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唐烟云(精校)第89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89/230

  “在地愿为连理枝!”李隆基双臂猛一用力,将对方稳稳地抱了起来。有些吃劲儿,但这副自幼练武的身体还撑得住。“朕不会忘,你也不准忘!”
  “陛下!”杨玉环娇声呼喊。无论她对李隆基的感情有几分是真,至少在现在这一刻,她被对方深深地地给打动了,“这里是御书房啊。您还有一大堆奏折呢。啊、呀——!”
  “去他娘的御书房,去他娘的奏折!”李隆基顺口骂了一句,脸上没有丝毫九五之尊的稳重。趔趄着急行数步,将杨玉环压在了御案后宽大的胡床上。谁说朕老了,朕就是没有老。六十八岁算什么,朕这就试给自己看!
  “吱呀——”书房门被人从外边轻轻关紧。碧瓦红墙内,几株晚桃开得正艳。
  注1:李渊是有名的神射手。年青时去窦家求亲,曾经射中屏风上的孔雀眼。凭此神射一举压服众多竞争者,如愿抱得美人归。后世野史为了突出李世民的功绩,对李渊的形象贬损过多。但射艺卓绝方面,却始终保留了下来。
  注2:自古美人如名将,不许人间见白头。此语出处不详,最早被记载于清代。小说中就当它早就有了吧!
  
  第二章
天河
(二
下)
  
  须臾雨收云散,李隆基觉得自己心情和精神都好了许多。看了看摞在御案上那一堆待批的奏折和诏敕,歉意地笑了笑,低声叮嘱:“传宫女进来扶你回长生殿吧!朕把手上这些麻烦处理完了,就过去寻你。叫御膳房准备好饭,咱们两个晚上一起吃!”
  “嗯!”杨玉环低声回应,用力支起上身,“不用叫人进来,臣妾自己能——哎呀!”胳膊突然一软,又迅速跌回了胡床里。
  “爱妃可曾摔到了!”李隆基被吓了一跳,赶紧俯下身去,查看对方是否受伤。回答他的是一声腻腻的呻吟,“皇上——!皇上别看了!臣妾没事的。臣妾就是身子有些发软而已么!”
  “嘿嘿嘿嘿!”虽然贵为九五之尊,李隆基此刻却和长安城中的凡夫俗子没什么两样,作为男人的自豪感在心中油然而生,“还是叫宛如她们进来扶你吧。小心些,地上有点儿滑!”
  “嗯!”杨玉环再次低声回应,凝脂般白净的面孔上涂满了娇羞,“那,那臣妾就先告退了。臣,臣妾在长生殿等着陛下!”
  “爱妃去吧。好好睡一觉!来人——”李隆基笑了笑,喊进一直躲在御书房门外伺候的宫女,命她们小心搀扶贵妃娘娘下去休息。然后自己在书房里踱了几个圈子,收了收心,慢慢坐回御案之前。
  自有当值的小太监及时跑进来,替他更换茶汤,铺开笔墨纸砚。李隆基信手拿起摆在最上面的一份诏敕,顺着刚才中断的地方浏览了下去。平心而论,杨国忠等人作出的这份诏敕中规中矩,除了几处建议朝廷大力提拔年青才俊的话,刚才曾经令他看得有些扎眼之外。其余各方面考虑得都很合他的心意。既没有增加国库的支出,又不会给前方将士造成朝廷刻薄寡恩的印象。
  然而杨国忠为什么平白又送了一大堆人情给封常清的手下?猛然间,李隆基再度皱起了眉头。他年青时记忆力非常惊人,几乎能达到过目不忘的地步。如今虽然有所衰退,几天前刚看过的东西,心里边也会留下些朦朦胧胧的印象。
  记忆中,封常清是中规中矩,将麾下的一批年青心腹都保举了正五品郎将才对?怎么被杨国忠等人一议,就突然又升了一级,并且在实授官爵之外还加了从四品武散职?难道封常清这么快跟杨国忠就内外勾结起来了么?
