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工科生(校对)第741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741/1398

  京官是不差,可京城僧多粥少狼多肉少,有几成把握能让自己升职加薪成为三公,然后荣归故里?武汉是差了些,可混资历一样不少,不管是增加丁口还是缴税多少,这都是有据可查有账可查的。
  经得起考验,那就有动力去投入。
  这也是玩到最后,饶是中央,也得捏着鼻子,从武汉这里“高薪”挖人。诸如“稼穑令”,就是这样的结果。
  至于皇帝要玩大建,他总不能自己建个土木工程学院吧。就算皇帝肯,手底下用人,是用一群阴阳人死太监还是用孔颖达为首的诸学士?连拍马屁拍到令人恶心的许敬宗,也对土木工程狗不屑一顾,更别说旁人。
  于是乎,水泥要的,但要鄙视;板轨要的,但要鄙视;计吏要的,但要鄙视……
  “地上魔都”名声糟糕,却还是能吸引不少寒门庶民“有识之士”来投奔,绝非只是武汉的金票大大的。
  论金票,皇帝老子的金票还少了不成?
  整个皇族,也就是吴王李恪这个玩显微镜看小蝌蚪上瘾的,才能凭借亲王尊贵之身,跑去弄个博物书院。
  就这,钱还得李董自己掏,选址还不能在北地。
  “鸭栏驿可以开个养殖场,修路可以,先修到鸭栏驿就是。这地方临江,虽说条件大不如巴陵,可水路总归要便当的多。”
  “养猪?”
  “不拘甚么,豆粕都是要作饲料的。而且鸭栏驿多出菌菇,品质不差。之前东关窑场的人,不是在鸭栏驿,发现不错的瓷土么?再建个窑场就是。”
  “岳州未必会答应吧,他们自己地盘,由得我们折腾?”
  “岳州刺史杨思礼跟我什么交情?他叔父杨师道,伯父杨恭仁,跟某都有来去。杨恭仁是上官仪半个‘恩主’,上官仪是我兄弟李奉诫的故交。上官仪中进士,还是杨恭仁举荐,杨思礼会不知道这里面的故事?再说了,之前蒲圻修路,又不是没有修到巴陵,不过是非是板轨罢了。”
  属僚们一听,没想到弯弯绕绕,依然是老板的“朋友”,感慨之余,也对这个项目上了心。
  “那……是官办?”
  “官办民办一起来。鸭栏驿山岭多,平地少,如何规划,还是要琢磨的。说来,武汉大堤想要少些休整,不还是要指着上游先做好了么?鸭栏驿修条路,也是惠而不费的事情。还能把武汉这里的养殖场迁一些出去,否则人畜离得太近,容易出疫疾。”
  其实老张打的小算盘还不小,鸭栏驿现在是不行,还颇有点三不管的意思。可实际上它地盘并不少,扩散出去五六十里,都是可以住人经营的。
  尤其是现在蒲圻县做了起来,吸收人口的能力也不差,至少像岳州昌江县的人,也愿意跋山涉水前往蒲圻而不是州城巴陵县。
  因为鄂州诸地兴修水库,以及道路工程,使得鄂州西南地区的工程指挥中心,就在蒲圻县。
  跟着大工程而兴起的养殖业、采石业、砖窑、碎石场、面粉厂、米粉厂、成衣厂甚至是捕鱼业,都养活了大量原本只能在山区受苦的人口。
  荆楚山区的土地产出实在是不高,如果仅仅是种植粮食,也就是维持生存,想要活出质量,难度太高,除非跑步进入工业化时代。
  想要摆脱这种情况,只能是从地里刨食的艰苦,变成迎前送往的“卑微”。
  至少在大部分正常状态下,各色工坊剥削的残酷,它是记录在案的,会被生活在“富裕”地区的文人骚客记载。
  但若是在老死不相往来的苦哈哈山区,乡贤对农户的剥削,大约是半点文字都不得见。
  毕竟,有碍瞻观,有辱斯文啊。
第五十一章
初具规模的市场
  盯上周边“闲置”土地,也不是一年两年的事情,在冉氏跟武汉方面谈拢蜀锦代理出口之后,张德就先拿下了黄州的一块地。也就是小白师兄所在黄陂县的沿江桑林,经过几年的运营,五种桑树总计田亩数超过二十五万亩。
