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唐烟云(精校)第225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225/230

  话音未落,长安县尉孙仁已经跃到了火把前,一手扯住麾下捕头脖领子,用力后拽。另外一只手来回摆动着大声向贾昌说道:“贾大人,您别跟他一般见识,回去我就替您狠狠收拾他。这小子就一根筋,要不是看在他做事认真的分上,下官早就把他打断腿赶出去了。您别生气,千万别生气!”
  “我,我不过是尽分内之责罢了,有什么错?”满脸横肉的捕头好像根本不知道自己刚刚在鬼门关上打了个转,挣扎着顶嘴。
  “尽个屁责,长安城的官老爷多着呢,轮到你一个捕头来尽责!”孙仁宇抡开胳膊,狠狠给了属下几个大嘴巴。然而将对方丢给其他捕快,点头哈腰地跑上前,向贾昌致歉,“是下官用人不当,用人不当。您老千万别往心里去。”
  “你用的好手下!”贾昌脊背后冷汗直冒,脸上却将跋扈姿态摆了个十足十,“老子今天忙着送人,回头再找你算账!把路让开,别耽误功夫!”
  “您老别生气,别生气。”孙仁宇一边摆手命令衙役们让路,一边继续笑着作揖,“还有这位将军,您也别跟他一般见识。他今晚不是故意的,绝对不是故意的。二位千万给我个面子,放过他这一回。我姓孙,我表弟就在军中,跟贾大人特别熟!”
  最后一句话看似套近乎,却让贾昌后背上汗毛都竖了起来,“你表弟?你表弟……”
  “就是当年跟您一道去县衙捞人那个!您老忘了么?小的从中牵线搭桥,还得了您老不少好处呢!”孙仁宇笑得连抬头纹都不见了,满嘴流蜜,“不过也是,他跟您老都是大忙人,记不住这种小事。我可跟他有些日子没见了,但我估摸着,这几天,也该回家看看了!”
  “是啊,是啊,该回来了!该回来了!”贾昌咧嘴而笑,悬在嗓子眼的心脏终于又落回肚子里。“我会跟他提起你,你尽管放心好了。”
  “多谢大人,多谢大人!”孙仁宇连连作揖,然后招呼起一众差役让开大路,放宋武等人疾驰而过。
  待马蹄声去远,被揍得鼻青脸肿的捕头大人凑到孙仁宇身边,不服气地提醒:“您老怎么就这样放他们走了,那个年青的将军,明显是在装醉。还有他身后的那些亲兵,一个个杀气外泄……”
  “就你聪明!”孙仁宇飞起一脚,将横肉捕头踹了个跟头。“明知道杀气外泄,还往跟前凑,你嫌自己活得太命长么?想死自己去死,别拖累其他弟兄们!”
  “可是,可是……,军营就在边上,他们怎敢轻举妄动。只要咱们拖住他们半炷香时间,”横肉捕头依旧不服气,趴在地上小声嘟囔。
  孙仁宇火往上撞,又是一脚,将横肉捕头直接踢进了路边臭水沟,“缺心眼儿的家伙,大燕国给你多少好处,值得你替他这么卖命。大人物们爱干什么,你就让他们干去。谁当皇上,这长安城里还能缺了捕头?不想死的都给我回家,今晚,无论听到什么动静,谁都不准出门!”
