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之兵临天下(校对)第81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81/885

  于禁左臂向外一甩,长枪被拉开,右臂猛挥,大刀迎头劈下,快如闪电。
  在枪头被链子锤缠住的一刻,刘璟便意识到了不妙,这是他从未想到之事,没想到堂堂曹军大将竟然还藏有暗器。
  他才意识到自己进攻失策,如果他采取防御,那么于禁的一举一动就会看得很清楚,他没有经验,但此时,他要为这经验的欠缺付出极其惨重的代价,那就是生命。
  刘璟绝望地闭上眼睛,迎接结束他生命的劈头一刀,心中万分悲凉,所有的雄心壮志,在这一刻都化为泡影。
  就在千钧一发之际,一支狼牙箭从远方射来,直取于禁咽喉,于禁大吃一惊,在保命和杀死刘璟之间,他毅然选择了前者,身子一闪。
  “噗!”血光迸起,这一箭深深地射进了于禁的肩窝,剧烈疼痛使于禁大叫一声,几乎坠马。
  数十步外,赵云冷冷一笑,再次张弓搭箭,拉弓如满月,瞄准了他,于禁吓得魂飞魄散,顾不得刘璟,甩掉链锤扣环,调转马头便逃。
  赵云第二箭射出,直取于禁后颈,也是于禁命大,正好一名亲兵奔跑而至,挡住了这一箭,亲兵惨叫倒地。
  于禁惊得心都快停止跳动,手中大刀乱劈,不顾一切向北奔跑,数十名亲兵拼死护卫着他,杀出了一条血路,向北方逃去。
  赵云拉出第三支箭,但慢慢收了弓势,于禁后背盾牌,其他部位又被亲兵阻挡,这一箭无法伤他,但第一箭射中于禁肩窝,也算还了汝南战场上的一报。
  赵云担心刘璟,骑马飞驰而至,“璟弟,你怎么样?”
  刘璟死里逃生,半响,他才体会到生命的美妙,苦笑一声,“就算死,也不想人头被一劈两半瓣,太惨了。”
  “别说傻话了,记住今天的教训,你杀的第一员敌将也不是什么武艺高强者,你不过是利用了马快的优势,杀他个措手不及,但面对真正强者,千万不要主动攻击,以静制动,后发制人。”
  刘璟点点头,“我真的记住了,不过……大哥不是说,我可以抵挡于禁五个回合吗?所以我才敢和他一战。”
  赵云半天说不出话来,他当时是指单纯武功而言,谁又想得到战场上的诡异多变,不料刘璟竟把自己这句话记住了,当做他敢和于禁激战的法宝,这个家伙……
  赵云无奈地苦笑,“我也要吸取教训,以后再也不会对你乱说话了。”
  “我只是和大哥开个玩笑罢了,这一战的教训我会牢牢记住。”
  刘璟爽朗一笑,恢复了他的自信,对士兵们大喊:“迅速收拾战场,把所有战俘押去新野县。”
  于禁负伤一路奔逃,跑出十几里,迎面遇到了率领大军前来接应的夏侯惇,于禁再也支持不住,从马上摔下,放声大哭,“卑职遭遇刘备军伏击,全军覆没!”
  夏侯惇目瞪口呆,半晌,他长叹一声,“悔不听曼成之言,以致此败,让我如何向丞相交代?”
  旁边一名目光阴险、脸庞削弱的中年文士笑道:“胜败乃兵家常事,夏侯将军何必放在心上。”
  夏侯惇摇摇头,又叹息一声,对中年文士道:“要是文和早来一步,我就不会有此败了,现在我该如何是好?”
