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门(精校)第264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264/365

  “明日一早我要去灞上犒军,然后再去潼关,可能要初五才能回来,估计明日来拜年的官员会很多,你都替我一一回了。另外有几个大臣。你要替我前去给他们拜年,知道吗?”
  裴明凯垂手站在父亲面前。聆听父亲的安排,他已经看见在父亲地书案上摆着几张写好的拜帖,其中第一张封皮上写了几个字,竟似‘兵部张尚书’五字,裴明凯心中一跳,他不敢多看,便恭恭敬敬应道:“请父亲放心,我一定办到。”
  “嗯!”裴俊对他的态度还算满意,便又吩咐道:“你是长子,我不在家中时,府中的一切都要由你来打理好,若有什么难以处置的大事,或派人向我禀报,或去找你二叔商议,总之不可耽误了。”
  裴俊说到这,却忽然见次子明耀正站在门口,便停住话头问他道:“人带了吗?”
  裴明耀已经将父亲对裴明凯的吩咐听得清清楚楚,虽然和渤海国的事情无关,但裴明耀的心中仍然感到一丝不满,毕竟代父亲在新年期间接人应物也是一件大事,心中地不满他不敢表现出来,便躬身答道:“回父亲的话,人带来了。”
  “好,请他进来。”裴俊把笔放下,正襟危坐,准备接见渤海国的王子,而裴明凯却向后退了一步,靠墙站立,并没有离去的意思。
  和裴明耀一样,裴明凯对任何机会都不会轻易放过,若此事他不宜旁听,父亲自然会让他离去,而现在父亲并没有让他走,他又怎么可能傻乎乎地自动放弃呢?
  或许这就是宽厚人的心眼,它就像坐垫上的一根针,会冷不防地刺人一下。
  裴明耀转身出去了,可就在转身地刹那,他心中的痛恨终于在眼里流露无遗,裴明凯的心思他比谁都明白,这个该死的瘸子!
  两个儿子之间的暗斗裴俊也是心知肚明,他暗暗叹了一口气,正想让长子出去,可一转念又忍住了不说,有些事情摆在明处或许并不是坏事。
  片刻,裴明耀将大嵩璘引进房内,大嵩璘立刻上前一步,向裴俊躬身施礼道:“渤海都督府下,大嵩璘参见相国。”
  大唐的属国大多有双重身份,一方面他们是独立的国度,另一方面他们又是大唐册封的羁縻都督州,小国国王封为都督,而大国国王则封为王或郡王,比如南诏王、渤海郡王等等。
  裴俊见他知礼,不由微笑着点了点头,“久闻渤海国人上下皆知礼懂仪。今天看来果然是名不虚传。”
  “相国过誉了。”大嵩璘急忙谦虚道:“渤海之地小国寡民,只习得天朝一鳞半爪,不敢受相国之赞!”
  裴俊笑了笑,又问了一些渤海国风俗和近况,却丝毫不提出兵援助之事,旁边的裴明耀几次欲开口提醒,可话到嘴边却又不敢唐突。
  这时。旁边地裴明凯见管家在外面晃了一下,便悄悄走了出去。只见是裴淡名站在门外,神情颇为兴奋,便问他道:“什么事?”
  “回禀大公子,陈留那边传来消息,韦德庆昨晚夜袭崔庆功大营,大获全胜,崔庆功伤亡惨重。率残部向东南方向逃窜,我们河东军已向汝阳杀去。”
  裴明凯精神一振,快步回屋在父亲耳边低语几句,裴俊大喜,也忍不住呵呵大笑,韦德庆果然厉害,用签署停战协议来麻痹对方,结果出奇兵一战而定。崔庆功这下伤了元气,离彻底败亡已经不远了,新年前夕得到这个消息,无疑是最好地新年礼物。
  裴明耀见父亲心情大好,便趁父亲不注意,轻轻踢了大嵩璘一脚。大嵩璘立刻跪了下来,流泪泣道:“契丹人凶狠难敌,渤海国已危在旦夕,乞求天朝羽翼垂护。”
  “你是说我大唐出兵相助一事吧!”裴俊呵呵笑道:“此事你不用着急,渤海国从来都是大唐属国,在平定安史之乱时也曾出兵援助,我大唐自然不会袖手旁观,你且去安心休息,多看看我天朝风物,出兵一事我自有安排。”
  大嵩璘千恩万谢。随即告辞而去。裴俊又命裴明耀将他送出府门,待二人走远。裴俊又开始伏案写他地拜帖,房间里十分安静,过了一会儿,一旁的裴明凯终于忍不住道:“父亲,我们河东军尚在中原作战,若又出河北军去相助渤海,我担心两线作战,我们恐怕力所难及!”
