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工科生(校对)第1344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1344/1398

  “听说吴王府还养着食铁兽,谓之熊猫,亦是熊科猛兽。吴王亦能驱使熊猫,杜东海驱赶白熊……这也差不多吧。”
  “甚么差不多,颜色都不对!”
  “这白熊穿个黑色护手戴个墨镜,跟熊猫有甚区别?”
  “你……你说的好有道理……”
  关于东海宣政院的话事人到底有没有驱使北极熊的异能,京城茶馆里也算是讨论的很是热闹。
  说到底,三年前的消息,到今年才让人知道。三年啊,那么多的资源,就被一家给独吞了,这简直……简直是太让人羡慕嫉妒恨了!
  吃独食啊杜构!
  可转念一想,那时候杜如晦还没死呢。
  当时河南地区最重要的动物油脂来源,一是河南河北本地的畜牧业油脂,二是东海捕鲸业。
  鲸油,才是那时候的重头戏。
  但是随着皮革业越趋成熟,贵妇人并不介意身上有全套的海獭制品。至于家中地毯用的是海象皮制成,那更是显得豪奢富贵,底蕴十足。
  至于买不起整张海象皮的,简单,买一些边角料,送到武汉车个珠子戴手上也是可以的。
  再上档次一点,海象牙也可以车个珠子。
  总之,车珠子就对了。
  “操之,杜大郎那些个行当,没了你,应该不能成事吧。”
  “女儿国”中,一群老汉正趴着享受着按摩,老张则是坐着靠墙,几个技师正在给他揉捏肢体。
  闭着眼睛正爽着的张德眼睛也没有睁开:“当年王万岁跟着王太史厮混了一阵,主要还是王万岁和王太史的徒子徒孙在忙活,我就是牵线搭桥。”
  “有这好处,怎地不想着我们这些个长辈?”
  “你们都是半只脚进棺材的,要那么多钱作甚?!”
  “……”
  “……”
  “……”
  哄笑了一阵,前来消遣的秦琼问道:“最近老夫也看了报纸,照报纸上所言,入海东行两万里,亦有大陆。东海尽头,地理之貌,似乎是有类中国?”
  “差不多吧。”
  听到秦琼的声音,张德眼睛微张,“就是土著稀少,还要往南走一点。但也无甚意思,远不如南海。”
  “太远了啊。”
  “太远了。”
  几个老家伙稍微思量一下,就知道这个距离上,想要直接统治,无疑是做梦。
  但是,花个三五代人经营……倒是非常值得。
  三五代人的移民,差不多就能建设成一个小国,跟扶桑地相比肯定大大不如,但类似现在的流求,却是够了。
  要知道按照国朝标准,流求这么个海外领地,也算是“海外盛国”。
  账面上,也有十数万丁口,甭管组成结构是什么样的,但全岛能算作一个体系内的丁口,的的确确超过了十万。这不是“盛国”,什么是“盛国”?
  只不过很可惜,因为扩大了“天下”的范围,相对应的,传统的“开疆拓土”功劳含金量,当真是每况愈下。
  功劳的指标在不断转移,地方治理的权重比在不断增加,其中最重要的一个指标,就是人口。
  不是国朝一定要粗暴地选择某个指标,而是在大环境之下,总体只要还算稳定的话,选择一个最直观的指标,往往就能反应现实需要和长远期望。
  贞观朝的当下,不管赚多少钱,又或者说开辟多少土地,增加多少财政收入,其核心只有一个,有足够的劳动人口在支撑。
  这时候谈什么资金、政策,都是假的。
  所有的资源中,劳动力资源,就是第一位,而且是不可或缺的第一位。
  帝国的精英在统治中央到地方的时候,严厉打击蓄奴那是喊的震天响,那是因为要把世家大族手中的奴婢“解放”出来,否则这些人口窝在世家大族手中,有等于无,他们的存在,就是行动的尸体,还消耗了帝国土地产出来的粮食。
  但同时,帝国的精英又默许着奴隶贸易。无他,庄园需要开辟,港口需要建设,道路需要修通。如果全靠征发民夫、雇佣劳工,哪有那么多的劳力?