  
  第六章
大唐
(八
上)
  
  再完美的伪装,也会被有心人看出破绽。只是眼下的长安城中,像横肉捕头这样的有心人没几个,像孙仁宇这样的聪明人却非常多。从郭子仪的使者平平安安被送下城头那一刻起,大伙心里就都清楚,李归仁和张通儒两个,已经打算放弃长安了。谁也不想于此刻再多事儿,更不想因为一时较真儿,而给自己和背后的家族带来灭顶之灾。
  穿长街,过窄巷,转眼间将粮库甩在了身后。一抬头,西城门已经近在咫尺。贾昌向身后摆了摆手,迅速跳下坐骑,将白天从张通儒手中骗到的令箭高高地举了起来,走在了队伍最前方。宋武则带领一众弟兄,抛弃战马,手持横刀,气势汹汹地紧随其后。一行人趾高气扬地靠近了城门口,留下百余名弟兄原地待命,另外一半儿则在守军惊诧的目光中,沿着城门两侧的马道,小跑着闯上了敌楼。
  今晚当值的主将是张通儒的一个远方侄儿,名字叫张宝玉,人品和本领都不入流,唯一的长处就是对自家叔叔唯命是从,所以才被张通儒指派在最关键位置,以便监督、牵制其他将领,确保城门万无一失。而被监督的四名都尉当然不甘心每天被一个废物呼来喝去,闲暇时便经常聚集在一起喝酒发牢骚。一来二去,就跟贾昌熟悉了,平素没少从贾家捞好处。
  几名都尉吃人嘴短,见到来人是贾昌,又见到他手中高举的令箭,当然说不出什么硬气话。当值守将张宝贵此刻正躲在敌楼二层的小格子间里酣睡,听到外边嘈杂的脚步声,懒洋洋地翻了个身,皱着眉头喝道:“什么人在外边?大半夜得瞎折腾个逑!还让不让大伙睡觉了!”
  “是贾侯爷,拿着通守大人的令箭,说是来巡视城防!”站在门口打瞌睡的亲兵队正侧过头来,以极小的声音禀报。
  “他?!叔父手下没人用了?拿个矬子当大将?甭搭理他,让他自己折腾去!”张宝玉想都懒得多想,随口给出了一道指示。
  “是!”亲兵队正也正困乏得紧,答应一声,抱着横刀继续睡觉。距离敌楼最近一名王姓都尉听到二人的对话,非常歉意冲贾昌摊了摊手,做出了一副爱莫能助地表情。
  “没事儿,我只是走个过场而已!反正这长安城早晚都要交出去,没必要太认真!”贾昌巴不得张宝玉不搭理自己,笑呵呵地说道。旋即,慢吞吞走向城墙边,拔下只火把向下照了照,又缓缓将火把插了回去。
  穿着都尉服色的宋武见样学样,也慢条斯理地走到城门另外一侧,拔下了另外一支火把,向城外摇晃,一下,两下,三下,稍作停顿,又是一下,两下,三下。多停了片刻,再将火把举起来,继续来回摇动,一下,两下,三下……
  “这位弟兄,你干什么呢!”陪在贾昌身边的那名王姓都尉猛然心生警觉,手按刀柄,快速冲向宋武。才走了几步,绊甲丝绦却被贾昌死死扯住。后者一边扯,一边大声道:“他性子谨慎,估计是怕刚才没看清楚呗!你跟他较什么真儿,反正此城早晚都要交出去!”
  “他……”王姓都尉一愣,回过头,愕然看向贾昌。正对上贾昌那充满善意的眼睛。
  “兄弟,你自己想想,大燕国还有指望么?!”贾昌的另外一只手上,不知道什么时候已经将令箭换成了短匕,绿油油地闪着冷光。
  “你……”王姓都尉全身的汗毛都竖了起来。想要向周围示警,又怕被贾昌用毒匕首刺中,双方同归于尽。正犹豫间,只听“嗯——”“嗯——”几声闷哼,不远处,另外三名都尉,已经被贾昌带来的人,捂住嘴巴用横刀抹断了喉咙。
  “发信号,夺城!”贾昌当机立断,大声命令。宋武、储独眼等人立即动手,挥刀便剁。敌楼附近的叛军猝不及防,登时被砍翻了大半儿。剩下一半儿拔出刀来乱哄哄挤成了一团,根本不知道该如何应对。
  “呜呜——呜呜——呜呜——”城墙下传来一声低沉的号角,随即,无数根铁钩子被人用弩弓抛上了城头。而贾昌带来的一众弟兄,则纷纷靠向城垛口,将铁钩子和绳索护住,接应底下的安西军向上攀爬。
  “怎么了,怎么了!”到了此刻,敌楼二层里睡懒觉的张宝玉才被彻底惊醒,披着衣服向外边追问。
  “没事儿,您老接茬睡觉吧!这有我呢!”王姓都尉突然下定了决心,仰着脖颈冲敌楼中主将喊道。然后伸手拨开贾昌的毒匕,将胳膊高举起来,冲着周围乱做一团的自家弟兄高喊:“都不要乱动,老子把城门献给大唐了。不想跟着李归仁一道去死的,放下兵器,跟老子去放吊桥!”
