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校对)第233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233/699

  屋磨啜年约三十岁,身材不高,但长得却很壮实,宽阔的肩膀,方脸大鼻,给人一种亲切可信的感觉。
  李庆安翻身下马,将屋磨啜扶了起来,叹道:“你父亲忠心于朝廷,宁死不肯投降大食,其志可嘉,我会禀奏圣上,给予你父亲追封,但眼下之计,是要恢复生产,稳定国内秩序,国王就由你来代理。”
  屋磨啜大喜,连忙对李庆安施礼道:“我一定尽心竭力,遵从大将军的命令,配合唐军西征,请大将军进城休息。”
  李庆安点点头,回头对李光弼道:“就地驻营,休整两天后出发!”
  唐军开始在城外扎营了,李庆安则随屋磨啜进了城,渴塞城虽然是宁远国都城,但其面积十分狭小,也就和大唐的一个小县相当,城内居住有两千余户居民,其余国民都以部落形式散居各地,主要以放牧为生,宁远国的马便是著名的大宛马,西汉卫青霍去病西征,便是从这里得到了几千匹大宛马带回汉长安。
  渴塞城内的建筑以石制为主,房屋低矮,密密麻麻地挤在一起,全城只有一条道路,一直通向王宫,道路为泥土,夯得不是很结实,使得城内漫天尘土,将几棵稀疏的树都染成了黄色。
  “王子殿下,和义公主的下落有消息了吗?”
  当齐雅德攻克渴塞城时,城内一片混乱,国王被杀,和义公主在混乱中逃出城,却不知所踪,大食人在悬赏捉拿她,宁远国也在四处找她,但始终下落不明,有传言说她已逃回大唐,但在北庭和安西都没有任何记录。
  李庆安很关心和义公主的下落,不仅因为她是大唐唯一和亲河中的公主,而且和义公主知道他的真实身份,知道那块凤纹玉并不是他从小携带,李庆安必须要找到她。
  屋磨啜叹了口气道:“我一直在调查此事,多少已有了一点线索。”
  “你说说看,什么线索?”
  “公主在逃离渴塞城时有二十名侍卫跟随,但他们出城不久便遭遇到了一队大食军,发生了激战,最后公主单身一人向东逃走,而她的二十名侍卫,死了十八人,两人受伤被抓,其中一人我已经找到了,他说公主是向碎叶方向逃去,有没有落在乱军的手中,就不得而知了,但有一点可以肯定,在大食人的战俘记录中没有她,我最担心她被抓为私奴。”
  李庆安点了点头,道:“如果她向碎叶逃走,那就会好一点,毕竟敌军是从西而来,战火还没有点燃到碎叶,我估计她或许是躲起来了,我会全力以赴找到她,给宁远国一个答复。”
  屋磨啜大喜道:“多谢大将军!”
  李庆安摆了摆手,又问道:“粮食情况如何?宁远国还有多少军队?”
  “回禀大将军,宁远国的羊群都散布在各个部落,大食人抢走得并不多,他们主要是洗劫了国库,国库的珠宝金银和各种钱物都被一扫而空,至于军队,我们还能组织一万军队支持唐军。”
  “很好!现在你们先收集两千头羊送到军营,军队的事情,你具体和荔非将军商量,装备由我们来提供。”
  两人边说边走,很快便走进了王宫。
  ……
  布哈拉,这里是什叶派首领沙里克的大本营,也是什叶派教徒最为集中之地,镇压什叶派起义的战斗已经到了最血腥的阶段,穆斯林手下大将本·笃萨波平息安国的起义的战斗已经打了整整两个月,什叶派教徒被杀超过了十万人,加上病死饿死,已经有二十五万丧命。
  而笃萨波的一万军队也损失近半,但笃萨波始终未能攻下布哈拉。
  六月中旬,考验布哈拉的最严峻时刻终于到来,呼罗珊总督阿布·穆斯林和阿拔斯王储曼苏尔率七万大军开到了布哈拉。
  浩浩荡荡的军队在大路上疾速行军,道路两旁的大树上挂满了被屠杀了什叶派教徒尸体,男人女人、老人小孩,在高温闷热的季节里,这些尸体无疑是疾病的来源。
  阿布·穆斯林心情格外愤怒,先是碎叶失守,被唐军攻占,碎叶因为遥远,他还可以用影响大局来搪塞,但布哈拉的进攻不力却让他找不到合适的理由。
  使得曼苏尔找到了出兵的借口,他的五万叙利亚军队开进了河中,老阿里由于临时得到命令去攻打埃及,他已经率本部走了,现在河中地区就是由穆斯林和曼苏尔共同决策,很显然,阿拔斯的手已经伸进了河中地区。
  曼苏尔便是贾法尔,他在三个月前正式改名,出任王储,如果不出意外,曼苏尔便将是阿拔斯王朝的第二任哈里发。
  曼苏尔用绣帕捂着鼻子,不满地对穆斯林道:“这么热的天,尸体为什么不掩埋或者烧掉,一场疫病便会毁掉大食军队,穆斯林将军,你的手下不仅不会打仗,我看连最起码的常识都不懂。”
  穆斯林阴沉着脸对手下道:“传我的命令,立刻找人烧掉尸体,不准耽误,立刻执行!”