  宰相和封疆大吏内外勾结,放在任何朝代都是个大麻烦。哪怕仅仅是个萌芽,也要迅速将其扼杀。略做犹豫,李隆基威严地向外边喊道,“来人,宣骠骑大将军,命其火速来书房见朕!”
  门外当值的小太监姓冯,是高力士一手提拔起来的心腹。听出李隆基的语气不善,赶紧答应了一声,撒腿向高力士在宫中的居所跑去。
  片刻之后,骠骑大将军高力士顶盔贯甲,带着十几名飞龙禁卫,气喘吁吁地赶到了御书房外。脚步还没站稳,立刻大声禀报:“启奏陛下,末将高力士,奉命前来见驾!”
  “进来!”李隆基显然还在懊恼当中,沉声命令。
  高力士四下看了看,从周围的太监宫女脸上,得不到半点儿暗示。显然,大伙都被皇帝陛下突然而来的怒火吓坏了,谁也没胆子入内探听究竟。这种时候,他只能完全凭着自己的本事去揣摩圣意了,心腹们根本帮不上忙。好在以往的经验此刻还能派上些用场,高力士把心一横,用力拍了拍身上的明光铠,发出“咚”地一声巨响。随后,大步迈进御书房内。
  他身材本来就非常高大,为了讨李隆基的好,又刻意选了双厚底战靴穿在了脚上。因此刚进门,就令书房内的光线瞬间一暗。李隆基见到他如此做派,忍不住莞尔一笑,摇头问道:“你这是干什么?朕又没说要你跟人去拼命!”
  “陛下不是说,宣骠骑大将军见驾么?”高力士拱了拱手,冲李隆基施了个不甚标准的军中之礼,“所以末将就以为,陛下一定是发现了什么异常情况。需要末将提刀上马,替陛下冲锋陷阵!”
  “呸。朕麾下又不是没人可用了,冲锋陷阵,哪还能轮得到你这把老骨头!”李隆基笑着啐了一口,心中的不快一扫而空。
  “冲锋陷阵自然轮不到末将。然而末将虽然不中用,危急时刻,这把老骨头却可以最后一个挡在陛下身前!”高力士笑了笑,大言不惭地自我表白。
  话音刚落,一抹温情就涌了李隆基满脸。当年他纠集嫡系与太平公主火并,高力士就是穿着同样的一袭明光铠,护在了他正前方。太平公主府中的死士箭如雨下,但全被高力士用身体和兵器挡住了去路,一根都没射到他李隆基身上。
  战后太医给高力士治伤,光破甲锥就从其身前拔下二十余支。其中几支入肉盈寸,再深一点儿,就会要了他的小命。然而高力士却丝毫不以此为功,伤好后,立刻默默回到了李隆基身边,继续铺纸磨墨,尽一个贴身小太监的本分。
  所以李隆基对高力士宠信极厚,除了将其提拔为内宫第一人之外,外面的文职、武职,也给他头顶上加了一大堆。其中最为显赫的便是骠骑大将军之位,直与汉代曾经数度深入大漠,打得匈奴人望风而逃的霍去病比肩。
  君臣间随口又说笑了几句,御书房的气氛立刻活跃了起来。李隆基将手中诏敕向前推了推,笑着说道:“其实朕今天宣你,并不是什么大事。杨相他们向朕保举了几个年青才俊,据说都是从白马堡大营出去的。朕想起他们曾经是你手下,所以就征询一下你的看法!”(注1)
  “不瞒陛下。末将去年偷懒,对飞龙禁卫整训的事情,没怎么上心。日常事务,全是靠封常清和他那麾下那帮百战老兵在做!”因为顶着一个骠骑大将军的头衔,所以高力士可以用“末将”一词来自我称呼,并不像其他内宫太监一样,直接把自己定位于皇帝的私人奴婢。“不过若是有人表现非常出色的话,末将心里也会多少有那么点儿印象!”