  “放下兵器,去放吊桥。拿下长安之后,贾家楼的斗鸡和女人,大伙随便玩!”贾昌毫不客气地接过王姓都尉的话茬,大声补充。
  “放下兵器,李归仁都准备跑路了,你等还傻守着城门为了谁?!”宋武等人也一边挥刀继续砍杀,一边大声劝告。
  一边是早已无法改变的结局,一边是贾家楼帝王级的享受,傻子才不知道该怎么选。“当啷!”,“当啷”除了极个别反应迟钝者,西城门附近,大多数守军都放弃了抵抗,将手中兵器乱哄哄丢了满地!
  “把吊桥放下来,把瓮城的铁闸摇开,让安西军的弟兄们从大门进,不用费力气爬这么老高的城墙!”王姓都尉既然已经选择了投诚,干脆好人做到底。大手一挥,率先冲向了悬拉吊桥的摇橹。
  贾昌与宋武互相看了看,默契地命令各自麾下的弟兄让开道路。临阵倒戈者们立刻跟在了王姓都尉的身后,一部分去放吊桥,另外一部分去拉瓮城和内城之间的铁闸。
  铁闸下的城门洞子里,十几名惊慌失措的守军在一名校尉的率领下,正在拼死抵抗王十三等人的进攻。猛然间听到背后铁链声响,回头一看,对城防至关重要的闸门已经在徐徐上升。知道自家再抵抗下去已经毫无意义,长叹一声,主动丢下了兵器。
  王十三也不难为对方,立刻带领麾下弟兄冲过去,七手八脚卸掉了外城的门闩,从内部拉动了城门。“吱——呀!”已经紧锁了半个多月的城门呻吟着打开了一条缝隙,将城外数以万计刚刚点起的火把,暴露了出来。
  “城门开了,城门开了!”有人大声欢呼,紧跟着无数人齐声响应,气冲霄汉。万俟玉薤率领虎翼营精锐,第一波冲过了城门,沿着马道再度冲上城墙,以防局势突然发生逆转。魏风则带领重甲步兵在城门内侧的街道上集结,列阵准备应对敌人从其他位置派来的援军。
  城门之上的地段,早就彻底乱成了一锅粥。宋武带领着先前混进城内的弟兄正试图争夺敌楼。而今晚当值的叛军主将张宝玉和他麾下的亲兵,回过味道来后,则死死堵住敌楼入口,力保最后一个据点不失。双方隔着窄窄的石头门洞互相攻击,每一刻都有尸体被推进去或者抛出来。其他刚刚沿着绳索攀上城头的虎翼营精锐,则试图套用老办法,将绑着绳索的铁钩丢向敌楼二层的垛口,制造更多的攻击通道。
  “都别动手,都先别动手,听贾某说句话,听贾某说一句话!”眼看着最后的钉子迟迟无法被拔掉,贾昌又主动跳了出来。“宝玉,让你的人先别急着送死,听贾大哥一句话。宋将军,你也先别急着立功,宝玉是我的好兄弟,他若是有个三长两短,我一辈子都会内疚!”
  宋武已经在敌楼口处折损了好几名弟兄,有劝降的机会,当然不会再坚持强攻。里边当值武将的张宝玉本来意志就不怎么坚定,听到贾昌的话语里透着亲切,鼻子登时一酸,带着哭腔骂道:“滚,不需要你来做好人。刚才要不是听说外边是你,我根本不会掉以轻心。姓贾的,你害死我了,你可是害死我了!”
