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工科生(校对)第563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563/1398

  “滚!我说滚——”
  长孙涣默默地收拾了一下被砸烂的青瓷碗,然后轻轻地关上房门,退了出去。门外,几个兄弟都是眼巴巴地看着他,长孙涣叹了口气,一言不发地摇摇头。
  “要是大兄在家,就好了。”
  兄弟们一想起长孙冲,顿时觉得心安了不少。至少,因为长孙冲,怎么看长孙家都是稳如泰山的。
  长孙无忌那肯定是憋屈肯定愤怒的,自己一个不小心,短短几个月,那跑去东都的闺女,就掀起恁大的风浪。
  要是就在东都浪一下,也不算什么,毕竟多的是江湖同道人生航行不靠帆。可万万没想到的是,那孽女居然还“反攻倒算”“变本加厉”,还“杀回”长安来了。
  现在好了,平康坊中“侠女”多,长孙二娘不藏拙……有啥招式,有啥本领,女侠你亮出来,给大爷开开眼。
  长安城的风气很不好说的,爱追潮,爱追星,爱新鲜。于是平康坊最近的演出,都鲜有玩什么婉约、娇弱的,一个个穿着暴露,拎着一把三尺剑,玩甚么“谁说女子不如男”。
  有人抨击,反驳的就一句话:中书令之女珠玉在前,你逼逼啥?
  好好好,你牛逼,你有理。
  差不多就是这么个意思。
  于是,中书令就被勒令闭门思过一个月。
  再简单点,那就是在家过年。
  别家重臣还有皇亲国戚陪皇帝在皇宫里过年,什么时候老子长孙无忌在家里过年的?那不成二流家世了吗?
  为了安慰长孙无忌,回京城述职没几天的前长安城首富,安北都护府大都护尉迟恭跟儿子尉迟环语重心长地说道:“那老货今年不得入宫,俺便是可怜他,你去给他送些吃喝的,多加几个菜,厨房不是卤了猪头么?给他送一只去。”
  尉迟大都护,他体贴。
第九十一章
年关将至
  贞观十三年年终,沔州一地统计下山入籍的獠人,数量超过了三万。虽然外朝还在争论裁撤封建一事,但安陆大都督府大都督吴王李恪,还是将这条喜讯给报了上去。
  尽管哪怕在汉朝时,中央政府也已经明白对付蛮夷的方法,剿抚并举。其中如何去剿难度不高,总结起来就是越王勾践那一套,执行起来就是历代秦王那手法。但如何去抚,着实考究。
  往往内部一场政治斗争,其外在表现之一,就是如何对付蛮夷。
  乃至脑残政策诞生的“八王之乱”,开启后来一系列的脑残仇杀,都是政治的延续罢了。
  其中粉墨登场的角色,正是那些名流,那些世家,那些贵种。
  为何武侯被历代推崇备至?正是因为难得、难做、难能。
  “竟未引发汉獠不满?这其中,必有缘由。”
  今年的雪下的很大,太极宫外,都是厚厚的一层。朱雀大街上车马难行,坊内若非有煤炉煤饼,只怕是柴火对付不了几天。一颗钓鱼台工坊的煤球,抵个四斤干柴还是没有任何问题的。
  原本一个冬天,不洗澡的话,柴火少说也要九百斤一千斤。那些在京中做个小官小吏的,本就宅院小,再堆柴火,那自然是不敢堆上多少。可是少了柴火,往年冻死不知道多少。
  眼下有了煤球煤炉,再是如何困窘,这笔开销不但小,还省了许多事情。
  皇宫用的都是怀远无烟煤,也有用锯末炼的木炭,加了香料,哪怕是寒冬腊月,宫内也是不会冷飕飕,反倒是温暖如春。
  “汉獠仇杀,也多在剑南、黔中。汉羌仇杀,也多在青海。如今慕容诺曷钵为校尉,也不曾有招拢吐谷浑故部的意思,总算是安定了一些。沔州能安定獠人,若得其成法,可定蜀西及南蛮旧地。如六诏之流,本就偏远穷困,若有便利之处,陛下再开疆五百里也不过是举手之劳。”
  马周恭恭敬敬地回复着,陪坐的还有太子李承乾。往年这个暖男一到这种君臣会议,都是如坐针毡,如今却是脱胎换骨一般。任你皇帝如何霸气名臣如何睿智,与他何干?