  说着话,他探过半个身子,用眼睛往御书案上扫去。刚刚扫了没几个字,心中立刻‘咯噔’了一声,眉头紧跟着就皱了起来。
  “怎么?这些人表现并不出色是不是?”李隆基的眉头随着高力士的表现而皱紧,脸上的怒气一闪而没。
  “不是!末将,末将只是没想到,他们几个小家伙,居然在边军之中,也能这么快站稳脚跟!”高力士一边遮掩,一边在肚子里暗骂杨国忠糊涂。俗话说,打虎不死必受其害。咱家既然昧着良心把姓王的小家伙交给了你,你就该干净彻底的把麻烦解决掉。都身居百官之首了,居然还改不了江湖习惯。杀不了对方,就想着给点儿好处恩仇尽泯!你以为是街头混混抢地盘么?还带打完了架就摆桌子酒席把盏言欢,从此井水不犯河水的?
  “你记得他们?”李隆基敏锐地察觉出高力士有点儿言不由衷,看了他一眼,目光中隐隐带上了几分凌厉。
  “末将,末将的话说出来,可能,可能有点儿得罪人。这几个,这几个小家伙,当时在白马堡中,并不是表现最抢眼的。”高力士心中猛然警觉,赶紧把对杨国忠的腹诽藏好,顺着刚才说过的话给自己圆谎。
  “哦?!”李隆基低声沉吟,“说说,那他们怎么会得到封常清和杨国忠两人的赏识?!”
  “他们,他们……”高力士脸上的表情更为尴尬,好像非常为难一般,吞吞吐吐地说道,“陛下也知道。前年末将在白马堡奉命练兵,很多世家子弟,都把加入飞龙禁卫作为了终南捷径!这几个小家伙,都是勋贵之后,刚入军营时个个都细皮嫩肉的,没少拖累军中同僚。不过,经历了最初的几个月磨炼之后,他们倒也没给长辈丢人。后来他们追随封常清去了安西,想必因为父辈的关系,在那边也会被将领们高看一眼。立功的机会就难免比普通人多一些!”
  “哦!”李隆基笑着点头,目光再度落于那几个被杨国忠额外施恩者的名字上,“宇文……?这个姓氏可不多见?宋武,朕好像听什么人提起过,莫非他跟中书舍人本是一家?”
  “陛下目光如炬!”高力士见李隆基的注意力成功被自己引歪,赶紧大声拍对方马屁。
  “这些不争气的东西!”李隆基笑着骂了一句,心中的最后一丝猜疑也烟消云散。给事中宇文德是杨国忠的心腹,中书舍人宋昱也是杨国忠的党羽。他们借机给自己的弟弟和族人捞取好处,乃人之常情,不足为怪。
  猜到了其中关键,李隆基非但不生气,心中反而顿时感觉到一阵轻松。如今已经不是姚崇为相的时候了,对官员的个人品行要求没那么严苛。事实上,即便是姚崇做首辅之时,朝臣们为家人捞好处的事情也无法完全禁绝。做了这么多年大唐天子,李隆基对底下官员的心思摸得很透彻。他不怕臣子们为家人谋取私利,只要不超过一定限度,他反而会默认这种行为。
  自家的孩子用得放心。凡借助家族力量爬到一定位置的,其一举一动,也必然会考虑到背后的家族。这种人,驾驭起来比心中无所顾忌者相对容易得多。也最不容易对朝廷产生怨恨。毕竟,其家族利益已经跟大唐朝廷牢牢地凝结为一个整体。休戚相关,荣辱与共。
  “宋舍人他们几个,这回的确做得太露骨了些!陛下可以将这份诏敕驳回去,让他们重新来过。想必,他们心中有愧。不用陛下明说,也会痛改前非!”揣摩出李隆基不打算深究,高力士立刻做出一份义正辞严的模样,大声建议。
  “算了吧!他们肯让自家子侄到军前效力,也是难得!”李隆基大度地摆了摆手,笑着否决。“莫说几个小家伙还立下了些功劳。即便他们还赖在长安城中混吃等死,看在他们父兄的分上,朕也不能太亏待了他们!”
