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工科生(校对)第987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987/1398

  这个事情,“御医”们也不是没有提醒过。而且手头也是有数据支撑的,武汉那里有过统计,经常活动的孩童和常年猫在家里不走动的比起来,后者虽说大多小康富裕之家,反而身体不如前者,时有受了风寒上吐下泻头昏脑涨。
  每年因病夭折的孩童,主力并非是穷苦人家。苍头黔首之家孩童的夭折原因,主要还是因为其它。
  “下去吧。”
  长孙皇后挥挥手,“御医”们行礼之后,依次退了出去。
  等医者们尽数离开之后,长孙皇后坐在椅子上,一手支着头,一手揉捏着睛明穴。皇帝的身体其实还好,但皇帝却难以继续维持这种好身体,处理政务依然很勤快,但鲜有锻炼的时候。
  不要说骑马,就是射箭,班师回朝的途中,就一次都没有。
  人的身体要松懈起来,那种偷懒的快感,当真是一发不可收拾。
  长孙无垢的紧迫感非常强烈,和长安城那个八十多岁的公公比起来,自己的丈夫贞观八年之后,就已经丧失了生育能力。固然房事和谐,但这毫无意义,对一个帝王来说,便是如此。
  而八十多岁的公公,还能保持每年添丁进口……
  老的不服老,小的却也不小了。
  饶是成天病恹恹的李治,如今也有了不小的班底,日常的琢磨,也不再是旬日间跑来母亲面前撒娇,而是想着如何为自己的晋王府增加贴补。
  至于名义上的储君李承乾,跟父母几近路人的态度,可想而知其中的心路历程。
  “陛下……”
  见长孙皇后如此模样,康德小声地唤了一声。
  长孙无垢睁开眼,看了看康德,问道:“那些炼丹的道士,不是早就赶走了吗?怎么又会在京中如此喧嚣?”
  “回禀圣人……那炼的都是一些糖豆,至多加了一些‘卡瓦哈’的粉末,吃了不会延年益寿,但也不会让人感觉不适。”
  康德老老实实地跟长孙无垢回禀,见长孙无垢微微点头,他接着道,“如今政务繁忙,即便只是京畿诸事,也是连篇累牍……着实忙得不可开交。大政大事要批复盖章,一日少说也有二三百件,这纵使是个铁打的身体,想要再去骑马射箭或是跑上两圈,几无时间啊。”
  集权对皇帝来说是个好事,但想要承担集权的红利,也必然要承担集权的责任,大量的业务摆放在案头,哪怕只是盖个章扫一眼,一天下来,根本不可能看完全国的重要文件。
  弘文阁作为秘书团队,固然都有自己的“本官”,分管业务是不用担心的,可即便如此,弘文阁能够分流走的业务,也多是一些本职工作中的“小事”。稍微像样一点,有可能涉及到敏感问题的,还是要摆放在李皇帝的面前。
  按照历朝历代的业务范畴,倒也够用,不但够用,以李皇帝的精力,应付起来绰绰有余。
  偏偏当代的贞观朝,业务量百倍都不止。皇帝的思想就算吃得消,身体也不可能吃得消。
  越是勤勉,越是发现时间不够用,反不如在辽东时候,要操心的事情少之又少。
  “那孙思邈来了京城,不是也教授了一套甚么健体之术吗?怎么不督促……”长孙皇后皱着眉头正要诘问,忽地反应过来,就算是督促,督促了又怎样?
  一时间自己也沉默了下来,康德见状,也是有些愁恼地叹了口气:“也是生了‘宁可信其有’的心思,这才招了道士。陛下并非不是不知道道士无用,也并非不知道旬日服用的‘金丹’只是糖豆,就是求个心安理得。”
  万一有用呢?这不是有如神助?
  结果自然是没有神助,铁打的身体也扛不住这种恐怖的业务量,秋冬季节气温的一点点变化,把皇帝少年时期的“哮喘”都勾了出来。要不是康德灵醒,指不定当时皇帝会发生什么。
  集权的后遗症很快就显现出来,当中枢的唯一决策者生个病,一应大事,就像是断了线一样,处处都充满着小心和谨慎。
  马周固然敢担着责任硬上,可不代表弘文阁这帮“阁臣”也有这个胆量。孔颖达和呃褚遂良是跳不出文教这个领域的,正如侯君集只敢在军事上略作表态,李大亮只能在工程领域开口……
  这不是那个贞观二三年大家一起在朝堂上疯狂嘴炮输出的时候了。
  “偏偏这时候病倒……”
  头疼不已的长孙皇后揪心的事情并非只有老公病倒,这片刻的权力变化,鬼知道会出什么幺蛾子。太上皇、东宫太子、京城魏王、进奏院、弘文阁……错综复杂的程度,远超历朝历代。
  “圣人可要召唤太子入京?”
