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工科生(校对)第695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695/1398

  “倒是让不少人意动,尤其是那些子孙多的。‘大推恩令’之下,做老子的,也不想把家底分散。所以,就有个别有想法的,便让小儿子们自己决定,倘使放弃一部分继承,便可拿一部分资助,由着去海外闯荡。”
  “倒是不错的想法。”
  “这‘圈地令’乃是尚书左仆射牵头,帮着鼓吹的,是许敬宗这条恶狗。倒是让不少人大为吃惊。”
  张德笑了笑:“许敬宗收了我的钱,总得帮忙吧。不然,往后谁还给他送钱?做贪官污吏,就有一个好,收钱办事。当然了,前提是不妨碍他们做官,不妨碍他们给主子献媚。”
  “那……观察,咱们在武汉地头,可要吹风?”
  “要的。此事我交代给了张利,正月里就会操办起来。到时候,不管是出海还是出关,武汉出钱出力未必,但摇旗呐喊,总归是要的。”
  老张琢磨着,自己虽然不开个冒险者公会啥的,但玩游戏给个攻略给个指南,还是可以的嘛。
  再说了,开荒要是还得别人带,那多没意思。
  开荒,当然是要自己一个人去送死啦。
  “不过听说内廷也有动作,康大监那里,仿佛新设一宫监,那宫苑倒是不在皇城内,而是在洛阳城东。眼下还没有定名,不过,好些厉害的小黄门,都调往那里。还有教授博士各等,在那里出入。”
  “难道阉人也要办学校?”
  “皇帝家奴,置办个学堂,也没甚么吧。”
  “不,问题大了。”老张连忙摆摆手,“你须知晓,我们这个皇帝是真的雄才大略,外朝那些名臣佞臣,想要糊弄他,难度极高。不拘文武,皇帝天策上将、尚书令,甚么没做过?打过天下也治过天下。世家倒台,我看最多就是一二十年的工夫。”
  “皇帝确实不怕世家反扑啊。”
  “这是自然,眼下钱粮人口,五姓七望翻十倍,又怎样?还不如半年税赋。今年税赋统算,破亿是有很大希望的。之前我上的奏疏,能这般顺畅,你当真是我的面子?那也是挠了皇帝的心头好。”
  老张背着手来回踱步,想了想,“这皇帝家奴要是读了书,那还要外朝的读书人作甚?我看这三高官官,早晚都要裁撤。就看是契机如何了。”
  “那以观察之间,皇帝会在何时裁撤三省?”
  “要么封禅泰山,要么御驾亲征。”
  “又要打仗?东南西北,不都打过了吗?”
  “可以御驾吓人啊。”
  听到这话,幕僚猛地一愣,显然是没想到还能这么玩。然而这个玩法也不是什么新点子,始皇帝周天子都玩过,效果斐然。
  当然了,始皇帝有点玩脱的意思,但那是命运的作弄,鬼知道自己什么时候就嗝屁?大病小灾的,谁能说的准?
  老张之所以撸铁健身,也是为了增加抵抗力,不纯粹是为了应付一窝的公主……
  身体是游戏的本钱嘛。
  “观察觉得皇帝会选择何处?”
  “漠南、辽东。”张德想也不想就道,“奚人、契丹、高句丽余孽,不服王化的太多,又没甚么力量。别说时常厮杀的边军,就是干黑活的羽林军,有五个团的兵力,谁堪一击?”
  羽林军的装备,已经拉开最少两个代差。草原民族的箭矢,基本无法破防。而短兵相接的话,一个照面,就可以去酆都大帝那里求情,求个唐朝绿卡,转世好做个唐人划水。
  至于传说中的骑兵如风,一人双马是出勤标配的羽林军表示你先跑,跑得掉老子自杀。
  李董的经营理念就是用最小的成本换取最大的利润,卖女儿是这样操作的,卖大舅哥也是这样操作的,卖儿子卖老子还是这样操作的。至于从某条土狗那里黑金黑装备,和开毛会坑博陵崔氏范阳卢氏比起来,其实某条土狗还是算幸运的。
  比上不足,可比下有余啊。
  至少某条土狗,到现在损失的也只是开元通宝,并没有影响小霸王学习机的发明制造大业。
  土狗的道路是曲折的,前途却依然还算光明。
  至于博陵崔氏,目前来说道路已经不是曲折,而是被李董派人用八牛犁犁了一遍。
  李董要是搞“御驾亲征”,搞不好就是武装游行,而和隋炀帝的武装游行不同,李董在此之前,已经把东北的地区小霸操翻在地。剩下的仨瓜俩枣,也是随时可以入手的。
  “御驾亲征”的时候,要不要太子监国?
