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宋超级学霸(校对)第536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536/654

  “那你的路子在哪里?”
  “回禀范相公,小民的路子在霸州,霸州的汉军指挥使王祥和我父亲熟识,我便从他那里过境,随便也替他带点货。”
  范宁沉吟片刻问道:“你了解东京辽阳的情况吗?”
  杨贵犹豫一下道:“辽阳府我年初去过,不知范相公想了解哪方面的情况?”
  “哦想知道辽阳府有多少军队?”
  “辽阳府是东京统军司,我听父亲说,十年前是十万人左右,和南京统军司一样,但不久前,东京路有两万骑兵被调到南京,我估计那边最多有七八万人,再有一两万勇武军,也就是乡兵,驻防各州,差不多就是这样。”
  “辽阳府军队是不是还要防御高丽?”范宁又问道。
  “是的,在高丽边境有驻军,主要驻扎在保州,两到三万人左右。”
  范宁心中迅速盘算,萧惟信率领五万大军前来兴城县,然后还要部署重兵驻防高丽边境,这样算下来,东京辽阳搞不好是一座空城,或者只有几千乡兵驻防,这可是一个机会啊!
  范宁下定了决心,让苗顺利尽量拖住辽军主力,再让韩望去打听一下辽阳府的情况,如果没有皇帝的大军,那索性就偷袭东京辽阳府。
  想到这里,他又详细盘问了杨贵关于幽州的情况,范宁更关心幽州汉人还是否像数十年前那样心向大宋。
  杨贵的回答也在他的意料之中。
  “启禀相公,虽然这些年大家没有再像从前那样渴望宋军北伐,但汉人过得很苦,赋税本来就是辽国各族中最重的,受尽歧视,而这几年税赋一加再加,已比五年前翻了一倍。
  首先是户税,城内的汉户每年六贯钱,其他契丹户、渤海户收两贯钱,五年前只有一贯钱,我们汉户每年两贯钱,现在涨了三倍,契丹户涨了一倍。
  其次是田税,上田每亩三斗三升,可我们的小麦每年只产一季,两成的收获被收走了,农民苦不堪言,一有天灾就得破产。
  另外我们商人除了户税外,商税还要另征一成,以前只有三厘,现在谁都不敢正经做生意了,都买走私货逃税,一旦抓到就要充军。
  连契丹人都喊税重得受不了,更何况我们汉人,要不然小人也不会来找杨老将军,听说大宋要和辽国开战,我们真的盼望着宋军能早日收复幽州。”
  “幽州有多少汉军?”范宁又问道。
  “三万人吧!”
  杨贵见范宁目光有些怀疑,连忙解释道:“这是公开的秘密,大家都知道,汉军没有骑兵,累活苦活都是他们干,边境线守卫也是他们,我们有句俗话叫做,一等契丹二等蛮,三等汉人四等南。”
  “是什么意思?”
  杨贵解释道:“契丹人是高高在上,待遇最好,最轻松,第二等是指其他蛮族,比如奚、渤海、靺鞨、高丽、女真等等,这里面奚人待遇最好,其他都差一点,第三等是幽州汉人,待遇差,干活多,不过他们还不是最差,最差是四等南,也就是宋人,被抓去的边境百姓或者战俘,他们从军也是奴隶,专门服侍契丹人,没有军俸,吃不饱,穿得也破烂,一眼就能认出来。”
  范宁点点头,“你先退下吧!回头有什么事情我再问你。”
  杨贵退了下去,范宁问杨文广道:“此人靠得住吗?”
  “应该靠得住,他父亲就曾给宋军送了不少情报,要是被抓住,早就杀了。”
  范宁想想也对,战争并不是一直进行,要是他们被发现,辽国不会留他们。
  范宁负手走了几步,对士兵道:“再把杨贵请进来!”
  片刻,杨贵又被请了进来,范宁笑眯眯道:“有没有想过做点什么事情,为自己的将来博个前途?”
  杨贵心情激动,他就是为投靠宋军而来,当然想博个前途,他连忙抱拳道:“愿为范相公效力!”