  “陛下这话要是让宋舍人他们几个听见,羞也要羞死!”高力士笑着补充了一句,马屁拍得半点痕迹也不着。
  “水至清则无鱼。他们肯尽心为朕做事,朕也不能一点好处也不给他们留!”李隆基笑着将马屁收下,继续浏览一干年青才俊的名姓,“这个叫王洵的小家伙,朕还有些印象。去年平定王氏兄弟之乱,好像他还立了大功吧。朕记得,曾经赐了他一个紫铜鱼符带!”
  “的确是他。瞧末将这记性,陛下不提,末将差点给忘了!”尽管心里一百二十个不情愿,高力士见遮掩不过去,还是将王洵底细给背诵了出来。“他也是托了关系进白马堡大营的。刚开始时表现也是平平。后来不知道为什么原因阴差阳错,居然成了揭穿王氏兄弟谋反案的关键人物!”
  “朕记得他!”李隆基对王洵的印象可不止这么一点点儿。“前年在骊山行宫,他曾经带着一伙人为朕清理道路上积雪。干活时很卖力气!宋舍人他们几个这事儿做得有失公允了!既然越级提拔,就要准许别人借风扯帆。怎么能只顾照应自家兄弟,把别人直接漏在了外边。让安西将士看见了,岂不是要从此疏离他们的家人?”
  “的确如此!”高力士心中暗暗叫苦,嘴巴上却不得不附和李隆基的意见,“一碗水不端平,军中想必也会有抱怨之声。不过——”顿了顿,他笑着提醒,“王校尉是押送物资去的安西,并非主动请缨。想必杨相和宋舍人他们商议时,也有这层考虑吧!”
  “嗯!”李隆基轻轻点头。这也是一个说得过去的理由,但无论怎么看,都掩饰不住宋昱等人以权谋私的痕迹。“朕记得,那姓王的小家伙也是将门之后。元一,你可清楚他的族谱么?”
  “他是开国郡侯王相如之后。其祖当年与武氏一脉走得很近。但连续三代没有出来做官,所以到了他这辈,按照制度,就只剩下了个子爵头衔。”心知今天无法阻挡王洵的狗屎运,高力士只好将自己掌握的情况一一向皇帝禀明,同时念念不忘泼上些污水,“其在去年秋天前往安西,是为封常清押送一批军械。但到达之后,就留在了当地,再也没回来覆命!”
  注1:在古代,很多有些重要上谕的稿子由臣下代拟,叫做诏敕。皇帝如果觉得符合自己的心思,就用印后交给尚书省颁发。如果觉得不满意,就驳回。然后由臣子修改再拟。
  
  第二章
天河
(三
上)
  
  “哦!”李隆基点头微笑,注意力虽然成功被高力士那句‘跟武氏一脉走得很近’所吸引,着眼点却与高力士希望的方向截然相反,“算起来,他还是朕的晚辈呢!肯留在疏勒那么艰苦的地方,也着实难得!”
  “的确很是难得!”高力士一边笑着附和,一边在心里暗暗纳罕。皇上今天是怎么了?好端端的先是怀疑杨国忠跟封常清内外勾结,转眼之间,又突然跟一个无名小辈攀起了亲戚来?!
  不过,这份血缘关系却是如假包换。天后武曌虽然曾经害死李隆基的生母,却对他这个孙儿颇为提携回护。连李隆基当面顶撞河内郡王武懿宗,问天下到底姓李还是姓武的鲁莽举动,都能一笑了之。而王洵的曾祖父王相如,当年娶得正是应国公武士矱的侄女,按辈分,此女应该是武则天的堂姐,李隆基的姑祖母。
  只是帝王家的亲情,向来都是比水还淡。武则天在位时差点儿杀得李氏子孙断了宗祀,李隆基父子登台后,对诛杀武氏逆党及其门下鹰犬也不留任何情面,甚至下令将死去的武三思、武崇训斩棺、暴尸,平其坟墓。高力士今天刻意把王洵的身份往武氏身上引,原以为李隆基听到后,会对此人心生恶感。谁料此刻的大唐天子,不知道是因为年老心软,还是其他什么缘故,居然突然又怀念起武氏的好处来!
