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我为王(校对)第353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353/881

  孔子知道高张此人虽然才干不多,但贵在老成谋国,为人稳重,想必现在脸色虽不好看,但也会忍住冲动,以大局为重。
  但齐侯……孔子看不透齐侯,他有时表现得很能隐忍,有时却又会暴跳如雷,明君的才能和昏君的潜质同时存在,所以执政才会忽明忽暗,朝堂里奸佞与贤能并存……
  结果,齐侯果然受不住激,侯旗一挥,大批齐人伏兵从山谷中冲出,恶狠狠地朝鲁国的车队逼近,鲁人这边顿时一片哗然。
  “齐人果然有伏兵!”
  “这该如何是好!”
  后方的鲁侯慌了神,季孙斯则在车上急的直跺脚,飞快地派人过去齐人解释……
  但没用的,如今齐鲁双方就像是一团被火点燃的絮,轻易无法吹灭了。
  孔子的手紧紧扣在车舆的栏杆上,脑中飞快思索,但现在该如何应对,如何挽回今日之局?
  先退出山谷?再派人解释商议?等到齐侯气消了,或许还能有转机。
  但偏偏有人想要火上浇油。
  赵无恤的话在一旁响起:“兵来将挡,水来土掩,既然今日齐国毫无诚意,那兵戎相见便是了!”
  他早已披挂好了甲胄,此刻对着孔子抱歉一笑后,便下车上马,纵马向前。
  赵氏的军乐骤然一变,从稳重威仪,变为急促的鼓点和传唤的号角声,骑兵仪仗队们陆续撤了回来,撤入整列迎战的近千赵氏武卒中。
  孔子寄予厚望的弟子冉求也身在其中,这位左司马同样抱歉地看了孔子一眼,便忙着调遣手下去了。
  一场大战眼看已经在所难免了。
  “大宗伯,速速让赵小司寇将兵卒撤回来!”这是有名无权的大司马叔孙州仇带着些许哭腔在一旁嘶吼。
  “夫子,由请为赵氏卒右翼,何如?”
  这是不嫌事大的子路在请命,他在阳关为司马,平日没少和齐人冲突,一直对错过了雪原大战耿耿于怀。今日赵无恤的强硬态度,反倒让轻侠气质未消的子路大为兴奋,夹谷除了一千赵兵外,还有鲁侯和三桓护卫一千,加上他的五百阳关虎贲,区区数千齐人何惧之有!
  几乎所有人都围过来询问,他们将孔子当成了主心骨,但孔子现在已经有些混乱了,是战,是和?孰利,孰弊?
  百念交集,在他心中争斗不已。
  最后,却是在成周问对时,老子的一句话浮现在心头。
  “仲尼,你我之道虽不同,但有一样需牢牢记住,兵者非君子之器也,兵者不祥之器也,不得已而用之。”
  无论如何,交兵总是最下乘的手段,周公威服天下,但长治久安,依然是靠着制定周礼!
  若是和谈破裂,那鲁国又会卷入战争的深渊。
  若是夹谷成为战场,泰山一带刚刚从阳虎苛政下解脱的民众又将面对更可怕的恶虎:兵灾!
  无助的民众,齐鲁两国哀鸿遍野的场景,他可不想看到,想要复兴周礼,必须先消弭兵灾才行。
  是的,事情不该是这样的!
  孔丘将身边的御者一把推开,粗壮有力的双手拿过控制驷马的八辔。
  “回,由,随我往两军之中走一趟,可乎?”
  从方才的异变起,颜回一直静静地呆在孔子身边,此时闻言,立刻毫不犹豫地登车,手持孔子的旌节。
  子路原本一心请战,乍听此言微微一愣。
  但他却没有问原因,没有问为什么,而是大笑着应诺,随后持大盾,扶长剑站到了车右的位置上。
  “道不行,乘桴浮于海,从我者其由与?”
  就冲夫子这句话,别说是两军之间,哪怕是刀山火海,天涯海角,他也会紧随夫子之后。
  骏马嘶鸣,车轮滚动,师徒三人在众人愕然的目光中,朝所有人避之不及的两军阵间冲了过去……
  ……
  齐人的前锋是千余莱夷人,他们打着旌旗,挥舞羽毛、彩缯,手持矛戟剑盾,击鼓呼叫而到来。紧跟其后的是一排排齐人弓手,夷者,善射之人也,齐地有许多射箭的好手,在乡射礼中被选拔入军中为士,手持反曲复合弓,随着准备抛射出杀人的利箭。
  至于鲁国人这边,赵氏武卒是主力,一根根两丈长矛竖起,矛尖闪着让人胆怯的寒光,青铜刺猬顶在前方,逼得齐人不敢靠近。重甲的武卒重合站立,补上了方阵的任何缝隙,剑盾敲击出让人心跳加速的节奏。
  而手持弩机的臂张士已经瞄准了那些手舞足蹈的莱人裸露的皮肤,自信每一发都能收割走一个鲜活生命。
  “赢了!”骑行在马上,赵无恤望着对面气势汹汹的齐人露出了微笑。
  非胜于战,而是胜于谋。
  双方和谈尚未开始,先来了一场仪仗大比拼,结果不言而喻,是齐国人输了……然后输家齐侯恼羞成怒,索性将以备不测的伏兵统统拉出,似乎是想和赵无恤来场火并。
  想来也对,若是能将他在肉体上干脆地消灭,又何苦玩什么谋略和计策呢?