  他又回头对曼苏尔道:“我会给殿下一个满意地交代!”
  中午时分,浩浩荡荡的大食援军终于抵达了布哈拉城,笃萨波惶恐之极,连忙赶来参见。
  他跪在穆斯林和曼苏尔面前,恭敬道:“参见总督阁下,参见王储殿下,愿真主保佑你们。”
  穆斯林冷冷问道:“你现在还有多少军队?”
  “还有大约五六千人。”
  “我不要大约,到底有多少?”
  笃萨波害怕到了极点,低声道:“还有四千八百人。”
  穆斯林勃然大怒,他盯着笃萨波恶狠狠道:“我给了你一万精锐的呼罗珊军队,你却损失五千二百人,你可知罪?”
  笃萨波吓得连连磕头,“卑职打下史国时,只损失二百人,但安国却完全不同,他们不仅有国王的军队参战了,而且各个部落妇女儿童都有刀,都随时可以杀人,卑职防不胜防,请总督饶我!”
  “饶你?”穆斯林重重哼了一声,“我饶你,可哈里发不会饶我,来人!”
  他一声喝令,立刻冲上来十几名彪形大汉,穆斯林马鞭一指笃萨波令道:“将他推下去斩首,人头示众!”
  “饶命啊!”笃萨波吓得狂呼,“看在我攻下史国的份上,总督饶我一次,让我戴罪立功!”
  “斩!”
  穆斯林毫不宽容,片刻,一声惨叫传来,一名士兵用盘子端上了笃萨波血淋淋的人头。
  这时,曼苏尔叹了口气道:“总督阁下,应该给他一个机会。”
  穆斯林冷笑了一声道:“他不懂常识,差点导致疫病大流行,该死!”
  曼苏尔淡淡一笑又道:“杀了就算了,我还要去给哈里法寻找那块光明之眼,听说那块火焰宝石波斯已经送给康国,总督阁下,我准备率本部赶去撒马尔罕,布哈拉就交给总督一人负责了。”
  “不!我们一起走,攻下布哈拉不需要什么时间。”
  他立刻对心腹大将阿巴德道:“我给你四万军队,限你一天之内攻下布哈拉城,去告诉所有的战士,第一个攻进布哈拉者,布哈拉国王的女人和财富,我全部赏赐给他。”
  鼓声如雷,大食军的进攻开始了,四万最精锐的呼罗珊军如黑色的大潮,铺天盖地地向布哈拉城攻去,巨石在空中翻滚,呼啸着砸向城头,巨大的火球如流星般掠过天空,几十架无比庞大的登城楼像巨怪一般,轰隆隆向城头驶来。
  在城门处,两千人冒着箭矢,抱着一根巨大的攻城木撞击着城门,布哈拉摇摇欲坠。
  布哈拉全城的十几万军民一起上城,倾全力抵抗大食军的进攻,但是,他们的实力与呼罗珊军相差太悬殊,他们无法抵御住呼罗珊军的大规模进攻。
  两个时辰后,随着一声闷雷般的撞击声,布哈拉城门终于被撞开了,数以千计的大食军争先恐后地冲进了布哈拉城内,阿布·穆斯林随即下达了屠城的命令,数万大军开进城内,拉开了大屠杀的序幕。
  而发动和领导这次什叶派教徒起义的首领沙里克却从密道逃出了布哈拉,一直到十五年后,沙里克才病死在圣城麦加。
  ……
  半个月后,撒马尔罕的起义也一样被扑灭了,阿拔斯王朝完成了对什叶派的残酷镇压,阿布·穆斯林的目光终于投向了东方,就在布哈拉城被攻陷的同一天,大唐王朝的五万大军也浩浩荡荡开进了石国。
第二百三十五章
攻取石国(上)
  石国也就是今天的乌兹别克斯坦,位于中亚费尔干盆地,都城为拓枝城,在粟特九姓胡中,它处于最东方,是九姓胡中仅次于康国的第二大国,因其国内多鹅卵型巨石而取国名为石,尤其在都城拓枝城附近有一块叫‘法尔哈德’巨大的岩石,更是拓枝城的标志。
  唐显庆三年唐廷正式确立石国都城拓枝城为大宛府,以其国王屈昭穆为大宛都督。
