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万户侯(精校)第260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260/281

  “请通报李大将军,我是皇上身边之人,特来求见!”
  高力士只等了片刻,忽然营门大开,李清从里面快步走出,他老远便笑道:“适才见高翁欲言又止,我便知道高翁会来,请!请到帐里谈话。”
  虽然帐里也很潮湿,但总比外面舒服了很多,高力士将一杯热茶一饮而尽。他舒服得长出一口气,全身都暖和起来,他又吃了几块糕饼,这才拍了拍手道:“大将军不妨对我直言,你究竟是从哪里来,是陇右还是其他地方?”
  李清淡淡一笑道:“适才永王在旁边,我未说实话,实不相瞒,我而是从长安追来,你们走了半天一夜,才行了一百多里,我不到两个时辰便追上了。”
  “长安?”高力士浑身一震,他不可思议地望着李清,“那叛军呢!你可曾遇到?”
  李清负着手走到帐门,凝视着帐外被雨雾笼罩的青山,他忽然回头微微一笑道:“崔乾佑的三万幽州铁骑已经被我安西军悉数歼灭,连潼关也被重新夺回。”
  高力士呆住了,他仿佛变成一块石雕,半天一动也不动,段秀实的信、支持楚王的叮嘱、皇上的出逃、李清的从天而降,一连串的事仿佛被一根无形的线穿了起来。他终于明白过来。李清其实早就来了,他一直就在等,等皇上离开长安,他再突然出手,将一切都掌握在手中。
  而现在,荒郊野外,皇上只有一千余士气低下的弱兵护卫。哪里抵得过如狼似虎的安西军。高力士吃力地咽了口唾沫,偷偷向李清看去,正好他也转头过来。两人目光一碰,高力士忽然在他即将消逝的眼神里,敏锐地捕捉到了一抹杀机,他腿立刻剧烈地抖动起来,李清难道要杀皇上吗?最后在推卸给安禄山,所以他只带一千人来,就是要掩人耳目。
  扑通一声,高力士,这位大唐第一权宦,第一次给皇上和贵妃以外的人跪下了。他颤抖着声音道:“请大将军手下留情,放陛下一条生路。”
  李清并没有急忙将他扶起,更没有安慰他自己忠于皇上,断断不会做这种天人共愤之事,没有,他什么也没说,只是冷冷地瞥了一眼高力士,他沉默了。渐渐的,高力士也体会到李清的冷意,他从地上站起来,抹去了额头上的汗,沉声道:“这么说,你一定不肯放过皇上么?”
  “哼!”李清用鼻音轻轻地哼了一声,背对着他缓缓说道:“我几时说过要杀皇上?”
  “你不杀皇上?”高力士大喜,虽然他和李清一起支持李豫,但那是帝王的正常轮换,而对李隆基他从来就是忠心耿耿,从无二心。现在李清突然表态不杀李隆基,使他终于从一个令他恐惧的牢笼中解脱出来,而这个牢笼,正是他亲手所编。
  李清徐徐转过身来,盯着高力士,用决然而不容讨价还价的语气道:“不过,他要立即退位,让楚王登基,这是我不杀他的唯一条件。”
  ……
  李清地忽然到来,不仅让高力士感到不安,而且另一个人却感到了更深的不安,甚至是恐惧,这个人就是杨国忠。
  他与李清的仇恨渊源已久。在他十几年的官宦生涯中,李清就象影子一样,紧紧跟随着他。他的每一次起伏和挫折,都可以看到李清的存在,当他升为右相后,他以为自己从此可以超越李清。不料,就在今天、在一个叫马嵬驿的小驿馆站上,他沮丧地发现自己竟再一次被李清踩在脚下。
  “可恨!”杨国忠的拳头重重地砸向桌子,砰一声,茶杯震落到地,摔得粉碎,将与同房的儿子杨暄与御史大夫魏进成吓了一大跳。
  “大人!你这是为何?”魏方进疑惑不解地问道,他是杨国忠的心腹,因益州刺史崔圆是他的老下属,所以李隆基也将他带上了,他确实不能理解,昨碗象丧家犬一样地跑了一夜后,现在好容易有地方歇息,李清还送来粮食,眼看安全也得到保障,应该高兴才对,相国大人怎么会生这么大的气。
  杨暄却知道父亲的心病,他悄悄拉了拉魏方进的袖子,示意他跟自己到外面去。魏方进见杨国忠的脸色一会儿铁青,一会儿有胀得紫红,着实令人害怕。
  他便悄悄地跟杨暄走出房间,可二人刚到外面,却迎面见永王李璘匆匆走来,劈头便问他们,“杨相国可在?”
