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工科生(校对)第754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754/1398

  整个大唐,知道有这个机子的山货商多不胜数,可能够制造这种机器的,却只有武汉一家。
  原因很简单,因为只有武汉可以生产极为不起眼的弹簧。
  倘若真有厉害的铁匠,拿了钢料真个做了一排弹簧出来,调教又成了问题。一套工序下来,怕不是成本都够全家老小一年到头拿核桃仁当饭吃了。
  江王殿下思绪变换,他陡然发现,在武汉司空见惯的东西,甚至大唐别处习以为常的物事,它未必就是如“春华秋实”一般自然而然。
第六十六章
新来的
  在上官庭芝和李元祥行走“实习”的同时,武二娘子的“实习期”也正式结束。
  “媚娘,怎地又想参与实务了?”
  “做个埋首案牍的文书,没甚意思。”武二娘子和别的女郎不同,也穿着一身武汉男装,只是外面罩着纱袍,戴上撲头之后,卖相更是英气勃发。旁的有些年少文书,竟是还不如她挺拔自信。
  老张对她从来不约束,便依了她:“原先你在长安主持武氏家务,工商也是了然,如今纺织行大兴,你若是愿意,除了府内聘用之外,有个丝绸厂,也交由你打理。”
  “你便由得我胡闹?”
  “胡闹甚么?年少不胡闹,等到老了再胡闹不成?”
  张德笑了笑,“你又不是你阿姊那般的家中女子,英气勃发不让须眉,合该有个事业。”
  “哼。”武二娘子瞪了他一眼,“我若办砸了差事,再拿核桃砸你脑袋!”
  言罢,头也不回地转身离开,老张也只是笑了笑,回想起来当年自己跟她说要跟徐惠订婚时,她就是拿核桃砸了自己的脑袋。
  “既然答应了,就得做事啊。”
  感慨了一声,老张开始签发江汉观察使府的公文,正式把武媚娘录入在籍吏员。武汉的官和吏,区分度已经不是那么明显。用吏如狗或者用吏如虎的状况,很难让智商在线的官僚在这个大酱缸里生存。
  官僚一旦对实务失去基本认知,在武汉官场就彻底玩不转,被架空还是小事,就怕被下面的人玩死,背着黑锅不说,还要除职入罪。
  高速发展期固然能掩盖很多问题,但同样的,高速发展期中,竞争也远比一潭死水更加激烈。
  好不容易发现武汉这么一个大池子有“前途”,要是有个笨蛋占了茅坑不拉屎,那些个在武汉折腾的“吏员”,怎可能不动脑筋掀翻那个“官员”?
  毕竟,武汉诸县的一县之长,其“百里侯”的属性,已经被降低了太多。
  核心人口就在眼皮子底下,就在城外的工坊城内的市民,全盘的规划,导致郊区别说吸纳人口,没有绝户就已经是一种“福利”。
  过了几日,代表观察使府视察地区“桑蚕”情况的武媚娘,正式开始了她的调研。
  “噢?听诸君之意,北山东山,产桑甚好?”
  “回武文书,这二处的桑叶,虽说比不上扬州桑,可也不差多少。旧年组织民力修路,木兰村的人就驻扎在东山,当时顺手垒砌了二百亩坡地。原本是为了种菜,后来移植桑树,多了一些细叶桑,就种在了这里。”有个负责桑叶收集的白役躬身抱拳,说完之后,又指了指地图,“这是东山的等高线,细长测绘过的,这一片坡地,垒砌梯田倒是不难,就是路不好走。”
  “今年蜀丝的价钱,被打下来多少?”
  “下跌一成总是有的,如今黄陂丝质地不差,价钱还便宜,最要紧的,还是量大,这才能挤开蜀丝。”
  不少底层吏员,都以为这是纯粹的经济活动,却哪里知道,武汉为了干掉蜀锦蜀丝,那是连宰辅级的天王都出动了两个。
  蜀锦背后可不是什么菜鸡,而是皇家,而是皇后。蜀锦这种纯粹的现金奶牛,一般势力又哪里敢去碰。
  不过武媚娘也没打算跟吏员白役们讲这些高层博弈,武汉本地的官商集团,尤其是丝绸业的新兴巨头,其野心还不止要挤开蜀丝,还想进入西南,连把持蜀锦的冉氏地头蛇,也彻底挤掉。
  “我们本地桑林养蚕成本低,鲜茧产量高,若是增产一亩,比得上蜀地十亩二十亩都不止。”
  武媚娘盘算了一番,觉得要是新辟一万亩桑林地,蜀地要是不能增加十万亩,就只能干瞪眼。
  然而蜀地增加桑林地是那么好增加的吗?
  “武文书所言极是,和别处养蚕不同,我们武汉一亩地能养五六张蚕,蜀地桑农,连纸都不会用,何况还有消毒流程?黄陂丝能够产量大,就是因为黄陂蚕种死的少。旧年一亩地能产鲜茧三四十斤五十斤,如今都是奔着一石去的。”
  “若如此,东山北山开辟桑林就很重要。”
  “只是人手不济,眼下武汉在野壮丁已经很少,多是出脱了田亩,寻了本地差事。再一个,二山虽小,到底也是山地,道路崎岖,运输不易啊。”
  “先去二山实地看看。”
  “是。”
  路上武媚娘又重新梳理了一下状况,便问一个主持收购生丝的同行商人:“蜀地如今鲜茧能出多少干茧?”
  “回武文书,五斤鲜茧出一斤干茧,一石干茧能出熟丝二十五斤光景。这几年蜀地可能学了黄陂丝,如今大户也是用了纸,也从武汉这里请了专人消毒,不过也只是提了鲜茧产量。”
  “噢?这是为什么?”
