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魏文魁(校对)第304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304/360

  那么我对于继承人一事,究竟有什么想法呢?“臣尝读史,感国似瓶,瓶者,口大腹深而颈小,其因而每常折者,颈也。如一世恢弘创业,人莫敢叛,二世或无德、或无才、或无威,或易为人所惑,乱斯萌矣。殷有太甲,伊尹放之;周有成王,管、蔡叛之;秦至二世,天下分崩;汉当惠帝,诸吕几篡。若得平之,国祚至数百年,若不能平,如秦即亡也。”
  是勋所说的,就是后世所谓的“二世瓶颈”问题。那么这一问题究竟是因何而产生,又该如何禳避呢?他解释说:“国之二世君,诚不如开创者也,然得无贤者耶,得无明者耶?而必生乱,何耶?为制度不完也。时移事易,制度更变,初则糙芜,久而稳固,由糙至稳,其乱生矣。是故臣自陛下为魏公时,即孜孜以完善制度,正此意也……”
  拐个弯子表一下自家的功劳,继而又说了:“以谁为嗣,陛下家事,为人臣者不当妄言;用何制度,此国事也,臣必竭诚驽钝,为陛下谋之。”
  我作为魏之重臣,当然应该在制度建设方面竭尽全力,但至于你究竟把帝位传承给谁,我就不好多说什么啦——只要别太离谱,我等还是三缄其口为好。
  曹德闻言,连连点头:“宏辅所言是也。”所以我也不明确表态支持谁,皇帝您自己瞧着办吧。
  曹操多少有点儿哭笑不得,便即质问:“若朕所择,卿等皆肯竭诚效命否?”不管我最终把帝位传承给哪个儿子,你们都能象侍奉我一般忠诚地侍奉他吗?曹德、是勋赶紧躬身表态——这不废话嘛,那是必须的!
  曹操轻轻叹了口气,说既然你们不想多说,那我也不好逼之过甚,咱们再来谈谈相关别的问题吧——“若废子修,如何处之?”
  曹德说你要真想废黜曹昂,那就封他一个大国,让他尊荣安养吧。他即便不入你的法眼,也终究没有太大过错,再加上你们父子感情向来甚笃——要是闹出什么天伦惨剧来,那就不好啦……
  曹操说:“朕自当善处子修,恐嗣子不肯轻纵也……”
  曹昂原本第一的继承人顺位摆在那里,他的政治影响力也摆在那里,将来我的继承人会不会认为他是个威胁啊?父子相残是悲剧,兄弟阋墙终究也是悲剧哪。你们给我出出主意,怎样才能避免悲剧的发生?
  顺便又提起了荀攸在病榻上跟他说过的话:“公达以为,当放诸子之国,使尊容优养,不涉国事,乃可无害于社稷,亦不遭嗣位之忌也——卿等以为若何?”
  曹德一皱眉头,说我并不赞同荀攸所言:“人有忌心,乃生刻行,忌心是在,岂易更耶?即以陛下论,设袁绍、刘表尚在,明降陛下,实在州郡,虽无实权,陛下得无忌耶?”好吧,咱们不提死人,再说个活人——“孙权在吴,如陷囚笼,而陛下亦无时无刻不防备之也。陛下岂欲儿孙如是耶?”你希望儿子们除了一个继承大统外,其他人就都跟囚犯似的苟活一辈子?还不定哪天就掉了脑袋?
  “胡不封之远国,如周建诸侯以屏藩王室……”
  是勋说打住,曹去疾你这错误可大发啦——“其殷周之际,制度不完,人口不蕃,朝廷所控,唯在虢洛,要服以外,无奈而封建之。然封之小,如汉阳诸姬,并入于楚;封之大,如郑、齐、晋、秦,乃各霸也——其于国家何益?逮至前汉,制度稍完,人口稍蕃,司隶之地,不再封矣。而封诸王山东、荆扬,亦有‘七国之乱’,逮武帝用主父偃之谋,逐日侵削,终于安靖……”
  你不能说曹德傻,国家是要大一统中央集权,还是封建邦国,数千年来都争论不休,即便到了几百年后的唐朝,李世民还曾经一度想要把长孙无忌等功臣全都封为刺史,可世袭罔替——名非封建,而实封建也——呢。秦朝二世而亡,当时就有儒生跳出来说,此乃不肯封建之必然结果也;于是汉朝就搞封建了,先封异姓,被迫都给剿了,再封同姓——可谁想同姓也不老靠谱的,很快便闹出来“七国之乱”……
  从景帝、武帝为始,汉朝中央政权开始逐步侵削诸侯之权,到了汉末,所谓的诸侯王就跟空头侯爵一样,只是呆在封地上混吃等死,偶尔搞搞祭祀罢了,实权都掌握在中央所任命的王国相、侯国相手中。于是就又有人说啦,汉朝的同姓诸侯要是有力量,哪儿至于有董卓乱政、群牧割据啊,恐怕曹魏亦无以代汉也——这是个血泪教训,新的朝代必须汲取。
  曹德也正是受此影响,趁机为这一观点来试探曹操的想法——若真封建,说不定他这一支也能给封个实有领土的公国呢。
  而且是勋还知道后世之事,曹魏数代而亡,就有人提出来,那是待同姓太苛的缘故,所以等到司马家上台以后,立刻改其道而行之,大封同姓,结果又闹出来“八王之乱”。是勋是不赞同曹魏待同姓过苛这种说法的,固然曹丕把他几个兄弟全都圈起来,待遇还不如汉末的诸侯王,可是从曹真到曹爽兄弟,那都掌握着国家大权啊——难道就因为传说曹真原本姓秦,所以把他这一支都不算姓曹了?
