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校对)第359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359/699

  李亨对郭子仪的态度非常满意,一般而言,像郭子仪这样级别的大将只对皇帝或储君行半跪军礼,而对他这样的亲王,只行躬身礼就足够了,但郭子仪依然对自己行半跪礼,这并不是郭子仪不懂礼,相反,郭子仪近六十岁的老将了,他比谁都懂礼,这是他依然把自己当做太子来尊重,这是一个极懂人情世故的老将。
  仅这一跪,李亨便了然于胸了,他可以控制住郭子仪,他回拱手回了一礼,亲切地笑道:“老将军,我们上一次见面还是在天宝七年吧!”
  “是!殿下好记性。”
  “那时我还是太子,可现在已是一介白身,而老将军却已升为朔方节度使,恭喜老将军了。”
  历史上的郭子仪之所以能善始善终,很大程度上就是因为郭子仪极善审时度势,能在关键时交出军权,当朝廷有需要时,他又毫不犹豫地受命于危难,使几代帝王都对他深信不疑。
  自从安思顺自刎而亡后,郭子仪便一直在思考自己该何去何从,他也很清楚朝中的微妙局势,各个亲王割据地方,虽然他毫无悬念应该是效忠李隆基,但李隆基的病势他也清楚,长久不了,那李隆基之后他该效忠谁?郭子仪最终做出决定,效忠储君,那才是大唐最正统的君主。
  因此他见到了李亨,便已明了,李亨必然是来拉拢自己,当然这也是他所期盼的。
  李亨和郭子仪皆已心知肚明,他们不需要再额外解释什么,此时所有的拉拢都显得是那么多余。
  “郭将军,圣上病危,我希望你能替我拿下除关中军以外的所有军队,时间很紧急,郭将军能不能告诉我有多大的把握?”
  郭子仪沉吟一下道:“朔方军没有问题,我也曾经在陇右为将,在陇右军中颇有人缘,我可以说服他们效忠储君,此外只剩下河东军,但我想,既然其他三支军队都在我们的控制之中,那河东军就独木难支,我们唯一需要做的事情,就在必须赶在荣王殿下回来之前,抢先掌握住河东军。”
  李亨点了点头道:“郭将军可先行一步,我会让长孙全绪拖住李璿。”
  郭子仪立刻遵令而去,李亨背着手走到帐门前,凝视着北方的天空,他忽然冷笑一声道:“四弟,你恐怕做梦也想不到我会在这里吧!”
  ……
  确实,朔方各方所有人都想不到李亨会藏在长孙全绪的军营内,但除此之外,让所有人都想不到的,还有凉州城,一支三千人的骑兵队在李隆基昏迷了三天后,从安西赶到了凉州,他们入驻凉州城,对外封锁一切消息,对凉州城内的百姓却说是暂代河西军驻防凉州,一旦朝廷另组建军队,安西军就会立刻撤离。
  对于安西军的到来,凉州的官员是持欢迎态度,不仅仅是因为凉州的防备空虚令他们忐忑不安,一旦回纥人真的从居延海南下,便可以轻而易举地横扫河西,掠走所有的财富子民,安西军的到来便使他们仿佛吃了一颗定心丸,而且安西军军纪严明,从不骚扰地方,这就更使地方官们对安西军非常有好感,他们几乎都有了一种默契,刻意替安西军隐瞒住了消息。
  而率领这支队伍的,正是安西节度使李庆安,李庆安在李隆基离开庆州的同时便从沙州出发了,他路途遥远,一路奔行,这天下午,终于抵达了凉州城。
  一进凉州城,李庆安便接到了河东汉唐会转来的紧急情报,安禄山已经进军河东,这个消息虽然在李庆安意料之中,但它真的发生了,却让李庆安也忍不住发生一声感叹。
  当然,这不能和历史上的安史之乱相比,安禄山并没有公开造反,更没有直接杀进关中的决心,他仅仅只想要河东,所以想出一个拦截安思顺的借口,历史上,安禄山最终是得到了河东节度使一职,所以他才有能力造反。
  而现在,历史似乎在用一种迂回的方式,继续着原来的轨迹,一旦安禄山拿到河东,他手中的经济资源和军事实力将大涨,使他最后必然会走向造反。
  凉州城墙上,夜风吹拂,李庆安站在城垛口,久久地望着东方。
  “似乎安禄山进军河东,使大将感受颇深啊!”严庄慢慢走到李庆安身后笑道。
  “是啊!安禄山确实很有魄力。”
  李庆安轻轻叹了口气,苦笑一声道:“我有一种预感,当圣上听到这个消息,他必然会感到惊骇异常,不知他的身体能不能承受得住?”