  像“广交会”建设广州和交州的河口地区,主要消耗的,并非是本地的治下百姓,而是奴工。
  “天竺奴”“海角奴”,成百上千地死,上万上万地往里面填。
  以往一到雨季,就要损失惨重的广州,今年已经能够保证坡底不划破,塘坝不溃坝,半数耕地能够顺利排涝。
  这些水利设施,难不成是天上掉下来的?
  中央到地方的精英官僚,不会没有看到这一点,正因为有这样那样的建设需求,所以打击非法蓄奴的口号要喊,精准清除的工作要做,但是,奴隶贸易短期内,根本不会废除,反而会变本加厉,大搞特搞。
  原因嘛,很简单。
  “天下如此之大,老夫真想去看看啊。”
  趴软垫上的几个老家伙们,有人如此深情地感慨着。
第六十二章
惊人猛料
  “大郎赶紧坐,少待就上菜。”
  警察卫的官署中,翼国夫人贾氏一如既往和蔼可亲,虽然也是一把年纪,但气质却是相当的出众。多年“苦闷”生活过来的,贾氏也没有那么多的豪门规矩。
  “有劳婶婶。”
  行了个礼,张德也没客气,找了个座位坐下。一起的还有张大象、李震、程处弼、李奉诫等等亲近家族的子弟。
  “有劳婶婶。”
  跟着张德行礼,一个个入座之后,便又轻松说笑起来。
  秦琼姗姗来迟,身上还披着官袍,到了屋内,直接解了官袍,换上了一件家居长袍。料子应该是兔绒的,中间可能夹棉,总之软舒又保暖。
  虽说还是有点“畏寒”,但因为每年都有新装备,相较从前,秦琼那是大不一样。
  “三郎在江阴且不多说,二郎怎地好几年不见了?”
  “他去‘昆仑海’谋生去了。”
  听到张德的疑问,张大象手里攥着个杯子,随口回道。
  “怎地跑西域去了?”
  “想要自谋出路吧。大人给他安排的事业,他不甚满意,又不想再去科举,索性就出去闯荡了。”
  张大象这般说着,几人一听都是觉得好奇,李震问张大象:“没头没脑的,总有甚么说道吧,他这光景,是做了甚么好事?”
  “前头做驼队,跑到突厥人的地盘上。又跟敦煌宫搞了甚么押送军粮,做了几个月,转头又去了波斯南境,几年没见他消停。”
  “他这是做事还是取经啊,玄奘法师也没有他这般折腾吧。”
  张德都纳闷了,张大素这小子当年毛都没长齐呢,就想着睡死在平康坊,怎么成年之后,画风有点诡异啊。
  而且正常来说,这王八蛋不是应该一路做官做到中央吗?
  怎么现在扎根基层一去不复返的样子?
  “也不瞒你们,早先老夫跟二郎,还想着跟东宫做点交易。后来行市变了,二郎大概也是有了底气,便出去闯荡。前年还弄了一二万的黑阉奴,本想着运送到南天竺,这死一半也留一半。谁曾想运黑阉奴的杂碎想要黑吃黑,就把那杂碎的邦国给灭了。”
  张大象说起这个来,也是无语,一两万的黑阉奴,这可是大买卖,几百万贯的买卖,心都在滴血。
  这要是当作劳力来消耗,怎么地南天竺都能搞个港口码头出来,通往狮子国的路线,就能建设起来。
  可这是几辈子都的传世物业,再经营得当,跟“广交会”的人合作一下,还愁个屁啊。
  偏偏事情发生了重大的偏差,这一两万的黑阉奴,算是折进去了。
  “甚么?!兄长,你不要告诉我占了波斯湾的‘塔巴’,就是二郎!”
  老张脸皮一抽,心中感觉有点小不妙。
  “操之,甚么‘塔巴’?”
  李震有些奇怪,看向张德。
  一脸不耐烦的张大象开口道:“所谓‘塔巴’,就是波斯对岸土邦的国主之称,有类可汗、叶护、设。”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1344/1398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