  曹休可是正经姓曹的,曹丕、曹叡父子可也待他不薄啊。
  曹氏失柄,司马家上台,那是由多方面因素综合起来所酿成的必然结果,其中就包括曹爽太过肆无忌惮,跟是否封建真的毫无关联。
  是勋是主张大一统中央集权的,所以这回既然曹德提出来了,他便摆正车马,反对封建——“封建无益于国,反伤天子权威,必不可也!”转过头来又对曹操说:“陛下既爱子修,更毋使其封大国、掌兵柄也,且可明诏,使后世子孙优容之。不可因一人而更变制度。”
  曹操一听,这话题真是越跑越远了——算啦,还是我自己琢磨吧,今天找你们来实在是个错误。曹去疾、是宏辅,都是我的重臣,也是忠臣,但这俩货都天性谨慎,对于天家之事不怎么敢发表意见,甚至还不如荀公达呢……唉,设文若在,定有以教朕也。
  一想到早逝的荀彧,不禁悲从中来。于是摆一摆手,命二人退将下去吧。
  曹德、是勋并肩出了建始殿,是勋先朝曹德拱手致歉:“勋一时冲动,所言乃使去疾不能得国也,请毋罪我。”曹德说你讲这话就没意思了:“吾言当与不当,皆为国也,岂为私耶?”随即压低声音:“宏辅以为,卞后三子,谁可为嗣?”
  是勋说我不知道,他们各有所长,也各有所短——“以谁为嗣,只在帝心一念耳。”
  曹德说宏辅你也得为自己家族的将来考虑啊——“吾意陛下千秋之后,宏辅可为伊尹,为周公,为霍……”突然想到霍氏家族的下场并不怎么好,赶紧把“光”字给咽了——“即周公亦受管、蔡所谮,若储君不之信,则辅臣不易为也。”
  是勋说你太高抬我了——“若本朝之周公,非去疾而谁耶?”论亲戚关系,你才好跟周公相提并论吧,我就隔得太远啦——“然太甲、成王之立,岂伊、周自择耶?昭帝之立,岂霍光自择耶?霍光择昌邑而昌邑废,择宣帝而霍氏族——乱世臣择其君,治世则不宜择也。”
  想了一想,又加上一句:“吾等但善辅君王,恪尽臣道,可矣。”这就在大殿门口,我不信这些话就传不到曹操耳朵里去,趁机表表忠心,也好让曹操放心哪。
第十六章、岂忍招赘
  就在曹操召见曹德、是勋,论及废立太子之事前不久,西、南两线各有战报传来。
  南线的文聘、黄忠、陆议顺利挺进到南海郡治番禺城下,刘备新署太守桓晔主动献城,南海郡就此平定——诏命仍使桓晔守南海,并任陆议为广州刺史。
  接着,大军沿郁水(珠江)而西,在端溪附近击败了苍梧太守吴巨所部——据说连弩“震电”初建功勋,射得吴巨所招募的勇悍土卒根本列不成阵形,瞬间便即崩溃。随即文聘便将吴巨团团围困在苍梧郡治广信城中,又派黄忠率偏师南下,攻取合浦。
  此番南征,战略方针就是要快,趁着刘备因为距离遥远,以及为夏侯惇进驻长安所惑,暂且无法派军增援的数月时间,尽量占据足够大的疆域,控其险要,甚至——直接逼士燮投降。
  然而直到上一份奏报到来为止,还并没有丝毫东海水师的消息。据说最近闽州附近洋面上狂风骤起,波浪滔天,也不知道水师是遭了难了呢,还是被迫掉头返回出发地东治去了……是勋也不禁为魏延等人悬着一份儿心。
  南方势如破竹,北线却稍稍遇挫。大概是为了打乱曹军的部署,使其难以凝聚力量攻打汉中吧,刘备遣关羽、马超率军自武都郡出,接联羌胡,北伐汉阳。夏侯惇闻讯,急遣绍武将军高览率军往救,而凉国相杨阜也派阎行南下策应。随即射虎谷一战,关羽先用间,再设伏,大败魏、凉联军,高览中箭而殁,阎行退守冀县。
