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万户侯(精校)第208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208/281

  李清抬头看去,只见帘儿站在一辆马车前,温柔地看着他,在她手里抱着一个襁褓。在她身后,李惊雁和小雨都先后下了马车,目光复杂。
  李清抱着女儿走到帘儿面前,千言万语竟不知从何说起,帘儿呆呆地望着丈夫异常黑瘦而憔悴的脸庞,眼睛忽然红了起来,她捂住嘴扭过头起,肩膀轻轻地耸动起来。
  李清将李庭月放下,勉强一笑道:“我还以为你们会到沙州去呢!”
  帘儿抹去眼泪,牵过李庭月,将手中的襁褓递了过来,展颜笑道:“李郎,快看看我们的儿子,他象极了你。”
  李清迟疑一下,小心翼翼接过孩子,声音微微有些颤抖,“这是……我的儿子吗?”
  掀开盖在上面的纱巾,里面是一张粉嘟嘟的小脸,睡得正香甜,他眉眼间依稀可以看到自己的影子,他喃喃道:“象我!是象我!”
  这一刻,李清忽然觉得自己的心胸在无限延伸,千万年的岁月也不过是弹指一挥间,他忽然转过身来,将儿子高高举起,迎着冉冉升起的朝阳,笑容异常灿烂,三军顿时欢呼起来,“都督!都督!都督!”
  ……
  长安兴庆宫,一名小太监匆匆穿过勤政殿,来到后宫大殿前,阵阵丝乐声从里面传出,小太监对侍卫低声说了几句,侍卫点点头,转身进了大殿。
  大殿内云板轻响、丝竹绕耳,几个梨园弟子正在扮戏唱白,声音婉转悠扬,李隆基凝神细听,忽然眉头一皱,摇了摇头,对一旁的杨玉环道:“孟夏边候迟,胡国草木长。马疾过飞鸟,天穷超夕阳,这分明是西域将士出征之意,是威武肃杀之诗,但曲调却太过于清婉了,实不般配,玉环觉得呢?”
  杨玉环美目流波,轻轻掩口一笑,对李隆基道:“我只觉得三郎这些日子怎么对边塞之诗情有独钟,昨日是王昌龄的塞下曲。今天又是岑参的诗,你说说,这是为何?”
  李隆基捋须呵呵直笑,“我大唐将士威震西域,保卫小勃律、荡平朅师国,立下大功,朕自然高兴,所以想听听这些让人振奋的曲子。”
  杨玉环却在李隆基手背上轻轻掐了一把,微微嗔道:“你也知道人家立了大功,却不放人家妻儿前去团聚,要不是臣妾坚持。三郎此举岂不是伤了边关将士的心。”
  李隆基尴尬的笑了笑,“这是我大唐例制,边疆带兵之将须有家属留京,再说朕最后不是依你了吗?”
  两人正说着,高力士悄悄走到李隆基身后,低声禀报道:“陛下,李相国有要事求见!”
  李隆基兴致被扫,不由脸一沉,挥了挥手道:“朕现在没空,改天再说!”
  杨玉环见高力士欲言又止,知道他有大事,便推了推李隆基,软声求道:“三郎还是去吧!你好些日子没关心朝政了,臣妾可不想被大臣们骂。”
  “他们敢!”李隆基脸一板,随即又拍拍杨玉环的手,安慰道:“朕听爱妃的。”
  说完,他回头对高力士道:“让相国到御书房等候,朕随后就到。”
  ……
  李林甫来找李隆基自然是为了李清的事。他身在长安,对发生在万里之外大食的情报并不灵通,只知道大食国爆发内战,却不知道内战已经渐渐结束,更不知道大食的战剑已经指向东方。但李清厚厚的一本奏折却详细讲述了昭武九姓胡地区对大唐的重要性,它是大唐与大食地带,若它们被大食吞并,那大食的下一个目标就是安西四镇,如果它再和吐蕃结盟,大唐便腹背受敌,边患将百年难靖。
  李林甫毕竟是做了十几年的宰相,他的眼光也是常人难及,大唐很多重要的战略决策,他都参与制定,李清的奏折他完全赞成,情况紧急,他当即进宫求见李隆基。
  “皇上驾到!”当值太监尖利喝声打断了李林甫的沉思,他立刻站起身来,走在门前必恭必敬地接驾。
  过了好半天,李隆基才在大群侍卫和太监的簇拥下缓缓走来,李林甫立刻迎了上去,深深施一礼道:“臣李林甫参见陛下!”
  “让相国久等了。”李隆基摆了摆手,示意他跟自己进来。
  御书房已经收拾干净,光线明亮,房间里飘溢着淡淡的清香,御案上摆了几本奏折,那是高力士觉得事关重大而没有代批的。
  李隆基随手翻了翻,第一本就是安西节度使高仙芝的请功书,洋洋洒洒近万字,李隆基微微冷笑一声,并不细看,高仙芝在朅师国的所作所为,他已经通过边令诚的密报所了解,李隆基对他擅自住进朅师国王宫和接受吐火罗诸胡的觐见二件事尤其恼火,恨不得立刻就剥夺高仙芝一切职务,看他还敢妄自尊大。但李隆基城府极深,他知道现在还不是动高仙芝的时候,他手握安西精锐,士气正盛,若逼得急了,难保他不会真的自立为王,‘此事不能急,须先骄其心、慢其志,等待机会来临再慢慢收拾他!’李隆基想罢,便对李林甫道:“高仙芝这次立下大功,朕打算授他开府仪同三司,相国看如何?”
