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官途(校对)第169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169/222

  “从今天开始,你不要有任何异动,耐心地等待我的消息。”李卿取出一块玉盘,把它一分为二,递一半给赵永道:“我派人来会拿另一半玉盘和你核对,除此之外,任何人你都不要相信。”
  赵永跪在地上躬身道:“我会谨记大人的嘱咐,等待大人的命令。”
  李卿借着夜色的掩护,匆匆走了,赵永一直把他送出大门,直到李卿的马车消失在夜色之中,赵永忽然冷冷地笑了,“大将军,你可千万别怪我。”
  “备马!”
  半个时辰后,赵永率领数十人从另一条路骑马向开京疾驶而去。
  ……
  开京相国府,高丽相国崔平背着手在相国府的书房里走来走去,眼睛里充满了忧虑之色,在他旁边站着一人,赫然就是刚刚赶到开京的赵永,他秘密向崔平告发了李卿的起义计划。
  这个消息让崔平极为震惊,事实上,他早就知道了复兴社一事,只不过他没有太放在心上,他不知道复兴社的核心人物,仅仅认为这是一群留恋高丽的迂腐读书人所为,但赵永的秘密报告却将他惊出一身冷汗,李卿、裴克廉等人居然就是复兴社的核心成员,而且他们还要起义,如果复兴社的核心仅是一些名不见经传的小人物,他也不会这么恐慌,偏偏是李成桂和高丽前重臣,一旦他们起义,目标肯定就是对准自己。
  崔平对自己所做所为心知肚明,本来他也不想这么迁就李维正,把高丽一步步走向灭亡,他也想保留一点高丽自己的东西,比如在建立小学堂时他就曾坚持教授高丽语,请高丽先生来教学生们高丽文化,但他最后没有能坚持住,李维正以罢免他高丽相国威胁,他便屈服,崔平就像一个吸食了权力鸦片的人,在权力欲望的深渊里一步步沉沦,最后彻底成为李维正的傀儡。
  崔平不仅害怕失去权力,他更害怕死,李卿、裴克廉等人的起义计划使他心中一阵阵恐慌,怎么办?他手中没有军队,拿什么抵抗?
  旁边的赵永看出了崔平的恐慌,他心中也有一点后悔,早知道就直接找到明军,绕过崔平算了,但事已至此,他也没办法了,只得提醒他道:“相国大人,这件事我建议和辽东军方商量,或许他们有解决的办法。”
  一句话提醒了崔平,他拍了拍自己的脑门道:“我真是糊涂了,这件事当然要和辽东军商议。”
  崔平连夜便找到了开京地区辽东军的最高指挥官,开京守备潘勇。
  ……
  时间又慢慢过去一个多月,一晃到了十二月初,高丽局势十分平静,复兴社似乎突然消失了一般,高丽民众们已经很久没有听到他们的消息了,一些对高丽文化怀旧的人还因得不到他们的消息而退出了复兴社。
  但事实上,复兴社一直都在紧锣密鼓进行起义准备,为了起义能成功,复兴社的核心成员们开始静下心来慢慢准备,不再急于求成了,他们选定了五个城市作为起义的发起点,开京、汉城、春州、全州以及釜山,派各个核心成员前往以上城市去组织复兴社会员,比如郑道传负责全州、赵浚负责春州、高放鸣和郭顺负责汉城、崔德亮负责釜山等等,开京则由裴克廉和李卿二人负责。
  经过一个多月的准备,时机和条件都渐渐成熟了,已经不能再拖了,再拖不仅会暴露计划,更重要是李维正可就回来了,起义的时间订在腊八节上午,也就是十二月初八,五个城市将同时举行起义。
  十二月初七,开京的气氛开始紧张起来,仿佛一只无形的手压在京城的上空,许多细心地京城百姓都发现了异常,开京的茶馆、酒楼、客栈开始出现一些来历不明的人,进城买东西的农民也陡然增加,许多普通百姓家中也来了远方的亲戚,请求借宿。
  赵浚的府邸便成了起义的指挥中心,二百多名全副武装的高丽雇佣兵进驻府邸防卫,大门紧闭,也难以掩饰府中飘出的杀气。
  大堂之上堆满了红头巾和红袖套,这就是起义者的标志,这里堆有三千幅这样的标志,明天将统一发放到起义者手中,除了标志外就还有数百把长刀,这是李卿利用各种关系好不容易才搞到的武器,军队就不用说了,关键是参加起义的普通人,总不能让他们赤手空拳和明军守备搏斗吧!