  其中自然有围圩造田和修建江堤的正常结果,但也有不少黄陂县沿江地区田亩,被官征民买,最终形成荆楚地区最大的桑叶出产地。
  养蚕基数的提高,也使得山寨蜀锦大量充斥市场,其中不少出口东海南海的丝船,其实很多时候,已经不是价格高昂的蜀锦,仅仅是挂羊头卖狗肉的本地货。
  实际上不管懂行还是不懂行的,对于黄陂丝都是极为欢迎,仅仅是价格上差距,就足够让人毫不犹豫地抛弃御用货。
  也只有贵族和大商人,可以不在乎价钱的情况下,跟风皇家,拿蜀锦在外装逼或者关起门来装逼。
  同丝绸一样,黄豆也是张德所考虑的一个重要物资。它不仅仅是马场的重要饲料补充,甚至可以说是养殖业的基石。
  伴随着武汉地区市民阶层的兴起,非农人口的极大增长,这种增长率,往往需要更多的肉类摄入。而想要保证肉类蛋白的供应,不会出现物价飞涨匹绢买肉的情况,就不得不把高风险的养殖业提上日程。
  实际上这也是张德一直贯彻的事情,哪怕明知道这年头养殖业抗风险低下,也不得不这样做。
  而饲料来源,且是优质的蛋白来源,只能依靠豆粕。
  其余麸皮、稻糠、芋艿,都只能说是锦上添花,做不了根本。
  顺利成为武汉地区肉类供应基地的县城,则是蒲圻县。在修建水库的过程中,修建了一条新式官道直通蒲圻县。而蒲圻县休整隽水之后,水路同样能够顺流直下。抵达汉阳或是江夏,都是不用多少时间,只要天气合适,长江一天运输生猪数量,可以不设上限。
  但蒲圻的情况和鸭栏驿类似,都是多山岭少平地,地理上并无优势。鸭栏驿虽说好不了多少,但直接临江,西南方向还是有零散的成片平缓土地,距离上游巴陵县,也不过时半日脚程。
  这是一个好地方。
  两年前张德就派人在这个地方以私人名义租种了一些零散田地,一万亩上下,都是种了黄豆。平均亩产也就是一百斤出头,虽然不多,但也足够应付当下的需求量。
  今年的最新勘察,递给张德的报告中,表明鸭栏驿实际可以平整开发的耕地,最少在三十万亩,而如果投入巨资,垒坝修库,那么这个数字,还能翻一番。
  垒坝修库是不可能的,这鬼地方人口几乎可以说没有。每年汛期,又时常发生眼中的涝灾,土石流更是随处可见。最重要的是,张德手头没有那么多人力调拨出来去再干一套大工程。
  鸭栏驿真要修建水库,必定和江夏南部地区一样,是个规模不小的系统工程。
  而两者人口差距何止百倍,张德自然有所侧重。
  不过,要想从岳州弄块无主之地出来,本身也没太大问题,但开发之后的一系列麻烦,就是考验人性的时候。
  老张不可能跟杨思礼的继任者们扯皮,岳州本地的坐地户眼见着二三十万亩地被武汉方面拿去种豆子,要说不眼红不心热,用马眼想都知道不可能。
  所以为了避免不必要的麻烦,张德除了要跟杨思礼沟通之外,针对鸭栏驿,还要官民并进。
  官办农场要开,不但要开,还要大张旗鼓,要跟岳州刺史府一起开。至于钱,张德也没指望岳州能出哪怕一个铜板,他要的就是土地的红白契,将来要是扯皮,打糊涂官司有中央大员下场,也不怕闹大。
  民间养殖户同样也要进场,三十万亩的大豆地,没点实力也别想跟着吃。老张首先考虑的就是江夏王,李道宗并不介意“自污”,既能威慑隔壁岳州佬,也能给皇帝老哥一个交代。
  除了李道宗,新晋江南西道总督房乔的儿子房俊,也会下场亮个相。他对老张来说毫无威胁可言,但对岳州、灃州、郎州等州县,那就是大大的不同。
  毕竟,按照朝廷新制新令,名义上来说,房乔这个天王,是他们的顶头上司。房乔又是做惯了黜置大使的,别说江南,河北河东关内,哪个地方他没镇压过?区区“荆蛮”之地,还敢造次?