  石国对于李庆安有一种特殊的意义,第一次攻打碎叶时,那支不堪一击的石国军队,还有那两个争夺王位的石国王子,甚至还有更早以前,那具被黄沙掩埋的石国人骨骸,在它身下,他发现了那颗燃烧着火焰的宝石,燃烧着的火焰却让李庆安想到了石俱兰那热情奔放的笑容,仿佛还在他眼前晃动,一次偶然的邂逅,如飘落在唇间淡淡的紫丁香花瓣,佳人已去,却让李庆安一直难以忘怀。
  河中的盛夏季节酷热难当,浩浩荡荡的唐军队伍在一望无际的原野上行军,士兵们骑在马上,脸庞已被晒得黝黑,马背上有他们行军的革囊,每一名唐军都配备着长矛、横刀、圆盾和弓箭,他们背着水壶,不时手搭在眉头上向四周眺望,这片陌生的土地让唐军们充满了好奇。
  在队伍的后面则是辎重大车,由数千辆平板大车组成,每一辆大车由三匹骆驼拉拽,车上满载着粮草和各种军用物资,三千唐军骑兵护卫左右,这些辎重由宁远国派来的一万军队负责运送。
  这时远方一队骑兵飞驰而来,为首斥候校尉对李庆安高声禀报道:“禀报大将军,石国使者求见!”
  “人在哪里?”
  “在十里外,未经大将军许可,他们不敢近前。”
  “他们?”李庆安问道:“来了多少人?”
  “来了一百余人,并带来一万头羊,说是犒劳唐军。”
  李庆安嘴角露出了一丝嘲讽的笑意,事到临头了,才赶来烧香,自己在碎叶整顿兵马一个月,他们却不来,以为自己就止步于碎叶吗?
  “带他们上来!”
  斥候校尉答应一声,调头向草原尽头而去,李庆安调头问向导道:“拓枝城离这里还有多远。”
  向导是名长年在丝绸之路上奔波的突厥商人,起了个汉名叫马万里,能说一口流利的汉语。
  见李庆安问他,他便指着远处一块巨大的圆形岩石笑道:“大将军看见那块岩石没有,它叫‘法尔哈德’,就是石国的标志,离拓枝城还有约五十里,岩石旁边便有一条河,叫金雀河,河水清澈甘甜,夏天时,我们一般都会在河边宿营,天黑后趁凉爽赶路,明天天亮时正好抵达拓枝城。”
  此时已快到中午,正是一天中最炎热之时,李庆安听他说得有道理,便下令道:“在前面河边宿营,天黑后行军!”
  唐军们一个个都晒得无精打采,听主帅下达了宿营的命令,众人立刻来了精神,加快速度向前方小河赶去。
  李庆安骑马经过这块叫‘法尔哈德’的大圆石,足足有后世的十几层楼高,占地二十几亩,走近了才发现,它原来是一块巨大无比的鹅卵石,而旁边不到百步便是一条清澈的小河,看得出这里原来是一条巨大河流的河床,经沧海桑田的变迁,河流已经消失,只剩下一条宽不足十丈的小河。
  事实上李庆安并不知道,一千多年后,他的脚下便是乌兹别克斯坦的首都,著名的中亚大城塔什干。
  唐军已经开始在河边休息,他们在河边只休息半天,因此没有扎营帐,只是就地休息,河边挤满了饮水的人马,人喊马嘶,热闹喧天,数十名骑兵则在上游巡视两岸的情况,这是在河边驻营的要点,防止有人投毒和拦截河水。
  就在这时,远方出现大片白色的羊群,羊群两边有骑手挥舞长鞭驱赶,在羊群后面跟着数十名穿着黑色长袍的粟特胡人,这是求和的石国使者来了。
  在河下游约两里处有一座木桥,很快,羊群塞满了木桥,纷涌而至,数百名唐军骑兵飞驰着迎了上去,片刻,将十几名黑袍男子带到李庆安面前。
  一名年长的白发老者在李庆安面前跪了下来,后面全部跟着跪下,老者将一只放有石国泥土的金盘高高举起,用汉语高声道:“大唐敕封顺义王、石国吐屯特勒进献石国土地予安西李大将军。”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233/699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