  此刻已是黄昏时分,裴克廉和李卿正在紧张地敲定最后的起义方案,在他们面前放着一幅开京地图,地图画得很简洁,只有明军的驻地和四座城门,另外就是他们明天上午的主攻对象了,高丽政务府和王宫。
  李卿沉声道:“裴大人,虽然开京的驻军有一万人,但这一万人中高丽雇佣军占到四千人,其中两千人已是我们的军队,最后动起手来,雇佣军不会同胞相残,所以我们真正要考虑的是六千明军,而六千明军中有三千人驻防王宫,他们是绝对不会出来,所以我们的对手便是其他三千明军了,他们分驻在四个城门,兵力比较分散,我们可以逐一吃掉,所以我的方案就是先打政务府,将崔平等人抓起来,在百姓中引述他们的罪状,这样激起数十万开京百姓的支持和参与,然后我们在对付四个城门的明军,最后集中兵力攻打王宫,这其中的关键就是要得到民众的支持,只要激起民众的爱国之心,我们的起义就成功了一半,裴大人,你若能完成这件事,将来高丽复兴,我李卿必尊你为相。”
  裴克廉摆了摆手道:“高丽复兴后的事情,等成功了以后再说,现在当务之急是要取得起义的成功,大将军,虽然我们一文一武各负其责,但我最担心的就是你的军队,尤其是赵永的军队,如果他不能及时赶来,我的起义恐怕就危险了,大将军,你到底有没有把握?”
  李卿沉思了一下便道:“应该问题不大,这一个月我几次派人去和他接洽,他的热情都很高,表示随时愿意为我效劳,调他三千军进开京的命令是我六天前发出,正常的话应该今天到达,我估计他们因为他没有明军的调令,不敢进城,他们应该已经到了。”
  李卿的话音刚落,门外便传来了急促的脚步声,“父亲,我回来了。”
  这是李卿次子李阳的声音,正是他奉父亲之命去釜山调赵永的军队,李卿大喜,儿子到来,希望就有了,他连忙迎出来道:“怎么样?赵永来了吗?”
  “父亲,赵永的军队已经到了,就驻扎在三十里外,一旦我们起义发动,他将全力进攻南城门。”
  “好!”李卿双拳狠狠一击,回头对裴克廉笑道:“裴大人,我们大事已济!”
  裴克廉点了点头,“现在万事俱备,只欠东风,我们要做的事情就是安心等待天亮。”
  ……
  夜色已经降临了,高丽王宫内忽然出现了异动,一辆宽敞的马车在数百名骑兵的护卫下从高丽王宫的西侧门悄悄驶出,马车上坐着高丽女王王顺姬和李维正的妻女们,马车里光线昏暗,王顺姬坐在车窗旁神情复杂地望着窗外,她既不希望起义发生,也不希望明军杀戮起义者,她只希望一切都平平静静,大家安居乐业,可是她已经无法阻拦即将要发生的一切了,甚至她被送走也是身不由己。
  王顺姬的身旁坐着叶苏童,她正抱着自己刚满月的孩子给他喂奶,小家伙吃得很香甜,只要躺在娘的怀里,无论在那里对他都一样。
  而对面则坐着大姐紫童,她也抱着李维正的长子李檀,轻轻地拍着他的后背,李檀的小脑袋搭在母亲的肩膀上睡得正香,旁边则坐着倩倩和瑶姬,她们俩搂着孪生姐妹,依偎在倩倩怀里的是姐姐知秋,她很安静,身旁放着一捆她还来不及读的报纸,而瑶姬则搂着妹妹叶子,叶子手中依然拿着她的小弓箭,小头则凑在车窗前,警惕地望着外面。
