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万户侯(精校)第59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59/281

  “他身上到底藏着多少秘密?”李亨的好奇心已经按奈不住。
  李亨在房内来回不停地踱步,计算着李清到来的时间,他想写点什么,可几次拿起笔又放下了,李清在他心中已经变得不再单纯,‘此人到底是用还是不用?’李亨的心里矛盾到了极点。
  李静忠站在下首,合目垂头,脸上带着一贯的笑意,但他的眼角余光却在偷偷地观察着主子的表情,他知道主子在想什么,他也知道现在就是决定李清命运的时刻,这个人非常不错,他喜欢,第一次见面便送了自己价值近三千贯的礼,李静忠昨晚去了奇宝斋,才知道那颗极品祖母绿至少价值二千贯,他嘴巴笑得一夜都合不拢,这是生平第一次发如此大的财。
  “咱家得帮他一把!”李静忠暗暗打定主意,他回头给侍女使了个眼色,便接过侍女递上来的燕窝粥,笑咪咪端到李亨面前,“殿下不要着急,那李清还只是个九品小官,听殿下召唤,还不受宠若惊跑来吗?”
  一句话提醒了李亨,不错,这李清确实只是个九品小官,自己倒有点小题大作了,把他叫来问问清楚便是了。李亨斜眼瞧了瞧李静忠,暗暗忖道:“不会李清和他也有关系吧!”
  “这不可能!”李亨立刻否定了自己的想法,李静忠跟他多年,不可能与李清有什么瓜葛。
  这时,外面传来脚步声,侍卫将李清带来了。
  “臣李清参见太子殿下!”
  半晌,不见李亨的动静,房间里安静得异常,李清的心里不禁有些发毛,头却不敢随意抬起。
  “李清,你且抬起头来。”
  李清抬头,看到的是一张似笑非笑的脸,目光散淡,却又透出一丝冰冷,负手昂头斜视着他,细长的眉梢微微上挑。李清心里打了突,人说伴君如伴虎,这还没成君呢,就这么难处,昨日对自己态度温和,让人如沐春风,可只隔一天便成了寒冬。
  “我来问你,你怎么会识得玉真公主?”
  李清的心顿入寒窟,“他怎么会知道此事?”转念又一想,“不用说,这必是自己的未卜先知的本事让他猜到了事情的原委,这个多嘴王爷!”
  他心中的念头转得飞快,否认?还是承认?都不行!须得既不能否认也不能承认。编谎扯故,需要讲究技巧,有时说一句假话,又得再用十句假话去圆它,越扯越远,早晚会被人听出破绽,所以最高明的假话便是说九句半真话,只是在关键的地方说半句假话足矣。
  “其实臣也是碰巧,臣身上分文皆无,便想去找杨氏妹弟借钱,正巧遇见玉真公主……”
  于是,李清就把他在中遇到杨钊,后来又遇巧救了杨家,又在太白楼碰到杨氏兄妹,然后杨玉环怎么接见他,他又出于报恩的目的求杨玉环帮忙,前因后果,原原本本说了一遍,唯一的变化是将他的主动结识说成了巧合。他说的完全是实情,毫无破绽,也不怕李亨事后派人调查。
  李亨的脸色渐渐缓和下来,他久历宫廷险恶,什么是真话,什么是假话。他一听便知,他知道李清说的是真话,和吏部他档案中的记载完全吻合,李亨此时心中不但怒气全消,反而因为李清的诚实对他更欣赏了三分。
  房间的气氛又回到了春天,李亨瞅着李清,此人人品、能力皆好,可就不知道他见识如何,若也不错,可堪大用。他坐回床榻,斜倚在软枕上,恢复了平常的懒散姿态。
  “李清,你在义宾县为官,应该知道这次南诏战争,说说看,你是怎么看南诏的?”
