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工科生(校对)第1119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1119/1398

  市场内一阵惊疑,有人叫嚷道:“乌小八,开了包袱皮,看看是甚么?”
  “当当的作响,兴许是银锭子。”
  那人原本是个玩笑话,结果乌小八还当真开了包裹,只是拎起来的时候,才发觉这包裹当真是沉:“噫!这是甚么,恁般得沉!”
  打开一看,众人都是倒吸一口凉气,有跟乌小八关系好的,直接喊道:“快些叫津口的太尉过来作保!恁多银条,真真是要命!”
  原来,这包裹里头,居然是一根根的银条,上头还有规制刻印,五十根……亏难那骑士居然能随手扔出来,也不怕砸死个人。
  钟山县城内官舍,老唐摩挲着黑狼皮,盯着金扣子叹了口气:“这也是穷疯了,几十贯就卖了。”
  “公爷,想来也不是不想卖个高价,只是抛头露面去当个几百贯,定是要失了颜面。这私下里偷偷叫卖,便不值几个钱,兴许又有要紧的难处,几十贯也就出脱了。”
  亲随这般分析着,老唐也深以为然,叹了口气:“武汉有句话很有道理啊,死要面子活受罪。京城居行大不易,那就走了便是,这勋贵脸面,值当个几钱?”
第八十四章
出乎意料
  “这里原本是一对金豆子,老夫出使突利时得来的,后来就给了包二郎。这蒙兀小子肯吃苦,可惜差了点运气,只混了个武骑尉。不过似他们这般出身的,也算是混出头了。没曾想,这才多少年,家底就这般衰败。”
  摸索着狼皮大袍子,老唐一声叹气接着另一声叹气,蛮子出身的想要混出头,是相当不容易的。大族还好,可能一次投降就能搏个出身。但小族跟脚的,往往都是搏命换前程。
  通常也就是混口饭吃,草原的日子很不好过,金属制品又少,想要凑活一身不错的衣裳,连骨针都得自己打磨。
  “大人,包二还健在么?”
  “他命硬的很,跟苏烈走了一遭定襄,也没混上好差事,就回转了。大概是蹉跎了十几年吧。”
  说着,唐俭想起了什么,对唐六郎道,“之前五郎在朝鲜道做事,老夫本想让他过去的,只是他老家来了人,说是要跟着开林场,兴许就是那辰光,把家底掏空了。”
  开辟林场是相当不容易的事情,唐朝虽然对木料需求是个无底洞,但木材南来的比北来的多,即便是辽东,林场也鲜有进入深山,反而比较靠近城市。森林被推平之后,经过三五年的翻修,就能成为耕地,这里土地开发的进度,跟剑南那种穷乡僻壤差不多。
  唐朝的官方意愿不怎么强烈,直到薛大鼎受命修路,这林场才拖拖拉拉地逐渐兴盛起来。
  但大多数林场,还是要看关系人脉,毕竟把木头运出去这件事情,也是需要技术人力的。
  人吃马嚼的,这笔钱可不是蛮子们能够掏出来的。
  但凡能够跟唐朝亲善的族群,最大的甜头,往往都是出卖苦力。卖气力就能混饭和跟唐朝抢劫比起来,显然前者靠谱。
  尤其是契丹十部被灭族八个,大贺氏现在就是一条死狗,整个草原又被定期定量地迁走青壮劳力前往朝鲜道和西域,帝国北部的风险,其最大来源,居然是天灾……
  “蒙兀部丁口不多,举族南下的话,倒也不错。”
  唐善识也是知道蒙兀部的,毕竟唐氏在辽东漠北的生意,少不了跟这些有点名气的部族打交道。
  “包二郎他大哥现在是‘包尔炽烈’部的豪帅,蒙兀部本来就是小族,如今更是僧多粥少,不南下,只怕一二年就要挺不过被人吞并。与其白白等着族灭,还不如改头换面,前往唐朝接受庇护。”
  辽东不少族群都是这么操作的,如果善于捕获猎物,族群就可以通过皮草贸易维持生计,日子相当的不错,因为这几年皮草价格都是频频上涨。而粮价却是相当的便宜,就算雇佣一条船去采购江南粮食,也是轻轻松松承受。
  而且这片广袤土地上生存的人类数量并不多,野生动物却是百万级的规模,每年几万张皮子出去,连毛毛雨都算不上。
  “‘包尔炽烈’部这个念头呢,老夫在长安时,包二郎也是提过的。但你也是知道的,那时候老夫哪里能说话,皇帝猜忌的厉害,老夫要是跟外族勾连,只怕举族都要被流放西域。”
  听了老唐的话,唐六郎点点头,迁都之前的李世民,那是相当的神经质。逐渐不再胡乱猜忌,那都要停办曲江文会,到贞观八年大病一场,才算好转。
  “如今怕是包二这小子已经到了砸锅卖铁的地步,老夫没有遇上还则罢了。遇上了,自然要帮一把。”
  “不若先行差人前往京城,看看包家境况?”
