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工科生(校对)第1095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1095/1398

  别人撸管是为了爽,就吴王殿下说自己撸管是为了科学研究。
  这不是变态,什么是变态?
  话又说回来,小蝌蚪变成青蛙,貌似是叫“变态发育”。
  嗯,倒是冥冥中自有定数。
  兄弟二人闲聊着入场,从门口到场内,都让老张眼前一亮。门口居然有“海报”,画风虽说清奇,可真的是“海报”,裹着黑色熊皮大氅的“秦琼”就露出一双眼睛,那眼神无比犀利,冷冷地看着前方,而“秦琼”脚下,一头闭眼的“犎牛王”,体型最少是五个“秦琼”那么大。
  巨大的画幅,上头有个类似眉批的文案,大概就是把演员说了一下,又说了一下故事的由来。
  “有点意思。”
  老张笑了笑,迈步进场,顿时觉得豁然开朗。
  果然不愧是大戏院,里头居然有个穹顶,外头看去,只觉得就是“南天门”一样的地界,只有到了里面,才知道是个天井回廊一样的高楼。
  中央的戏台占了整整一面,从前台到后台,布置的极为讲究,即便是从二楼三楼俯视过去,也只是看到了面积极大的幕布,后台的状况,是半点看不到的。
  “你这老小子,倒是会享受。”
  自己累死累活的,反倒是不如李奉诫来得潇洒,让老张不由得羡慕起来。
  李奉诫哈哈一笑,前面伸手引路道:“兄长请。”
  老张惊艳“江阳大戏院”的规划,而武汉的随员们,则是一个劲地在那里打量着楼内的迎宾小娘,只觉得来的是个宫殿,哪里是个找耍子的地方。
  “李江北果是妙人。”
  “更妙的是,这江阳大戏院他还不要,是扬子县的物业。”
  “啧啧,妙不可言啊……”
第四十八章
加速时代
  看戏老张是不喜欢的,大抵上除非是为了拍马屁,文化娱乐技能一概是不予理会。碰上文科生领导还吟诗装逼,那他就跟着背诗,就当高考了。可要是文科生领导喜欢戏曲,怎么地也得学两段《定军山》啊。
  江阳大戏院内,此刻戏码已经上演,老张心思却不在这上面,李奉诫同样如此,兄弟二人就当是相聚小酌两杯,边吃边聊。
  “长孙家的几个哥儿,都要去江东,那老货狡诈的很,这等便宜,决计不会轻易落在外人手中。好在增补八县,总算是留了余地。”
  提起苏州增补八县,李奉诫总觉得有点蛋疼。江淮这里的英杰,好些个都是打听好消息之后立刻打了鸡血。
  不激动那是不成的,县令啊。
  多少人一辈子做官到顶,就是个县令。
  “有得有失吧。”
  老张抄起筷子,夹着胡豆,“这做官也好,捞钱也罢,都无甚紧要的。与其纠缠不清,还不如多挖几条沟渠,都修一条铁路出来。老匹夫虽说占了虎丘山‘为王’,可也是有大好处的,至少那些个杂七杂八的,在苏州清淤挖沟,不敢胡来。”
  “也是,比捞钱,哪里比得过那老货。”
  笑着摇摇头,长孙无忌在李世民上台之前,就是理财高手,改元贞观之后更是迅速“富可敌国”,不夸张的说,要不是尉迟恭吃了李元吉的家当,还真不好说当年的长安首富是谁。
  为吏部尚书时,老阴货在家门口设的门槛就是来不来送礼。
  送礼之后,再去谈才能。
  愿意送礼给他长孙无忌的,说明愿意站到长孙无忌那一块,讲起来,这就算是“自己人”。
  至于才能什么的,能做官的又有几个是夯货?没才能历练几年,什么才能都有了。
  官场中培养熟练工老油条和工场又有屁个区别。
  “只是……有些事情,小弟也是有些担忧。”
  李奉诫支着一条腿斜躺着,一只手搁在膝盖上,手中还握着酒杯。
  “甚地事体?”
