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工科生(校对)第1053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1053/1398

  “你猜。”
  陈先生笑而不语,看着略微偏瘦的郭大。
  此时,学校外面来了人,排场不算大,但也不算小,什么人都有。除了阴阳人死太监之外,也有礼部的人,还有州学的随员。
  “重组江夏中学,我等把学校办好的信心是很足的。主要是学校的师资力量雄厚,大多都是三年以上的老教师,有的原本就是京城出来的,学识扎实,见闻广博,都是百里挑一的贤才。”
  学校做行政的人正给访客介绍着,“前面就是陈先生的班级,下午正好有他一堂课,是德业课,学校……”
  行政人员一刹那就像是被人捏住了脖子,整个人跟死鸭子一样一动不动,一双眼珠子死死地盯着前方。
  访客们也都是目瞪口呆,入眼处,只看见教室内一群学生“尽显妩媚”,男生极尽妖娆地展现他们的“风姿”。
  而讲台上,教学能手陈先生,正面带微笑地连连点头,还时不时地给个点评。
  有个小黄门实在是没忍住,小声地说了一句:“贵校雅趣之处,颇有百年遗风……”
第九十二章
时势易转
  最终还是因为陈先生的高贵出身挽救了江夏中学的学风评定,南陈国族之后,总归说话要好使一些。
  再三强调本校没有“好男风”“喜女装”的癖性之后,前来视察工作的领导们这才给盖了个章,表示江夏中学学风奔放颇有特色。
  跑来武汉做江夏中学第一任校长的段瑾全程黑着脸,他族兄段俨给他谋的差事绝对是好差事,可有些事情想差了。
  这武汉办学……他妈的和京城不一样啊。
  当年在段纶底下行走学习的时候,段瑾寻思着族叔的教育,也没这么洒脱啊。怎么一到武汉,就开始女装了呢?
  “季瑜,办学掣肘颇多,你……多加保重啊。”
  领导们临行之前,跟校长段瑾在京城算“哥们儿”的很是嘱托了一番。
  段瑾拱手道:“此间事体,不在某之绸缪。某不过是做个奶公罢了,具体实务,还需全校师生通力协作。”
  对自己的定位,段瑾是相当精准的。他来武汉做什么?做事业?事业个屁啦,他现在就是来镀金的。
  不出成果,换一身皮回京城继续做官。出了成果……嘿嘿,皇后娘娘厉害,女圣陛下万岁,摇身一变,他就成了先进教学带头人。
  这是进亦可,退亦可。
  段俨给他谋的这个出路,一般人可混不来。那是因为段纶当年跟张德有照拂情谊,一般人不知道,段纶也没有刻意在张德身上表现的太明显,李皇帝那里也是瞒过去的。段纶琢磨的,是张德这个“后起之秀”,能够在他嗝屁之后,对段氏多多维护,算的是长远。
  实际上段纶这笔账不亏,他在世的时候,工部在他手上正式壮大,六部之中的顶级肥缺,比吏部民部不遑多让。油水之多之巨,旷古罕见。
  可以说跟工部打交道的各监寺衙署,都要给段纶一个面子,固然这一切跟张操之关系极大,但没有段纶细细呵护,哪有这样好的局面。
  段纶去世之后,工部的位子不敢说随便让段俨挑,但镀金道路一片坦途,只是段俨没有选择走这条路,而是选择了“退隐江湖”。
  大隐隐于世嘛。
  段氏的关系网开始变现,就是从段俨手中,京城中算得上人面广大的人物,“段孝爽”这个“孑然一身”的算一个。
  连屈突诠这等“忠义社”出身的,都及不上他。
  实在是他老子留下来的人情关系政治遗产实在是丰厚的无与伦比,六部巨头看张德不爽的很多,但段纶是个例外。
  老张很少有感情溢出的时候,但段老大这个人都没了,还能说什么呢?自然是给予尊重,段俨只要不是太过分的要求……基本上也没有太过分的要求,都是在权财之间往来,对此时此刻的老张来说,大多都是举手之劳。
  段瑾想要镀金,段俨过来说情,张德顺水推舟,仅此而已。
  “季瑜,京中那位很是看重新式学堂。”
  “某明白,有劳诸君了。”
  话没有说的直白,但新式学堂是“女圣”的政绩,只有成果喜人,才能彰显“女圣”陛下的英明神武。
  固然现在“女圣”只是垂帘听政,旁边还半躺着她老公,但秦汉以来没少见女人掌权,只要长孙皇后续命有方,吃谁的饭听谁的管不是?