  “此事皇上做主便是,臣无异议!”
  李隆基微微笑道:“相国现在倒变得油滑了,什么事都推给朕。”
  他便将高仙芝的请功书递给李林甫道:“将士们立功就要封赏,这个折子朕准了,交给兵部和吏部会商,至于高仙芝和李清的封赏,让朕考虑考虑再说。”
  李隆基既然提到李清,李林甫立刻接口笑道:“也是巧了,老臣今天就是为了李清而来。”
  李隆基这事才想起李林甫有大事禀报,立刻回到座位上问道:“李清有什么事?”
  “臣刚刚收到安西来的急件。”
  李林甫从怀中取出李清的奏折,双手递给李隆基道:“这是安西长史李清的紧急奏折,臣觉事关重大,必须立刻呈禀皇上。”
  “事关重大?”李隆基眉头一皱,如果李林甫都觉得事关重大,那事情一定不会小了,他便将封赏高仙芝的事放到一边,接过太监递来的奏折,翻看细读起来。
  时间在慢慢过去,李林甫见李隆基的眉头一会儿皱、一会儿舒、一会儿掩卷长思、一会儿又翻开再读,表情变幻莫测,但说明他看的很认真,也不知过了多久,李林甫的后背都被汗浸湿了。这时李隆基终于合上了奏折,慢慢走到窗前遥望西边,他第一次知道在西方,大食的疆域和强大并不亚于大唐,西域千山万水并不能阻挡他们对富庶大唐的窥视。
  “相国,此事你怎么看?”李隆基的声音有点沙哑。
  “皇上是指大食还是石国?”
  李隆基回头看了他一眼,沙哑的声音慢慢变得清晰、强硬,“这两件事难道不是一样吗?”
  “陛下,老臣同意李长史的建议,绝不能任由大食将手伸到热海湖边,老臣提议就由李长史出使石国,调停石国与拔汗那国的矛盾。”
  “光调停是不行的,必要时还要教训教训怀有异心的臣子。”
  李隆基慢慢转过身来,眯缝着的眼睛里射出阴冷的目光,他果断地下令道:“传朕的旨意,封李清为安西、北庭两镇安抚使,全权代表大唐调停石国与拔汗那国的争端,另外,命高仙芝立刻进军碎叶城。”
  一场波澜壮阔的战役,即将由此拉开帷幕……
  
  第十一卷
怛罗斯
第300章
石国遭遇
  
  从龟兹到石国都城拓折城直线约六千里,但其间有大漠、雪山、长河等阻隔,逶迤前行,何止万里,丝绸之路货物贸易,大唐百钱之物到大食可值万钱,都是因路途太过遥远之故,所以一般的商队大多规模庞大,数百匹骆驼结伴而行,在茫茫的大漠中昂首向着堆满财富的东方艰难前进。
  大食平定呼罗珊地区的叛乱已渐渐进入尾声,建立黑衣大食的阿拔斯也继承了伍麦叶王朝的野心,他的战剑再次指向了东方,他要重新夺回广袤的河外地区诸国,甚至瓷器、丝绸的故乡——唐朝。
  从天宝八年秋天起,阿拔斯分兵两路,一路由大将波悉林率十万大军征讨康国、米国,并杀死其国王;另一路在巴里黑总督阿布的率领越过乌浒河,进军骨咄国,其国王罗全节逃往大唐。
  在这种局势下,亲大食的石国正国王车鼻施派其王子车多咄远赴大食觐见阿拔斯,欲将石国归附大食,但阿拔斯担心激起大唐的反弹,便派其叔父布杜为全权代表,借口调停石国与拔汗那的争端,赴石国探视虚实,天宝九年春天,布杜抵达拓折城……
  李清在和家人仅相聚五日便再次出征,这一次他的目标是万里之外的大宛都督府,也就是石国,这是一支庞大的队伍,除三千豆卢军外,还有近百支商队随行,浩浩荡荡,排列到十里之外。
  夕阳早已西下。暮色苍茫,夜色越来越浓,三千豆卢军轻骑依然沿着真珠河峡谷列队疾行,商队在一个月前便已分手,这次行军,唐军足足用了二个多月的时间,在五月初进入了石国的境内,再往西北行一百余里,他们就将抵达拓折城。
  三更时分,大军终于冲出真珠河峡谷。眼前是一片广袤的草原,视野豁然开朗。漫天的星斗铺满天穹,直珠河象一把巨大的弯弓,从此折道向北。
  又行了约三里,李清见前后视野开阔,没有被伏击的可能,便命原地驻营。士兵们都已浑身僵硬、疲惫不堪,战马直打响鼻,有的还吐着白沫。听到驻营令,士兵们纷纷跳下马,简单地修建了营地,连干粮也没有来得及吃,便疲惫地睡去。
  李清虽也疲惫之极,却无法入睡。他走出营帐,草原上北风迅烈,带着浓浓的寒意。风愈加料峭,黑黝黝的东方慢慢透出清冷的银灰。
  穿越千年到了唐朝,又横渡万里来到遥远的天际,这时间与空间的巨大落差,使李清的心一时难以平静。来大唐快十年了,他甚至已经忘了自己的过去,仿佛那是一个渐行渐远的梦。
  直到今天,他的脑海里才冒出一个十五年前听过的词语,‘怛罗斯之战’,那是东方和西方、是大唐和阿拉伯帝国的一次剧烈碰撞,细节早已消逝在岁月的风烟之中,唯有这个词语牢牢的铭刻在李清的记忆深处,大唐败了,安西军几乎全军覆没。
  他不知道失败的原因,更不知道战场是怎样惨烈,望着寂静的营地,倾听士兵们喃喃梦语,那是对故乡的思念、对远方亲人的思念,他只知道,自己肩头担负着千万将士的安危,担负着一个国家的荣誉与尊严。往事不可追忆,就让它消失在历史的长河中去,让那段悲壮的历史在自己手上转弯,就如同眼前调头北上的真珠河。
  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请君暂上凌烟阁,做个大唐万户侯!