  唐善识如是建议老唐。
  想了想,唐俭点点头:“如此也好,顺道让人传个消息给张操之,他在辽东朝鲜道都有门路,手指缝漏一点,让‘包尔炽烈’全部换个身份,都不成问题。”
  老唐现如今想事情都简单的很,张德在辽东的关系还是相当硬的。且不说石城钢铁厂那票人马,就是朝鲜道行军总管牛进达,还有修路书记薛大鼎,摊个工程队或者“义从”,也就是一句话的事情。
  等老唐一行人从申州离开前往豫州的时候,在武汉的张德,也收到了老唐的请求。
  “‘包尔炽烈’部?听着耳熟啊。”
  老张想了想,找了几个熟悉辽东漠北诸事的幕僚过来询问,因为很多小部族都没有正式称谓,像“包尔炽烈”这种称呼,在朝廷内部是没有的,鸿胪寺那里根本就不搭理蒙兀大部麾下的小部落,直接接触的概率为零。
  只有一种情况会让朝廷接触大部族内部的小支,那就是准备肢解这个大部落,然后就会扶持大部落内部的小支……
  当年突利可汗,就是这么个情况。至于说什么突利可汗曾经和李皇帝一起喝过花酒跳过舞……外交词汇听听就算,跟李董打过交道的番邦酋长多如牛毛,其中一多半已经被他杀了。
  “使君,这‘包尔炽烈’没听说过啊,不过近期准备开辟林场,四处寻求门路的蒙兀人,倒是有一支,只是不叫这个,而是叫‘孛尔只斤’。”
  “嗯?”
  有幕僚愣了一下,愣道,“莫不是同一家,只是不同叫法?”
  “兴许正是如此。”
  老张于是让他们去印证一番,结果还真是同一个小族。知道这个消息的时候,张德都觉得有点玄幻,这年头的“孛尔只斤”氏,混得这么惨?全族人生目标居然就是做伐木工?
  你特么在逗我?!
  几近打探消息,这才晓得,洛阳落脚的包氏怀化中侯,原来就是这个部族首领的次子,为了生存,因缘际会投奔到了唐俭麾下,跟老唐走南闯北开了眼界,又跟着立了点功劳,于是也被赏了个从七品的武勋。
  这在朝官中,根本不算个什么,其实就是个屁。但在蛮夷出身的圈子里,绝对算个腕儿。
  当年长安还是都城时,安菩他爹安西里,也不过是五品,已经是胡人圈子里响当当的头面人物。
  情况略微了解了一下,老张顿时明白,大概就是做弟弟的在唐朝发达了,老家还有一帮穷弟兄穷亲戚,于是就巴望着他拉一把。而这个包二郎也是个实诚人,居然砸锅卖铁也真要拉一把,结果把自己逼上了十分艰苦的境况。
  加上常年在唐朝厮混,脸面也越来越重要,没面子就没人情,没人情就没好处,于是就恶性循环,把家当都暗地里变卖了硬撑。
  要不是老唐认出了那张黑狼皮,只怕再有几个月,可能就会听到京城有武勋投河自杀的消息。
  “如今鸭绿水一带林场可有缺额?”
