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工科生(校对)第1392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1392/1398

  “杀了,杀鸡儆猴……圣人之言!”
  “嗯……”
  很是满意地点点头,“是不是从哪里打听过老子的提问啊?”
  “嘿嘿……这不瞒太尉的话,在敦煌,那就是买过消息的。花了点小钱。”
  “嗯?!小钱?!”
  “哎……大钱,大钱,五个银元!”
  陇右汉子赶紧伸出一个巴掌,晃了晃,“华润号的雪花银!”
  “娘的,敦煌宫的鳖孙,回头找他们去!”
  骂骂咧咧着,大使手挥了挥,“交钱走人!”
  “是是是,太尉辛苦,太尉辛苦,有劳太尉体恤。待俺在大都护庇佑之下略有所得,一定过来孝敬太尉……”
  “滚!”
  “是是是,太尉您忙,您忙……”
  这陇右汉子居然知道“您”这个称呼,让关口大使也是一愣,要知道,这个称呼,大多流传在江淮一带。
  之前来的一帮荆襄人,也用了“您”这个称呼,而且一个个拽得二五八万,让关口大使很是不爽。
  明明都是流放犯。
  一通忙碌过后,队伍立刻清了很长的一段,跟着陇右汉子一起过关的,还有大量小门小户。想要拿到全部的通关手续,没点门路是真不行。如果没有这些手续,就只能通过天竺都护府的“雇佣”协议来通关,凭此协议,就能以天竺都护府雇工的身份,在天竺进行活动。
  这些协议都是一年期限,总之,想要走捷径,也得给天竺都护府打一年工。
  当然,天竺都护府也不会亏待这些人,不但有工钱,还能建立起在番邦野地的人际关系。
  很多单枪匹马的好汉,反而更稀罕这一年期的雇佣协议。若是能够以“义从”“民团”的身份进行治安管理,很容易刷出名声来。一年后哪怕不干,凭一年时间的经营,也足够拿捏百几十号本地人搞点产业出来。
  最少一个种植园是有的,颇有点狐假虎威然后空手套白狼的意思。
  不过这本身就是天竺都护府默认的,和这些“小打小闹”比起来,江淮、两京的豪商集团,才是真正的凶狠。
  有些在长安蛰伏的老牌大贵族,可能一个天竺人都没见过,可手中的“天竺奴”,可能超过三万。
  这三万“天竺奴”又各分批次,有的去修天竺长城;有的则是“换奴交易”,交换来“黑阉奴”,转手再赚差价;还有的则是以苦力的形式,被赶向波斯故地,前去建立在吐火罗人地盘上的据点。
  最多的,还是修路。
  天竺都护府的资金是相当充沛的,除了弘文阁的财政拨款之外,还有大量的地方债。
  程处弼被弘文阁授权,可以发行“天竺债票”,主要就是修路。
  这笔钱,吸引了大量官商集团前来做工程,不但高价聘请武汉土木大工,“奴隶贸易”的第三次高峰,就是此时。
  和东海贸易航线上的规模相比,天竺都护府每天账面上进出的“天竺奴”“黑阉奴”等等奴隶品种的总量,都是以万人为一个单位。
  如此大规模的投入,哪怕是武汉内部的精英,也有按捺不住,通过张德的门路,前往天竺都护府报到。
  和太子那无比佛系的操作比起来,程处弼的动静相当激烈,乃至已经正式进入退休状态的李世民,在得知天竺都护府简直就是日新月异的变化之后,连樱花树怎么种这个事情,也抛在了脑后。
  甚至李世民还想着去天竺走一趟,要不是康德认真劝说,李世民还真想看看。
  好在天竺太过遥远,而自己的身体,为的就是撑到封禅泰山的那一天。
  李皇帝也就只是让人去把天竺风情画下来,剩下的,也就不做多想。
  “这修往泰山的路,都修到何处了?”
  已经退休但性子变急的李世民,将老花镜取了下来,叠好报纸,看着康德问道。
  “徐州那边发来消息,崔弘道已在主持工程,扬州的工程队,现在都在徐州。当下进度,还算可以。”
  “造价不菲啊,仔细一想,还真是惊人,朕居然修路都能有如此大的开销。”
  一个路段就是一百五十万贯的投入,心惊肉跳啊。
  修九成宫、洛阳宫、太原宫等等宫殿,那才多少钱?
