城外的楚军大营,公子启将王孙胜的回信念诵一遍后,抬头观察楚王的表情。
  没有被拒绝的震怒,只有淡淡的忧伤和惋惜。
  “寡人有一个好侄儿。”楚王对左右感慨道:“有忠有孝,日后必成大器,只可惜……”
  他赫然起身,让侍从为自己披挂甲胄,又让左右司马下去,准备攻城。
  楚军集结后,几乎沾满了陆浑城前的郊野。望着黑云压城的陆浑小邑,楚王笑道:“我越来越欣赏胜了,只可惜他不知海之宽广,不知太阳之炽热,妄图以螳臂之力,阻挡楚国戎车。”
  “既然此小子不听话,寡人便稍稍教训他一顿,等拿下陆浑城后,再让他向孤请罪,到时候孤依然会将他扶起来,拭去他身上的灰土,带他回楚地,在先王之庙让他认祖归宗!”
第996章
楚巫
  对陆浑城的攻势并没有楚王想象中那么顺利,两天下来,楚军虽然数次登上城头,但都被赶了下来。
  世人皆知赵氏有骑兵,有武卒,故而野战无敌,加上他们器械精良,每逢攻城都会以雷霆之势拔城。但他们的守城能力究竟如何?并没有多少人知道,因为赵氏的可怕之处在于,他们总是能在野战中解决对手,以攻为守,而不会让战争进入己方被动防守的局面。
  所以赵氏城邑被围攻的次数寥寥无几。
  但在陆浑攻防里,第一次与赵军接触的楚军很快就对敌人的顽强,以及守城方式的多种多样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最初,他们欺负赵军只有两千,便采取了最简单的蛾附战术,妄图利用自己的人力优势,朝城墙发动源源不断的攻势,登上并不算高的城垣。
  但在试探了一个上午,付出数百人伤亡后,这种战术便被叶公沈诸梁叫停了。
  “依仗人多势众、驱赶士兵像蚂蚁、飞蛾般强行攻城,这不过是为将者恼怒发急之下不理智的举措罢了。”
  他指着陆浑城对楚国莫敖道:“陆浑位于山隘之间,道路狭窄,我军只能围其南面,每次仅能出动两三千人攻城,并不能形成优势。”
  守城的王孙胜很聪明,他已经加固过陆浑城垛,让赵氏的弩兵居高临下向爬城的楚人射击,并在城头布置了一些简易投石机,一时间,飞矢和沙石象雨点般向楚人头上打来,他们攀爬用的梯子也被推开,这样一来,蛾附攻城就失败了。
  莫敖有些发愁,这些年来,他一直在对付蔡、胡、顿那样的鱼腩,很少遇到这么难缠的对手。
  “那该如何攻取?”
  “先筑土山,等土山与城墙等高时,以楚国弓手压制城内弩兵,到时候再进攻不迟。”
  叶公又看了看陆浑周边的山势,指着东、西两面说道:“再派两队蛮兵入三涂山寻找小路,绕到陆浑背后,待大军攻城时一起发难,前后夹击。”
  早在八年前晋国内战时,沈诸梁便与郑国瓜分了蛮氏子国,将当地戎人整编为蛮兵,编入他的宛、叶之师里。这些人没有秩序,不知阵法,在堂堂正正之战里没什么用,但在伊洛地区山地作战时,却是很好的向导和斥候,也可以作为奇兵袭扰敌后。
  安排完这一切后,叶公又看了一眼陆浑城头屹立不倒的赵氏军旗,在被攻打两天后,城内伤亡也不小,但却没有被城外楚军浩大的声势吓到,许多人依旧在城头堆放石木,修补破裂的墙垣,不时还会指着城下说笑一番,看来他们对守住城池很有信心啊。
  这是个可怕的敌人……虽然只遇到了赵氏的偏师,但叶公认为,他们是和吴国一样难对付的大敌,不考虑报恩的守信等道德因素的话,楚国这次北上救秦与赵氏冲突,真不是什么好策略。
  他不由想起了大军从叶地向北开拔前,楚国巫祝对这场战争的占卜……
  ……