  “一派胡言!”裴明耀忽然出现在门口,他就一直担心裴明凯会趁机介入渤海之事,故将大嵩璘交给管家代送,他自己便急急地跑回来,在门口正好听见裴明凯地话,一时惊怒交加,再也克制不住心中的仇恨,怒斥他道:“你何其目光短浅,你以为父亲真是为了什么藩属之国才肯出兵吗?渤海向来都是我大唐牵制契丹的一颗棋子,若渤海被契丹所灭,契丹就必然会成为我河北地心腹大患,你无知无识,却在这里信口胡言。”
  “够了!”裴俊冷冷地打断了裴明耀的话,“就算你大哥想不到这一点,你也犯得着用这种口气说话吗?倒象是几辈子地仇人,就凭你这点心胸,我会放心把裴家的将来交给你吗?”
  “还有你!”裴俊一回头又斥责裴明凯道:“你那点心眼子以为我不知道吗?既为长兄,当宽待弟妹,可你是怎么做的呢?一有机会就跑来告状,而不是去提醒兄弟少犯错误,你让我实在是失望之极。”
  裴明凯和裴明耀见父亲发怒,吓得都跪了下来,裴明凯垂泪道:“孩儿不孝,让父亲失望了。”
  裴明耀也磕个头,羞愧地认错道:“孩儿再也不敢了。”
  裴俊久久地凝望着两兄弟,良久,他长叹了一口气道:“你们以为我就不替你们考虑吗?我从来不提在族中另立家主继承者,就是想把机会留给你们几兄弟,一直以来我就在观察你们,从一件件小事,只要你们有一点长处,我都会记在心中,可你们却为此争得兄弟反目,实在是让我痛心疾首啊!”
  说到此,裴俊一口气冲入胸腔,连连剧咳不止,吓得兄弟二人一边一个、替父亲轻捶后背。
  “父亲,我们知错了。”裴明凯再一次向父亲认错。
  裴明耀也跪下,向大哥磕了一个头,“大哥,弟向你道歉。”
  “二弟快快请起!”裴明凯连忙将弟弟扶起,诚恳地对他道:“大哥也有错,实在不该在父亲面前说你的坏话。”
  “好了,你们!”裴俊见他们兄弟和好,心中十分宽慰,怒气也随之消了,他摆了摆手道:“这次就算了,为父会继续观察你们,希望你们拿出真本事来证明给我看。”
  “是!”二人行一礼便要退下,裴俊却叫住了裴明耀,“渤海国对我们裴家十极为重要,你去好好和大嵩璘结交,我听说渤海国王年事已高,几个儿子为争王位斗得头破血流,你去暗示大嵩璘,我们大唐或许会支持他登位,另外再告诉他,我会立即出兵渤海,帮助他们抵御契丹人的入侵。”
  说罢,他飞快地写了两道手令,签了章,交给一名侍卫道:“将此信立即发给刘怦,命他即刻率平卢军进军渤海,另外命段练达北上,注意防范奚人与契丹人勾结。”
  一场由渤海国使者求助所引发的风波就这样悄然无声地平息了,而裴家出兵渤海国之事更是机密,除了裴家父子和大嵩璘外再无一人知道。
  但很多事情的真相往往是被重重地黑幕所掩盖,一般人目力有限,在决策之初是完全看不见、也想不到,总是要等到后果完全发生了,当初的决策者才会忽然惊觉自己决策的失误。
  除夕之夜,当整个长安都沉浸在合家团聚的喜悦中时,几名衣裳褴褛、形容憔悴西凉军斥候跋涉万里,终于抵达了长安城。
卷九
国乱
第三百四十八章
局势迷离(上)
  两名斥候被张焕的亲兵带到了书房,书房内,张焕正出神地盯着眼前一张幽燕地图,他刚刚正在和全家享受合家团圆的喜悦,一个忽来的消息打断他的酒兴。
  “启禀都督,他们来了。”门外传来亲兵的禀报声。
  “来他们进来!”