  并非没有担心将来,比如武汉模式早晚和朝廷发生剧烈冲突,但此时此刻,逐渐在国家各个阶层扩散的新兴团体和新兴知识分子,都有一个清晰判断,短期内除非皇帝临死之前要谋个“万世”然后刺死张德,否则短期内只有摩擦没有冲突。
  而皇帝临时之前搞或者不搞武汉,即便是最铁杆的保皇党,也是内部分裂的。搞武汉和不搞武汉,都要面临风险,一个长期一个端起,且是否剧烈,都不清楚。
  离隋末军阀大战过去才多少年?
  实在是从“大治”进入“盛世”实在是太快了,快的让人有点反应不过来。
  陆德明这种百岁老学究,最后的决断就是把陆氏扎根地方,也是因为实在是看不明白时代的脉络。
  立国三十年就能堪比强汉基业,这种事情,自古未曾见过。
  而爆炸式的人口增加,更是让人瞠目结舌,眼睁睁地看着一个个百万级“超级城市”出现在不同的地区。哪怕大部分的人口只是苍头黔首甚至是奴隶,但统治模式就是这样,底层基数越大,支撑起的上层建筑才越高。
  如此高的楼,皇帝想要拦腰炸断,铁杆皇家忠犬,又怎么可能不内部分裂?
  投机客们既想看到张德造反,也想看到皇帝彻底撕破脸皮。
  可惜,不管是默契也好还是说还有感情,总之,中央皇权和地方狗群,共同撕咬的目标,都是那些个数百年风流的门阀世家。
  他们掌握着最“死”的土地资源,掌握着最“死”的人力资源,还掌握这最“死”的上升渠道。
  不搞他们搞谁?
  十几二十年的经营,张德培养出来的新式人才虽然依旧是“奇技淫巧之辈”或者“账房先生”,但只要基数够大,总能筛选出精英,然后进入体制。
  当然也有选择背叛初衷的,但总体而言,无伤大雅。
  不管是进入体制还是在武汉体系中挣扎,这种内部循环已经完全无所谓五姓七望之流的钳制。
  这种背后变化的具体表现,正是段氏、陈氏子弟,都会出现在武汉,操持业务为武汉事业添砖加瓦。
  甭管是不是镀金,在这地头吃这碗饭,其本身就是表明了态度。
  “这条‘鲫鱼’运气真是不错啊。”
  领导们返回官驿之后,有人如是感慨着。
  “是段公深谋远虑。”
  “不错。”
  众人回忆起往事,发现段纶做人做事,当真是没得挑。从当年蓝田起事到撒手人寰,全程都是可圈可点,哪怕在益州“瞎搞”,也顺顺利利地把巴蜀料理干净不说,自己还没有因为太过“乖张”被李皇帝“卸磨杀驴”。
  最后几年打算辞官养老,还被李皇帝拉过去在工部压榨最后一点精力,只是万万没想到在工部任上居然临死之前玩了一把大的。
  可以这么说,只要武汉整个体系还有薪火传承,将来的某一天,翻开贞观朝的大建狂潮,段纶这个工部尚书,肯定是比李大亮这个工部尚书的含金量高一百倍。
  有鉴于此,前来视察工作的中央领导们,对江夏中学出现“无伤大雅”的事情,都只当没看见。
  当然了,自家小孩要是敢假扮妇人……直接打断三条腿,接上了再打断。
第九十三章
人瑞之断
  苏州,以虎丘山为圆心,大概到泰伯渠的距离为半径,偌大的地面上,只有极少数的土地不姓陆。
  多年经营,陆氏已然成为苏州最大的地主,如果再把各行各业的份子算进来,以及陆德明的各路门生,陆氏和五姓七望比起来,差的也就是那点名气。
  只是贞观二十三年刚刚满了一百岁的陆德明,却在病榻上主持了陆氏宗族的分家大业。
  陆氏子弟无不震惊,但这是陆德明的决定,江东数一数二的“人瑞”,天下闻名的学者。
  “大人。”
  红枫树下,陆飞白推着轮椅,毛毯将陆德明已然蜷缩的身体裹的严严实实。
  牙齿彻底掉光的陆德明看不出什么表情,头发也掉光了不少,要是把头上的宽大保暖帽子摘了,就能看到他光秃秃的脑袋。
  到了这个岁数,不管是喜怒哀乐,在“人瑞”脸上都是看不出来的。
  太老了。
  “伊说吾是老而迷糊,你怎么看?”
  “大人深谋远虑,如此对陆氏,反而是最好的。”
  陆飞白回答之后,却没有听到父亲的回应,抬头看去,却见陆德明还盯着他。于是他硬着头皮道,“苏州最大的地主,谁都可以做,就是陆氏不能做。操之是个六亲不认的混账,倘使真要瓜分了苏州的土地,陆氏最大,他便拿陆氏开刀。”
  终于,陆德明微微点头:“你终于有他十四岁之时的见识哩……”
  “……”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1053/1398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