  马车驶出了王宫,骑兵们严密地护卫着自己的主母,他们行动迅速,直接从西门离开了开京,在码头上,旅顺号宝船已经静静地停靠在岸边了,马车在停在宝船旁,紫童她们纷纷下了马车,在士兵的护卫下登上了宝船,宝船甲板上,二十几名从辽东来的女仆们已经等候多时,她们立刻上前,将主母和小主人搀扶上船,很快,宝船启动了,王顺姬站在船头望着开京方向,她不由长长地叹了一口气。
  宝船渐渐消失在弥漫着雾气的海面上,向辽东半岛驶去。
  ……
  洪武二十七年十二月初八,开京突然爆发了高丽复兴社的起义,二千高丽雇佣军士兵和数千复兴社人参加了这次起义,他们率先攻打高丽政务府,不料高官们已经从地道逃离了政务府,总指挥李卿立刻意识到不妙,他下令起义军立刻转攻城门,准备和城外赵永的部队一起攻打南门,但赵永的部队却没有出现,使起义军夺下南门撤离的计划失败了。
  他们没有机会了,一万五千名全副武装的明军突然出现,将他们团团包围起来,一场残酷的镇压和杀戮展开了,仅仅一个上午,参加起义的复兴社人便有近五千人被明军屠杀,血流成河,染红了南门前的大街,李卿在乱军中被杀,而裴克廉也在绝望中纵火自残。
  不仅是开京,驻扎在汉城、春州、全州以及釜山的明军也同时开始镇压复兴社人的起义,在明军的残酷镇压中,筹划了数月的复兴社起义彻底失败了,七千多复兴社人在镇压中被杀,其他郑道传、赵浚等六名复兴社的核心人物也死在镇压中,高丽相国崔平随即宣布复兴社为叛逆造反,指责他们企图推翻高丽,恢复李成桂的朝鲜,并向全国缉捕复兴社人,全国进行临战状态。
  十二月二十五日,李维正从台湾紧急返回了高丽,这时高丽的局势已经平息了,高丽全国因复兴社牵连而被捕入狱者多达两万人,李维正回来三天后便解除了高丽全国的临战状态,释放了所有被捕者,并将李卿、裴克廉、郑传道等八人的尸体收葬在开京郊外,准许高丽百姓祭奠他们。
  这时,李维正的心思已经不在高丽了,洪武二十七年岁末,一个震惊全国的消息从大明京城传出:大明皇帝朱元璋驾崩。
  ……
第六卷
潜龙出海
第二百一十九章
风云疾变(上)
  李维正几乎一夜没有睡觉,大明的脊梁竟在一夜之间折断了,尽管李维正知道朱元璋病得很重,但没想到他竟然会暴病而亡,可以说朱元璋的死打乱了李维正的部署,但对他同样也是一个机会。
  李维正站在窗前,他的心情很乱,直到此刻他才终于确定大明的历史已经因为他的到来而改变了,朱元璋应该在三年后的洪武三十一年才去世,但现在他提前了病逝,建文帝朱允炆应该登基了,那么靖难呢?会不会像历史一样发生?燕王朱棣有没有做好准备,还有秦王朱樉,他对帝位野心勃勃,几乎可以肯定他会起兵夺位,关键是他现在有没有完成军备,还有晋王、齐王、楚王,甚至远在边陲的宁王朱权也有心染指帝位。
  朱元璋死得太早了一点,朱允炆入东宫才一年多,无才无德,何以服众?他的那些叔父,哪个会承认他?
  李维正背着手在书房里来回踱步,现在他在考虑自己,在朱元璋死后他该如何布局天下?下棋者变了,他的棋局也应该发生变化,对朱允炆该走什么棋?说实话,朱允炆不可怕,他太依赖自己的师傅了,与他朱允炆弈棋,实际上就是在和黄子澄、齐泰以及方孝孺等人弈棋,李维正冷笑了一声,对付这些腐儒他胸有成竹,关键是朱棣,这才是他的对手,姚广孝的谋略,朱棣气度,如果不是自己知道一点未来,他李维正业也自认不是他们对手,而现在历史已经被改变了,他还能预知未来吗?