  “话可不能这么说!虽然今天这事儿,当哥哥做得确实不怎么地道!”贾昌笑了笑,把兵器交给贴身亲信,空手走进了敌楼门口。“哥哥我这就空手进去,要打要罚,随你的便。但是你可得想清楚了,就凭手下这两个半儿人,还能坚持到几时?!不如趁着哥哥我还能做主的时候,把敌楼交给唐军。过后即便没人给你记功,至少保住性命没任何问题!”
  “我,我……,呜呜……”张宝玉放声大哭,根本不知道该如何应对。刚刚冲上城墙的万俟玉薤见此,立刻扯开嗓子冲里边喊道:“我是万俟玉薤,只要把敌楼交出来,我保证向大将军给请功。如果你日后到我手下,五品以下职位,随便你挑。这么多双耳朵听着,你不必怕我欺骗你!”
  “宋某麾下,也正缺张兄弟这样的大才!”虽然心里对敌楼中的守将十分瞧不起,宋武还是主动向对方示好。
  张宝玉听得真切,悲声慢慢止住。他能爬到今天的地位,全靠自家叔父张通儒看顾。而自家叔父放弃长安之后,说不定会在大燕国那边受到什么惩罚。与其跟着叔父一道被贬,还不如索性投了大唐。反正做哪的官儿都是做,后者看起来前途还更光明些。
  想到这儿,他又发出了两声干号,“呜呜,呜呜——,不是张某不肯死战,是时势由不得人也!呜呜,呜呜……”哭完了,丢下手中兵器,捂着脸从敌楼中走了出来。
  敌楼失守,宣告着长安城的西门彻底落入了安西军掌控。万俟玉薤和宋武在城头发出信号,王洵一边命人迅速前去告知郭子仪,请他带领大军前来夺城。一边组织人马,有条不紊向城内推进。
  郭子仪正在挑灯夜读,听到安西军来人的汇报,将手中的《后汉书》放下,非常从容地吩咐:“回去告知王明允,尽管继续往里打。老夫这就派人前去接应!”然后,笑呵呵命令亲兵们擂鼓聚将,准备布置全歼叛军事宜。慢慢吞吞,仿佛今夜发生的一切都是与王洵事先约定好了一般,根本不见丝毫慌乱。
  陪伴郭子仪夜读的少将军郭晞却没父亲那么好的涵养,不待安西军的送信人走远,立刻竖起眉头,大声抱怨道:“这厮,居然没把您的命令放在眼里,说好给叛军三日考虑时间的,这才是第二日……”
  郭子仪笑了笑,迅速出言打断,“老夫只是说给李归仁三天时间考虑是否放弃长安,可是没保证三天之内决不攻城!”
  “父帅……?”郭晞满脸错愕地望着自家父亲,不知该说什么好。自打数日前得到安西军的协助,大败李归仁之后。自己的父亲郭子仪就好像欠了王洵天大人情般,非但对此人平素种种无礼举动百般忍让,还处处给他制造立功扬名机会。
  “现在的大唐,不比当年的大唐!”趁着众将到达还有一段时间,郭子仪一边拔腿往中军帐走,一边低声教导自家儿子,“当年的大唐,只要你认真做事,就不会被埋没,就不会招惹祸端。如今的大唐,想要在朝中有一席之地,不但要会做事,更要学会做人!”
