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工科生(校对)第787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787/1398

  算是山南道的西南门户,入黔中的必经之地。
  所以只要赶运奴隶的队伍进入这里,就算是万事大吉。
  然而和别处不同,西南想要聚敛劳力,绝非只是交通问题、治安问题,奴隶或者说奴工,终究是人不是牲口,他们要吃喝拉撒还会思考,这就相当考验后勤能力。
  而解决这个问题,或者说武汉方面十年前就开始准备的解决方案,就是在武汉地区发展养马场。
  当时在长孙无忌看来极为可笑的政策,到如今才显露出它的威力。
  自武汉一路向西,所有地区加起来的川马、滇马、骡子保有量,都没有泛武汉地区来得多。
  只要张德愿意,极限一次投入的运输队伍,可以扩展到十万匹牲口以上。并且武汉还有与之配套的动员人力,这是整个西南地区攒二三百年都没有的家底。
  所以,当第一批“西南夷”奴工出现在南州的时候,整个南州、溱州都是无比震惊。
第十五章
务农
  “五郎,如今多了一万六七千亩的田地,总不能荒着,这几处地界丁口已被遣散瓜分。俺们要是干些打杀的活计,倒也无妨,可是种地,那是全然不通啊。”
  “是啊五郎,而且这剑南地,多是山川沟坎,不似武汉,灌溉浇水便当。就是江夏,那也是观察修了水库,这才多了几万亩上田出来。真要是荒着地,怕不是早晚还得被人勾了去。”
  属僚们多是“锐士”,“参赞军事”还行,种地真是不行。而且愿意入滇的,往往本身就在崇山峻岭之间混过的。这几年因为“升迁”无望,獠寨平的平,灭的灭,剩下的也都跟龙姓、雷姓、苗姓大部落一样,改姓改族,混入武汉的生产体系中去,再也找不到曾经的标识、属性。
  旧年汉水李嘉欣,就是走了张德门路,靠平定“匪患”,“累迁专任”敦煌,成为西军序列一员。再有三五年,应该也能混个不错的爵位,搬到洛阳去,对子孙也好。
  类似这些愿意跟着龙五出来的,一是除了厮杀没什么技能,花钱又爽快,但武汉对有活力社会团体一向严打,他们也就只能另谋出路;二是武汉系的升迁渠道虽然艰难,可门路很广,重业务能力不重资历,当然资历肯定有加成,但业务能力强,肯定是机会最大。
  综合起来,恰好龙五郎有这么个“资源渠道”,跟过来冒险也没什么好说的。
  类似龙昊身边的幕僚、亲随、护卫,他们的一应装备,除大型甲具之外,其余的,都是要自己采购。
  滇马、川马、骡子甚至是驴子,驮乘类大牲口,都是自己采购的。横刀、长矛、短枪、匕首、缆绳、弓矢……这些也都要采购,全部加起来,百几十贯总归是要的。龙昊身旁完全听命的人员是八十人,也就是说,整个小团队,连“甲具”“弩箭”都没有,前期成本投入,就要小一万贯。
  一般地方的人,还真玩不起这个。
  而这八十人中,有一半以上的武装人员装备,都是龙五郎作保,从武汉借贷之后,才采购到的。
  当然回报率也很丰厚,鲁望山一役,姑且称之为“一役”,仅仅是搜刮的白银原料及银制品,就一次回本。其余丁口子女牲畜,更是不用多说,连上好的木料,如柱头、房梁,都有七八十根,要是能运回武汉,也是了不得的一笔钱。
  期间阴死了几个“偷奸耍滑”又“生错地方”的豪帅,扔给土族瓜分狂欢之后,还多出来一万六七千亩无主之地。虽说都是下田,可要是扔着不种,时间一久,前来开荒的土人又会汇聚。
  不相干的人多了,对龙昊现在盘踞的铁索桥、关隘、路口,都是极大的危险。
  除非这些人都是自己人。