  夏侯惇闻报大惊,急忙亲率大军往救。蜀军围攻冀县十余日无法攻克,关羽被迫撤围转向下邽,正遇夏侯惇,双方恶战一场,各有损伤。关羽知不能胜,乃迁西县之民千余户,挟裹着退返武都郡。
  与此同时,张飞与刘备假子刘封率军自巴西出,东取秭归,幸好被鲁肃统领的长江水师切断去路。张飞无奈之下,只得放火焚烧秭归城外民居,然后退返江关。
  射虎谷与秭归这两仗,情报传到洛阳,群臣商议的结果,一则以喜,一则以忧。喜的是刘备把他几员大将都派出来了,可见北路虚兵已经起到了效果,估计蜀中即便遣军去援士褻,也不会是主力,交、广之战应可必胜。忧的是,蜀军战斗力还很顽强啊,两路并出骚扰,以攻代守,就搞得雍、凉、荆等州捉襟见肘,将来即便收复了交、广二州,再想要攻取汉中,难度系数仍然相当之大。
  倒是是勋说了:“小不可以搏大,但使中原稳固,积聚粮秣,乃可使彼疲于奔命,假之一二岁,彼财穷力竭,必非今日之势也。”咱们已经有好几年都没有对刘备用兵了,他慢慢地积攒实力,蜀兵又耐苦战,打起来费劲是正常的事儿。等到咱们正式对他动手,慢慢侵削之,蜀中宜耕之良田也就成都附近那一块儿,他真能够维持军政实力不衰败吗?且等着瞧吧!
  或许是曹操把精力主要花费在了军事行动上,或许是对于改立哪个儿子为嗣,仍然没有最终拿定主意,总而言之,此后相当长一段时间内,曹魏政局还算是风平浪静——不过谁都瞧得出来,暗中仍然潜流汹涌。
  曹昂继续呆在东宫,半似囚徒,半似寓公;曹氏诸子勾连党羽,曹操也只是收拾了几名小官吏(即以逄纪为始),当作警告罢了;荀公达病卧在家,虽然还没有正式告老还乡,也等于淡出了政治舞台。
  延康四年二月,甘氏怀胎将近十一个月,终于临盆,果如卜者所言,产下一子,是勋考虑到初遇甘氏是在徐州州治郯县,因此给婴儿起名为:是郯。
  待到三月份春暖花开,是勋终于允许长女是雪出嫁,夏侯氏举办了盛大的婚礼,其规模仅次于昔日曹昂迎娶吕氏,以及夏侯楙尚清河公主。
  本年是雪虚岁十七而即将十八,其婿夏侯威十九岁。本来是勋还打算硬咬牙关生熬到闺女实岁十八的——古礼女子十八而笈,男子二十而冠,虽然时下流行早婚,再晚一点儿,理论上也还说得过去——然而曹氏见天儿催促,还说:“人不知其父宝爱之,不忍离也,而以为身罹疾病,不克于归,或夫君不喜其婿者……”现在哪儿还有大小姐十七、八岁不嫁人的呀,十二、三就出门的也不在少,你要是再拖下去,就怕外界的谣言会更加难听。
  是勋无奈,只得召来夏侯氏当主夏侯衡,商议两家联姻之事。要说夏侯衡确实心里有点儿不大踏实,自从父亲夏侯渊战死之后,自己才刚成年,兄弟们年岁更小,家族影响力难免直线下滑。自己虽然娶了太傅曹德之女为妻,但老丈人并不怎么待见自己,倘若某个兄弟再能跟堂弟夏侯楙似的尚了公主,还则罢了,否则一个不慎,怕会从皇家姻戚、开国功臣跌落到二流家族去呀。倒是有机会通过兄弟夏侯威巴当朝太尉是宏辅的大腿,可是为啥屡次暗示,是宏辅都没有给闺女完婚的意思呢?他不是想反悔吧?