  “我认为圣上虽然会震怒异常,但有一点可以肯定,他会立刻发兵进攻河东,河东的重要性非同寻常,是大唐起家之地,不容有失。”
  “他虽然是这样想,他甚至恨不得将安禄山碎尸万段,但是我敢肯定,他最后还是会补封安禄山为河东节度使。”
  李庆安回头看了一眼严庄,见他的神情,似乎有些不太认可自己的意见,便笑了笑,继续道:“事实上,圣上手上只有二十万人马,加上江淮、襄阳以及剑南的军队,最多不过四十万,这四十万人马他不可能全部集中起来对付安禄山,顶多只能用三十万,而安禄山手上的军队也有二十几万了,兵力和他相差无机,但战斗力却超过朝廷军队,我想圣上心里应该有数,一旦撕破脸皮打起来,他的大唐江山能不能保得住,还是一个大问题。”
  “大将军虽然说得有理,但安禄山占据河东,朝廷也绝不会善罢甘休,或许不会撕破脸皮,但斗争一定会继续下去,不过对于大将军是一个好消息,以后朝廷的注意力将转到安禄山身上,而不再是大将军了。”
  严庄不禁感慨万分,叹道:“我们来时,还有很多将领都不理解为什么大将军不趁机占领河西,仅仅只驻防了沙州,现在看来,大将军的决策确实很英明,不错,非常不错!”
  严庄忍不住竖起大拇指,李庆安笑道:“其实我只是想多一点时间巩固自己的实力,就让朝廷和安禄山斗去,我们则埋头做事,等他们斗得两败俱伤,我们再来坐享渔翁之利。”
  两人正在说话之时,忽然从远处奔来几名骑兵,都安西军外围的斥候,他们中间带着一人,正向城门处疾驶而来。
  “城上可是大将军?”一名斥候军官大声喊道。
  “正是,有什么事吗?”
  “雍王殿下派人给大将军送一封紧急快信。”
  “带他上城。”
  不多时,几名亲兵带着一名男子走到李庆安面前,男子躬身行礼道:“在下王云,是雍王殿下的侍卫,奉殿下之令,去安西给大将军送一封急信,没想到大将军竟会在凉州。”
  侍卫将一封密封好的信交给了李庆安,李庆安接过信问道:“雍王殿下现在在哪里?”
  “写信之时在箫关县,但现在应该已经进了青刚岭大营。”
  李庆安拆开了信,就着火把看了一遍,他的脸色忽然变得异常凝重,严庄很少看见李庆安会这样表情严肃,他不由惊讶道:“出了什么事?”
  “信上说圣上病危,估计已经无法再理国事。”
  李庆安长长地叹息一声,“大唐要进入多事之秋了!”
第三百五十九章
安西奇兵
  “大将军,雍王殿下还有一句话,是让我口述给大将军。”侍卫平静地说道。
  李庆安一怔,他不由又仔细打量一眼这名侍卫,觉得此人依稀有些眼熟,便笑道:“我好像见过你。”
  “大将军是见过我,我原是大明宫侍卫,父亲韦涣,我叫韦应物,去年初被调至雍王府出任参军,这次随雍王殿下密赴陇右。”
  李庆安点了点头,道:“我想起来了,是在韦府门前,当时你和令尊一起。”
  “大将军说得没错!”
  韦应物笑了笑又道:“那大将军可愿意听我转述的口信?”
  李庆安略一沉吟,道:“好,你说吧!”
  “雍王口述,如果李庆安愿意,可入朝为右相,安西继任节度使由李庆安自定。”
  “雍王殿下是这样说吗?”
  “是,我原话转述,一字不差。”
  “我也请你转述雍王,他的话,我全部记下了。”
  “那我就告辞了!”
  韦应物行了一礼,转身向城墙下走去,李庆安一直望着他的背影消失在夜色中,这才回头问严庄道:“先生想到了什么?”
  严庄刚要开口,李庆安却又止住了他笑道:“我们不妨效仿孔明周瑜,各自写在手上,看是否所见略同。”
  孔明周瑜当年干了什么事情,严庄虽然不知道,但他却懂写在手上的意思,他便借着火把在手上写了两个字,李庆安也写了两个字,握拳捏了,两人手靠近,一齐展开了手掌,在猎猎的火光下,只见二人手上都写着两个同样的字,‘进京!’