  这个道理,别说龙昊自己,连只会厮杀的亲卫们,也是明明白白。
  一时没什么头绪的龙昊,无奈之下,用信号机传递了一个消息过去,两天后,武汉那边传来了一个消息,张德给龙昊请来了几个“农官”。
  因为是“农官”,老张就没通过长孙无忌,而是写了一封信给李承乾,暖男太子在长安正在研究豆麦套种的四种提高产量方法,陡然接到张大郎的信,顿时大喜,东宫麾下,立刻又多了几个芝麻官。
  东宫对此的解释,就是“雅砻江铜市草创,当屯田经营”。
  很合理,很科学,很有那个符合逻辑的味道。
  “农官”也都是老张的学生,跟龙昊也算是同学,只是不在一个系统里。虽说只是“农官”,但要说砍人,这帮“农官”也不含糊。因为他们的父辈兄弟,多是河北刀客出身,家庭主要以守边戍堡士卒为代表,典型的就是独臂刀客林轻侠,他的同族弟佬,就在武汉求学。
  张德为江汉观察使时,在鄂州杀人的主要快刀手,就是这帮河北老弟。
  獠寨太平之后,金盆洗手的老弟们,就职业“务农”。
  于是这帮“农官”的事业,其实就两件事情,砍人的时候负责“屠农”;不砍人的时候负责“务农”。
  总归和“农”也是分不开的。
  隔了小一个月,这帮“农官”才抵达了“雅砻江铜市”,来了之后,先是补种了一波“陵稻”,也幸亏滇东北地区气候适宜,否则的别的地方,补种“陵稻”就是死路一条。
  此次补种效率大大提高,因为用到了曲辕犁,这是剑南不曾有过的“高科技”。在此之前,整个剑南地区的农业效率,都极其低下,农具多是木制、石器,铜器都很罕见,部族仇杀的主要武器装备,就是弓箭,因为对金属需求低;其次就是木制、竹制长矛。
  这也是为什么龙大哥只有八十个保镖,但他是大哥的原因。
  “五郎,这是山长给你的信。”
  龙昊接过信,碾碎封印抖开信纸,便浏览起来。
  半晌,龙昊收好了信,然后看着“农官”们道:“山长的意思是,‘雅砻江铜市’可以向诸山寨、洞府招募人手种地屯田。”
  “具体呢?总不能随便招募吧,若是来了奸细,也要供养不成?”
  “主要招募各山寨、洞府中的小支,这等人在洞寨中,本就受豪帅蛮帅欺压,也只是得过且过。但要说有类奴隶,那是不能的,手下土地、丁口,还是有一些的。还有一些有类寻常州县农户,家有三五人,地有几十亩。”
  “这一万六七千亩地,其实能用的不多,一半光景就了不得了。剩下的,取水艰难,无甚用场,除非修建塘坝。不过要建水泥厂,也要等局面太平才行。”
  “是哩,眼下‘雅砻江铜市’大小豪帅、蛮帅、洞主、寨主几十上百,人多嘴杂,倘若见了便当,定要闹出事端,到时候心思全在如何厮杀上,倒是坏了黔中大事。”
  这帮学生也是开阔了眼界的,武汉方面也从来不吝啬把“见识”下方。
  黔中的铜矿开发,是武汉未来几年的重点发展方向之一,其中投资规模之大,相较鄂州兴修水利小十年,也差不了多少。而且回报是看得见的,铜矿的每一分产量,都是“利润”!
  他们这些学生愿意折腾,那也是因为能看到“晋升”的机会,别的不说,扬子县就是因为“贸易”而生造出来的县城。
  别人可以,自己凭什么不可以?
  更何况扬子县还在武汉千里之外,黔中离武汉的直线距离可没多少。
  “就怕那些寨子不放人,土族虽不知教化,却非愚昧无知,总会防着一手。”
  龙昊担心的,就是这个。
  只是没曾想,龙大哥变“谨慎”了,新来的“农官”们却是霸气:“这又有何惧?倘若有寨主洞主搪塞,正好勾一个‘意图败坏朝廷军政’罪名,我等先行打杀了他们,再把功劳扔给唐军,正好皆大欢喜。那些自持勇力的土人,合该杀个干净。”
  “……”
  我这大哥位子让给你们好不好?