  片刻,两名斥候被带了进来,他们上前向张焕跪行一个军礼,“参见都督!”
  这些斥候便是张焕从安西返回途中派去监视拓跋千里之人,他们辗转数月,得到了最新情报,便赶回长安,张焕见他们形容憔悴,脸颊干瘦,知道他们路途十分艰难,便安慰道:“你们一路辛苦了,等会儿我会有重赏。”
  “谢都督!”其中一名校尉又行了一礼便道:“我们是望建河的俱伦湖附近发现拓跋千里余部的行踪,他们尚有五万余骑兵,一路向东败退,最后他们进了松漠都督府地界,似乎和契丹人达成了什么条件,契丹人将他们留了下来,然后契丹人便突然大举进攻渤海国。”
  “进攻渤海国?”张焕很是诧异,现在可是隆冬时节,契丹又在北方苦寒之地,怎么会在这个时候发动战事,这难道和拓跋千里部的到来有关吗?
  这时,斥候校尉又从怀中取出一叠图纸道:“契丹人防备严密,属下等人无法再深入探察其军事机密,便画了契丹人控制区的山川图。特献给都督!”
  “辛苦你们了!”张焕赞许地点了点,随即吩咐亲兵道:“带他们下去,好好休息、好好吃一顿,再每人赏五百贯钱。”
  “谢都督赏赐!”两个斥候行了一礼,便随亲兵下去了,张焕展开了他们地地图,虽然画得比较粗糙。但山川河流、城池乡村之类都标注得清清楚楚,还有拓跋千里部的驻地。也在地图上可以找到。
  张焕背着手在房间里慢慢地踱步,思考着这个突来的情报,从常理判断,正是因为拓跋千里部的到来,使得契丹实力大增,他们才敢在冬天大肆进攻渤海国。
  而拓跋千里在与忠贞可汗争夺汗位失败,他败逃到东方来或许真是为了寻一片基业。以渤海国的富庶和繁荣确实是一块让他垂涎的肥肉,既然如此,拓跋千里应该成为进攻渤海的主力才是,为何又要将大营驻扎在契丹之南,迟迟没有投入进攻呢?
  张焕总有一种隐隐地直觉,事情或许并没有那么简单,从他对拓跋千里的了解来看,此人不管做什么。最后地目的总是要落在自己的身上,而且契丹人也没有那么傻,自己耗费人力攻下渤海再让给他,难道拓跋千里并不是为了渤海国,而是另有所图?如果是这样,他的目的又在哪里?
  一连串的疑问在张焕脑海里生成。忽然,他似想到了什么,快步走到桌前察看幽燕地图,这张地图是官方所绘,山川河流比斥候那张清晰标准,但这张地图是开元时期所留下,比较久远,村子和契丹人的聚居点和现在都已大不相同,把两张地图放在一起,张焕便迅速在官方地图上找到拓跋千里部地驻营地。他不由大吃一京。驻营地竟距离平卢节度府不足两百里。
  契丹、渤海、大唐平卢节度府、大唐安东都护府,四地呈‘器’字形结构。契丹和渤海在上方,平卢节度府和安东都护府在下方,目前裴家的河北军在平卢节度府和安东都护府共驻扎有四万余人。
  张焕忽地站了起来,他想到了一种可能,拓跋千里真正的目的还是大唐,而契丹在这时进攻渤海国是为了引蛇出洞,将唐军引到渤海国去。
  ‘等等!’张焕努力让自己冷静下来,此事事关重大,没有确切证据前,倒不可妄下决断。
  这时,外面传来一阵急促的脚步声,只听李翻云的声音在门外道:“我可以进来吗?”
  “进来!”张焕暂时便将此事放在一边,从李翻云的脚步声便可听出,一定是发生了大事。
  门推开,李翻云匆匆走进,向张焕急道:“二弟,崔庆功在雍丘大败”
  “别急,坐下慢慢说。”
  张焕让李翻云坐下,又倒了一杯水给她,“尽量说得详细一点,究竟是怎么败的?”