  两人对视一眼,皆心领神会,一齐忍不住仰头大笑起来。
  李隆基病危,关中空虚,安禄山河东虎视,长安必然人心惶惶,如果趁虚入京,李庆安便可以尽占天时地利和人和,一个时辰后,三千安西铁骑离开了凉州,向长安方向疾驰而去。
  ……
  青刚岭大营,意外再次发生,荣王李琬被迫去灵州劝降安思顺,但他深知此时去灵州,无异于羊入虎穴,所以压根就没有去灵州,越过青刚岭后,他便躲藏在附近的村镇中,不料正是他这个决定,使他比李亨接到消息的时间提早了一天,只是青刚岭的道路被泥石流冲毁,他无法就近赶回,只得绕过了青刚岭,尽管如此,他还是比郭子仪早半个时辰赶回了青刚岭大营。
  李琬跪在李隆基的病榻前已经良久,李隆基静静地躺在床榻之上,他已经昏迷了五天,长期纵欲和春药的严重危害最终使他走到了生与死的临界点,幸运的是他没有死去,虽然明显地消瘦了,但他还能进食流质食物,保住了一条性命,作为人的生命他是可以延续下去,可他的帝王生涯却走到了终结,无论是大唐的各派政治力量,还普通朝臣和民众,他们都无法接受一个昏迷不醒的皇帝,杨国忠意识到了这一点,现在李琬也意识到了,大唐新帝将出,李琬心中很乱,他没有半点准备,事情突然而来,他不知自己该如何应对,内心的茫然使他跪在父皇面前,久久难以做出决定。
  旁边的杨国忠却心急如焚,他希望李琬是来主持大局,是出头掌控军权,他应该去召集高级将领的会议,让将领们向他效忠,而不是躲在这个角落悲思父亲,眼看已经快半个时辰过去了,李琬丝毫没有行动的意思,杨国忠再也忍不住,上前轻轻扶起李琬劝道:“殿下请节哀顺变,眼下之急是要稳住军心,防止军队哗变,殿下明白吗?”
  “我知道。”李琬叹了口气道:“我已经收回了河东军军权,其他陇右和关中军恐怕不是那么容易掌控,等晚上,我再和他们一一约谈,相信一定能说服他们。”
  “晚上!”杨国忠一下子急了,他没见过这么优柔寡断的人,这么关键时刻了,他还要晚上再约谈,杨国忠按耐不住内心的焦急,索性把话挑明了,“殿下难道还不明白了,殿下若掌握了这二十万大军,大唐皇位就是归殿下所有,这么要命的时刻,殿下还有什么好犹豫,赶快召集将领开会,得到他们的效忠,武贤仪的两个儿子也已向这里赶来,再晚一步,这个千载难逢的机会可就没了。”
  杨国忠话音刚落,帐外忽然传来侍卫的急声禀报,“相国,朔方节度使郭子仪已经进入大营,同来者还有三千骑兵。”
  杨国忠一呆,他蓦地转身吼道:“是谁这么大胆,敢放他进来的?”
  “没有人决定,守营门士兵自然就放他进来了。”
  杨国忠急得连连跺脚,“糟糕了,殿下,这下真的糟糕了!”
  不容置疑,郭子仪赶来必定是来夺权,杨国忠额头上的汗都急得淌了下来,自己真是瞎眼了,竟然把希望寄托在这个优柔寡断的亲王身上,杨国忠后悔不迭,但他已经无可选择,他一把抓住同样目瞪口呆的李琬急道:“现在先赶紧把河东军抓在手中。”
  ……
  老将郭子仪的赶到,使得青刚岭大营内形势急转,郭子仪以他在陇右军中的强大人脉,赢得了陇右大将杨景晖和王难得的支持,使四万陇右军转而向储君李豫效忠。
  但荣王李琬也成功地夺回了河东军军权,在一片混乱中,他和杨国忠率河东军向东南撤了二十里,与青刚岭大营抗衡。
  而这时,李亨出现在了军营,他接管了对重病中的李隆基的照顾,并派陈希烈火速回京,向朝中大臣宣布李隆基陷入昏迷这个重大消息。
  就在李亨在军营现身的同一时刻,武贤仪的两个儿子李璿和李璥也赶到了,他们合兵一处,约二万人,驻扎在青刚岭以西,与荣王李琬的军队遥相呼应,两支军队一东一西,一起向李亨施压,命他交出李隆基,三方陷入了僵持之中。
  ……
  李庆安率三千铁骑在会州渡过了黄河,昼夜不停地向东疾奔,他们从制胜关穿过六盘山进入了泾州,关中空虚,他们一路畅通无阻,两天后,三千骑兵抵达了渭河北岸,经过数日的高强度行军,人马皆已疲惫不堪,已是强弩之末,李庆安见众军疲劳,便下令驻兵在泾阳县紧靠渭河的一座军营里。
  此时,天色已黄昏,李庆安骑马来到了渭河岸边,他催马冲上了一座高坡上,他矗立在高坡之上,远方巍峨宏大的长安城已经历历在望,微风轻拂,长安上空的夕阳由鹅黄色渐渐变成了猩红色,远方,龙首原上气势恢宏的大明宫笼罩在一片玫瑰红中,在紫色的天际下仿佛永恒的花朵在熠熠闪光。
  “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359/699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