第87章
真相渐近
  中年男子正是贾诩,他皮肤微黑,脸庞削瘦,长一只皮包骨的鹰勾鼻,颌下一撮山羊须,眼睛细长,眼睑遮住了大半个瞳孔,笑起来总会不由自主露出一丝阴险。
  贾诩投降曹操的时间并不长,只有两年多一点,但他却名声早扬,先后被董卓和李催重用,地位曾显赫一时,当然,这和他出身西凉派系有关。
  在投降曹操后,贾诩出任执金金吾、封都亭侯,应该说比起程昱、荀彧等人,他并不受重用,贾诩心里也明白,曹昂、典韦等人之死和自己有着直接关系,曹操只是因为名声而用自己,在夜深人静之时,曹操心中对自己焉能无恨?
  这次夏侯惇进攻新野刘备,曹操考虑到贾诩对南阳一带比较熟悉,便派他来辅佐夏侯惇,但是他还是来晚了一步,正好遇到于禁兵败。
  “胜败乃兵家常事,夏侯将军不必自责。”
  贾诩感受到夏侯惇的自责和懊恼,便笑着安慰他道:“目前我们还有两万兵力,甚至还有骑兵,占据优势,只要把后面的仗打好,一样能挽回局面。”
  贾诩的安抚令夏侯惇颇感欣慰,想一想,也只能从长计议,他叹了口气,“一切有赖先生了。”
  贾诩点点头,“现在敌军情况不明,不可轻举妄动,将军可多派斥候探清刘备和荆州军情况,知己知彼,方可出兵。”
  “先生说得有理!”
  夏侯惇立刻派出数百斥候,分头打探情况,数百斥候纵马沿着林道向南方疾速奔去。
  这时,一名士兵上前禀报:“启禀都督,于将军说有重要情报。”
  夏侯惇快步走到于禁面前,于禁躺在担架上,一名军医正替他处理箭伤,见夏侯惇过来,于禁叹了口气道:“刚才我被伏击时,遇到了刘璟。”
  夏侯惇一怔,一时没有反应过来,刘璟是谁?
  后面贾诩惊讶地问道:“就是那个刘表之侄,在汝南战役中连丞相也被他戏弄一番的刘璟?”
  于禁点点头,“正是此人,他似乎带领荆州军,约千余人。”
  夏侯惇终于明白过来,“难道昨晚击败我们荆州押粮军,就是此人率领吗?”
  “应该就是他,才短短半年多不见,他的武艺进展迅猛,令人匪夷所思,本想趁机杀死他,可惜遇到了赵云,功亏一篑。”
  于禁的语气中无限叹惋,心中沮丧异常,这次没能杀死刘璟,此人将成为他生命中的噩梦,令他一生也难以摆脱。
  刘璟的现身出人意料,夏侯惇似乎想到了什么,却又看不透彻,回头向贾诩望去,贾诩沉思不语。
  “先生,这里面似乎有文章可做。”夏侯惇试探着问道。
  贾诩笑了笑,“我们可先出林道,军队驻扎下来,然后再考虑对策。”
  夏侯惇点点头,当即令道:“加速前军,出林道驻兵!”
  大队曹军加快了速度,浩浩荡荡向南进发。
  队伍中,夏侯惇思虑良久,刘璟身在刘备军中的消息始终让他焦虑不安,他放慢马速,和贾诩并驾而行。
  “先生不觉得此人可以利用吗?他可是刘表之侄。”夏侯惇低声道。
  贾诩轻捋山羊须笑道:“他当然很重要,这次战役的关键就是落在他的身上,建议将军再派人手盯住他。”
  贾诩附耳对夏侯惇低语几句,正合夏侯惇之意,他大喜道:“诚如先生所言!”
