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工科生(校对)第513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513/1398

  你那学生名啥?
  大家都是贞观四年生的,凭啥李善吃老子喝老子玩老子,却不愿意做老子学生?而狄仁杰这种……这种……却拜了李奉诫为师?
  老子不服!
  这特么不科学!
  贞观十一年的老张,还在纠结着找个天子做学生,然而现实是这样的残酷,自诩“半只脚踩上棺木”的曹老爷子还能浪;秉承“为天地立心”的李奉诫随便搞搞就搞了个狄仁杰做学生,这……这特么上哪儿说理去?
  老张没办法说理,伊予国的守护越智氏同样觉得冤。隔壁筑紫岛上有妖魔鬼怪,这是国内人尽皆知的事情。
  然而万万没想到的是,隔壁的那些妖魔鬼怪,以“剿匪”的名义,一不小心就打过界。
  虽然早就防着这一手,伊予国咬咬牙,国内算人的灵长类动物,凑个几万也是有的,再咬咬牙,把男丁全拉出来,也有三四万。
  可关键问题是,竹竿上面套着的铁枪头,他扎不穿单道真这群悍匪的胸甲。
  越智氏派使者求和,单道真同意了。然后一边布置营寨,一边谈判。
  单道真和鸿胪寺的贪官不一样,他是街头流氓,于是他一拍桌子,冲越智守护嚷嚷道:“割伊予国东北河野领,我们可以退兵。”
  “上国大人只要河野一地?”
  越智氏心说不对吧,唐人难道都是智障?那里除了荒山野岭,也就几个谷底还能种点水稻,可水稻亩产连六十斤都没有啊。
  “怎么?你想把伊予国治所让出来?”
  “补不补,上国大人既然只要河野一地,此事自无不妥。”
  然后就说这事儿咱们就揭过去了,不如开个联欢晚会吧。
  单道真看也不看他们,扔出一张地图,把位置划拉了一下,一式四份的合约就算是成了。
  合约双方是华润号和伊予国,一看账户抬头特么的不是国营企业,伊予国守护当时就纳闷了:唐朝的民营企业已经这么牛逼了?
  不过越智氏当然不会提这一茬,形势比人强,哪怕账户抬头写的是“小泽玛莉亚”,也和他没有任何关系。
  前后死了一百多个武士,加上五倍左右的农民,伊予国又恢复了和平,这让越智氏松了一口气,心说老子只要能继续做官,不给朝廷添乱,这不是很好嘛。
  并且越智守护还专门问单道真借了几张宣纸,写了一道奏章给京都的大佬,大意就是经过越智氏上下一心的努力,终于将西来海寇击退,如今海寇迅速逃窜,已至国中东北河野领。
  河野氏是越智氏的分支,因为到了河野这个地方,这才改的姓。
  给自家朝廷表了忠心之后,又专门表示,为了伊予岛的大局,河野氏已经退出河野,此地已经卖给唐国巨商,伊予国不承担维护治安的义务。
  很快,京都大佬知道了这件事情,立刻就表扬了越智氏作为伊予国守护的功劳,并且表示,像越智氏这种相忍为国的精神,是值得日本六十六国全体同仁大力学习的。
  然而万万没想到的是,整个过程,只有口头奖励,没有半点赏赐以及税收优惠啥的,至于越智氏分支河野氏的补偿,更是像没有听说过一样。
  伊予国守护当时就怒了:此处不留爷,自有留爷处;处处不留爷……
  “上国大人请看,这些都是南乡野女,虽然看着瘦小,可她们听话啊。”越智崇信是个纯粹的人,既然日本朝廷不管他,那他凭啥鸟朝廷?
  从科学的角度来看,力的作用是相互的;从哲学的角度来看,如果不是一个天生的受,那就是被虐习惯了,就成了受;从数学的角度来看,妈的老子再不扭亏为盈,今年农民都要造反啊。
  “越君所言不差,只是这一个野女就要两贯,有点贵吧?”
  单道真为什么会称呼越智崇信为“越君”呢?因为越智崇信说了,他远祖仿佛是来自中原,乃越国公族之后,越王勾践是他祖先的亲兄弟……
  当时单道真就震惊了,心说要不是老子是个街头流氓,差点就信了。
  不过流氓们的逻辑很简单,你给我面子,我当然也得给你面子。虽然之前通过“你瞅啥”“瞅你咋地”的江湖切口,发生了一些不愉快的事情。但结果上来说,还是相当愉快的。
  “上国大人有所不知,这些南乡野女,当真是乖顺无比,在伊予岛,素有‘伊予新罗婢’的美称。”
  这他娘的是美称?
  单道真又一次震惊了,不过很快他就恢复了神态,然后道:“越君,这些野女想要卖两贯,也不是不可以。你我明人不说暗话,这些野女,不过是派点兵就能从乡野抓来。这些野女,我要了,有多少要多少,但是,除了野女,我还要苦力。一个苦力,我可以给你五贯!”
  伸出五根手指,单道真在越智崇信面前晃了晃。
  算术有点差的越智崇信,这时候脑子转的飞快:五贯!那我从本岛三贯买一个,不,两贯买一个,不是立刻什么事不用做,就白赚三贯?
  于是越智崇信搓着手,一脸的谄媚,凑在单道真身旁激动地说道:“上国大人此言当真?”