  李维正忽然生出一种雄心壮志,他又有何惧,他不一样从无到有,拿下了辽东和高丽吗?实力!不管姚广孝再有惊天鬼才,不管朱棣再怎样气吞万里,关键还是实力,李维正忽然有一种明悟,朱元璋的病逝,给他打开了一片广阔的天地,他从此不用再束手束脚了。
  要布天下棋,当做天下事。
  ……
  “属下参见大人。”孙济和另外一名属下向李维正躬身行礼。
  李维正拿起几封信递给孙济道:“你立即派人去贵州,告诉吕思远,让他可以离开蓝玉了,返回燕王身边,告诉他,我希望他成为朱高煦的心腹谋士,这件事对我很重要,让他务必完成我的计划。”
  “属下遵命!”孙济接过信,但他并没有走,他知道李维正还有事情吩咐他。
  李维正点点头又道:“第二件事是去西安府,找到邵闻达,让他照我的话去做,做好了,我会重赏他,好了,就这两件事,你去吧!”
  “属下告辞。”
  孙济走了,另一名属下方岚向李维正施一礼道:“请大人指示。”
  方岚也是李维正的锦衣卫亲兵之一,经过几年的培养,也能独挡一面了,他是京城人,在京城关系极广,李维正年初命他回京城中建立一张谍报网,他刚好回来述职,李维正对方岚笑道:“本来我是打算给你发鸽信,既然你在辽东,那我就交给你几个任务,第一,给我摸一摸黄子澄、齐泰以及方孝孺等人的兴趣爱好,给我找到他们的弱点,第二,给我联系上费廷安和罗广才,我估计锦衣卫现在的日子不好过,把我的亲笔信给他们二人,另外要想办法在宫中给我建立几条眼线,要尽快!”
  “属下明白了,这就返回京城。”
  李维正布置了几件事情,这时,天已经快亮了,他这才感到了一阵疲惫,便躺在书房的摇椅上小睡了一觉,第二天一早,他便离开了金州卫,乘船向辽西朱植的地盘而去。
  ……
  辽西的战略地位明显比辽东要重要的多,它控制辽西走廊,扼制山海关,镇守着蒙古人南下中原的必经之路,同时也把燕王朱棣和辽东李维正隔开了,使朱棣始终不能直接得到李维正的军队,另外它北接大宁,又控制着燕国和宁国之间的一片空隙,从而又把朱棣和朱权也分隔开了,使燕、辽、宁三国呈品字型结构,互为犄角,所以辽西就是辽东的一面天然屏障,把所有势力对辽东的渗透都挡在外面。
  五天后,也就是正月初三,李维正在一千骑兵的护卫下抵达了辽王府所在地辽西广宁城,虽然是新年,但广宁也和大明其他地方一样,处在皇帝驾崩的哀痛之中,满城戴孝,加上刚下的大雪,整个城池俨如一片白色的海洋。
  不过辽东辽西地方都比较偏僻,除了知道朱元璋驾崩的消息外,其他消息都不知道,不知道新皇有没有继位,不知道年号改成了什么,也不知到新皇即位后有没有实行全国大赦,这些事情他们都不知道,所以在辽东和辽西,现在的年号还是暂用洪武二十八年,等待朝廷的圣旨下达。
  辽王朱植此时的心情既悲痛又有一点忐忑不安,和所有的朱元璋儿子一样,辽王朱植多少也有一点野心,不过他也知道帝位轮不到自己,所以他变得很现实,只求保住自己的藩国和王位,做一个小国君主,朱植刚刚得到消息,他的邻居辽西李维正亲自来拜访,朱植有点愣住了,因为他们之间职责不同的缘故,这几年他和李维正相处无事,各人自扫门前雪,辽西的兵不到辽东,辽东的兵也不去辽西,他们二人之间也仅仅逢年过节互送一些礼物,自从打完高丽后他们再也没有见过面。
  不过去年他们之间发生了一点点不快,一是年初父皇命他监视李维正,防止他向西扩张,所以朱植屯重兵在辽河西岸,李维正也布重兵在辽河东岸,使辽河两岸的气氛始终处于紧张状态,其次就是李维正做了一件不厚道的事,派人在文化相对发达的辽西拐走了近千名读书人,虽然朱植也知道这是李维正侵占高丽的策略,但事先没有经他的同意,使他心中一直不太舒服。
  其实朱元璋暂时放过李维正全力对付蓝玉,这和朱植多少也有点关系,他在给父皇的报告中明确指出,李维正是有野心,但不是对大明,而是对高丽,他想做高丽王,正是朱植的这句话让朱元璋知道了李维正的企图,从而分内外之别,先对付更加威胁大明江山的蓝玉,再对付想做高丽王的李维正,所以从这个角度上来看,朱植竟无意中帮了李维正一个大忙。
  虽然父皇去世使朱植没有心情接受客人的拜访,但李维正毕竟是一方诸侯,而且朱植也隐隐猜到李维正所来的原因,父皇驾崩,国内政局不明,他也要和自己商量。
  于是,朱植亲自出城去迎接李维正的来访,两人在城门处相遇了,李维正拱手道:“殿下,一别数年,别来无恙乎?”