  “父帅放心,这话孩儿早就记住了!”不明白父亲为何突然把话题扯远,郭晞很不服气地回应。
  “做人方面,最重要的是学会使心,而不是使力!”郭子仪压根儿不理睬儿子的不满,像个寻常老人一般,继续啰啰嗦嗦,“朝廷中有些事情,你认为该正确的,不一定要亲自去做。有些事情,你认为不正确,也未必要亲自去硬顶。多给别人些机会,也就是给自己机会。为父这辈子,不求做什么正臣,直臣,能对得起自己的良心,做点分内之事就够了。今后,也不希望你们兄弟做什么千古正臣,用性命传什么佳话。这长安城里,日后还不知道要有多少事情会发生。哪天为父不在了,你只要记得为父今天的话,咱们郭家,就福运不绝!唉——,至于,唉——”
  说着话,他叹了口气,轻轻摇头。眉宇之间,依稀竟露出了几分绝望。
  
  第六章
大唐
(八
中)
  
  “唉!”听到粮库外边喊杀声越来越近,正在整理账目的边令诚也喟然发出一声长叹。喊杀声最先是从西门方向响起来的,而西门之外正对着王洵的安西军。再联系到郭子仪故布疑阵放开长安东南两侧通道,用三日之约混乱守军军心,贾昌主动请缨为大军提前准备撤离时携带的辎重等种种举动,外边的喊杀声意味着什么,已经呼之欲出了。
  边令诚没有为大燕国殉社稷的打算,正如当年他不会为大唐殉葬。他的忠诚,向来只针对自己。只是觉得很不甘心,所有已经在进行和尚未展开的计谋,就这样全落空了。贾昌拿着张通儒的令箭与安西军里应外合夺下了西门,王明允借着郭子仪给创造的机会,打了准备撤退的守军一个措手不及。而老谋深算的郭子仪,过后可以毫不愧疚地把不守承诺的责任,全都推到王明允头上,说后者骄横跋扈,不受自己驾驭。非但指挥破城之功半点儿落不下,而且个人名声丝毫不受影响。
  各得其所,几乎每个人都捞到了他们想要得到的东西,唯独苦了咱老边。洛阳去不得,河北去不得,灵武还是去不得。正自怨自艾间,有名管库小吏跌跌撞撞地跑了进来,大声喊道:“启禀边大人,敌军已经就要打过来了。我等是战是降,还请您老赶紧拿个主意!”
  “不急,边某曾经在安西军多年,跟很多将领都有交情。你下去跟弟兄们说,他们的性命,尽管交在边某手上!”闻听此言,边令诚立刻换了副高深莫测的姿态,冲着前来请示的小吏吩咐。
  那名小吏也是疾病乱投医,根本无暇思索边令诚的话是真是假。答应一声,转头便去传话。才走出三两步,忽然听见耳后风声有异,想躲闪已经来不及。被边令诚一烛台砸在了脑后,惨叫着倒地。
  “你莫怪边某心狠,要怪,得怪那王明允,不给大伙留活路!”边令诚一边伸手去脱小吏的官服,一边咬牙切齿。其他几名前来寻求帮助的管库小吏见状,惨叫一声,登时作鸟兽散。边令诚见了,也不命人去追。
  须臾间,他已经将小吏的官服套在了自己身上。冲着呆立在门口的亲兵一点手,大声吩咐,“还愣着干什么,快去备马。顺便在粮仓里驮两袋米。咱们趁着混乱赶紧走,保管谁也顾不上追!”