  杨暄指了指房间,低声道:“父亲在发火呢?”
  “发火?”李璘诧异地问道:“好好地,为什么要发火?”
  “还不是为中午突然出现的那个人吗?”知道李清的忽然出现究竟是福还是祸。
  李璘却笑了,笑得有些诡异,他拍了拍杨暄的肩膀道:“我找你父亲有大事商量,你就在这里看着,谁也不许放进。”
  说罢,他便快步走进了房间,他与杨国忠之间的合作是由哥舒翰撮合,但也同样是因为哥舒翰与杨国忠矛盾尖锐,他和杨国忠之间的关系也随之淡了许多。现在哥舒翰完了,李璘最大的支持者倒掉了,可是不甘心的他又想慢慢弥补和杨国忠的关系,但李清地出现使他陡然发现了危机,若将来李豫上台岂能饶他。所以无论是死是活,他都要亡命一博。
  房间里杨国忠正垂头丧气地低头不语,没有注意到李璘已经走到自己面前,李璘望着他半天,忽然笑道:“坐在这里想就能解决问题吗?”
  杨国忠慢慢抬起头,茫然地望着李璘,不知道他这话是什么意思?
  李璘向左右看了看,便附在杨国忠耳边低声道:“他带兵前来,必然是为了李豫,若我们不先下手,你我必将死无葬身之地!”
  他的这句话仿佛一盆冷水,顿时将杨国忠泼醒了,他紧张地看了看四周,上前将门关了,也低声怨道:“你疯了不成。他带兵前来,我们拿什么和他斗?不是找死了吗?”
  “我仔细考虑过。机会不是没有。”李璘盯着杨国忠的眼睛阴阴地道:“就看你杨相国肯不肯帮我这个忙了。”
  “帮你什么忙?”杨国忠忽然有点回过味来,他警惕地看了他一眼问道。
  李璘却不急着说。他似乎觉得刀刃火候不够,还须再磨一下,便笑道:“相国,不要用那种眼神看我,现在咱们同仇敌忾,帮我的忙也就是帮你的忙。”
  “殿下就直说,究竟要我帮什么忙?”杨国忠略略有点不耐烦起来。
  李璘嘿嘿一笑,亲轻描淡写地道:“我要你去给贵妃说一说,让她劝皇上立我为太子。”
  “什么!”杨国忠惊得跳了起来,“你说得轻巧,现在是什么时候,你居然还敢说此事?”
  “我不是突发妄想,你知道今天下午皇上生病时都说了什么胡话吗?我问过御医,已经一字不漏地记下了。”
  杨国忠知道李隆基说了一下午的胡话,却不知道他说地是什么?见李璘提起此事,他便问道:“皇上都说了什么?”
  李璘冷笑了一声,道:“他说他有罪,不该重用安禄山,他要退位向天下人谢罪。”
  杨国忠却嘴一撇,不屑地说道:“这有什么了,他生病了自然会这么说,等他病好了,又是另一回事。”
  “所以我就要你帮忙,只有现在,趁他现在病体虚弱时将太子之事定下来,这个机会不可放过了,否则将来李豫登基,李清必然得势,那时还有你们杨家的好果子吗?”
  或许是最后一句话打动了杨国忠,他沉默了半晌,忽然道:“若我帮你这一次,你给我什么好处?”