  李世民素来不喜李承乾,又因“春耕”旧事,更是互相添堵不少。加上太子东巡迟迟不召回,更是引发了一场文官们的口水仗。这也是正是今年文官分裂的根本所在,只是皇帝心知肚明却有意推波助澜罢了。
  “李恪做的不错。”
  良久,李世民突然冒出来这么一句,与会重臣都是一愣,不过这也无伤大雅。反正呈报如何不作数,落实到最后的考绩评定,都是尚书省和吏部的事情。
  “陛下。”
  江夏王李道宗突然冒了出来,这两年朝中风气不对头,李道宗也是日子过的小心。不比李靖之流,作为宗室,李道宗算是为数不多能拿得出手的。李唐皇室的脸面之一,不过当下李道宗却得谋些能传给子孙的“物业”,也顾不上那些脸面和考量。
  “鄂州多有效仿沔州章程,成效也是斐然。以臣所见,獠人虽是好斗难驯,却也性情简单。沔州章程,若要总结,不过是‘以利诱之’。獠寨多在山间,田亩贫瘠不说,偶遇天灾,一场土石流,堪比王师一团之威。”
  李道宗说着,又接着道,“汉水入江交汇之处,沔州多修港口码头,停船栈桥,绵延出去一二十里。夏粮入京,粮船少则两千多则五千,故而脚力人手,需求极大。又因汉阳临江故,沔州二县沿河沿江,多有工坊厂寨。百工制艺者,有六七千人之巨。二县于工匠劳力需求极大,故而农户、獠人为谋利,皆愿入城为工。”
  “那岂不是农事荒废?!”
  有重臣问道。
  “沔州何曾缺粮?夏粮秋粮更是颗粒不少,账目一贯清楚,不曾掩埋。”
  “这是何故?”
  “有类沧州故事,任你百亩千亩万亩,自有包销专农经营。有八牛犁在,原先须百农,如今也不过是一二人,至多五六人罢了。若诸君去往沧州,便是知晓,连绵田地之间,人家极少。庄户多是临河修坝修堤,结为村寨,侵占农田极少。”
  说到这里,李道宗还是诚恳道,“臣忝为鄂州刺史,观摩沔州一二年,今奏请陛下,明年鄂州可效仿沔州,当能改獠为汉,稳定武陵蛮故地。若能持之以恒,三十年后,围圩造田、修坝固水,可再得两个长沙。”
  开发南方是必须的,汉时荆襄地区,算得上开发后丰产的,以长沙尤为突出。这是一个在洞庭湖以南的地区,远离中央不说,周边地区密布“南蛮”,更有“山越”遗族,可以说是唯一的亮点。
  但按照李道宗的描述,三十年后,将会是多点开花的局面。而且就算不看三十年后,就以现在河北辽东论,环渤海的航运,不但节省了人力物力。每年入冬后对边境民族的防御和反攻,临时征发民夫,就有大量的民间力量储备。
  这些力量,多是在这些河北辽东新生的州县港口码头中。一个河口码头,就能支持一个团以上的物资运输和兵力,而一次作战,除了军功之外,以往难以运回的战利品物资,不再是就地销毁或者焚烧的玩意儿,而是可以迅速转化为兵部账面收益的财产。
  “君为国忧思,不过事涉民政,还需慎重。年后再议。”
  “是,陛下。”
  李道宗并没打算今天就让皇帝点头,此事他先牵头出来,不过是抛砖引玉。他一个宗室,想那么多反而会引起皇帝的反感乃至猜忌。再一个,他那个李道兴兄弟还在南海吹台风,兄友弟恭全家受挫的戏码都上过了,合该要给点甜头,自己混甜头不算本事,得学沔州的那位堂官才是。
  鄂州是个好地方,尤其是永兴煤矿已然正式开采,盯着永兴煤矿的人还少么?现在在家里焦头烂额摔碗发脾气的长孙无忌,原本可正是打算自己在年会时候提一茬。
  若非中书令自己弄了个孽女出来,还轮得到他李道宗一个宗室跳出来牵头送人情?