  最近朝廷为南诏战后之事争论甚紧,皇上着令自己写一份关于南诏的报告,这李清倒可以作为下层官吏的代表,听听他的见解。
  “来!你坐下慢慢说。”
  李清何尝不知这是一个机会,他闭上眼睛将这几个月来和王昌龄关于南诏的辩论简单的梳理了一遍。
  “殿下,李清位卑不敢忘忧国,臣也一直在思考南诏。臣以为南诏坐大这已经是事实,自滇东战役后,南诏的势力已经扩展到了滇东,所以首先要正视它,朝廷要给它相应的地位,以稳其心;其次要严防南诏吐蕃结盟,在臣看来,南诏是一,吐蕃也是一,它们二者分开,皆不可怕,怕的是二者相加,这就不是等于二的问题,我益州为天府之国,沃野千里,吐蕃垂涎已久,若吐蕃从西攻松州,同时南诏从南攻姚州,这腹背受敌,一旦救援不力,剑南危矣!”
  李清侃侃而谈,李亨听着微笑不语,李清所言都是朝廷上讨论到的,拢络南诏,防止南诏吐蕃结盟这已经是朝廷共识,但给南诏平等地位,这涉及到天朝颜面,目前争议极大,在这个问题上自己和李林甫观点倒是一致的,南诏属国的地位绝不能改变。
  “不错!不错!你一个小小的九品官能看到这些,已经不错了,那你可有什么好的措施?”
  李清眼里闪动着神采,他的想法被上位者认可,这无疑是巨大的鼓舞。他已经坐不住,已经忘记自己面对的是地位崇高的太子,他站起身来忘情的来回走动。
  “殿下,臣以为南诏的崛起根本原因是在人,所以解决办法也是在人。”
  “人?不妨说细一点。”李亨身子微微向倾,眼中闪过极大的好奇。
  “不错,是人,南诏之所以崛起是因为出现皮逻阁这样雄才大略的领袖,正是他的政治眼光和霹雳手段才统一六诏,赢得南诏今天的局面,但我听说皮逻阁近年身体急剧恶化,恐不久于人世,所以解决南诏的办法就是在他的继承人身上。”
  李清上前靠近一步,低声道:“皮逻阁四子,长子阁罗凤文韬武略颇似其父,又深得民望,理当继承王位,但据说阁罗凤并非皮逻阁亲生,只是养子,而其次子于诚节对其心怀不满,曾多次公开与他翻脸,于诚节此人骄奢贪淫,若让其成为南诏之主,我大唐再以锦缎养之,声色诱之,不出五年,南诏必毁在他的手上。”
  说到此,李清毫不掩饰内心的得意,嘿嘿冷笑道:“若能再挑起南诏内战,西败救西,东败救东,让它们内战永不停息,如此,不费我大唐一兵一卒,南诏便不复存在。”
  李亨紧紧地盯着他,半天才点了点头,暗暗忖道:“此人若诚心投我,可以大用;若不能为我所用,则必须要杀之以除后患。”
  李亨负手低头走了几步,忽然回头对李清笑了笑道:“你那个剑南节度府参军尚未报到朝廷,只是个虚官,不做也罢!你可愿替我做事。”
  李清毫不思索,立即后退一步,单膝跪下道:“臣愿为殿下肝脑涂地,万死不辞!”
  回答得干净利落,态度鲜明,李亨心中大喜,连忙扶起他道:“我早替你考虑过,你没有功名在身,做文官限制太大,上不得高位,不如先任我的侍卫官,我封你为昭武校尉,将来以功勋升官,你看可好?”
  “愿听殿下安排!”