  李璘却爽快地道:“那你说,你要什么?我都可以答应,而且是用书面保证。”
  “我要终身为右相,你还必须得替我把李清杀了。”杨国忠注视着李璘的眼睛,一字一句道:“两个条件,缺一不可。”
  
  第十三卷
马嵬坡
第363章
马嵬坡(六)
  
  雨又开始大了起来,内院的房间里静悄悄的,充满了药的味道。高力士出去还未归来,只有一个小宦官和御医在照料沉睡中的李隆基,忽然,隔壁佛堂里传来低而尖锐的争吵声,几个侍侯杨贵妃的宫女冒着雨惊恐地跑到院子里,挤在屋檐之下,小宦官蹑手蹑脚走院子里,从向屋里看去,不由吓了一跳,只见韩国夫人、虢国夫人还有右相国舅爷正围着贵妃争论什么,而贵妃则低着头一声不语。
  这时,御医慌慌张张跑出来,向小宦官招呼,“公公快来,陛下醒来了。”
  尖锐的低声往往比敞亮的高音更具有穿透力,李隆基被吵声惊醒了,他的身子动了一下,手撑着床榻吃力地坐起来,只觉头痛欲裂。
  “内侍!内侍!”他轻呼两声,没有听见高力士的回答,只有一个小宦官惊惶地跑进来将扶坐好,“奴才该死,奴才到隔壁看情况去了。”
  “你们高总管呢!他人到哪里去了?”李隆基捏了捏额头,感觉头痛好了一些。
  小宦官不敢乱说,便战战兢兢答道:“大总管出去了,留奴才伺候皇上。”
  “出去了?”李隆基心中疑惑,这么大的雨他会去哪里?这时隔壁杨国忠的嗓门忽然大了起来,透过雨雾隐隐传来他的一句话,“娘娘,你糊涂啊!”
  李隆基的心思又转到了眼前,诧异地问道:“谁在隔壁吵嚷!”
  “是韩国夫人和虢国夫人,还有国舅爷,他们好象在和贵妃娘娘争吵什么?”
  “快扶朕去看看!”李隆基吃力地站起来,扶着小宦官向门走去,这时他又听见杨花花的声音传:“四妹,三哥说得对,这关系到我们杨家将来的荣华富贵,你就别犟了。”
  李隆基忽然生出个念头,他不再向门口走去,而是慢慢走到窗边。这里和隔壁只有一墙之隔,声音异常清晰。
  “四妹,你太固执了,将来皇上百年之后,你无儿无女还能靠谁?还不是要依仗我们这些兄弟姐妹,我们如果都被收拾了,那谁还能保你?四妹。你就算不为我们着想,也要为自己着想啊!你现在已快四十岁了,怎么还这么糊涂!”这是杨国忠,他的语气有一点急了,话语中又隐隐带着一丝威胁。
  或许是‘四十岁’这三个字刺激了杨玉环,这时一直沉默的她忽然开口了。她声音轻柔,但语气却严厉,“二姐、三姐你们就别逼我了,不管立谁为太子都不是我应该过问的事。国忠,你既然想立永王,那就直接去和皇上商量。只要你理由充足、道理服人,皇上也会听的,为何每次都要我去说,我不想做这种事,你知道吗?”
  “四妹,我说话皇上哪里肯听?若管用我还求你做什么!”杨国忠见屡劝无用,无形中语气有点恼怒起来。
  其实杨国忠现在去劝李隆基立永王,李隆基未必不会不听。虽然李隆基一直打算立楚王,但忽然爆发了安禄山造反,又使李隆基对李豫的能力和威信担忧起来。在求稳的心态下,他便对李豫产生了动摇,否则就不会将李豫单独留在长安,这其实就是暗示他放弃了李豫。永王李璘看出了这一点,便抓住机会来找杨国忠,但杨国忠却没反应过来,还是走老套路来求杨玉环,不料却遭到了冷拒。
  或许是觉得自己有点失态了,杨国忠又急忙放缓了语气道:“我当然也要去说,但你在皇上身边先劝,我再去说,这样才会有效果,否则就我一人去说,恐怕皇上真不会听我的。”
  杨玉环的声音依旧轻柔,但语气却愈加严厉,“皇上不听你的话,那你应该检讨你自己,皇上一朝经历多少宰相,为什么别人的话皆听,就偏偏不听你。三哥,你当宰相这几年都做了什么?安禄山造反打出清君侧的口号,我在宫中都听说了,这清君侧不就说你吗?你明明没那个能耐做宰相,却偏要逞强,最后把事情弄得一团家害死的,就是你!”
  杨玉环越说越气,她似乎站了起来,生气地道:“我这就去看看皇上有没有醒来,若醒了,我就劝他罢你的宰相。”
  旁边的是韩、虢二夫人立刻拉住了她,连声劝道:“四妹快坐下,先消消气,皇上已经病了,若你再气病,怎么得了!”