  龙五郎一时无语,但也不得不承认,“农官”的想法是很正确很合理的。
  背靠朝廷,还有什么不好说的?就算有土人想要告御状,人都死了,还不是随便自己怎么说?
第十六章
“老爷爷”
  同样都是在剑南做事,但在其它羁縻州厮混的朝廷官僚,总觉得“雅砻江铜市”是开了挂的,凭什么自己“招抚”土族就被“敲诈勒索”,人龙五郎去“招抚”就“纳头便拜”?
  凭什么自己修桥铺路就“财物拮据”,人龙五郎修桥连铁索都用上了,别说铁索,连热气球都用上了,别说热气球,连水泥钢筋都用上了?
  凭什么自己去问土族各寨“化缘”弄点劳力全靠唐军威武霸气不解释,人龙五郎自己都没动手,一帮种地的就先把人给抢了?
  只可惜这年头没有互联网,更没有网络小说,所以这帮朝廷俊杰,大概是不知道“随身带个老爷爷”的好处了。
  对龙五郎而言,自己能解决问题最好,解决不了,信号机召唤“老爷爷”,该有的都会有的。
  “哈,除了不知死活的傻子,居然都愿意把族中不得志之辈扔出来换好处?”
  正如“农官”们说的那样,各部豪帅一听说“雅砻江铜市丞”要招募人手种地,用来维持铜市的“生存”,于是纷纷打听政策、福利、补贴……
  随后“雅砻江铜市”就把待遇福利说了说,说只要来一个人,就能混半匹绢的“介绍费”,根据“贡献度”,每年中国物资交易配额,可酌情变化。
  事情对豪帅们而言,就简单了,无非就两个字:走你!
  “这些部族中被排挤的,祖上也多是头人。如今不过是有类乡野农户,薄有资产,只是这点资产,还是会为如今头人、长老觊觎,这光景,正好是咱们给了豪帅、蛮帅借口,拿来巧取豪夺。”
  “‘一石数鸟’的谋略,蛮帅、酋长未必不懂,不过到底是远离文明之辈,‘见小利而亡义’,实属正常。”
  “各部洞寨中被排挤的小支、农户等,如今为洞寨贵人盘剥,必然心生怨忿。兴许那些‘有识之士’,会知晓此乃我等算计,但这是阳谋,中国强大,彼辈孱弱,长此以往也会识时务。”
  一群“农官”分析的头头是道,倒也不是纯粹嘴炮,他们当年在鄂州地面,也是如此跟着老前辈混的经验值。
  现在来剑南南部,也不过是“如法炮制”而已,更何况,论起制度规模,“西南夷”是远远比不上獠人、羌人、武陵蛮等和中原勾连的群体。
  其中像羌人,汉朝时,就几度建立“体制”,可惜中国历练的政策,就是你可以“野蛮”,但不能“文明”,谁建制就是弄死谁。
  这个判断是正确的,但操作起来,很多时候中国内部的斗争更加残酷,解体之后,自然会有从中国身上汲取养分的“蛮夷”,典型就是鲜卑和突厥。
  “这几日先行统计人口,争取月底之前,编组分队,然后划分包干区。”
  “还缺通晓‘蕃语’之辈,这些人还是要教授中国之语。我们能听懂泸州‘蕃语’,也能说江北夷语,但石门镇往南,却是听不明白了。武汉有专门钻研‘蛮地’的,山长旧年为沔州长史时,临漳山就有这等厉害角色。曹夫子门下,有个老前辈,正要著书描述‘蛮地’,若能请他过来,当是事半功倍。”
  “不可不可,曹夫子门下那个老前辈,都已经快八十岁了,难不成让人来剑南送死?”
  “休要聒噪,传讯山长就是。”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787/1398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