  “使君,鸭绿水那里林场根本招不到人,哪里谈得上甚么缺额。”
  “安置六七千人,可有好去处?”
  “大行城故地,莫说六七千人,六七万都不成问题。”
  “那就让人回复一下茂约公,就说有个去处,让他早做打算。”
  “是。”
  实际上幕僚们都是往低了说,因为修路的缘故,从辽东到朝鲜道沿海,木石资源输送的效率极大提高,只要拿到批文,林场就是随便框个地就能起来,唯一欠缺的,就是光头强这样的伐木工……
  别的不说,仅仅是平壤宫扩建,木材用量就是个惊人数目,沾着点边,一夜暴富啊。
第八十五章
防微杜渐
  室韦人的部落大多不大,表亲最厉害的,就是契丹人,当年契丹十部生活的地方,就是所有室韦人最好的地盘。
  契丹尚且如此,北地室韦人什么光景,可想而知了。
  蒙兀室韦生活的地方,不但远离肥美的草场,连稍微太平一点的林地都不怎么靠近。真正算是跟着突厥人吃上肉的,也只有乌罗护部、乌素固部。
  但与其说是跟着突厥人混,倒不如说给突厥人做狗做奴才,当年部族被盘剥极其厉害,族内头人的妻女随时都会被监督室韦人的突厥贵族享用。要说乌素固人会如何真的欢喜这种境况,怕是没人会信。
  日子真正好转起来,要到唐朝击败突厥,然后把契丹人蹂躏了一遍,这才是真正让室韦人可以喘口气。
  汉人固然也杀人,但因为竞争模式的不同,汉人更多的是以“调停者”的身份出现,整个室韦诸部,汉人的名声一向不错。
  最重要的是,鸿胪寺当年出了个长孙冲,在靺鞨诸部浪了一圈之后,更室韦诸部也是有不错的交情。
  大表哥的室韦方言能说七八种,整个望建河流域,就没有大表哥不认识的部族头领。
  其中包尔炽烈·安吉斯这个蒙兀部的豪帅,虽说没真正去中国朝贡过,但也拜过大表哥的码头。
  能在长孙冲那里漏过脸,至少做皮草生意是不成问题的,还能贩卖一些鹿角牛角鱼胶之类的特种货物。
  只是当年黑水靺鞨有索尼在,蒙兀人大多不敢顺着望建河南下,没那个胆子。黑水三星洞最厉害的时候,一天过手的粮食能有七八万斤,扯旗造反绰绰有余。
  谁曾想索尼罪大恶极,居然欺瞒背后的恩主,整个靺鞨部这么多年都没缓过来。而室韦人也逐渐南下,像乌丸人,前往辽东给府兵当亲随,然后砍靺鞨人捞功劳的,并不在少数。
  包尔炽烈·安吉斯后来因为有个兄弟在唐朝做了官,还混得相当体面,能跟帝国公爵级人物说得上话,蒙兀部也从萌物变成了猛物,翻山越岭捞过界也就成了常态。
  毕竟,谁也不敢得罪一个在帝国中央有靠山的。
  只是人心再怎么努力,也敌不过天数。室韦人的地盘实在是太过糟糕,每隔几年,就会来一场超强的白毛风,直接把几年积累都冲垮。
  几次下来,包尔炽烈·安吉斯就动了内附的念头,只可惜他要是想要内附,就绕不过其它室韦诸部。
  从蒙兀部到幽州,隔着大大小小部落几百个,沾亲带故的,到时候别人求带吃鸡,结果他满口回绝,夜黑风高做了他都算是良心好。北地诸蛮只要是得罪狠了的,往往就是一场火并。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1119/1398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