  康德冒死问了这么一句,问出口的时候,已经是满头冒汗,但他不得不这样问,他是皇帝御用的家奴,必须为主人筹谋,哪怕他的履历上,有不少不为人知的黑历史。
  “不必。”
  长孙皇后目光冰冷地看着康德,“传召内府及诸监令前来。”
  “是,奴婢这就去。”
  浑身哆嗦的康德忍住了擦拭汗水的冲动,缓缓地退了出去。刚才的一刹那,他已经知道了皇后的选择。
  离开洛阳宫,京城各监精干人员都是被临时抽调,虽然不能调动羽林军,但羽林军的人看到皇后印玺之后,还是听从了旨意。
  到夜里,内府及诸监长官前往皇后驾前听命,长孙皇后没有训话,只是叮嘱着内官们,以防有人在皇帝身体不虞的时候搞事。
第十四卷
一年一度秋风劲
第一章
放手
  没有传召太子的决定是长孙皇后拍板,但她还是很快就告知了皇帝。只是这其中有先后顺序,皇帝以为这个决定,是在告知他之后。其中的微妙时间差,只有亲手操办此事的康德才清楚。
  “大人,孩儿此去东海,也不知道甚么时候才能回转……”
  正式拿到“太监”官身的欧文,成为贞观朝以来最年轻的“太监”。他将会以“东海宣政院”镇守太监的身份,辅助杜构料理东海事物。而且欧文身兼数职,整个太监衙门的总部,安置在了平壤宫,毫无疑问,李皇帝安排这个事情,考虑的绝非只有捞钱。
  “回转个甚么?多事之秋,你在外边多上点心吧。之前跟着杜总去朝鲜,一个月办砸了多少事情?若非用人之际,你又忠心,岂会让你‘将功补过’?”
  “是,孩儿明白。多谢大人提携。”
  “不是老朽提携你,是陛下给你的机会!”
  “是,孩儿一定不忘陛下天恩。”
  “走吧。”
  “孩儿……告辞。大人……保重。”
  之前跟着杜构渡海,因为不熟悉朝鲜道诸事物,欧文把百济奴和新罗婢混编在了一起。结果两家本就是世仇,一船的奴隶因为一个口角,奴隶火并死了一多半。损失极其惨重,若非欧文灵醒,紧赶慢赶,赶在消息传回京城之前到了康德面前求救,只怕有人稍微添油加醋,他就是死路一条。
  好在求情也是一门艺术,康德把欧文不通朝鲜道事务的过错,轻描淡写揭过,只说是新罗婢、百济奴野性难驯,日后还需警惕,于是就顺利过关。
  当然能够顺利过关的原因,也是皇后抬了一手……
  等到周围的人都散了,康德这才疲惫地叹了口气,此时此刻,他总算明白当年史大忠在长安,是个什么体会。
  老老实实在洛阳做个残破洛阳宫的大监,反而舒服的多啊。
  新修的积德坊有个康德的宅子,不大,主要也是迎来送往之用。最要紧的是在城北,终究还是贵气一些。
  上东门把人送走,康德就返回宫城。走的是宣仁门,此时宫卫已经换了班。整个洛阳宫的宫卫,就没有康德不认识的,不过今天居然遇见了生面孔。
  “唉……”
  能在贞观朝混出姓名来的阉人,没有一两手绝活,那是不行的。史大忠左右逢源人面广,是个任谁都挑不出刺的人物。而康德,则是有几近“过目不忘”的能力,凡是跟他聊过一两句的人,没有他记不住姓名来历跟脚的。
  洛阳宫出现了生面孔,能做出这个决定的,只有二圣。
  皇帝身体不舒服,人是清醒的,能下这个决定,显然是皇帝那里过了关。
  看来,陛下往后要倚重皇后了。
  康德内心如是想着。
  “真的不要召承乾入京?”
  凝碧池畔,长孙无垢看着丈夫,如是问道。
  “来了作甚?跟李泰斗吗?”
  李世民嘴唇有点灰白,但精神不算太差,贴着靠背,又喝了一碗莲子粥,他才又看着长孙皇后:“外朝如何了?”
  “予是女流,外朝岂能过问?”
  “持朕印玺又有何惧?倘使担忧不便,垂帘即可。”
  “……”
  听了丈夫的话,长孙皇后一时无言。
  人在京城的长孙无忌早上就来探望过了皇帝,君臣互相问了个好,就没有了下文。长孙无忌的打算,原本想着,皇帝身体不舒服了,也该想起“自己人”的好。更何况,他是国舅啊,用用怎么了?
  偏偏李世民根本不给大舅哥这个机会。
  他可以信任老婆,但没可能信任大舅哥,哪怕两人都是姓长孙。
  实际上长孙无忌探望过后,就和长孙皇后私底下聊了聊,言外之意就是现在需要用外戚的力量震慑宵小。
  皇后只当亲哥哥的话是放屁,打了个哈哈,就揭了过去。这光景,诸王都是废柴,偏你国舅老爷中外都有联络,谁上台不都得重用舅舅老大人?到时候当真皇帝身体又大好了,难不成还把国舅轰走?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987/1398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