  “杵臼啊杵臼,司马穰苴白白服侍了你那么多年,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的道理,看来你不懂……”
  春秋之世,兵戎相见只是最后不得已而为之的法子,若是能从伐谋伐交上达到自己的目的,会减少许多损失。
  齐国最初的打算是伐交,通过与鲁国和解,让三桓将矛头指向赵无恤,孤立他,扼杀他……
  但自大的齐侯在执行这一计策的过程中,不知是不是被奸臣怂恿,反倒忘了初衷,没有将身段稍微放低,而是打算压服鲁人。要是放在齐桓公时,这么做无可厚非,可现如今,你齐国可是上一次战争的落败者啊!姿态这么高,让鲁国人会怎么想?
  于是赵无恤和张孟谈的对策是伐谋,一个激将,便让齐人原形毕露。
  刀兵一起,和谈便成了泡影。
  至于他自己的安危,赵无恤并不担心,一是他相信武卒的战力能让自己全身而退。二是因为这里是夹谷,只要往后稍微一退就能退入二人当关,十人莫开的泰山地域,齐人还能采取最下乘攻城不成?
  攻城之法,为不得已。将不胜其忿而蚁附之,杀士卒三分之一,而城不拔者,此攻之灾也……
  他倒是希望齐人在夹谷这么玩,那非但国内怨声载道,西鲁也能安生到秋收了。
  现在剑拔弩张,只需要任意一边射出第一箭,就能将和平的画皮彻底撕破。
  然而就在赵无恤准备抬手,让人发矢时,突然间!一辆戎车却轰隆隆地从鲁人车队里驶出,径自绕进了双方对峙的那百步夹隙中。
  素衣青年静静地立在车左,手持牦牛尾编织成的三重旌节,正是颜回。
  鹖冠结缨的浓须大汉挺胸腆肚,手扶长剑,爽朗的笑声震得众人耳廓嗡嗡作响,正是子路。
  至于操纵着八辔的老者,他须发黑中夹杂着灰白,驾车的姿势如同抚摸琴弦般优雅,在满是碎石和沟壑的夹谷中奔驰,却如履平地。
  达巷党人曰:“大哉孔子!博学而无所成名。”孔子闻之,谓门弟子曰:“吾何执?执御乎?执射乎?吾执御矣。”
  这便是以御车之术而自许的鲁国大宗伯孔丘了……
  ……
  随着孔子驾车驶入,一触即发的双方都同时一愣。
  齐侯和赵无恤心里也咯噔一下:“他怎么会在此!”
  却见孔子在两军中间停下了车,举袂顾左右,大声说道:“吾两君为好会,为何还要出动甲兵?请两国有司让兵卒退下,恢复和谈!”
  齐侯认识孔子,两人还差点成了君臣,但孔子不为晏婴所喜,所以也没重用,但往日对此人也是有所关注的,眼看他一步步成了鲁国宗伯,兴鲁侯之权,齐侯也曾后悔没有留下此人。
  此时孔子乱入战场,竟让齐侯猛地清醒了过来。
  “有的胜利靠长剑与斧钺赢取,有的胜利则要靠笔削和帛书……”
  今日如若开战,岂不是那自己布下的连环计策一开始就失败了么?以齐国现在的状态,可没法在秋收前发动战争……
  但今日齐国的颜面已经丢得够多了,齐侯心里也憋了一口闷气,贵为君侯怎能向一个弱冠卿子低头,他非得让赵无恤先停手,才肯撤兵。
  眼见齐人没有异动,孔子松了口气,又扭头朝这边大声呼吁:“齐侯尊于小司寇,国君尊于上大夫,位次低者请先罢兵!”
  他这是在逼着赵无恤先退步了……
  指挥兵卒的虞喜、穆夏和冉求有些茫然,回头不住地朝赵无恤看,想知道他的下一步命令。
  赵无恤心里一声哀叹,随即无名火起。
  “真是可恨啊……”
  他佩服孔丘胆量之余,心里第一次对此人产生了如此念头,孔子不惜入险地,也想阻止交战,这是今天最大的意外。
  穿越者的傲然,让赵无恤一直将自己看做历史前进的推动者,这不是自傲,这是事实,也是他苦苦追寻的命运。
  而孔子今日的所作所为,在赵无恤看来……就是在阻止自己前进!
  就像路上绊脚石么?
  不,不是。
  卷须飘飘的孔夫子举袂作鞠,态度认真诚恳,在无恤眼中,越看越像一只抬着双臂想阻拦车舆前进的螳螂,可敬却又可悲。
  赵无恤手臂沉重,却迟迟无法落下,电光火石间,他心里突然冒出了一个可怕的想法。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353/881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