  一时间,他心神激荡,禁不住高举双手,仰面朝天,仿佛无边无际天穹之下,都是他李清的封地……
  天际慢慢地变红,唐军的营地一片繁忙,砍伐树木围建栅栏,深挖壕沟,埋藏鹿角、蒺藜,身着白袍的李清和银盔银甲的南霁云在一群群热火朝天的士兵中间穿行,不时和士兵们打着招呼,武行素和段秀实则远远地跟在后面,表情严肃。
  “按照朝廷的部署,我此去是调解两国的争端,兵带得太多不妥,霁云,你就率领士兵们留在此处,我只带三百骑足矣。”
  南霁云一直保持着沉默,半天,他才缓缓道:“阳明,这里不是南诏,我们对这里一无所知,三百骑,太危险了!”
  李清昂然一笑道:“当年班超以百骑孤军便敢深入西域、斩杀敌酋,我有三千军护卫还缩手缩脚,若地下老祖宗知晓,岂不为我们蒙羞?”
  南霁云低头笑了笑,“我以常人之心度之,可你不是常人,或许是我多虑了,那你去吧!我会派斥候时时和你联系,一有情况,我马上来接应你。”
  李清点了点头,挺直了身子向北边眺望,远处开始出现星星点点的羊群和牧人,他回头向武行素高声道:“你也去!再带上两个身手好的弟兄。”
  一刻钟后,一队骑兵驰出大营,风驰电掣般向北开去。
  太阳已经升到东天,天气晴朗,草原上牧草茂盛,抬眼是一望无际青绿色,清风抚面,令人心旷神怡,白云低低地悬在半空,有时停留在小丘上,仿佛一座巨大的白色城堡,唐军沿着玉带一般的真珠河奔驰,一个时辰后,数十里的路程已被抛到脑后。
  这里的羊群渐渐多了起来,牧民们逃得远远的,惊诧地望着这支奇怪的队伍,确实,这是百年来唐军首次出现在这片土地上,许多一生未曾离开家乡的石国人,压根就没有见过唐军。
  这时,一匹马飞快地向这边奔来,马上一人在拼命地向他们挥舞手臂,嘴里大声叫喊,声音含糊,不知道他在喊什么。
  直到到他跑近,唐军才看清楚了,是一个中年男人,皮肤黝黑粗糙,和他们一路看到的胡人没有什么区别。但是他却激动得泪流满面,几乎冲下马,跪在唐军面前号啕大哭。他拼命地撕扯着自己的头发,将盘在头上的一根根小辫拉开。
  半晌,两名唐军将他扶到李清面前,心酸地道:“都督,他是汉人,老家在长安,被突厥人掳掠到这里已经二十年了。”
  李清望着这张沾满泥土与青草的泪脸,披散着头发,深刻的皱纹,被掳掠二十年,或许是第一次看见大唐的军队,看到自己的亲人。李清的鼻子一酸,眼睛有些湿润。
  “你家在长安哪里?”
  “我家?”他目光有些茫然,忽然目光一闪,似乎想起什么,用已经快要遗忘的汉话结结巴巴道:“我家……在、在平康坊,我的娘还在家里。”
  说到娘,他的眼泪再一次流了下来,‘扑通!’,跪在李清面前,哀声求道:“你们……带我走吧!带我回家。”
  段秀实叹了口气,问李清道:“都督!带上他吗?”
  所有的士兵都期待地向李清望去,同胞的凄惨遭遇让所有唐军的心情都异常沉重。
  “给他换一身衣服,带上吧!”
  众人七手八脚给他换了一身军装,他手脚僵硬地摸着军袍,又忍不住捂着脸哭了起来。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208/281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