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工科生(校对)第1102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1102/1398

  至于宫中宿卫,那是不敢碰的。
  外朝只要能够在内廷安插钉子,远的说可以行废立,近一点,至少皇帝对谁不爽要搞谁,能够心中有数。
  拍马屁和做间谍,都是相当耗费精气神的事情。
  “皇后陛下重用中官,不怕重现旧年汉朝故事?”
  “外戚都没有做大,阉奴孰能?”
  “……”
  你说得好有道理,我竟然无言以对!
  差一点都忘了,皇后姓长孙来着。
  偏偏姓长孙的皇后,没有依仗姓长孙的中书令老大哥。
  老大哥现在跑去江南做校长去了,别说回家做宰相,就是家里说了算,眼下都差点意思。
  想当年谁去长孙无忌那里,不是奔着皇亲国戚、元谋功臣、吏部尚书、黜置大使、陛下心腹……去的?
  现在?有点野心的,都寻思着是不是塞个小娘给长孙冲暖被窝。
  张操之那是江南恶狗,王八蛋吃了不认账。可长孙冲那是典型的人中龙凤,说干了就是干了,日后不再说,铁定给身份。
  野种?不存在的……
  外朝诸部对长孙皇后的手腕都是小心应对着,重用阉人是肯定的,只是重用到什么程度,就要好好思量。
  只不过国朝体制不断变化,留给宫中内官的份额,其实并不多。即便有,也多是在新兴产业上。
  想要伸手军政,难度系数不亚于上天。
  只因现在即便是军方,也出现了多方投资。很多不必要战争的背后,往往有诸多帝国“财团”的身影。
  西军“越界”干挺河中诸国,难道会是因为“开疆拓土之功”太重要,皇帝老子情难自禁吗?
  这世上,论开疆拓土的规模,自古以来都比不过贞观皇帝。
  真正推动河中乃至整个西疆“疯狂”起来的,怕不是黄金白银玉石还有国内压得不少人喘不过气的高利贷……
  这样的环境条件,宦官即便给宫中宿卫全部洗脑,十六卫也突然被降智打击,他们也无法插手边防军,即便已经能够从行政上调动边防军的人事,但也就是到此为止。
  当国内“财团”又不得不发动战争的理由时,什么都是狗屁。
  在这样的现实条件下,洛阳城上上下下,都是怀揣小心地等候着即将到来的变化。偶有“迎回太子”的杂音回荡,但很快又被镇压了下去。
  或许忠臣良将希望储君归位,但这其中,肯定不包括诸王、诸部堂官、诸太监……
  这要紧当口,太子要是回来亮个相,不知道得搅合起多少官帽子,连带着的血雨腥风,都不需要有人刻意去推动,那些个东宫门下的恶狗们,早他妈饥渴难耐甚至饥不择食了!
第五十九章
有迹可循
  返转武汉之后,老张吃了一顿粽子,就去视察了“双龙桥”工程。随之而来的,还有武汉公共交通局衙门的落成。江南江北,分别建设了汉阳局和江夏局,江北有五条路线,江南有两条路线。
  公共交通主要是畜力轨道,双马牵引车厢,单次就能运送二十人以上,满载可以达到四十人。对于人口越来越多的汉阳、江夏来说,通勤压力显然需要得到释放。
  武汉毕竟不是洛阳长安这样的超级城市,权贵太少,不管是制度还是财力,都不足以支撑普通工薪阶层去拥有一辆豪华马车。
  哪怕不豪华的马车,保养起来也是相当的麻烦。
  在城市中养一头大牲口的成本极高,尤其是武汉对内还有额外的杂项税费。比如因为卫生管理条例,在城市人口密集地区想要饲养大牲口和宠物,为了防止疫病,牲口、宠物的饲养要求是相当苛刻的。
  至于牲口棚更是有严格的规范,马粪、牛粪的处理费用虽然单次不多,但一年下来也让大多数市民阶层吃不消。
  几年来武汉不断培养物流运输行业,加上相应的政策引导,其规划化、正规化的成本并不高。
  可以说只要做了两年以上物流行当的大车行、物流行,收归官营可以迅速适应,因为本身在此之前的大部分业务,也跟工业生产活动息息相关。
  江南江北的公共交通线路,本身也是主要从居民区前往工业区,至于就有的老城区,消费阶层天差地别,架设畜力轨道的意义不大。
  而即便线路总数不过七条,江汉观察使府所辖武汉公共交通局还是通过各种融资,才把这七条线路建成运行。
  武汉公共交通局有一部分资金,就是通过发放长中短三期债券。还有一部分资金,则是来此长安、洛阳、扬州、苏州、杭州、广州的中央和地方巨头。
  有江汉观察使府背书,还有张德这个黄金打造的财神坐镇,有眼光有实力跟张德还有交情的权贵巨头,都是相当的看好公共交通这个事业。
  哪怕暂时看来,也只有武汉公共交通可以在未来实现盈利,大部分城市,包括长安和洛阳,都是很难推行到全域的公共交通。
  实际上看好武汉公共交通的帝国精英并不在少数,那些实力不够,无法和张德直接对话的政商团体,在武汉公共交通局成立之后,立刻转向和衙门对接。
  手中挥舞着票子的政商团体白手套们就一个态度,只要拿一条线路出来抵押……钱不是问题!