  “华润东主托我给越君带个话,只要归顺华润号,银元……”单道真手指之间翻转着一枚华润银元,“那是大大的有啊。”
第二十五章
别人不知道
  洛阳城的坊市和别处略有不同,不似长安那般东西划分,反而是南北为邻。更有意思的是,糖市并不在原先的南市,而是民部、内府、九寺在这里联合新开一市。这个市场就是新南市,市监狄知逊,是第一任新南市市监,六品的“京官”。
  而且狄知逊运气极好,当年在浙水河口的剡县做官,因缘际会,给华润号行了方便,更是帮忙“东风”船队传递当地大户钱氏的行踪消息。这才助“东风”船队转战千里海波,斩“浙水无支祁”钱模人头于福州海潭山。
  正是有了这一层关系,狄知逊一飞冲天,洛阳刚刚正式升格为东都,立刻就调任洛阳待选为官。
  皇帝因为缺钱对糖业出手,妥协了一个糖市小吏出去,却又让狄知逊在各方的角力下,登上了新南市市监的位子。
  李世民问对康德和王秋道,二人都认为剡县县令狄知逊“忠君爱国”,可以重用。
  这是一个运道极好的人,洛阳城内,达官贵人皆是这般认为的。
  “新南市又有堂号新开,就是那座倭国铜山!”
  “伊予铜山挂牌开铺,除朝廷采买之外,剩余皆在新南市出售发卖!”
  “甚么?这么快?!那伊予铜山倭人就白白出让?”
  “怕是消息传的慢,倭人不知道行情。”
  骑着马一身官袍的狄知逊到了“伊予铜山”商号,盖了章之后,这家铜业商号,就算正式在新南市落户经营。
  尽管连一颗铜锭都没有看到,但洛阳大户早就急不可耐地跑去“伊予铜山”号下订单。
  只一个上午,人山人海摩肩接踵。
  狄知逊擦着官帽下的汗珠,有些不可思议地对李奉诫道:“李君对这等场面,竟是这般镇定?”
  “这算甚么场面。”
  李奉诫摇摇头,笑道,“狄公有所不知,几年前在长安时,一百零八坊市浮屠抢购‘凯旋白糖’,那才是令人震惊。上万光头在眼前晃动,当时长安令源坤罡,不得已之下,才同哥哥商议,将那铺面搬出了长安城,约莫有三四个月,才重新搬回城内。”
  “嘶……”
  做过地方主官的狄知逊自然知道这是什么程度的事情,剡县不是穷乡僻壤,但要说让剡县县内有千把人聚众,他是绝对不敢的。
  上万光头……想都不敢想。
  若无禁军维持,只怕稍稍有点心怀叵测之辈闹事,就得死数百人。
  “这次某要多谢李君帮衬,‘伊予铜山’能在新南市开铺,真是令人意想不到。”
  “狄公何必如此。”
  李奉诫依然保持着淡然,“‘伊予铜山’中朝廷收买的铜锭,也是要收税的。多余的铜料……兴许不用多久,也会如白糖一样。”
  “这……”
  这样的事情,狄知逊不敢下结论。炼铜和冶铁是两回事,私铸铜钱虽然是个罪名,但这是个不怎么抓的罪名。市面上流通的“钱”,实在是太少了。有些时候不得已,劣币大量发型,也是无奈之举。
  如果“伊予铜山”真的能够年产五十万贯,那么铸钱利润有三四个点,至少长安洛阳苏州常州石城这样的人口异常稠密区,是不会亏的,而且是大赚。
  就凭这一点,民部上下官僚,为了这个赚头,就得撺掇皇帝行险。
  为什么说是行险呢?因为“伊予铜山”是发了“债券”,这里面有大量权贵的“份子”。不管华润号嫩股能把“伊予铜山”经营下去,对他们来说,都是一块肥肉。
  旱涝保丰收的买卖如果被人一刀砍去,会不会有人想起糖市?
  狄知逊到底是做过县令的人,正如王中的就会一招“依法强拆”也能从下县混到上县,狄知逊也不是草包县委书记才能让他得到新南市市监的位子。
  只是,狄知逊并不清楚的是,他儿子的这个蒙师,其实压根无所谓朝廷是不是要那铜业开刀。
  张德跟李奉诫说过很多事情,但关于钱这件事情,他记得很清楚,开元通宝不管铸多少,都是不够的。大唐和大唐周围的属国,永远都是“钱荒”。
  李奉诫在两京之间真正攥着从未让“忠义社”别人染指触碰的,其实是华润飞票。
  一张印着五十贯的小纸片,就因为是华润号印的,他就能在华润号主要都市州县柜面支取。
  石城钢铁厂那些“高炉大工”,逢年过节从辽东跑一趟幽州,跑一趟洛阳,从来不带绢布铜钱,连金银硬货都是不带的。
  身上揣着几张纸,到了幽州,兑上五十贯,扔马车上一路打赏到洛阳,都还有富余。
  到洛阳,兑上五六百贯,直接能让“画皮馆”的都知衣服脱光了陪你睡到海枯石烂。
  这些事情,有的人明白有的人不明白,明白的会觉得华润号厉害,不明白的却觉得那破烂纸片有个甚用?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513/1398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