  显然是不要的,因为太子现在监国是不可能监国的,这辈子都不可能……
  长安旧都里的老哥个个都是人才,还有祖父老董事长,说话又好听,超喜欢长安城的。
  没有太子监国,三高官官又都被喂了翔,马周这个土鳖又成了忠君爱国的典范,大概是要带在身边的。至于魏王李泰,这可以是一个机会,但显然没有这样的土壤,最多就是被李董委任为“全国文联理事长”之类的米虫头子。
  那么不难看出,皇帝肯定是要把公司管理层团队带在身边,保守估计六部要出点人力。
  至于会不会直接夺权三省,这可能两说,但皇帝直接和六部勾通,这显然是有很大几率的。
  要知道,侯君集是二次任用吏部尚书,之前是被李董拖过去关过小黑屋,做了不可名状惩罚的。
  侯君集这个豳州大混混,属于抖M体质,对他好,他会怀疑会嘀咕,会认为你还能对我更好,却没有这么做,是不是看不起我?然而对他坏,他反而来了精神,怼得过,那自然是“坐上来自己动”,怼不过,那自然帮人解开腰带,自动跪在对方胯下……
  好听点叫大丈夫能屈能伸,不好听点,就是个M,就缺顶级猛男把他操到哭。
  在这么一个行市下,侯君集作为六部之首,只要跟李董里应外合,外朝一半以上的官儿就是三孙子。
  “就看正旦大朝会,会讲点什么了啊。”
  老张有些感慨地说着。
第八十四章
挑战来临
  “圈地令”其实也是一条退路,当然前提肯定首先是收益,之所以说是退路,是指对底层百姓而言。
  帝国的核心地区如果盘剥太过厉害,“抛荒”只能解决一时,但一路“逃窜”,还是能搏一条生路出来。
  按照老张的估计,在他八十岁左右的时候,姑且先架设能活到那个岁数,唐朝的人口将会达到七千万左右。如果又有特别的鼓励生产措施,冲击七千五百万人甚至八千万人口,也不是不可能的事情。
  而哪怕按照八千万人口来计算,整个唐朝地区的可耕作田地数量,在五十年之后,同样是得到极大发展的。
  以大河工坊为例,在张德、李思摩、弘农杨氏、渭南杜氏等介入之前,河套就是鸡肋之地。
  然而十年过去了,科学的规划、合理的开发,以及配套的产业,使得以大河工坊为核心,农牧业得到极大发展。水利设施的大量规划开拓,增加田亩三百万以上。苜蓿和碱蒿子的种植分布面积,保底在一千两百万亩。
  而青料塔等青料设施的投入,加上水力、风力的利用,八牛犁、曲辕犁的投入,牧区分包及牲畜圈养。整个西河套及大河工坊附近的上下河套地区,提前在贞观年间被称作“塞上江南”。
  至于毛纺、棉纺、麻纺、制革等行业对草原人口的吸收和调控,这是自然而然的结果,而不是一开始的目的。
  此时的事业固然是“辉煌”的,但作为一条工科狗,老张不得不预防“爆炸”带来的破坏。而“圈地令”,就是当“爆炸”产生之后,人们冲破底线之前的退路。
  或许会诞生海上东进运动,或许会诞生丝绸之路上的西进运动,但不管怎么说,想要顺顺当当地玩上小霸王学习机,这些都要考虑到。
  “朕看这海疆舆图,不胜广大嘛。”
  “陛下明鉴,海洋广大无比,至今尚未探得东海边际。扶桑东北又东三千里,至流鬼国,依然能见陆地海洋。抵岸前行,又有矮人部族,丁口三万,胜兵二千。至此地时,若时令为夏,太阳星悬挂天空数月,不见西沉……”
  “噢?白熊,朕记得就是这地方捕获的吧。”
  “除了此地,北海又北一千里,亦能捕获白熊。至此地若为夏时,太阳星同流鬼国、矮人部。故王太史断定,地若鸡子,乃浑圆星辰,同金木水火土五星一般。”
  “地若鸡子之说,朕早有耳闻,更听说,鸡子广大,万物居于其上,乃引力之功。想来这引力,定是厉害的。”
  “陛下明断,正是如此,若是能算出引力常数,与营造土木,大有便利。”
  “都说学究天人,朕看这世上,哪有甚么学究天人。只说数论、算术,当年朕为尚书令,亦是能算之辈。到如今,拿来给朕看区区一张纸,便如天书,都不知道写的是甚么。”
  言罢,李董倒是感慨,“可朕也要承认,以数为学,当真是大有裨益。宾王,朕欲开辟数学学宫,你觉得如何?”
  “如今数学博士也是有的,王太史门人数百上千,择其优者为教授,当能事半功倍。”
  “原本朕以为,此生想要清查丁口是无望,没曾想,五姓七望,简直不堪一击。清查丁口,看来也是有望的。”
  世家大族在中央政府越发强悍的情况下,彻底变成了纸老虎。李董在扩大科举规模的同时,更是打算在自己的眼皮子底下,针对教育行业,砸钱砸人,其中就包括数学人才。
  数学学宫这个念头,在王孝通搞定历法之前,就已经萌发。而且李董野心极大,区区一个数学学宫,根本满足不了他。
  作为帝国的皇帝,天然地对人口变化和土地增加有着敏感的嗅觉。同时,作为独一无二之辈,他只需要从“优秀者”那里抄袭答案即可,不需要自己去两眼一抹黑地寻找未必正确的答案。
  更何况,帝国的统治精英中,任何类型的顶级官僚都能找到。
  汇总出来的答案,使得李董更加侧重如何提高人口和土地数量的领域。比如教育、卫生、养殖业、手工业……这些都是皇帝陛下十分看重的产业。
  他并不畏惧挑战,“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那一套,对于困顿或者愚蠢的皇帝来说,会觉得食之津津有味。但对于李董而言,“千古一帝”必须“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他是要超越始皇帝的帝王!
  知识是可以变现是可以变成能力的,与其把这种能力放在几十几百个世家身上,倒不如下放更多。
  至少,到了那个时候,受到挑战的,不仅仅是大唐皇帝;至少,获得知识技能的底层,能够给他这个皇帝,带来更多的收益,更多的身前身后名。
  这是世家大族不能够做到,也不愿意做的事情。
  至于某条忽隐忽现在草丛中的江南土狗,李皇帝虽然不想无视他,但毫无疑问,“地上魔都”的名头,不是他李皇帝取的……
  很微妙的,某条土狗和他这个皇帝,暂时是一个槽里吃饭的牲口。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695/1398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