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宋超级学霸(校对)第535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535/654

  “进来说!”
  一名侍卫走进来,单膝跪下道:“宋军占领觉华岛,兴城县被袭!”
  “什么?”
  耶律洪基瞪大了眼睛,房间里顿时鸦雀无声。
  耶律洪基上前一步,揪住侍卫衣领喝问:“什么时候的事情?”
  “刚刚有鹰信送来!”
  萧惟信也急道:“把情况再说清楚一点。”
  侍卫取出鹰信,耶律洪基一把抢过去,打开鹰信,里面确实只有这句话,‘宋军占领觉华岛,兴城县被袭。’
  耶律洪基十分恼火,不用想他也知道,这是宋朝水军所为,虽然那边没有多少军队,但战略地位却异常重要,一旦宋军在觉华岛扎下根,可以随时切断辽东和南京的联系。
  想到觉华岛将要成为辽东的皮下毒瘤,扼断辽西走廊,他忍无可忍,立刻对萧惟信道:“你立刻率军前往锦州,不惜一切代价,给我夺回觉华岛!”
  ……
  辽西走廊一直都是极为重要的战略要地,走廊北起锦州,南到榆关,长近四百里,但最宽处只有三十里,最窄处十几里,明朝修建的山海关便是辽西走廊最著名的关隘。
  尽管战略地位极为重要,但辽国近百年来也并不太重视辽西走廊的防御,一是宋军懦弱,早早和辽军签订了檀渊之盟,其次便是前面还有南京,也就是燕山府为缓冲,宋军单单占领一个辽西走廊也无法立足。
  但范宁却走了一步极为绝妙的棋子,占领了紧靠辽西走廊的觉华岛,使宋军在辽西走廊上有了立足之地,退可守海岛,进则扼断辽东和燕山府的联系,耶律洪基怎么能不恼火万分。
  在耶律洪基的严令之下,萧惟信立刻率领五万大军赶赴兴城县。
  虽然耶律洪基并不想离开辽阳府,但考虑到自己离开上京的时间太久,目前朝中还不稳定,重元之乱的影响还在,他不得不在十万大军的护卫下返回上京,他所期待的辽国水军,恐怕要到明年春天才会有消息。
  十一月中旬是农历,此时已是阳历的十二月中旬,辽东已经进入冬天,且下了第一场大雪。
  天气十分寒冷,寒风凛冽,积雪厚达一尺,五万大军在官道上艰难前行,此时应该是躲在房间里烤火取暖,耶律洪基却不管士兵死活,强令他们赶往兴城县去夺取觉华岛,士兵怨声载道,又不得不牵马而行。
  “枢密使!”
  副将耶律东图在寒风中高声对萧惟信道:“我们恐怕没有夺取觉华岛的办法,卑职刚才看过了,海面上没有结冰。”
  萧惟信叹口气道:“我不知道有没有办法夺回觉华岛,但我知道,如果我不去的话,天子会剥了我的皮。”
  “那去了兴城县怎么办?”
  “我也不知道,先去了再说吧!”
  军队的行军速度极为缓慢,走走停停,又带了大量粮草辎重,足足走了五天才抵达兴城县。
  兴城县已经成了一座空城,百姓们都逃到南面三十里外的锦西县,这倒方便了辽兵,萧惟信立刻命令五万大军进驻兴城县,又令人彻底搜查城内,防止宋军在城内埋藏硫磺、火油之类。
  士兵们纷纷进城,抢占房屋,烧火取暖,同时做饭充饥,战马却挤不进小小的县城,只得在城外搭建牲畜营,把战马养在帐篷之中。
  萧惟信带着一群将领来到城头,眺望远处海面,此时已接近黄昏,海面上夕阳染红了天空,但依然能清晰地看见二十余里外的觉华岛。
  海面上波浪起伏,没有一点结冰的迹象,令萧惟信长长叹了口气,让他去哪里搞船渡海作战?之前他已经得到消息,宋军夺走了兴城县的二十几货船,周围再找不到一艘船只。
  耶律东图低声道:“枢密使,距离并算太远,能不能利用皮筏子?”
  萧惟信沉吟不语,皮筏子一般在渡江时使用,最后五六里,连渡黄河都有点嫌远,更不用说二十几里的大海了,风险太大。
  不过除了皮筏子,他们还真没有其他办法。
  萧惟信只得缓缓道:“先让士兵们休息两天,然后视情况而定。”
  这时,士兵带来几名僧人,“枢密使,有几名僧人求见!”
  “带他们上来!”
  片刻,几名僧人被带了上来,他们向萧惟信合掌施礼,“参见萧枢密使!”
  萧惟信打量他们一下问道:“你们是哪座寺院的?”
  “我们都是觉华寺的僧人。”
  “那文慧方丈呢?”
  “方丈带着其他僧人去燕山府的红叶禅寺了,我们想回辽阳府,所以没有跟去。”
  萧惟信点点头,“我来问你们,觉华岛上来了多少宋军?”
  “大概几千人吧!”
  萧惟信有些不满道:“两千人是几千人,九千人也是几千人,到底是多少?”
  “我们也不清楚,应该不会太多,估计两三千人。”
  萧惟信狠狠瞪了他们一眼,令人给他们一些粮米,打发他们去辽阳府。
  几名僧人千恩万谢走了,耶律东图道:“如果只有两三千人,那么用皮筏渡海就完全可行了。”
  萧惟信点点头,“等明天观察了海况再说!”
