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工科生(校对)第121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121/1398

  然而怀远郡王一脸责怪:“孔曰成仁,孟曰取义。为了天可汗,为了仁义,山高水远,义不容辞!”
  张德很想吐槽这条疯狗,但忍住了。他知道一旦他吐槽这条疯狗,他就输了。
  李思摩在反人类的这条道路上,越走越轻快,越走越熟练,而且非常善于寻找弄死自己族人的先进方法。
  突厥施工队刚入青海,一个人都没死。但契丹奴死了三十余人,被思摩一把火烧了,然后立了个碑,上面写着一行字:忠骨冢。
  总的来说,死了连名字都没有。
  搞历史工作的人记录这段历史,肯定也是感慨各族人民团结在伟大的皇帝陛下周围,发扬艰苦奋斗战天斗地的精神,克服了重重困难,终于在青海修建起了一座座邬堡。
  水泥终究是不够用的,而且高原烧制水泥也是傻逼行为。
  青海虽然比不毛之地要好点,但也没好到哪里去。不过青海以南有个资源非常不错,那就是火山灰。
  根据上辈子的经验,这里的火山灰颗粒度小就不说了,而且非常容易开采,表层保守估计在十万吨级。
  然而并没有什么卵用,不容易运出去,普通骡马根本无法在这里劳作,走上十里山路可能就会出现体力透支。因此,这地方原始运力最好的方式是人。
  当然,如果有牦牛的话,那就不是问题了。
  可问题又来了,牦牛大部分都在吐蕃诸部手中。
  所以,当张德跟李思摩说,有天然水泥可以用,就是运力不够的时候,李思摩呵呵一笑:这也算个事儿?
  邬堡在高原最远修建到了紫山以北,这一路,什么都没干,就死了接近两百契丹奴。到开始开沟挖渠,一人工作极限只有一个半时辰,再干下去,就直接跪了。
  忠骨冢的规模在扩大,到四月底的时候,忠骨冢的无名英雄数量张德保守估计在两千人……
  他也不想的,可是拦不住李思摩这条疯狗啊。
  唉,每每想到这里,老张的良心就遭受着拷打,第二天早饭都会少吃不少。
  高原反应终究是要解决的,张德自己是没问题,但唐军作战,肯定是受影响。于是老张找到了甄立言和甄权,跟他们提到了此事。
  甄权虽然是神医,却也不了解这个,表示无能为力,然后就跟老张推荐了孙思邈。
  然而传说中的药王依然在山里搞研究工作,基本上找到人。
  当然张德并不是问甄氏兄弟方法的,而是给他们提供方法……
  “这个……甄公,在下偶遇一吐蕃义民,告知吾一妙法,能治‘瘴病’。”
  “噢?竟有如此忠义之士,当启奏朝廷,重重嘉奖!”
  “嗳,此人淡泊名利,视财富地位如浮云,若是嘉奖,实乃侮辱。”张德连忙打预防针,然后道,“此法在下已经试过,甚是有效,奈何价格不菲……”
  说到这里,张德眼睛睁的大大的,看着甄权和甄立言:“不便宜啊。”
  俩老头身躯一颤,然后正色道:“人命关天,焉能怜惜些许钱财。”
  “医者父母心,两位德高望重,真是令人钦佩。”张德一脸感慨,“那吐蕃义民虽然不喜钱财,然则吾辈却不可不仁。在下思忖再三,有一拙见,还望两位指正。”
  “操之但说无妨。”
  “长安少年,操之仁义无双,众人皆知,只管说来。”
  “两位当世神医,天下万民一视同仁,不分汉胡羌蕃。不如在下筹备一所药房,一年所得,两成利用于补贴无钱治病买药贫苦之人,不分汉胡,一律一视同仁,如何?”
  “医者父母心,说的好啊。”
  甄立言感慨万千。
  “药房新建,人手不济,还望两位老前辈,舍得手下小辈出来历练。炮制发售,总是需要帮衬的,在下于医药一道全然无知,还需两位老前辈多多提点……”
  “操之仁心,令老朽汗颜啊。如此义举,焉能少了老朽?”
  甄权轻抚白须,一脸正色。
  “不知这药房可有名号?”