  “这几年江东也好,江淮也罢。说起来,侵吞民田之事层出不穷,方法多变,形式多样,偏还挑不出一个刺来。也就是眼下行情不差,倘使出了个天灾,这一股脑儿把粮田都盖了,怕是要出大事。”
  江淮,确切地说南运河两岸的土地兼并,简直就是赤裸裸的。为了暴涨运河运力,两岸对农业灌溉是严格控制的,这就导致一个情况,普通小农种地收益极低,加上粮食价格一直走低不起,小农的日子相当的不好过。
  而大户拿了地,只要挂靠在钦定征税司衙门底下,或者其它什么转运衙门名下,就能以“特供”“专供”的形式,堂而皇之地种地,还能用运河的水灌溉。
  大户又并非是纯粹的大户,他们背后往往都是官商集团。其中跟转运司衙门勾结的不计其数,背后涉及到南运河两岸几十个州县。
  一州一县的主官会不知道其中行情的败坏吗?知道,但是不能解决,也不敢。
  实力不济的小农,就不得不把运河两岸的土地脱手。形式上自然不会是发卖,而是租赁合同。
  至于这个合同十年一签还是二十年一签,还不是官字两张口的事情?有地方政府背书,土地拿来变个花样,不费吹灰之力。
  “此事无能为力。”
  老张摇摇头,尽管其中的祸事,或多或少跟张德李奉诫都有这样那样的原因。比如海运发达之后,自然而然就降低了漕运的重要性唯一性。那末对朝廷某些官僚而言,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由得“友朋”去引运河水灌溉“自家”田地,也不是不可以的事情。
  所以老张说无能为力,实在是除非他用暴力手段清洗,否则这种利益纠葛的事情,光靠自我道德约束的官僚团体去“自清”,马眼想的封闭也是无用。
  “去年江淮诸县,就是楚州和扬州人大打出手那光景,‘抛荒’谋生的人家,少说也有六七千户。”
  六七千户,那就是几万人。扔整个大唐来看,倒也不觉得如何。
  但是这是江淮的六七千户,他们作为“本地人”,自然不可能跑到天涯海角去,“人离乡贱”这个道理,终究还是懂的。
  所以,为了谋生,大多都顺着运河南下,然后在扬子江附近讨生活。
  难得有胆子大一点的,才会过江。
  “今年呢?”
  “开春就有千几百户散了,如今江都许多大通铺,都立了旗号。比如楚州河上镇的,就立个‘河上’幡子,自成一体,守望相助。”
  说是帮派谈不上,说是互助会,有差了点意思。
  但不管是什么,对扬州地面来说,抱团的外乡人,着实是个定时炸弹。
  “除了江北,江南也大抵如此。比如溧阳,原本山区多有住户,如今却被地方大户驱赶了出来。只因山上种茶甚好,开辟茶园利润极高。至于原本山民如何安置,大抵也跟江北一样,每年都是给个‘租子’,也就打发了。”
  “王福畴到底只是个外来户,想要制住常州地头蛇,除非朝廷大力支持,否则只能妥协。”
  老张感慨一声,溧阳虽然不归常州,而是归宣州,但溧阳乡党大多都在常州厮混,鲜有去临近宣州、润州的。而吃住溧阳茶园的金主,正是来自那些前往常州生发了的溧阳老乡。
  “虽说扬子江两岸,再惨也不至于冒出流民来。但长此以往,也不消百几十年的,有个十几二十年,怕不是就跟京城周遭也似,到时候,当真是百里无人烟。”
  环京城贫困带都是可以接受的,但来个“无人区”……就真的是骚操作。
  权贵吃相上来讲,京城的权贵和地方的权贵,当真没有什么道德上的区别。
  “此事作罢,你若是愿意,在报纸上吹几天法螺即可,当真想要扭转乾坤,怕不是你报社里的编辑,都会冒几个偷偷捅你两刀的。”
  李奉诫门下跟班中,并不缺少地方豪门的公子哥,他们可以温文儒雅,也可以嫉恶如仇。但哪天有人要断他们家财路,绝他们家口粮,最终大多数都是屁股决定脑袋。
  就算李奉诫浑身是胆,够几次扎的?
  “某也不过是感慨一番,当真让某家去做个救世英豪,那是万万不会的。”
  听到李奉诫这么说,老张微微点头,也不由得放心下来。
  实际上,李奉诫能够观察到这种现象,就已经很了不起。
  未来的时代发展,兴许就是失控的,而这种狂暴的走向,大抵上只会把三百年的王朝周期律,压缩在十年二十年内。
  土地兼并……毛毛雨啦。
第四十九章
魔性
  常年往来京城和淮扬,李奉诫对城市乡村市场的观察,不敢说细致入微,却也有独到的见解。
  一曲唱毕,李奉诫摸了一本草稿出来,递给张德。
  “嗯?”
  老张低头一看,“《社会论》?”
  开篇就一句话:凡天下之人,无分男女老幼贵贱,其往来关系之总合,既为天下社会!
  社会、社会……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1095/1398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