  双管齐下,老张不敢说岳州坐地户们就真个服帖,但要让岳州官场被他予取予求,简直是不费吹灰之力。
  而这年头,搞定了官场,那就是什么都搞定了。
  以前朝廷怕坐地户,现在朝廷就巴不得有愿意跳出来闹事的坐地户。上行下效,皇帝老子弄五姓七望,还不让我弄几个本地乡贤啊。
  上哪儿都是道理啊。
  拟定了章程,老张立刻派人开始和岳州刺史府沟通,谈了几轮之后,事情就直接上了正轨。
  首先是丈量土地,清查鸭栏驿丁口数量及在籍情况;其次就是双方交由江南西道上表中央,新增“临湘庄”,设稼穑令一人,丞一人;最后岳州出人,武汉出钱,休整江堤规划屋舍。
  整个事情推动极快,长孙无忌一把老骨头跑了两回中央,房玄龄也没闲着,临时前往岳州视察当地工作,敢放屁的一个都没有。
  其实三十万亩地,还是要平整之后才能有的三十万亩地,对不少世家豪门来说,这根本不算什么。
  但只有知道张德打算的人,才知道这里面利润极其丰厚。
  眼下武汉猪肉价钱是以一斤十文为基准,一头猪出肉五十斤到一百斤不等,等于最少毛利半贯。观察使府去年的统计,武汉本地光猪肉就吃掉一百二十几万贯。
  这种数据,外人是绝对不会知道的,哪怕是观察使府,除了度支科极少数人,也就只有张德的幕僚团队,连下面的县令,都是一概不知的。
  可以这么说,哪怕房玄龄圣如佛,他把本地数据扔给他瞄一眼,也保管他邪如魔。更何况本身就已经“恶贯满盈”的长孙无忌、李道宗之流,他们只是看到市场的零星一角,就已经浑身燥热,恨不得把老张一脚踢开,然后好胡吃海喝。
  若非离开老张不得,老阴货和李道宗,绝对会这样干,这一点,老张对他们是相当的有信心。
  而武汉的特殊性,使得它成为一个劳动力黑洞,在目前的发展趋势下,不管多少劳力,投入其中,都会被迅速消化。
  这些劳力一旦被消化,在他成为武汉地区的一枚螺丝钉开始,同样也成了市场的一份子,这同样又和意志无关,也不因意志而转移。
第五十二章
人在江湖
  “府君,京城又来了人,同上回来的一起,都在汉阳的会馆住下了。见还是不见?如何回复?”
  大约真是被逼急了,李泰并没有调动内府和外朝资金的能力,然而又因为主持弘文阁,“留守”帝都,事情爆发出来,“黑锅”是必须要背的。
  哪怕跟他实际上半毛钱都没有,并且朝野都清楚李泰根本不管这个事情,也管不了。但大多数的思维惯性还是和武德朝一样,你都“留守”了,家里那点鸡毛蒜皮还摆不平,你还能干啥?
  西北麻农闹“饷”,这和兵变民变是有本质区别的。
  还好,李泰没有说给西北出事情的诸州县,发一条“何不做安安饿殍”的帖子,智商总算还在线。
  其实他本可以去长安求救,因为理论上来说,东宫还是有灵活机动的现金,数目还不小。除了太子糖之外,八牛犁、曲辕犁、风力磨坊……这些都是长久买卖,一时半会儿可能攒不下多少,但三五年下来,也是一笔巨款。
  然而李泰要是去求暖男太子,大约他底下那帮养着的“废物”,得散去一半。
  “见个甚么?回个甚么?谁手头还没有公事不成?忙成这样,难道还要我抽空出来拍马屁?”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741/1398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