  “诺!”亲兵对老太监的急智佩服得五体投地,立刻分头去做准备。片刻后,战马牵来,路上吃的粮草也已经带足。边令诚把心一横,抓起烛台将窗纱和门帘都点燃了,然后又带领嫡系爪牙,以最快速度冲到院子中,点燃了几个粮仓。眼睁睁地看着浓烟从粮仓顶上冒了出来,才哈哈大笑几声,纵马而去。
  正如他事先所料,长安城内,此刻已经乱做了一锅粥。发觉上当受骗的李归仁、张通儒两个调兵遣将,试图重新夺回西门。安西军则沿着长安城中那一条条宽阔笔直的长街,一步步往里推。双方借助城内豪宅民居的掩护,你来我往,杀得惨烈无比。几乎每一个路口都在争夺,几乎每一块青石板上都染满了血迹。
  更有原本隶属于孙孝哲麾下的叛匪,一年多来被安西军早把士气打没了,知道前途肯定无望,干脆自暴自弃,在城内干起了强盗勾当。见到好一点儿宅院就往里冲,见到值钱一点的东西就舍命抢,见到稍有姿色的女人就往地下按。万一遇到有人阻止,无论对方穿的是安西军铠甲,还是大燕国战袍,全都拿出刀来,直接拼个你死我活。
  边令诚当年跟在高仙芝、封常清两个身后,破城无数。即便换了个位置,处置混乱的本领也非常高。他带着自家几名亲信,见到厮杀就躲,见到火把就绕,居然没受到任何攻击。三绕两绕,就避开了攻守双方争夺最激烈的地段,来到了长安城的中央偏北位置,昔日的皇宫之前。
  经历了乱民和孙孝哲部的轮番掠夺,皇宫中的奇珍异宝早已经被洗劫一空。但所有建筑都基本保持完好,虽然因为长期无人维护而略显破败,但稍做修葺,便可迅速恢复往日辉煌。
  “本来还想带着你们几个,再回到这里头!”边令诚一边带领心腹卫士往宫墙的阴影里边躲,一边念念叨叨。“谁料李亨那废物如此无能,居然连手下的将领都约束不住。若是换在李隆基当年在位之时,像王明允这样的,早就下旨斩了。哪管他曾经立下多大的功劳!”
  提到李隆基,他就想起自己当年奉旨诛杀封常清、高仙芝两个的事情。突然间,心里涌起一阵凄凉。无论是高仙芝和是后来的封常清,其实都对他礼敬有加。虽然不甚亲密,可每次分战利品时决不会少了他那一份。无论获得多大功劳,也都忘不了他这个监军。虽然很多时候,他其实躲在后边什么正经事儿都没干。
  “我为什么非要杀了二人不可?边某跟高、封两个其实根本没有任何怨仇?!如果不杀他们,姓王的小子怎会对边某紧追不舍,边某又何必像条狗一般仓皇逃命……”失魂落魄般,他对着皇宫自言自语,压根儿不管有没有人听。
  亲兵们唯恐边令诚的啰嗦招来追兵,谁也不肯接他的话茬,低着头,尽量加快战马速度。边令诚却毫不自觉,歪着头恋恋不舍地看着距离自己越来越远的皇宫,叹了口气,又继续道:“当日杀封常清,其实不是边某的主意。高力士那厮做了亏心事,怕王明允崛起之后报复他,所以就想斩草除根。封常清不肯给他帮忙,他就稍带着把封常清给恨上了。而李亨那厮,之所以选择袖手旁观,也是因为封常清持身太正,迟迟不肯接受他的拉拢。那件事上,从始至终,边某其实不过是个奉命行事的小卒罢了。姓王的不敢找李亨报仇,又奈何不了高力士,却偏偏追着边某不放。这不公平,不公平!”
  “既然不是您老的主意,您老怎么不跟王明允解释一番!您老要是早解释清楚了,咱们这会儿又何必东躲西藏呢?!”被他啰嗦得实在受不了,一名亲兵皱着眉头反驳。
  “咱家倒是想解释呢,可也得有人肯听啊!”边令诚立刻翻了脸,冲着亲兵低声怒吼,“咱家先是被李隆基留在长安城送死,然后又被孙孝哲当做阶下囚监视,好不容易熬到孙孝哲滚蛋了,咱家跟昔日的同僚又重新联络上了,李亨小儿却约束不住手下……不对,他不是约束不住手下。他是故意不约束。边某知道的事情太多了,他想要边某死,他早就想要边某死。当日让边某留守长安……”
  猛然想到一种可能,边令诚带住坐骑,满脸惊恐。杀高仙芝和封常清的事情,李亨在其中也有份儿。他们后来想利用安西军对付孙孝哲,当然要找个人出来顶罪。所以当你李隆基父子两个出奔,那么多文臣武将不留,偏偏把自己一个太监留下来阻挡叛军。而现在,为了向王洵示好,又表面答应自己戴罪立功,实际上却对安西军的行动听之任之。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225/230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