  保护太子的军队为六率府,长官称率,但李清所任的侍卫官却不在六率府内,性质相当于太子的私人保镖,并不属于正式编制,所以李亨又封他为正六品的散官昭武校尉。唐朝的官制极为复杂,这里就不多讲,总之,李清已经由从七品的参军事升为正六品昭武校尉,更重要是他成了太子身边的贴身侍卫官,实际地位却比正式编制要高许多。
  就在李清升官后不到一个时辰,又一份墨迹未干的太子内宫起居录悄悄地放在李隆基的案前,上面详详细细记录了李清和太子见面的一言一行,包括李清和杨家的关系,李清的南诏之论,还有最后太子收李清为己用。
  夜,李隆基细细的读着这份报告,他眼光闪烁,谁也不知道他在想什么,但李清这个名字却深深地印在了李隆基的脑海之中。
  良久,他放下报告,提朱笔在册封独孤氏之女为静乐公主的诏书上,眉批了一个‘许’字,由她出嫁契丹松漠都督李怀节。
  
  第四卷
初入京城
第100章
相亲(上)
  
  大理寺卿崔翘是长安城出了名的惧内,崔翘的妻子姓李,没错,她正是长一辈的大唐郡主,宁王之女,李琳的胞妹,李惊雁的姑姑。她年轻那会儿,长安年少为卿狂,玩够了、疯够了、风流够了,她便想起了终身大事,得寻个窝了。皇帝女儿不愁嫁,这皇帝的侄女也不愁嫁,李小姑眼一挑便看中了风华正茂的新科探花崔翘。可怜崔翘的花还没有来得及探,便被大唐皇帝笑咪咪地拍了拍肩膀,“朕给你做个媒。”于是,雁塔留名后,洞房花烛前,便娶了新妇,六礼一概从简,又过不到半年便生下了崔翘的儿子,急得崔翘到处给人解释,“这个、这个,是赏花摔一跤,早产了!早产了!”
  这崔夫人出身皇家,自然规矩要比别人多些,最大的规矩便是崔翘只许爱她一人,这放在今天是正常的。可在唐朝,却真是可怜了崔探花。他只有一妻,这实在和他的身份不相符,也和唐制不符,朝中大臣哪个不是妻妾满堂,子孙兴旺,连皇上都看不下去,几次暗示他可以纳几房妾,多留几根烟火,不要等他百年后,坟上的草长得比人还高都没有人来修理。
  崔翘何尝不想纳妾,只是、只是他敢吗?人说不在沉默中爆发,便在沉默中死亡,崔翘属于后一类,宁王歉疚于他,便屡屡向李隆基举荐,于是崔翘的官一年年坐大了,胆儿却一天天脱水。
  崔翘有一子一女,儿子受荫得官,现为太仓县主簿,已娶妻生子,女儿名唤崔柳柳,今年十七岁,与李惊雁同岁,她从小便被母亲捧成宝,脾气娇纵,长大后姿容俏丽,也渐渐成了长安年少追逐的对象,这眼看也到了女大当嫁的年龄。为了补偿崔翘儿子少的遗憾,也为了将女儿永远留在身边,崔夫人便想着招赘一个上门女婿做半儿,自然应征者无数,但至今没有一个看得上眼的。
  昨日崔翘陪李清见东宫,见太子颇器重他,便动了招他上门的念头,只是这种事他的决策权在家中排第三,须将李清引入家中面试才行,便邀了李清今夜到家中吃顿便饭。
  崔夫人已年长色衰,风流之心渐收,但却养成了另一种爱好,收集小道消息,尤其是王公大臣的绯闻,这宫里宫外,长安里巷,要是被她发现了任何古怪或不同于寻常的事儿,她可一定会想法子探个究竟,不找出其中原委是绝不罢休的。
  崔夫人徐娘半老,但保养有术,皮肤白皙细嫩,仿佛三十如许,容颜还依稀可以看出从前的美艳,岁月毕竟无情,已经在她脸上留下了无法消除的痕迹,丰满的嘴唇变成了薄薄两片,不再有赞美的声音,只有日复一日的挖苦和讥讽,她年轻时的凤眼也缩成三角眼,眼光也从秋水含烟变成锐利刻薄,或许是她肚子需要装的小道消息太多,身子也得配合,所以便将唐朝的审美标准大大的夸张一番。
  听丈夫说今晚有个年轻才俊要给她面试,崔夫人便连连追问,是尚书的儿子还是新科进士?年岁几何?家境怎样?却得知只是小小的下县主簿,这面试的心便冷了几分,吩咐厨房将盛宴改成了家宴。
  且说李清二进宫,这官便成了六品,成了太子李亨的贴身侍卫长,由李参军一晃成了李校尉,李清脚步轻飘飘地出了皇城,身轻如燕,竟一跃上马,这倒是他平时从来没做到过的。他心里充满阳光,脑海最深处有一颗莫名的欢乐的种子在颤动,他把今天所发生的,又从头到尾再玩味一遍,想着自己的前途无限,忍不住纵声大笑。
  “李校尉,你中午不是说,若升了官便请我们喝酒吗?”