第六百章
辽国消息
  河间县平丘乡,数百名青壮在一片空地进行训练,这是朝廷推行民兵法后的情形,由于取消了徭役制度,改为民兵集训,百姓们训练得颇为积极,每人执一根白蜡棍当做长枪,在训练枪法,在历史上的数十年后,民间弓箭社兴起,朝廷利用弓箭社训练了数十万乡兵,范宁推出的民兵法不过提前了二三十年罢了。
  在远处的官道上,范宁和征辽副使狄青正在视察河间府的民兵法推广情况。
  范宁手执一只木制单筒望远镜,眯着眼眺望远处的士兵。
  这只单筒望远镜出现还是一个很偶然的因素,那对热那亚兄弟发现大宋没有玻璃,便从家乡贩来一船玻璃,赚得钵满盆满。
  范宁便利用这批玻璃制成了透镜,反复试验,终于在上个月造出了第一架望远镜,他用了第三个凸透镜,将倒像变成了正像。
  范宁一共做出了四架单筒望远镜,一架给了天子赵顼,一架交给朱家办的工学堂进行研究,另一架给了水军,他自己携带了一架。
  范宁把望远镜递给狄青,狄青眯着眼看了片刻,眉头稍稍一皱道:“平丘乡有四百六十七户百姓,却只有九十七名青壮加入民兵,是不是太少了一点?”
  范宁微微一笑,“一个县有七八个乡,加上县里的民兵,大概有千人,大宋一千一百个县都推行民兵法,算下来至少有一百万民兵了,不少了。”
  “但不公平,徭役所有人都废除,有的人却不用参加民兵,这样参加民兵的青壮不公平,是不是该行使补贴,比如每个民兵每人补贴一贯钱。”
  范宁淡淡道:“这个问题朝廷已经意识到了,不过你算的是加法,朝廷算的却是减法,听说朝廷已经提出,废除徭役后,但每户每年要征五百文的免役钱,如果参加民兵,免役钱就可以免除,另外正如你所言,民兵每年训练两个月,这两个月每人每月补贴一贯钱,并由朝廷提供粮米,每人每月五斗米,这样算下来,还是参加民兵合算。”
  狄青想了想,还是摇头,“这样还是不妥,很多人宁可交点钱也不愿意参加民兵,这样他就不用上战场,肯定很多人家都会这样打算。”
  “那你的建议呢?”范宁问道。
  狄青沉吟一下对范宁道:“我觉得凡是年满十八岁的年轻男子都必须要参加民兵,如果不肯参加民兵,那就要交十倍的免役钱,使君觉得如何?”
  狄青这个办法就是后世的兵役法了,更有针对性。
  范宁点点头,“你这个方案非常不错,我和你联名写奏折给天子,不能家家户户都征免役钱,那免徭役就没有意义了,必须全民皆兵,十八岁青壮男子加入民兵三年,不肯服兵役之人,再罚交十倍免役钱,这样就比较公平了!”
  两人商量片刻,便返回河间府大营,现在已进入冬天,辽东和河北地区都被大雪覆盖,辽兵也不再南下,狄青练兵有术,他负责训练士兵。
  而范宁主要进行坚壁清野前的各项准备,一旦朝廷批准,他们就会在开春后,把沧州、雄州、霸州、莫州、安肃军、广信军、保州、定州、真定府等所有沿边州县的百姓全部南迁,或者迁入坚城,实现边境以南三百里的无人地带,大概涉及百姓约四十余万人。
  这绝对是一件大事,北宋中后期也曾长期实行坚壁清野政策,但那是被动防御,和范宁的防守反击和打持久战策略性质完全不同,这个方案提出来,必然会在朝廷引起掀然大波,不过范宁之前已经说服了赵顼和曹太后,且得到了富弼的支持,这个方案应该能通过。
  这天下午,范宁接到了苗顺利送来的快信,已经攻占觉华岛,并成功将辽阳府的五万大军引到兴城县,由南院枢密使萧惟信亲自率领,契丹军有可能会利用皮筏子来攻岛。
  范宁立刻来到一幅辽国地图前,现在他们最大的问题就是情报匮乏,他不知道辽阳府的军队有多少,萧惟信率领五万人前去攻打觉华岛,那他在辽阳府留了多少军队?
  现在他就指望靖辽岛的韩望能打探到一点情报,如果辽阳空虚,那么就是靖辽岛和平岛的两万宋军发挥作用的时候了。
  这时,一名士兵在大帐门口道:“启禀相公,杨统制带来一队商人,可能是从燕山府过来的。”
  范宁精神一振,连忙道:“速请进来!”
  片刻,杨文广带着一名中年男子走进了大帐,杨文广施礼道:“启禀相公,卑职带来一名商人,是燕山府汉人,常年在辽宋间做皮货生意,他知道一点燕山府的情况。”
  中年男子上前跪下道:“小人杨贵,参见范相公!”
  “你也姓杨?”
  杨文广在一旁解释道:“他和我是同乡,我认识他父亲,三十年前他父亲就在宋辽之间做生意,给宋军带来不少幽州的情报。”
  “那他到底是宋人还是辽人?”
  杨文广苦笑一声道:“他祖父原本是宋人,后来因生意矛盾杀了人,逃到辽国去了,然后就定居在幽州,成了辽人,檀渊之盟后,宋辽开放互市,他便派儿子来宋朝做生意,打听一些家乡的情况。”
  范宁点点头,又问杨贵道:“现在宋辽间还有互市吗?”
  “去年就已经停止了,但私下里有不少人还在做,毕竟辽国对大宋的香料、丝绸、锦缎等奢侈品需求很大,对茶饼的需求量更大,甚至连边境驻军也在悄悄利用我们走私,所以我们过来得很容易,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路子。”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535/654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