  如今听得是勋说起此事,夏侯衡不禁大喜过望,于是备下丰厚的彩礼,举办了盛大的婚宴——夏侯渊在世时,于诸曹、夏侯中持家最严、立身最正,一门心思打仗,很少关注产业,这场婚礼,若非是氏还有嫁妆舆入,几乎就要把夏侯氏的家底全都给掏空了。
  夏侯衡看重此事,由此亦可得见一斑。
  任城王曹彰听闻夏侯、是氏联姻,赶紧跑去求见曹操,问说父皇打算去参加婚礼吗?您要是不打算去,儿臣与夏侯家那几个小子素来交好,愿意代您跑这一趟。曹操略加沉吟,便即允准。等外人见着曹彰代表天子前来参加婚礼,不禁纷纷猜测,是否任城王的行情有所看涨呢?
  是勋送走闺女,回到家中便不禁唉声叹气,对仍在垂泪的曹氏夫人说道:“雪儿既去,云儿但取赘也,绝不使离父母!”曹氏一抹眼泪,说别介啊——“吾固欲使女儿承欢膝下,然女大当去,千古之礼。岂忍招赘耶?”
  这年月相对歧视女性,很大一个原因就是女大出嫁,就算是别家人啦,对于家族血脉、产业的延续起不到太大作用——所以父兄犯罪,女儿若是已嫁,则不在受牵连之列。同理,男子为赘,也就是做上门女婿,亦须脱离父族,从此算老婆家里人,赘婿因此身份很低,几乎等同于囚徒。所以哪有正经人家好男子肯上门为赘的呢?曹淼因而才说,不忍心让女儿招赘——招赘很难找着好男人呀,况且是氏产业又不是没有男子继承,岂有招赘之理?
  是勋一瞪眼睛:“吾家之赘,必强于他家佳婿!”
  其实对于小女儿是云的婚事,他都已经有了腹案啦。去年秋季,兵部屯田司令史马钧按察颍川、陈留等郡,途中写信给他师父赵爽和长官诸葛亮,推荐了两个屯田系统的小官儿。赵、诸葛二人禀报是勋,是勋一听两人姓名,当即下令:“可即召来,入我幕中。”
  两名小官一个十五、一个十六,都是当世好男子,是勋派人把他们接入洛阳,招致幕中,名为宾客,其实等同于弟子。他还承诺,一旦朝廷再开科举,必然推荐二人去参加——朝廷公卿有举荐之权,也是可以加分儿的。
  是勋当时就琢磨了,若得其一为婿,必然强过那夏侯威也。
  俩孩子年岁大一点儿的,名叫邓艾,字士载,是勋最为看重。在原本历史上,曹魏后期能够称得上是军事家的,在是勋看来,只有司马仲达、邓士载、杜元凯三人而已——自家弟子郭伯济都得望后排,至于跟邓士载齐名的钟士季,不过跳梁小丑罢了。可是邓艾长相实在不耐看,外加还结巴,是勋遣人做将,即卒伍中亦必拔邓艾也,可给闺女找老公……抱歉了,吾虽不得国色而娶,吾女必须俊男才嫁。
  小一点儿的孩子叫石苞,字仲容,在原本历史上的名声没有邓艾响亮,但亦不失为西晋开国之名将、重臣。关键这孩子长得实在太俊伟啦,口齿也伶俐,是勋才一见面,就觉得:此真吾佳婿也。
  可是即便这邓、石二人出身都不高,如今又稳稳捏在了自己手心里,可一想起来,邓士载、石仲容与人做赘……总觉得不怎么对得起他们。唉,我真讨厌这个时代,俗流污浊,可是又不得不抉之以濯我足……就算到时候小两口儿脱离家族,自立门户,我老丈人也不是跟二十一世纪那样,可以随便上门去探望闺女的呀……
  是云终究年纪还小,此事倒不着急。且说是雪出嫁,小夫妇三日后回门,曹氏抱着闺女又是一通哀哀恸哭。是勋设宴款待女婿夏侯威,也把是复从城外接来作陪。虽说夏侯威曾为是勋弟子,在是府住过好几年,可如今师徒变成了翁婿,各自拘谨,几乎无话可说。因而酒过三巡,是勋就主动离席啦,说我到后院瞧瞧闺女去,无咎,你代我多陪陪你妹夫吧。
  老爹一走,是复和夏侯威立刻就变得活泼起来,二人连番干杯,都喝得面红耳赤。是复借着酒意就说啦:“复今与兄为一家也。复无兄,当以兄为兄;兄虽有弟,亦请以复为弟。”
  夏侯威抹一把胡子上的酒水,笑着说那是当然的,咱俩那是什么交情啊——“威虽有诸弟,多不如无咎之亲也。”这话倒也没错,首先夏侯渊多妻妾,夏侯威的弟弟们大多并非一母同胞,天然有所隔阂;其次他曾经离家,在是府上一住好几年,跟自家兄弟多少有些生分了——虽说那时候基本住在城内是邸,跟城外庄院中的是复往来也不频密,反倒是近年来返家后见面次数更多一些。
  是复说啦:“亲戚昆弟,吾最敬兄。所不喜者,曹氏子也……”
  夏侯威听了这话不由得一惊,赶紧问:“曹氏子谁耶?”现在天家就姓曹啊,你再愣头青,可也不能乱讲话哪!