  和修路比起来,简直不值一提。
  “当下都是举债修路,外朝结余也多,加上现在也熟练得多,成本是降了一二十万贯的。”
  “‘徐州铁道债票’,是冯氏买的最多?”
  “广州想要成为南都,此事陛下也是知道的。”
  康德笑了笑,“陛下以为如何?”
  “老夫觉得还行,南都就南都,李道兴不是在交州做事么?复其爵位。”
  “那……奴婢就去禀明皇后?”
  “算了,老夫既然不管外事,又何必多此一举。此事,由得冯氏跟观音婢消磨去。之前玄龄也提过,老夫也是让观音婢自行决断。”
  “皇后颇为意动,而且准备南巡广州。”
  “噢?冯氏做了甚么,让她这般意动?”
  “听说是在广州,建了一个天后大殿,乃是大唐第一大!”
  “哈哈哈哈哈……”
  李世民笑得畅快,“这冯氏,果然会做事啊。”
第九章
集体赶工
  “都宪,这省内修路,本就用人紧张。‘京东线’远离武汉,远方大兴土木,着实有些浪费啊。”
  “给皇帝一个念想,浪费一点,也没甚么。横竖省内修路,铁道有了一条‘汉安线’,能锻炼几个司局运转出来,就算成功了。”
  多掏多少钱,这时候他是不计较的。皇帝最后一点点任性,无非就是向天地、祖先、鬼神、黎民再做最后的一次报告。
  李世民古往今来,第一圣君!
  “那……‘京东线’从汉阳钢铁厂,整整抽了一个车间出去。如今在徐州,崔徐州主持铁道修建,这顺势就建了一个徐州钢铁厂出来……”
  担忧就在这里,别处都是放开了要追赶武汉。
  皇帝钦定了武汉最牛逼,谁也没话说。
  而且张德也着实展现出了惊人的实力,荆襄老世族,死的死逃的逃流放的流放,如今剩下在荆襄的,都是小猫两三只。
  公安县虽然还是泄洪区,但今年第一次在公安县组织修建大堤。层层叠叠,大量的缓冲塘坝形成,今年是经受不了考验,但是到明年,春汛过后,只要能保住一半农田,就是史无前例的胜利。
  听上去这不是什么了不起的政绩,但要知道,公安县在张德正式主持湖北事宜之前,就是荆襄的厕所,需要的时候就是冲一下……相当残酷。
  此时公安县的常驻人口已经不多,属于极其“地广人稀”,对于还逗留在公安县的百姓来说,也算是熬出了头。
  明年的土地产出,足够让他们改善生活。
  湖北省为了平稳粮价,是有粮食产量调控的。除了官方采买之外,市场内部调节,指标就掌握在张德手中。
  而且湖北地方法规中,孙伏伽出台了“反囤积居奇法”。这个地方法规出来之后,想要干挺孙师兄的人有不少,可前大理寺卿也不是摆设,最重要的一点,此时的孙师兄,就是个顾问,他是下岗再就业,并没有吃国家编制的皇粮。
  所以,找茬找不到他头上。
  “忠义社”内部也发生了巨大的分歧,争吵从春季持续到了秋季,等到贞观二十六年秋收完毕,争吵还是没有结束。
  张德由得他们吵去,这些都是套路,演给他看的。
  实际上,李景仁之流根本不需要哄抬物价赚十倍利二十倍利,大宗物资稍微来一点差价,就是惊人的数字。
  李景仁等人并非不知道,只是舍不得这点利益。
  而且武汉日报也一直在阐述道理,“忠义社”内部也很清楚哄抬物价的后果是什么,一旦市场变乱,社会环境动荡,对他们的长期收益并没有好处。
  只是利益在前,大多数人都没办法冷静和理性。
  喜欢投机冒险的人,自然是想要张德去死,秋收前后的刺杀和往年一样,又增加了不少。
  只是成功率依然是零,一般的刺客,根本没办法靠近湖北总督府。
  至于说“忠义社”的成员亲自玩“匹夫一怒”,可以说除了房遗爱,剩下的几百号成员,根本没有经得起老张一通老拳的家伙。
  就像是一场玩笑,秋收前后的刺杀来得快去得更快,然后就归于平静。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1392/1398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