  ‘如果让陛下看中了他,以后再想斩草除根,可就要麻烦了!’熟知李隆基的用人习惯,高力士心里急得火烧火燎。事实上,他跟王洵也没什么大仇,甚至还曾经对这个虎头虎脑的年轻人颇为赞赏。去年之所以与杨国忠勾结起来,欲致对方于死地。也是为了保存皇家颜面,不得不做出一点儿牺牲。反正对于他这种一言可定人生死的权臣而言,王洵这种校尉级别的小军官,就跟普通蝼蚁无异。想碾死几个就碾死几个,无需什么理由,过后也没什么心理负担。
  然而既然已经下了手,就没有半途将刀子收回来的道理。否则一旦让小人物得了势,上位者保不准会被其反咬一口。正搜肠刮肚地想着如何善后的当口,高力士突然又听见李隆基笑着说道:“朕记起来了!他的父亲是王子稚,当年花重金给妾买诰命的那个!为此,还有不少人在朕面前弹劾过他!”
  “末将也记起来了!”高力士笑得两只眼睛都眯缝到了一起,“那王子稚当年做的那件事,也的确够特立独行的了。也难怪读书人看他不顺眼。若不是当时陛下出言回护与他,估计他没那么容易平安脱身!”
  “是啊!”提起那些陈年旧事,李隆基也是不胜感慨。“当年李林甫的确给朕出了一个馊主意!好在没造成什么恶劣影响。再加上王子稚从中那么一搅和,反而把书呆子们的注意力都给吸引了过去。”
  “恐怕他也是无心之举!”高力士越听越着急,真想出门去看看,今天外边刮得是哪门子邪风。
  “虽然无心,可也给朕帮了不小的忙!否则,光卖官鬻爵这一条,就够朕被骂上好些年的!”李隆基越是回忆,越觉得诏敕中那个王字看起来顺眼,“子稚是个有情有义的人啊。为了自己心爱的女子,甘受天下人唾骂。这种气魄,就是朕,也佩服得很!”
  说着话,他轻轻提起朱笔,点在王洵名字前面那个正五品的正字上。刚想将其与前面几人一道改成从四品武职,又觉得这样改,好像显得自己跟臣子们刻意较真儿。干脆将‘正’字放过,直接将后面的‘五’改成了‘四’。然后在“郎将”两字之前,又信手添了个‘中’字!
  “陛下!”高力士看得心里一哆嗦,差点直接惊呼出声。四品以上官员,不分文武,都会有专门的履历存在吏部。并且生老病死都会被如实记录下来。傻小子王洵今天走狗屎运,被皇上一跃向上提拔为正四品中郎将,今后再想将其悄无声息地从世上抹去,可就非常困难了。况且他还是皇帝陛下亲自下令提拔的,身份比其他被节度使们大批举荐的武将们无意间又高了不止一重。
  换句话说,有了李隆基亲笔这么一改,傻小子王洵就等于直接成了皇家的心腹。虽然今晚过后,李隆基未必能再想得起自己某天突然心血来潮,破格施恩给了一个能力和背景都很平常的年轻人。底下三省六部的官吏们,可是谁也没有胆子这么猜。被李隆基亲笔批改过诏敕转回尚书省后,官员们必然会将王洵这个名字刻意记在心里。日后朝廷有什么容易立功受赏的美差,都会优先落在此人的头上。而只要他在安西那边稍稍建立些尺寸之功,兵部和吏部自然有一大堆马屁精,将功劳夸大十倍,迫不及待地汇报到大唐天子的耳朵中。
  “怎么?元之莫非觉得朕此举有失妥当?!”虽然高力士已经及时压低了自己的嗓门,大唐天子李隆基还是敏锐地听出了声音里的异样,回过头,笑着询问。
  “陛下施恩与他,是他的福分。末将岂敢横加阻拦?!”高力士讪讪笑了笑,低声回禀,“只是末将觉得,此子刚到安西,就已经被封常清提了一级。而陛下又额外将其提拔为正四品中郎将,对他这样一个还不到二十岁的年轻人来说,没经过必要的历练就要领军独当一面,恐怕未必是件好事!”