  与人道渐渐优先于鬼神的中原不同,楚地保留了浓厚的巫文化传统,那里的风俗信巫鬼,重淫祀,祭祀时必须作歌乐鼓舞取悦诸神,各种神话传说在民间流传甚广。这也是后来屈原《九歌》,《山海经·山经》乃至后世湖广地区傩歌傩舞的来源。
  所以从官方到民间,楚国的巫觋数量众多,人们普遍好巫。所谓“巫”者,除掌管祭祀外,占卜也是他们的专职,每逢国家大事必占卜,这次出兵援秦也不例外。
  然而,龟甲上显示的占卜结果却是“出兵不吉”……
  王族和群臣顿生疑虑,纷纷看向楚王,想知道他对此怎么看。
  楚王却道:“寡人刚登位时,年纪幼弱,不能理政,国事统统托付给了令尹子常。然而子常轻慢贤臣,却迷信鬼神,好巫术。祭祀群神时,经常亲执羽祓(fú),在祭坛下舞蹈。吴国军队已经兵临国境,子常率军与之战于柏举,战前在汉水之滨设祭坛,左司马来请他安排战法,子常却说:余正在取乐神明以灭吴军,哪有时间安排此等小事,昊天自会保佑楚国……”
  他无奈地笑道:“结果二三子都知道,柏举之战楚国大败,吴军攻破郢都,寡人出奔,百姓流离失所,楚国社稷不绝若线……”
  群臣面面相觑,楚王的意思是,他不相信这占卜?
  只有叶公子高和公子启等人知道其中缘由,和迷信鬼神的楚康王等君主不同,楚王熊珍不喜巫师,不光是因为子常信巫误,还因为楚国官方和地方巫祝间存在着巨大的分歧。
  虽然楚国的风俗是尊崇鬼的,但实际上,鬼并不灵验。只是各地的巫想使鬼显得很灵,于是与各县邑的封君、大族互相勾结,他们打听有官府政令和诉讼案件的胜败,使得自己的预言象回声一般准确无误。倘有人不事先用钱财去求巫,那本该很顺利的事情也会变得不顺利。
  这样一来,巫祝俨然成了楚国的地头蛇,楚人信奉巫远远超过了信奉楚王的命令,他们宁肯违抗楚王的禁令而不敢违抗巫说的话。官府的许多政令若过不了巫祝这关,就很难在地方推行,这便形成了楚国君权不下乡邑的尴尬局面。
  雪上加霜的是,从几年前开始,从宋国开始有一支名为“天道教”的巫祝派系传入楚地,在楚宋边境泛滥。那些脖颈上悬挂阴阳鱼的宋巫宣扬这样的理念:不管是云中君、湘夫人、山鬼,甚至是更为强大的东君、东皇太一,其实都是“天道”这种秩序在人世间的体现。
  所以说,楚国几千个淫祠,数百种地方神明,其实都是统一于天道的……
  这种学说一出,极受楚巫欢迎,皈依者甚多,过去信仰供奉不同鬼神,不相往来的楚巫们,一时间被拧成了一股绳。
  这种情况虽然只是楚宋边境的局部现象,但慢慢地连鄢郢都出现打着阴阳鱼旗号的巫师传教了,不由得楚王不加以重视。他对巫鬼的厌恶更甚,只差命令人带兵去杀巫烧淫祠了,好在令尹子西劝阻,这才隐忍不发。
  在叶公子高看来,楚王引孔丘入楚,将他安置在叶地,吹捧为中原贤者,还派了一些贵族子弟去做孔子的学生,也有借用孔丘“天道弥人道远”“敬鬼神而远之”这些学说的意思。
  所以楚王不信占卜结果,也就不足为奇了,但他还是得说服王族和群臣,让他们支持自己打这场战争。
  “吴楚长岸之战前,令尹阳丐卜战,占卜的结果是‘不吉’,于是打算退兵,司马子鱼却说:我得上流,何故不吉?于是便强行重占,得到了吉兆,后来楚军大胜吴军于长岸……”
  楚王笑道:“寡人倒不是想改卜,只是想再卜一卦。”
  他制止了大巫,而是亲自持龟甲,说道:“予小子请卜退兵!”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722/881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