  李翻云喝了一口水道:“三天前韦德庆与崔庆功签订了新年停战协议,约定停火十日,可就在昨天夜里韦德庆突出奇兵,火烧崔庆功大营,崔庆功措手不及,引兵后撤,却遭到韦德庆主力伏击,大军由此溃败。”
  “这个韦德庆喜欢出奇兵,当年他只率二千人便想伏击我数万主力,想不到又故技重施,这次竟得手了。”张焕冷冷地笑了笑,便又问道:“可知崔庆功还有多少残军?”
  李翻云取出一卷鸽信递给张焕道:“今天只是快报,具体数据还没有出来,不过说听崔庆功死伤过半,加上降者和逃亡者,我想最多也只剩二、三万残军。”
  张焕略略看了看鸽信,便道:“崔庆功既向东逃窜,想必是去了彭郡,在那里马大维部还有四万余人。”说到这,张焕又想起一事,“对了,那个马思疑有消息吗?”
  李翻云摇了摇头,“暂时还没有,他应该还在路上,没那么快。”
  张焕背着手走了几步,现在地关键是崔庆功还剩多少残兵,以及马大维的态度,如果马大维心狠一点,就地杀掉崔庆功,那么战役就算结束了,可如果崔庆还有不少残兵,马大维再软弱一点,那么中原之战还有的打,从马大维主动送给崔庆功粮食,以及他服从调遣去了彭郡这两件事来看,估计是后者的可能性居多。
  想到这,张焕立即写了一道军令,递给亲兵道:“立刻发到广陵,给蔺九寒。”
  “好了,汇报完毕,我也要回去了。”李翻云笑着站了起来,准备离开,张焕忽然想起刚才之事,便对李翻云道:“还有一件事情要烦请你去做。”
  李翻云摇了摇头道:“我是你下属,有什么事,你尽管吩咐就是。”
  “你是我大姐,总归要客气一点。”张焕笑了笑,便吩咐她道:“你去帮我去查一查,看看最近有没有渤海国的使者进京,或者北方有密使来找裴俊,此事事关重大,切不可轻视!”
  “渤海国?”李翻云不明白张焕为什么会想到那么遥远的地方,但她没有多问什么,行了一礼,转身便走了。
  今天虽然是除夕,但张焕地心却颇不平静,中原战役韦德庆还是那么强势,并没有象他想的那样出现韦家夺权,极有可能崔庆功就由此消亡了,韦德庆将取而代之,在中原强势崛起,可是韦谔肯放过他吗?他将儿子派到陈留做刺史,明眼人都看得出来,他并不相信韦德庆,韦德庆也应心知肚明,由此可见,韦家必有一番内斗。
  对于韦家张焕并不放在心上,他关心的是裴俊,裴俊不仅实力雄厚,而且在朝中势力极大,这才是他前进路上最大的绊脚石,现在幽燕出现了异动,这对裴俊将会有多大的影响?张焕一时还看不透。
  他慢慢走到窗前,望着夜空中沉沉的黑雾,暮色里隐隐传来家人们的欢笑声,张焕的心中忍不住泛起一阵温馨,他随即走到蜡烛前,呼地吹灭了灯,转身向大堂走去,将所有的烦忧和迷乱一起丢在了黑暗的书房之中。
  次日一早,天还没有大亮,长安依然沉睡不醒,但延寿坊地韦府却忽然出现了一阵骚乱,就在昨天晚上韦府中出现了一起凶杀案,而被杀之人竟然是韦德庆地老娘,她是早上才被人发现死在床榻上,凶人十分残忍,竟还割走了她的头颅。
  这无疑是一件极为严重地大事,韦谔气急败坏命搜查凶人,凶人竟然能透过严密的护卫进入内宅,要么是武艺高强的刺客,要么就是内贼所为。
  全府中人一个个排查,一直查倒了中午,终于发现了端倪,几天前进府的一对兄妹失踪了,而这对兄妹竟然是二管家安排进来,偏偏这个二管家又说不出他们的具体来历,介绍他们入府的下人在前一天到外地办事去了,韦谔暴跳如雷,他当即命人将二管家杖毙,全力追查这对兄妹的下落。
  书房里,韦谔背着手来回疾走,脸色阴沉到了极点,在他的书桌上放着一卷鸽信,这是昨天下午韦清十万火急送来,说韦德庆根本就不理睬他的反对,擅自进攻崔庆功,甚至搬出家主也没有用,韦德庆只说了一句,‘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264/365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