  武媚娘直接问话,却没有顾忌商家机密不机密。能跟她同行去调研“桑蚕”,连一点点机密都不愿意说出来,那也没有重用的必要。
  显然这个商人是明白里面道理的,直接道:“蜀地缺人,生丝要去胶才能成熟丝。不管去蚕蛹还是脱胶,都要用人的手。蜀地没有恁多女工。”
  缫丝女工的技术要求有多高,武媚娘主持武氏家务这么些年,也是门清。全天下为什么只有苏丝产量最高质量最好?明明各处都有“名丝”,但最终提到丝绸,必定首推苏丝?
  原本武媚娘是不太明白的,但“实习期”一过,她已经有了个囫囵概念。苏常地理平坦不说,气候也极为适宜,田亩产稻可能口感不是最好的,然而产量却是又高又稳定,于是能够养活大量的人口。
  而又地处江海入口,水路极为便当,运力自然是冠绝天下。产量高不算什么,能把高产量迅速铺到市场,这同样是要紧的地方。
  有地理优势、气候优势、交通优势、人口优势,久而久之不断累加优势,自然是一马当先。
  武媚娘心中还是有数的,她没有琢磨跟苏丝一较高下。一如苏丝之于整个中原丝绸,她想的,便是让黄陂丝武汉丝,成为整个荆楚巴蜀的“苏丝”。
  到了二山,现场看过之后,武媚娘心中更是有了计较,于是对随行的吏员、白役、商人道:“修路缺人,雇佣成本高,那就不雇佣了。”
  “武文书的意思是……”
  “本地丝绸,可有出口东海南海的?”
  “回武文书,下走便是专门做扶桑西国出口的。”
  “那就好,我们就同扶桑之流说,从明年开始,可以提量。想要拿量大订单,先付定金,定金不要现款,拿人抵现。如此一来,修路修田的劳力就有了,还不用劳烦府内调拨人力耗费金钱。”
  众人一愣,显然没想到还有这种操作。
  换做别的地方,自然是没可能,但扶桑现在内斗的厉害,本就是上百小国组成的“联邦”,人命更加不值钱。拿“俘虏”换“丝绸”,这买卖别说扶桑人,除了中国腹心,边疆区哪里不愿意做?
  “这些劳力修路垒田之后,原本技艺生疏,一个工程下来,也能熟练。到时候转手土木行,也不能比照生番价钱,到时候土木行营造行是拿去修路还是铺桥,就与我们无关了。”
  一番话说完,同行一干人等都是呆了好一会儿,这才暗暗道:原本只以为使君诸室人也就崔娘子厉害,没曾想这新来的一个,有过之而无不及啊。
第六十七章
斗法
  按照武二娘子的筹谋,黄陂制丝局的一干官吏,都认为这个法子可行。不但可行,还能稳稳地扩张,就算干掉蜀丝不能立竿见影,但长此以往,清掉荆楚市场中的蜀丝,几乎没有任何问题。
  而且因为“以人抵货”,诸如扶桑土族或是南海土邦的公族酋长之流,更愿意发动战争获得“人口”,而不是自己筹措资金来获得丝绸。
  和中国不同,这些番邦发动战争的成本极低。原本还要担心喂饱麾下士兵,但有了“丝绸”,不但可以满足贵族本身的“奢侈欲”,同样也能以“硬通货”的方式,成为大宗粮食购入的一般等价物。
  整个过程中,黄陂制丝局只需要和不同部门打配合就是。
  当“货款”到手,土木营造方面可以进行基本的土地平整或者山道改造。经过一系列的淘汰之后,生老病死或是过劳死,剩下的奴工,就可以作为土建部门拓展业务的加强,去延伸到其它地区接业务。
  而黄陂制丝局针对“买家”,不但可以提供“战争资金”的担保,吃完原告吃被告的风险,基本不存在。
  可以这么说,武媚娘这种“空手套白狼”的效率,是非常高的,而且也不用担心“买家”不上套,毕竟获利是实实在在的。
  “这倒是暗合杜正伦之意啊。”
  看完武媚娘的计划书,张德有点意外,但更多的是满意,能够“统筹”来看问题,还能“知己知彼”,这很不容易。
  不少武汉官僚,要么自信过了头,要么严重不自信。关键还是面对的势力有错位,产生了不必要的想法。
  自信过头的,往往都是跟荆楚本地比,岳州襄州灃州走一遭,便觉得天老大我老二,我大武汉牛逼;严重不自信的,则是传统“官本位”比大小想法作祟,遇京官平白矮了一头,遇勋贵底气不足。
  但武媚娘想法简单,蛮夷求我畏我,那就震慑以“威”,不需摆出亲近模样,照样通吃。
  至于对付国内同行,效仿当今皇帝就是,继续力量,一朝翻本。
  眼下积攒本钱,谁能知道黄陂丝目的是要掀翻蜀丝市场?
  “其实不仅丝绸,今年新出的麻布,也是要紧的物事。杜正伦在南海,其实也准备用你这一套,不过比你更狠一些,毕竟,他也不需要琢磨甚么冉氏,平灭土邦而已。”
  “杜秀才这是真要开拓南海?”
  “也不是一时兴起,而是深谋远虑。他要再起复,少不得这一铺要做得漂亮。如今在南海,针对土族部落,乃是‘拉拢次强,打击最强,周而复始,不得停歇’。”
  “拉拢次强?打击最强?”
  “杜正伦摘选那些有些底蕴,却不是做大的部族扶持,挑动这些部族,去围攻最强的部族。这就是拉拢次强,打击最强。”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754/1398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