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工科生(校对)第1054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1054/1398

  一时间陆飞白都不知道该说什么,听上去是在夸他,可又觉得是在骂他。
  “当年在务本坊结缘,原本么……”陆德明顿了顿,然后笑道,“原本就是想着,他这个江阴人,也是个土财主,拿来做个开销,总是好的。”
  “……”
  陆飞白顿时三观尽碎,自家父亲是个什么样的人,他其实根本不了解。
  谁叫他是个受尽宠爱的小儿子呢,得到了全部的关照,于是人生中所有看到的听到的,都是被彻底筛选过的。
  陆圆朗这么多子侄,只有陆飞白一人在张德附近做过“帮手”,将来陆氏的善缘延续,大概也只会是以陆飞白为纽带,其余年长者,至多就是跟着打秋风。
  “这一次,老夫先做了恶人,陆氏愿意跟着你们兄弟几人的,便照拂一番。那些想要抱团继续做地主的,由得他们去吧,总会有人收拾的。不是张氏,就是李氏。”
  积攒田地依然无错,但是李董和张德,都在打击这种浪费土地资源的“历史渣滓”。模式有所不同,结果却是相通。
  “人瑞”曹宪能看到的远方,“文曲星”陆德明同样能看到。
  两人不同的地方,不过是曹夫子“孑然一身”不是高门出身。而陆德明,年轻时候出道,就是在皇帝的家门口咣当。
  屁股决定脑袋,这是先贤说的。
  陆德明很清楚,在天下繁盛的雄州,田亩不是不能被掌控,但绝对不会是一家一姓一门一户。大量土地背后的主人,不会是具体到谁谁谁的风流人物。
  主人的名字只有一个:权钱。
  当然这个名字在武汉,已经有了正式的名字,它叫“资本”。
  陆德明很清楚,二三十年想要吃掉陆氏的土地,那是不可能的事情。但即便如此,陆德明还是当机立断,在临死之前,主持了“分家”。
  名头还相当的正义正确,响应中央号召,谁也不能挑个刺出来。尽管地方世族大多把国朝法律当厕纸没人在乎,可真要让他们公开叫板,也得上朝堂叫人喊话。
  也无怪乎陆氏子弟有人吐槽陆德明是不是老糊涂了,实际上,经常昏睡过去的陆德明此刻前所未有的头脑清醒。
  他感觉这是自己的“回光返照”,可能再坚持坚持,就真的坚持不下去了。
  临死之前彻底“分家”,无非是不想给江阴的恶狗拿来做榜样。
  关门弟子张德是个什么样的“畜生”,他比谁都清楚。
  十四岁就能跟长孙无忌耍阴谋的贱人,而且还没有被长孙无忌一口吃掉,这是相当让陆德明震撼的事情。
  固然张德并没有玩弄权术,走的是另外一条奇葩道路。你阴你的,我造我的,互相不干涉,结果老阴逼怎么阴都没办法跟“死物”较劲。
  “大人,操之将来,会如何?”
  “你不若亲自去问他。”
  说着,陆德明还露出一个很难看的笑脸,“能把安平公主当作‘别宅妇’,养在江阴老家,还生了‘野种’,又入了宗谱嫡系……这种人,会如何都不奇怪。”
  陆飞白当时就想自戳双耳当没听到,说到底,小白师兄依旧只是体制中的小鱼儿,哪里晓得隔壁土狗这般的疯狂。
  他是晓得张德跟安平公主勾搭成奸的,但他并不知道张德敢把野种扶成嫡长子,这是践踏“礼法”,而且把“人伦”道德一脚踢开。
  要是陆氏子弟有人这么干,怕是早就被族老用族规家法严惩。
  到底是寒门。
  陆飞白内心如是吐槽着,大约还有一点优越感,只是片刻想起来自家老爹的手段,顿时冷汗淋漓,回头看去,张德这些“大逆不道”,何尝不是陆氏舵手在那里保驾护航乃至推波助澜?