  因为这些白手套的出现,市场游资也很焦急,想要找到稳定且高效的投资渠道,于是他们也去找上了武汉公共交通局,打的主意不是眼下的七条线路,而是还没有规划的未来线路。
  整个贞观朝成立以来,都没见过这么舒服的衙门。
  “七条线路是远远不够的,明眼人都能看出来。再者,举凡能高产钢铁的地界,也只有武汉人口众多,工坊密布。可以说是天下间独门的生意,将来兴许会有扬州、苏州、杭州、常州……但这当下,只能指着武汉。”
  皮肤黝黑的李元祥在江夏的一处茶肆穿着短衫,盘着腿端着一只套碗,碗里是白里带青的米酒,旁边摆放着几只粽子,正冒着热气,酱油色的粽子肉眼可见咸蛋黄和板栗,很是让人有食欲的模样。
  “依你之见,这将来大概有几条线路?”
  “畜力板轨要说贵,那的确是贵。要说便宜,也确实可以往便宜了做。将来把机车做小了,那些个铁轨就能直接用,路基本来就是照着机车能跑的样子去修的。府内那些大工的野心,比府君还要大。”
  李元祥喝了一口米酒,用筷子戳烂了粽子一块一块的吃,看得上官庭芝想要吐槽,却还是忍住了。
  “……将来武汉人口,三五百万肯定要的。当然这长远的事体,我们且不去说,只说当下,两百万人口,总线路没有五十条,那是万万不能解决问题的。咱们五年一个计算,一个工人五年前可能一贫如洗,但是五年之后,可能就薄有积累,这前往城区消费的动力能力,就有了。所以这线路,不可能只是把住人的地方和上班的地方连起来。”
  跟各种工人厮混得久了,李元祥也明白这些个苍头黔首泥腿子臭苦力,也是人,是有七情六欲,也是有攀比较量,只是他们不敢朝上嘶吼罢了。
  当年的王爷看来,一个泥腿子,你怎么敢想着给自己的婆娘扯一些丝绸做衣衫的?别说衣衫,就是头巾,你怎么敢想的?
  可一个苍头黔首的老少爷们儿,又有几个不敢想的?国朝的龟腚,只是说商贾贱业……
  现在的李王爷怎么可能还和以前一样的天真愚蠢,是人就有追求美好的想法。别说苍头黔首,连出来卖的倭奴“螺娘”,也想着把自己收拾的漂漂亮亮,兴许就能来个失心疯的恩客把她带回家去。
  哪怕做妾也不得,只是个奴婢,也是好得很。
  “这还只是运人,江南江北新辟良田,产量都不低。从地方农庄把货物运到港口,倘使旧年,还要组织马队、车队。现如今一条畜力轨道,比几百匹挽马还要强。多出来的牲口,正好可以用到山区,一举多得。”
  上官庭芝也是感慨,武汉的发展是很有特点并且有迹可循的。偏偏这种有迹可循,是别的州县难以模仿的。
  张德离开武汉的这段日子,整个武汉的体制居然运行的有条不紊。因为即便张德不在,大多数衙门手头的工作,都是要持续到未来数月甚至数年的。
  “双龙桥”如是,城市公共交通如是,新增市镇亦如是。
  读书没有读傻的上官庭芝很清楚,当世之人,上至君王下至黎庶,所追求的“垂拱而治”,不外如是。
  只是和人们所期盼的手段有点偏差,武汉不依靠道德。
  “那……宣州那里请你过去帮忙督建沿江工坊,你可有计较?”
  上官庭芝忽地问了李元祥一句。
  听到问这个事情,李元祥也是有点纠结,他身份实在是特殊。他是王爷,而颜师古俺老家伙并不知道,只以为这是个武汉培养出来的,精于工业的青年才俊。
  “其实去倒是想去,拿宣州一笔钱也是好的,反正担的还是武汉差事。只是我怕去了宣州,就漏了身份。太子务农就已经够麻烦的了。”
  太子种地,亲王打工……大唐皇族的脸还要不要了?
  是挺纠结的。
  上官庭芝换位思考了一下,觉得自己要是李元祥,那也真心累。
第六十章
安心糟心
  “叔,给个话。俺们现在是留在长安,还是去京城?”
  长安史家要说世家肯定谈不上,但要说寒门,又差点意思。毕竟这个史家能够起来,还得追溯到大兴城刚刚落成那光景。
  作为最早内迁的一批阿史那氏,前两代有六七个小支都换了种,是从主人那里借来的种。因为不少小支都是宦官,伺候过杨皇帝,也伺候过李皇帝,还有伺候过王世充这种瘪三的。
  眼下史家扛旗的人物,就是死在京洛板轨上的史大忠。
  即便是死了,史家也不敢有当家人出来挑大梁,依旧得用史大忠留下来的人脉关系。皇亲国戚、武勋文臣、地方大员……甚至是江湖上的豪杰,史大忠都能有点关系。
  给李皇帝当差,那不是一般人可以承受的。
  比如当年长孙皇后为了展现模范皇后的姿态,给老公搜罗小老婆,荥阳郑氏和洛阳白氏的郑琬、白洁,都是差点就被史大忠接到长安去的。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1102/1398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