第十七章、强固是氏
  是复对夏侯威说,他不喜欢“曹氏子”,随即解释,说哥哥你别想太多,我说的当然不是诸王、诸公,而是指的曹泰、曹馥那一票人……
  曹泰为护国曹仁之子、曹馥是辅国曹洪之子,两个人的性情都很诡异,相当不肖其父。首先曹仁最为人所称道的不在其勇,而在奉公守法,做人最讲规矩,即所谓“奢不过制,俭不损礼”,可是以曹泰为首的几个儿子却都骄横放纵,几乎有向曹洪靠拢的倾向。曹洪是什么人那不用说了,然而其子曹馥、曹震竟然擅长文事,武道却均非所长。
  所以坊间便有人议论啊,说护国和辅国的儿子们应该掉个儿才成——那俩真的没有易子而教吗?
  是复从来跟两家夏侯走得比较近乎,跟曹氏除了舅舅曹真外,来往相对稀疏,他说正因为我瞧不上曹家那些小子啊。随即装模作样皱眉思索,又说:“主婿亦纨绔也。”夏侯惇的儿子夏侯楙也不怎么样。
  圈子拐两拐,终于步入正题:“勋贵之后,唯兄家昆仲可继宏业也,然……”先告个罪——“然伯权兄恐亦难绍尊父之绩。”所谓“伯权”,就是指的夏侯威的大哥夏侯衡。
  夏侯威酒喝多了,当下也不矫情,连连点头,说我大哥确实不怎么样,文不成,武不就,恐怕撑不起偌大一个家族来。说着就掰手指头:“二兄(夏侯霸)能武,惜乎无智……”是复心说你的智商也好不到哪儿去——“三兄(夏侯称)、四弟(夏侯荣)皆有宏才,惜乎早殁……则能绍继先父之业者,非吾而谁欤?”
  是复心说就知道你会这么自夸,于是再次敬酒,谀词滚滚,灌了夏侯威一肚子迷魂汤。最后说了:“鲸乘巨浪,乃可泳也;鸾得风助,翱翔九天。兄虽才高,若不得力,恐难成功——吾父子愿为兄之助也。”
  你瞧这话讲得多艺术。要是直接说你不得我是家之力,便难以成功,或许反倒会刺激了夏侯威的自尊心,引发反感;所以他要说:你要是没有助力,恐怕难以成功,那就让我是家做你的助力吧。意思相同,言辞不同,给对方的感受乃有天壤之别。
  夏侯威一把揪住是复的肩膀:“师尊而妻翁,于威之恩亦深矣,岂敢相忘?今夏侯、是氏乃为一体,若异日得志,必不相负也!”是复说好啊,就让咱们年轻人一起努力,做出点儿事业来给老头子们瞧瞧。随即左右看看无人,凑近夏侯威,压低声音说:“前日与兄所言易嗣之事,弟思之熟,任城王恐难当重负也……”
  是复对于任城王曹彰,那迷魂汤也灌过了,试探也试探得差不多了,就此打算逐渐拉开距离。他开始在小伙伴中抑压曹彰的影响力——任城王真是条汉子,对咱们又好,若是能为储君,就象我说过的那样,国家必然安泰;可惜理想很丰满,现实却骨感,根据我的观察、判断,他的前景并不怎么光明哪……
  当然啦,小伙伴们未必会相信是复的什么“观察、判断”,但他们会本能地脑补,认为这是在转述其父是勋的“观察、判断”。
  曹彰自从夏侯、是氏联姻,他在婚礼上露了一面以来,邀请是复和夏侯威二人狩猎、宴饮的次数就变得更勤了,是复尚未找到合适的借口,也只好继续参加、敷衍。但他每次回来,都必然将整个过程向其父是勋备悉陈述,甚至包括一些曹彰跟他的私密之语——当然啦,多少还是要有点儿隐瞒的。
  他也趁机问是勋,说小伙伴们都议论纷纷,太子的位置肯定是保不住啦,历阳王也有失宠迹象,或许未来的天子,就要在卞皇后三个儿子里面择贤而立——老爹你比较看好谁呢?给儿子我透个底儿成不?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304/360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