  范宁点点头,“我给你足够的钱财支持,再给你几名助手,希望你能在幽州给我组建一个情报网,我需要军队部署、装备情况、城防、粮食、民心等等方面的情报,不光是幽州,也包括燕云的其他州府。”
  杨贵连忙躬身道:“我一定会竭心尽力完成范相公的嘱咐!”
第六百零一章
伤亡惨重
  等了两天,风浪稍微小了一点,这时,五千只皮筏也已充气完毕,皮筏是由羊皮充气后做成,有一人皮筏、二人皮筏和四人皮筏,主要以双人皮筏居多,不能载马,只能划桨前行。
  第一批冲岛的队伍已经集结就绪,约一万士兵,全部都是汉军,这种危险的冲锋当然是由汉军来完成,不可能让契丹人冲锋在前,汉军坐享其成。
  萧惟信凝视片刻远处的海岛,喝令道:“出击!”
  ‘咚!咚!咚!’战鼓声敲响,一万士兵扛着皮筏子,呐喊着向海中奔去。
  他们跳上皮筏,开始奋力划桨,一时间,海面上布满了无数的小黑点。
  觉华寺的鼓楼是岛上的最高建筑,目前也是宋军的指挥中心,苗顺利手执一架单筒望远镜眺望着海面,他和韩望为争这家望远镜差点翻脸,直到范宁保证,会尽快给韩望也做一架,韩望这才把这个宝贝让给了苗顺利。
  苗顺利看了片刻,咧嘴笑道:“这帮蠢货,还以为用皮筏子能登岛?”
  他立刻喝令道:“出十艘福船,把这帮龟儿子送去喂龙王!”
  ‘呜——’低沉的号角声吹响,令旗挥舞,停泊在海湾内的十艘万石福船驶出,每艘福船上有四百人划桨,三百名士兵作战,以弓箭和火箭为主,战斗力十分强悍。
  海面上布满了数千艘皮筏子,黑点点一片,他们奋力向二十余里外的觉华岛划去,海面上虽然显得风平浪静,但微微起伏的海面依然带着巨大的推力,海上的推力是向岸边,使辽军士兵划得格外艰难。
  半个多时辰才划了六七里,很多士兵都累得筋疲力尽。
  这时,岛上隐隐传来号角声,不多时,只见十艘庞然大物出现北方海面上,数十根长长的桨片就像百足虫的脚,正劈波斩浪地向皮筏子冲来。
  很多士兵都吓坏了,掉头向岸边逃去,但已经来不及,第一艘大船冲进了皮筏子群中,掀起的波浪顿时冲翻了数十艘皮筏子,惊得其他士兵大喊大叫。
  但真正的危险却不是波浪,而是来自头上的箭矢,一支支箭矢如雨点般射下,不断有士兵惨叫中箭,辽军士兵纷纷举盾抵挡,但箭矢不止是伤人,更重要是伤皮筏子,一只只皮筏子被箭矢射穿,迅速漏气,皮筏子承受不住士兵,开始翻沉了。
  十艘大船分别冲进了密集的皮筏子中,越来越多的皮筏子翻沉,两次冲击,便只剩下两成的皮筏子,零散地漂浮在水面上,水面上到处是呼救的士兵。
  一名将领低声劝苗顺利道:“看样子用的是汉军,范相公不是说,尽量争取汉军士兵投降吗?”