  这时,李隆基已经完全明白过来,杨国忠想支持永王为太子,自己不敢来说,便撺掇玉环来吹枕边风,却被拒绝了,李隆基暗暗点了点头,这就是他喜欢杨玉环的一个重要原因,她不干政,最多就是为杨国忠求求情,和当年武惠妃的权欲熏心完全不同。
  不过,杨国忠的话却从一个侧面提醒了他,现在局势大乱,若不早定太子,极可能会造成自己几个儿子间的内斗,不管是谁杀了谁,都是一个人伦悲剧。他不再听他们说话,而是慢慢走回床边,躺了下来,他陷入了沉思,不知不觉又睡着了。
  醒来时天已经黑了下来,雨淅淅沥沥的,还没有停止,高力士早已回来。睡了一个下午,李隆基的精神好了很多,不过吃晚饭的时候,杨玉环却一声不语,虽然她极力在脸上挂着轻松的笑容,但从她两眼红肿便可看出她曾哭过,李隆基心中暗暗叹息,杨国忠说得对,她无儿无女,自己是应替她的将来考虑一下。
  吃罢晚饭,杨玉环又去了佛堂,望着她孤单的背影,李隆基沉思了片刻,终于下定决心,回头对高力士道:“去!将永王替朕叫来。”
  高力士也察觉到了气氛有异,杨家兄妹争吵之时他正好不在。等他回来后小宦官便退下了,没有人告诉他发生了什么事,可现在已经没有时间给他去慢慢调查,他只得去了。片刻,李璘匆匆赶到。他心中紧张到了极点,不用说他也能猜到皇上召见他是为了何事,杨国忠果然仗义,这么快就办成了此事。
  李璘跪倒在地,必恭必敬地磕了三个头,“儿臣参见父皇!”
  李隆基默默地注视着他,多年前自己就曾想立他为储。可后来因李亨中箭而不了了之,在诸子中以他为最沉默,虽然他的相貌不佳,但思路清晰,做事也颇为干练。只是心机较深,这一点让自己不喜。不过现在大唐社稷势危,却正需要一个有心机、有魄力、有手段的人来拨乱扶正,象李豫那样温良宽厚之人反而不适合了。
  想到此,李隆基温和地笑道:“璘儿,你起来说话吧!”
  “是!”李璘站起来,恭恭敬敬地垂手而立。
  李隆基慢慢躺下,高力士急忙要替他将靠褥整理好。但李隆基却轻轻推开了他。自己将靠褥拉拉直,他瞥了一眼高力士,这才缓缓对李璘道:“现在的时局想必你也明白,朕来问你,若长安被叛军所占,那我们该如何应对?”
  高力士碰了个钉子,心中正诧异时,却忽然听到李隆基说出这句话。心中大吃一惊,他原以为李隆基召见永王是要让他代表自己去安抚李清,毕竟他身体不适,可现在他这句话竟隐隐有托付大事的意思,高力士愣住了,今天下午,究竟发生了什么?
  李璘却心中狂喜。这句话他没有问留在长安地李豫,而是问自己,这就是说他将舍李豫而用自己了。不过狂喜归狂喜,脸上却不能表露,李璘低头沉思一下,方才小心翼翼道:“安禄山虽攻入关中,但他的兵力也不足,现在李清率安西军精锐已至,最后鹿死谁手未为可知,而李光弼、郭子仪在河东、河北大胜,足以弥补长安的遗憾,更兼之益州有沃野千里,人口众多,完全可以训练出一支军队来,再有河南、江淮的义军呼应,儿臣以为用不了多久,安禄山必将成困兽之势,扑灭叛军指日可待。”
  李璘一边说,一边偷偷观察父皇的脸色,他认为父皇现在如此沦落,心中的凄惶可想而知,所以他现在最需要的就是安慰,只要自己把目前有利的方面都罗列出来,让他得以宽慰,后面的事就好办得多。
  不料李隆基却没有因为他的话露出宽慰的神色,眉头反而微微皱紧了,李璘说的话虽然好听,却没有半点意义,可以说什么问题都没有解决,更重要是他没有抓住现在局势的最关键,那就是李清的安西军,如何将这支生力军牢牢抓在自己手中,这才是最要紧的。
  不过李璘的眼光看得还是比较全面,这多少让李隆基找出一点可赞之处。他点了点头道:“朕原本想立长孙为储,可他尚年轻,做事经验也略显不足,兼之反对他的人太多,实在担不了这副重担,朕就想问问你,如果朕立你为东宫,你可愿意?”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260/281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