  李虎枪和几十个弟兄涎着脸围了上来,一帮高干子弟转眼都成了他的手下,李亨的贴身侍卫分为三队,轮流值班,李清便是第三队的侍卫长,手下有兵三十余人。
  李清兴致高涨,“说话算话,我请你们去太白楼喝酒。”
  可没走两步,他忽然想起自己的珠宝和柜票都还在进奉院,去太白楼喝酒可拿什么付帐,他打量一下这帮家伙,呵呵笑道:“走,大家先和我取钱去。”
  众人喝三呼五勒转马头,簇拥着李清向进奉院而去,进奉院还有百步,李清便发现许多闲人在进奉院一带晃悠,但目光却向四处游。李清顿时警惕起来,走到进奉院门口,又看见几条影子躲闪到树后,看来李林甫不抓住自己是不死心了,李清鼻孔哼了一声,在李虎枪的耳边低声道:“你多带几个弟兄进去拿回我的行李,若有人阻拦,他们都是李林甫派来抓我的人,你不妨将东宫的腰牌亮出来。”
  李虎枪听到‘李林甫’三个字,瞳孔立刻收缩成一条线,冷冷道:“你放心,他们若敢有半点无礼,老子让他们个个哭着滚出来。”
  “你们几个跟我来!”其他人冲进了进奉院,进奉院执事见一帮凶神恶煞的皇宫侍卫闯进来,吓得连忙出来招呼。
  李虎枪将东宫腰牌在执事面前一晃,冲着院子里大声嚷道:“奉太子之命,来提剑南节度府参军李清的行李,胆敢阻拦者格杀无论。”
  他声音响亮,又搬出太子来威胁,躲在树后的几人虽武艺高强,但都认得这帮长安的太岁爷,慑于太子之威,一动不敢动,眼睁睁地望着李虎枪他们闯进李清的房间,拎着李清的行李大摇大摆走出进奉院。
  那执事忽然想到一事,追在后面喊道:“请你们转告李参军,今天中午大理寺卿崔大人遣家人来过,让他别忘了今晚的约定。”
  天色已经转黄,冬末春初日头总是很短,尤其是今天正月十五上元节之时,黑夜更是被人们期待,有性急的人家不待天黑便点起了花灯。崔翘府上也不例外,鲤鱼跳龙门、菩萨打莲花,各种造型的花灯琳琅满目,将前院后园布置成了灯的海洋,李清他们首先见到的,是两盏巨大的五彩琉璃宫灯,挂在府门前沉甸甸的,任疾风劲吹,也休想动它分毫。
  既然李林甫尚未放过他,李清自然不会将一帮得力的手下轻易放走,便带着他们一起到崔府赴宴,自然也不会白抓壮丁,新任李校尉当即许诺,新官上任,手下一帮兄弟,每人一百贯的红包,欢喜得这帮总嫌钱不够花的爷们嘴都合不拢,早将新上司供得跟菩萨一般。
  那崔府的管家奉命在门口候客,左等不来,右等不来,正着急得团团直转之际,忽然见来了一大群皇宫侍卫,再一细看,竟是长安城赫赫有名的太子党,其中最高壮的那个便是夫人的内侄李虎枪,这帮人仗着自己的家世和职务,在长安城飞扬跋扈,用拳头说话,故无人敢惹。
  而他们中间簇拥的,可不就是今晚老爷要请的客人吗?管家忽然觉得头有点发晕,昨天早上见此人还是一脸憔悴、落魄,象个被贼打劫过的商人,现在却是神采飞扬,被一群眼睛长在天上的皇宫侍卫左右环绕,管家不敢怠慢,派人火速向夫人、老爷报告。