  他当即又派出三百最精锐的斥候,全力探查刘璟的动静。
  刘备军队迅速清理战场,押解着数千战俘返回新野县,新野县是一座大县,人口两千余户,但随着两次宛城战役爆发,大量人口南迁,使新野县人口迅速膨胀,短短几年时间,人口便超过了四千户,三万余人。
  不过新野县城颇大,周长近二十里,城高三丈,坚固宽厚,利于防御,这也是受宛城之战影响,刘表特地派人加高加固了城墙。
  刘备此时就在新野县内,他烧毁了博望坡军营,便火速南撤,抢先返回了县城。
  但刘备并没有撤军去襄阳的打算,一方面固然是刘表派出了援军,也就是希望他抵抗曹军,不赞成他南撤。
  另一方面也是因为夏侯惇带有三千精锐骑兵,如果他南撤,必然会遭到骑兵追击,极可能会全军覆没,这个风险刘备不得不考虑。
  军衙内,刘备负手在房间里来回踱步,不时走到桌前注视着一幅南阳郡地图,这次应对曹军南下,刘备做了大量的准备,包括派出精干细作混入南阳郡各县,他刚刚得到了一个意外情报。
  夏侯惇的粮草后勤重地并不在宛城,而在南阳郡东北角的叶县,叶县离颍川郡不远,是极为重要的交通枢纽,便于粮草中转运输,同时夏侯惇出兵急促,大量粮草后勤来不及运至宛城。
  这是一个机会啊!刘备找到了彻底击败夏侯惇的办法,可现在的问题是,夏侯惇大军封锁了北上的道路,使他无法派兵北上,必须想办法把夏侯惇的军队调走。
  刘备沉思良久,一时想不到好的计策,这时,门外有士兵禀报,“启禀左将军,荆州牧派人送急信而来,还有文将军的送信兵同时到来。”
  离县衙不远处有一座占地三十余亩的校场,原是军队的训练之地,现在暂时为荆州军的驻扎之地,校场南面的空地上扎了数十顶帐篷,一千余荆州军便驻扎在这里。
  校场一角,邓武正教儿子邓艾骑马,邓艾年约七八岁,长得眉目清秀,身材结实,举止文质彬彬,极为有礼,但又孔武有力,舞剑虎虎生威,颇有一点文武双全的影子。
  邓武爱极了这个儿子,他已决定这次战役结束后,就把儿子带去襄阳,想办法把他送进鹿门书院读书。
  “璟叔叔,这匹太壮实了,我的腿夹不住它。”
  邓艾骑在刘璟的战马之上,的卢马极其雄健,似乎不太喜欢骑在自己背上的少年,显得有些烦躁,马蹄敲击地面,哒哒作响,邓艾年纪尚小,力量远远不足,无法控制住战马,他急得大喊起来。
  刘璟笑着上前,轻轻抚摸战马的脸,对他低语几句,稍稍有些烦躁的战马又安静下来,步履从容地驮着邓艾缓缓向前走。
  邓艾又惊又喜,“璟叔叔,你的马能和人交流语言吗?”
  刘璟有些无可奈何道:“第一它听不懂人话,它只知道我在安抚它,第二,你不要再叫我璟叔叔,叫我璟大哥就行了。”
  邓艾吐了一下舌头,笑嘻嘻道:“是爹爹让我叫你璟叔叔,你若不喜欢,找我爹爹商量,我可不敢违抗他老人家的命令。”
  说完,他又偷偷看了父亲一眼,邓武没好气道:“臭小子,什么叫老人家,我有这么老吗?”
  众人大笑起来,这时,有人喊道:“刘皇叔来了。”
  刘璟回头,只见刘备在十几名随从护卫下,匆匆向这边走来,刘璟连忙上前施礼,“小侄参见皇叔!”
  这时,旁边一名文聘的报信兵单膝跪下,将一支令箭递上,“文帅有令,荆州军立刻返回大营,不得耽误!”
  刘璟慢慢接过令箭,心中有些茫然,怎么会突然令他回去,发生了什么事?他向刘备望去。
  刘备叹了口气,把手中一封信递给刘璟,“不光是军令,你伯父也派人送来一封信,让你即刻回荆州,好像是他病倒了。”
  刘璟一怔,接过信看了一遍,是刘琦的代笔,信是写给刘备,信中请他安排刘璟立刻返回荆州,原因是刘表病倒了。
  在信的最后,刘琦写了一句给刘璟的话:“父亲病体沉重,甚为想念璟弟,望孝道为先,速回襄阳。”
  “大战正酣,景升却不幸病倒,是荆州的不幸。”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81/885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