  甄立言问道。
  老张呵呵一笑:“医者父母心,既然万民一视同仁,不如就叫同仁堂吧。”
  甄氏兄弟轻抚胡须,笑而不语。
第二十九章
始于足下
  从个人感情上来说,张德是很想把牛黄解毒丸给弄出来。然而人工牛黄需要用到牛胆或者猪胆,这就让人蛋疼了。
  天然牛黄就别想了,基本没戏。有了玻璃后,人工牛黄要提炼难度系数也不高。
  然而并没有什么卵用。
  杀牛就别想了,礼部那群瘪三为了吃牛肉,还得预定牛儿自杀。要是真来个大规模杀牛,别说李董要弄死他,光关中地里刨食的农民,都得扛着耙子把他敲个半身不遂。至于猪,虽说贫贱人家的确是吃猪肉,但一般吃肉,咬咬牙宁肯上羊肉,最不济也是鸡鸭鹅。没有阉割过的猪,那肉味,简直了。
  因此,养猪数量也一直上不去。
  在没有铁锅的日子里,猪肉就是垃圾……
  于是乎,同仁堂悄悄地在东城区挂牌上市的时候,一群饱经风霜的契丹奴正在祁连山山南挖野生的花花草草。
  身为一条工科狗,结构素面老张还是正常水平的,几何素描也还行,然而真要让他画个人物花鸟,那就傻逼了。
  但总得画吧,于是努努力,把三种不同的红景天给画了出来。
  为了捞一笔,张德也是蛮拼的,愣是自己带着四大保镖外加李震安菩还有程处弼,进了一趟高原。
  又是一年“蜜汁淋粽”没吃上,四个骚年也直接晒出了高原红,回到长安的时候,鬼都不认识他们了。
  唯一没有变化的只有程处弼,他的画风依旧是那么的粗犷霸气。
  至于唇红齿白人见人爱的长安欧巴,又长高了一些,长壮了一些,粗糙了一些。经历风霜的张大郎,越来越符合大唐人民群众欣赏的外貌。
  虽说北里的姐儿最喜欢小白脸,但老张还是觉得上辈子的画风更符合自身的审美。
  “哥哥,就这么个东西,我们顺着大河往西,走了五百里山路,值得吗?”
  程处弼拿起一枚小红景天根,感慨万千的样子。
  “三郎,你要牢牢记住,你现在拿着的,是一贯开元通宝。”
  张德一脸正色。
  骑着夜飞电的李震兴奋无比:“操之,大人听闻我竟然有种去青海,十分欣慰,写信夸我终有男儿气概!”
  “景阳兄自然是堂堂男子汉。”
  张德看着他,笑道。
  李震嘿嘿一笑,正了正撲头:“大人去陇右做了黜陟大使,也不知甚么时候回来。如今跟着操之行走江湖,当真是快哉,快哉啊!”
  “我等此行脚程,怕不是有两千里。”
  见李震这般兴奋,张德也是受其感染,十分感慨。
  上辈子走个几万里都不叫个事儿,野生工科狗扔外面哪年不要来个长征?然而在大唐出门行走,真没那么容易,回想起来,不胜唏嘘。
  “哥哥,这些山野花草,当真是灵药,能治‘瘴病’?”
  “此物蕃语‘扫罗玛布尔’,对付‘瘴病’,倒也不能说药到病除。”张德对安菩解释道,“若是泡水服用,却能预防‘瘴病’,且能提神醒脑,妙用甚多。”
  上辈子在装甲团混饭,老张才知道这玩意儿。这东西一开始推广使用,也是优先给驻扎高原的部队,对预防高原反应,很有效果。比起牛黄解毒丸,这东西的好处就在于,高原上有生长,取材简单,加工容易。
  既然不能跟牲口过不去,那就只能跟花花草草较劲了。
  其实这东西在长白山也有生长,但那地界现在是高句丽和靺鞨人占着,大唐还没有把触手伸过去,老张也只能望洋兴叹。
  “哥哥真是博学,竟然连药理也懂。”
  安菩一脸佩服。
  “大郎,不是早就和你说过了吗?是一个有良心的吐蕃义士告诉我的。”
  张德正色道。
  “嘿嘿……”
  安菩嬉笑一声,挑了挑眉毛。
  红景天怎么捞一笔,张德也算过了。唐军在吐谷浑东部共有五千战兵,共计十镇,建十个邬堡,辎兵数量虽多,却多在祁连山东北。除非是大战在即,否则基本用不上。
  所以得按五千人来算,一个人五片差不多就是一支,要说回本的同时还得赚一笔,那就得最少一贯以上。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121/1398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