  朱植见李维正腰间系了一条白布,他心中不由有点感动,这是在给父皇戴孝呢!他连忙回礼笑道:“李总兵就在我隔壁,却从不肯来我这里做客,所以我今天有点像做梦一样,李总兵真的来了吗?”
  李维正呵呵一笑道:“殿下知道我事务繁琐,要打倭寇,又要反击高丽北侵,还要安置数十万移民,所以我来不了时情有可原,不过今天我是特地来向殿下赔罪,去年我为了在高丽推行汉语,擅自从辽西招募了千名读书人,事先没有告之殿下,为表示我的诚意,我愿奉送十万石高丽米给殿下充作军粮。”
  朱植大喜,他正愁军粮不足,李维正就送来了,不过他不傻,李维正若仅仅是为赔罪的话,送一两万石米就足够了,可现在却送了十万石,说明他是另有深意,朱植连忙一摆手笑道:“总兵大人的诚意我收了,请总兵大人随我回王府,我们把酒相谈。”
  ……
  书房里炭火烧得很旺,温暖如春,朱植命人准备了十几个小菜,又让人去温两壶酒,他和李维正对面而坐。
  朱植取出一份《高丽杂报》笑道:“李总兵在高丽办报,可我却半点感受不到高丽味,完全就是我们大明的事情,李总兵很聪明,借高丽之名躲过了父皇的耳目,像《高丽杂报》这样评论时事,让父皇知道了,可是要抄家灭门的,不过报纸办得很好,我很喜欢,我天天都在看,只可惜看不到当天的报纸。”
  “殿下言重了,其实这样的杂报古已有之,宋朝的大街小巷随处可见,现在只是明初,言论方面当然会收得严一点,我想再过几十年,这样的报纸大明也是满街可见了。”李维正轻描淡写,不想多谈报纸之事。
  朱植见他不肯多说,便笑了笑把报纸放到一边,这时,几个侍女送来了酒菜,又慢慢退下去了,朱植给李维正倒了一杯酒道:“父皇驾崩得太突然了,前年凤阳演兵,我还特地进京觐见过父皇,虽然那时他已经不能动了,不过精神还好,我原以为父皇休息一两年后会慢慢恢复,不料竟恶化了。”
  说完他掩泪长叹一声,将杯中酒慢慢撒在地上,算是对父亲的一种哀思,李维正也将酒撒在地上,叹息一声,便对朱植道:“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皇上的病根早已经积下了,不过是蓝玉造反,把他的病引发了而已,我也和殿下一样认为,只要皇上好好调养休息,他的身体应该会慢慢康复,可是皇上并没有休息,为蓝玉造反他殚精竭虑,紧接着又发生了冯傅大案,杀了近两万人啊!如此费心劳神,他的病怎么好得了,当然是越来越严重,所以最会不幸驾崩也是在情理之中,殿下,皇上已仙去,我们就节哀顺变吧!”
  朱植默默地点了点头,沉思良久又道:“现在我很担心新帝血气方刚,没有什么经验,会做出一些愚蠢之事,让天下人心寒。”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169/222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