  李皇帝把这件事情推到年后,这是很正常的事情,既然并不是军国大事,拖到年后也不影响什么。
  但是这期间,京城只要还或者的勋贵,都会来找李道宗拜个年。
  鄂州獠人如何治理?三十年后还朝廷两个长沙?这特么都是狗屁,能不能弄个传世物业出来,才是真正要紧的。
  只是人在江湖飘,哪怕是砍人,也得弄个高大上的名头。
  “为君分忧”“心系百姓”,总归是更好听不是?
  待君臣会议结束,一群大臣裹着遮风大氅,都悄悄地跟上了江夏王的步伐,还没出宫墙,就有人急不可耐地亲自跑去喊了一声:“郡王今夜可有安排?某听闻郡王喜好葡萄酿,恰好新得一瓶康居珍藏……”
第九十二章
令公行
  朱雀街的积雪和往年一样厚实,但是和往年不同的是,如今的长安城,有专门的一百零八坊“环卫部门”,隶属执金吾衙门,环卫工人因为时常在衙门的斜对过魏征府受熏陶,于是相当的一丝不苟……
  贞观十四年的长安城环卫工人,带了一点点“城管”的属性。
  “这些雪松竟然活了。”
  二十四岁的李承乾在马车中,抱着一只暖炉,隔着车窗玻璃,看着朱雀街两边种植的绿化树,有些讶异。
  这些“歪门邪道”兴起,也不过二三年,除了雪松,也种华山松、油松、青杨、银杏,但尤以雪松为最,主要是皇帝喜欢。城外多是种水杉,因为树干长大,用来打制家具是次了些,可用来做水车、龙骨、器物耗件、车马配件,那是绰绰有余。
  “可有甚么话,需要老夫帮你带的?”
  长孙无忌靠着车厢,眉头也不挑一下,看到两边街道上民户有条不紊地生炉子点火,也不甚感兴趣。
  “问个好就是,与大郎相交,单凭心思即可。”
  李承乾坦然了许多,也不再去思量皇帝老子到底是不是要废了他。这几年下来,他不敢也不曾对外人说过,其实他对“皇室”的心思淡了许多,更别提“皇位”。只是,马宾王告诉他“身不由己”,这才任由东宫两班推着走,至于能走到什么程度,他其实已经早已不在意。
  他本该在意的,可万万没想到,见惯一件件事物在天地间产生极大的变化,这便一发不可收拾。
  “要是能做一回江南道黜置大使就好了。”
  这话,他没有说出口,尤其是在这个舅舅面前。
  于李承乾这个暖男而言,八牛犁曲辕犁的极大成功,颇有一种“朝闻道夕死可矣”的大彻大悟,这是他皇帝老子称赞他如何“老成持重”“谋国之言”都不能获得的喜悦。
  相较于“得位”,他更希望“得道”。
  看着太子外甥心不在焉的样子,长孙无忌并没有生气,反而难得地开口道:“京中若有疑虑,诸事可问马周,如若不决……且去魏征府邸拜访就是。”
  “嗯?”
  李承乾一愣,但马车已经离开了城门。
  这一次外出公干,长孙无忌难得地没有老板送行,不过他眼下日子不算好过,这一次的“公干”,也有“惩戒”的意思在。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563/1398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