  “大人……”
  哆嗦着嘴唇,人到中年的小白师兄想要说点什么,结果陆德明只是露出一个嘲弄的眼神。
  “文曲星”对自己的子女还是很满意的,只可惜,能够跟自己弟子比一比的,一个都没有。
  “汝辈好好在天子堂厮混就是了,莫要想些不切实际之事。”
  陆德明的嘲讽把小白师兄安排的明明白白,让他们兄弟几个老老实实靠着关系在官场厮混就可以了。
  琢磨着如何如何,根本是妄想。
  “是。”
  小白师兄顿时明白,这大概就是自家老子给他交待的最后一点“人生经验”。
  将来的陆氏,大概名望全靠做官。
  至于捞钱,抱紧了张德这条金大腿,官场上的那点黑钱,就显得微不足道。
  陆氏可以做清清白白的“清官”门庭,还能活的很滋润……
第九十四章
人味儿
  农忙时节,武汉的学校都放了假,农庄子弟同样属于武汉生源的重要来源,农忙也会跟着父母去打短工,七八岁的小孩哪怕只是拣拾一天的谷粒,也能混个十几二十文。对这孩子来说,一年中难得能有这样的机会。
  劳累,但却充斥着刺激,因为会有收获。
  和周边的州县不同,武汉的大部分新垦农田跟私人关系不大,农庄虽然叫农庄,但它更加像一个工场。粮食除了用来吃,也是很重要的市场商品,更是很多产品的工业原材料。
  小农并没有在武汉根绝,只是越靠近城区,小农越不划算。一户人家只要出租就能混日子,又有几个愿意继续“锄禾日当午”?至多收拾一二亩地用来种菜,自吃自用,就很显勤恳了。
  “这坡地居然能上九石的产量?”
  视察农事的时候,江夏新垦的一块坡地,水稻产量居然有九百多斤,着实成了稀奇。前去围观的农庄大户不少,也有外地人,也是想要看看武汉又有什么新的奇怪法子。
  “山里洞穴有蝙蝠粪。”
  “原来如此。”
  一个溶洞的蝙蝠粪总量是相当惊人的,毕竟,一只蝙蝠拉屎可能不多,一年下来也拉不了几斤。可一只蝙蝠的祖祖辈辈都在这个洞穴中生存,时间拉长为几百万年,那么,有多少蝙蝠粪,都是可以想象的。
  “也是在坡地打井开渠,否则就是有蝙蝠粪也是无用。”
  负责这一片坡地种植的农官接着又道,“还有开采蝙蝠粪难度不小,还要架设升降笼,钢铁用料不少,岩壁上还要架设滑索轨道。”
  严格地说,开采蝙蝠粪,也从来不是带着个背篓就完事儿。小农可以这么干,农庄大户就不行,得当作矿藏来看待。
  看似器材投入量大,但实际上这些钢铁构件是可以重复使用的。这个洞穴挖完了,换下一个洞穴即可。
  随着技术手段的提高,再如何艰难的地形地貌,总有办法把东西运出来,更何况只是蝙蝠粪。这些宛若沙子一样的东西,实在不行可以用一个个竹筒吊起来,然后通过滑索、轨道来流水小批次运输。
  “兴修水利终究是无错的,往后时机成熟了,水利衙门还是要专门独立出来。”
  “是。”
  眼下机会是不成熟的,人力不够,就算筹备了水利局,也只能干瞪眼。
  更何况,旁边“湖南”还在修路,徐孝德用人也吃紧,这是江西行省的统筹安排,不可能全部武汉占尽便宜。
  毕竟说到底,独木不成林,难得有愿意跟武汉一条路走到黑的湘水老铁,自然是愿意一起发展,抗风险的能力,怎么说也要高得多。
  视察结束之后,张德刚刚返回府中,就看到孙伏伽一脸担忧地在大厅来回踱步。
  “师兄。”
  “你终于回来了,虎丘山来了信,说是陆公不行了,这次已经昏过去两天。”
  “嗯?”
  张德一愣,旋即神情一垮,半晌,他看着孙伏伽:“先生这一次,应该是不行了。”
  很微妙的感觉,一百岁的陆德明,踩在过寿的门槛上,但张德就是有一种很强烈的感觉,陆老头走到了生命的尽头。
  “老夫要去苏州。”
  孙伏伽一拍手,“跟你请几天假。”
  “请假作甚?我和师兄同去。”
  “你?”
  前大理寺卿都愣住了,他见过太多冷酷无情的杂碎,但自己这个师弟是最极品的。于是万万没想到,张德居然愿意去苏州。
  “我回江阴看看。”
  “……”
  忍住了挥舞老拳的冲动,孙师兄脸一阵红一阵白,却听张德又道,“然后再去苏州,差不了那一天半天。我有一种预感,先生在等我,我不去,他不会撒手的。”
  再一次忍住了吐槽,孙师兄一把年纪,着实搞不明白张德是怎么投胎的。
  “甚么时候动身?”
  “总要安排一下府内事宜,这光景,房相在京城,我再离开武汉,天知道会发生甚么事体。”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1054/1398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