  苗顺利很不情愿,但范相公的原则不能违背,他令道:“船只可以救援落水敌军。”
  岛上鼓声大作,紧接着令旗挥舞,十艘大船纷纷将软梯抛下去,紧接着又来了几艘大船,前来救援落水士兵。
  所以士兵必须扔掉兵器才能被救上船,就算很多没有被撞翻的皮筏子也纷纷投降。
  这一战只打了大半个时辰,一万汉军全军覆灭,溺水淹死或者被射死大三千余人,有六千七百余人成了宋军的战俘,逃回岸上者不足百人。
  萧惟信恨得咬牙切齿,却又无可奈何……
  辽东半岛此时已是冰天雪地,但雪只下了一场,还没有积很深,大部分地区都只积雪到脚踝稍上部位,虽然雪不深,但天气寒冷,人们也尽量呆在家里不愿出门。
  在这冰天雪地里,一支万余人的军队正列队疾行,这支军队正是从平岛上岸的宋军,他们在今天营口附近登陆,沿着辽河平原的东部边缘,靠着千山山脉,一路行军北上,直扑两百里外的辽国东京辽阳府。
  这支军队由韩望亲自率领,他已得到确切情报,此时东京城内只有三千勇武军守卫,勇武军便是辽国的乡兵,待遇差、装备差,士气低迷,也只要以渤海籍士兵为主。
  辽国的东京路便是从前的渤海国,他们占据了富饶的辽河平原,号称辽国粮食,是辽国比较富裕之地,同时渤海国人技艺较高,使东京路也成为辽国的两大工匠集中地,另一处是南京路,也就是幽州地区。
  东京路正常有驻军十万人,它们没有和大宋接壤,并不承担防御大宋的责任,只是镇住渤海国人,同时负责防御高丽,在鸭绿江口的保州有驻军三万,前不久又调骑兵两万去支援南京路,这次萧惟信率五万人去攻打觉华岛,一下子抽空了辽阳府的军队。
  整个东京城只有三千勇武军镇守,这也难怪萧惟信掉以轻心,辽国立国一百多年来,还从未有哪支敌军进入过东京地界,宋军的懦弱胆小,在契丹人心中已根深蒂固,萧惟信更想不到宋军会从海上杀来,尤其是冬天,沿岸都是浮冰,船只怎么可能靠岸?
  但他却忘记凡事都会有特殊,在耀州辽河入海处口因淡水含量大,冰层冻得很厚,但再向西走数十里,就有一段两里左右的沿海没有结冰,宋军就是在这里上岸。
  两天后的下午,一万宋军抵达了东京城,此时南城城门还没有关闭,有两百余士兵在门口把守,不少进京百姓来来往往。
  这时,一支千余人的辽军从南面列队走来,看相貌不是契丹人,而是汉人,应该是汉军,其实不用看相貌,在辽国不骑马的军队,也只有汉军。
  不多时,这支千余人的辽国汉军便抵达了南城门外。
  虽然汉军地位低,但比勇武乡兵还是要高一点,人家是正规军,他们只是看门护院的杂军,上不了战场。
  为首都头不敢小瞧,连忙跑了上前,躬身道:“按照规定,请交验军牌,便可入城!”
  为首都头是渤海族人,不会说汉语,说得是契丹语,骑在马上主将显然听不懂他在说什么,他忽然把一锭金子往地上一扔,顿时把都头的注意力吸引过去。
  只见寒光一闪,不等都头反应过来,只听‘咔嚓!’一声,人头已落地。
  马上主将大吼道:“抢夺城门!”
  他纵马向城门奔去,其他一千士兵呐喊着跟随他冲进了城门。
  这支千余人的汉军正是由宋军装扮,其实不光是他们,后面的一万宋军都穿着辽军的军服,宋辽两国打了百余年的战争,谁手上没有几万套对方的军服?
  也正是这支军队装扮成辽军,所以他们经过人口密集的辽河平原时,才没有惊动辽国人,一路顺利杀来。
  等城头的勇武军士兵将吊桥拼命摇起时,宋军已经杀进城内七百余人,即将冲上城头。
  远处一片树林内,韩望看见城头上的辽国大旗被斩断了,他立刻大吼一声,“杀进城去!”
  “杀啊!”
  躲在树林内九千士兵奔跑出来,向两里外的东京城奔去,这时,刚刚关闭城门再次开启,吊桥落下,前锋军队已夺取了城门。
  一万宋军杀进了兵力空虚的辽国东京城,城内变得天翻地覆起来。
  范宁的军纪很严,他给宋军定下了三条规矩:老人不杀,妇孺不杀,汉人不杀,至于钱财,主要抢国库和宫殿,带不走的粮食、兵甲一律烧掉,马匹则带走。
  两天时间内,皇宫和国库被抢掠一空,赶出宫女后,宋军将皇宫一把火烧掉,连同粮仓、国库也一起烧毁。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536/654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