  “也对!”李隆基对高力士一向宠信,根本不会怀疑他的谏言背后还包含着别的什么东西。不过让他承认自己一时兴起处置失当,也实在是强人所难。斟酌了一下,他又笑着给出了一个更合理的解释,“朕不是过分施恩与他。而是褒奖他父亲当年无意间替朕解围的功劳。只是,有些话无法讲到明面儿上而已。况且封常清那边,总兵马加起来不过才四万挂零,怎会因为朕将王洵破格提拔为中郎将,就直接分兵给他!”
  高力士没有胆子跟李隆基争辩,拱了拱手,笑着表示歉意,“陛下说得对。是末将多虑了!封老四那家伙做事向来谨慎得很,想必不会冒冒失失地将重任交给一个没有任何领兵经验的后生晚辈!”
  到了这种地步,王洵的加官进爵,已经无人能阻止得了。好在安西那边,高力士还有别的亲信。只要处置得当,照旧可以令王洵死无葬身之地。只是操作起来略微麻烦些,并且有可能令其身后极尽哀荣罢了。
  “你也是尽自己之责!”李隆基大度地摆摆手,示意对方不要过分自谦,“对了,最近太子那边如何?马上入夏了,窗纱、蚊帐之类,你可给那边调拨了过去?”
  “回陛下!”高力士有点跟不上李隆基的思路,先胡乱应付了一句,然后才按照以往习惯小心翼翼禀告道:“太子一向不大习惯出门。走的比较近的,也就是马尚书、赵詹事那么几位。去年陛下叮嘱太子多出去走走,打打猎,晒晒太阳,以将养身体。末将遵照陛下的旨意,还给东宫那边调了一批飞龙禁卫过去,供殿下出巡时听用。可太子殿下好像也没什么改变,还是天天闷在家里,除了下棋、就是弹琴。再不就是……”
  “嗯!”知道自己的心腹会错了意,李隆基不耐烦地打断,“他就是这么个恬淡性子,想必一时半会儿也改不了。去年和今年内库都颇有盈余,日常用度方面,你给东宫那边再多拨些吧!还有,东宫六率的人数也太少了。你从飞龙禁卫中挑表现出色的,再拨三百人,交给太子,让他以此为骨头架子,把六率先补充完整!”
  “这——!”高力士越听越糊涂,真想伸过手去,摸摸皇帝陛下今天是否发烧。在他记忆中,以往的李隆基对太子可没这么宽厚。甭说主动替后者充实东宫六率了,就连以前身兼河西、陇右、朔方、河东四镇节度使王忠嗣,都因为跟太子的关系过于密切,被李隆基无缘无故地夺了职,最后在贬谪的位置上抑郁而死。
  这也不能怪李隆基薄情。自从太宗开始,大唐父子相残就是惯例。先有玄武门之变,然后有齐王叛乱和太子李承乾谋反。包括李隆基本人,登基之前在太平公主的挑拨下,与其父李旦之间差点儿势同水火。所以无论是李林甫、杨国忠等中枢重臣,还是肩负皇宫守卫之责的骠骑大将军高力士,平时在李隆基的默许之下,都本能地把太子当做敌人来防备。非但将东宫六率削减到名存实亡的地步,连拨给太子李亨的日常用度,也是能省就省。以免后者手中有了余钱,就暗中勾结朝臣,图谋不轨。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89/230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