  按照大户人家的规矩,上元节合府上下要吃三天流水席,算是犒劳大家一年的辛劳,就仿佛李清刚到仪陇的张府一般,崔府也不例外,现在正是晚饭时间,可崔府的仆佣、丫鬟却饿着肚子,眼巴巴地望着一群恶神据在本属于他们的位子上胡吃海喝,饮酒划拳,心中暗暗诅咒这帮蛮人最好被撑死几个。
  这本是他们盼了一天的时刻,却因为夫人小气,只准备一桌酒席,便把他们的盛宴让给了多出来的客人,只盼这群恶神能够少吃一点,给他们多少留点,但这似乎已经不可能,蜜酒坛子已经横倒,大碗的肉也只剩下骨头,对崔府下人来说,这将是一个充满了辛酸回忆的上元节。
  正厅里却是另一番景象,灯火亮如白昼,十几个丫鬟两旁侍侯,一只檀木大圆桌上菜肴精致,但见虾红蟹肥,蘑菇鲜美,海菜清奇,三五道闲食清甜,一两餐馒头丰洁,餐具更是讲究,象牙筷、琉璃盏、黄金盘儿白玉碗,镶金点翠,让人眼花缭乱。
  “来!贤侄不要客气,就当回家一样,随意吃!随意吃!”
  崔翘笑容诚挚,一个劲地夹菜劝酒,他刚刚得知,李清竟成了太子的贴身侍卫长,这职位虽然不高,但明眼人都知道,一但太子即位,重用的首先便是身边之人,尤其崔翘想脚踏两只船,太子那边怎能不给自己留条后路。
  “呵呵!世叔客气了,我自己来!自己来!”
  李清举起沉重的象牙筷,寻找了半天,桌子上好看是好看,可除了虾蟹,其余全是果蔬素食,竟无一道他喜欢的肉食,心中着实郁闷,只得捡了一颗水煮白虾,干巴巴地嚼着,再一瞧李虎枪,只见他满眼羡慕地望着院子里狂呼乱叫的弟兄,李清心中顿时生出知己之感。
  崔翘看出李清口中无味,赶紧夹了一只螃蟹给他,笑道:“是我大意了,我们家整天吃素,没想到贤侄竟不习惯。”
  “没事!没事!天天大鱼大肉也吃腻了,偶尔换换口味也是不错的。”
  他口中谦虚,却斜眼瞟了一下浑身肥白的崔夫人,心中暗暗奇怪:“整天吃素,真不知这身肉是怎么长出来的。”
  李清今天来赴宴的根本原因是想知道帘儿的身世,他发现崔翘笑起来和帘儿极象,而且帘儿又是姓崔,便推想这崔翘会不会就是帘儿的亲生父亲。他当日在皇宫与崔翘单处时便想问此事,可惜崔翘被李林甫吓跑,可此时当着他妻女的面,自然问不出口,他已经看出这崔夫人绝对不可能是帘儿的母亲,不说长相不同,更主要是天下哪有母亲会将自己亲生骨肉扔掉的,尤其他们成亲已经快三十年。
  但他却不知道崔翘一家请自己来的目的,竟是要相上门女婿,从进门起,这相亲的流程其实已经悄悄开始。
  
  第四卷
初入京城
第101章
相亲(下)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59/281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