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工科生(校对)第1014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1014/1398

  只是重要性太矬,老张一直都是本着有枣没枣打两杆的心态在做,只要能保证大型牲口有产出就行了,剩下的,死了不可惜,赚了最好。
  不过幕僚的话,倒是提醒了张德,技术上的事情,光靠府内大力推动,还是欠缺了点。要是各行各业自发性地研究更多,甭管死多少行业,存活一个就是大赚。
  “言之有理。”
  张德微微点头,然后道,“这样吧,此事你跟进一下,进奏院那里,可以提一下。”
  “是。”
第三十八章
畅想
  嗤——
  永兴煤矿的一处作业区,白色的水蒸气宛若大雾,瞬间就把作业区晕染了一片。伴随着嘎啦嘎啦的绞盘转动声,锁链缓缓地收紧。坡道一处有不小的落差,但是一只特制的箱笼,就从低处被拖拽到了高处。
  “成了!”
  欢呼声逐渐响起,抹着汗的几个大工都是咧嘴笑:“这物事果然是能成的,往后只要把‘巨灵神’造的再大力一些,一定能拖拽更重的物事。”
  千几百年后,人们司空见惯的东西,在这个时代想要实现,相当的困难,成本也极其高昂。
  仅仅是特制的绞盘特制的锁链,就需要从搭建一个合格的钢铁厂从头做起,还要强化铆接技术。
  “虽说就是个实验,但也论证这条路是对的。只是将来是不是还要用‘象机’或是‘巨灵神’,便不必去管。”
  “将来架桥,便当得多啊。”
  “之前内厂设计了一条新船,准备特制一只‘巨灵神’上船。也不知道比当年那个废物如何。”
  “路子肯定是对的。”
  “都知道是对的,只是想要实现,还不是要一次次的试。”
  大工们身上都没有干净的地方。藤条做的安全帽也多是一些泥灰,这地界还有个水泥厂,离煤矿并不远。从永兴煤矿延伸出去的板轨,已经新修了一条比较特殊的,牵引力在实验蒸汽机而不是牲口。
  为了提高承载量,原先的木制板轨已经彻底不足以满足需要。路基改造、轨道改型、施工方法……都是挑战。
  “今年山区的索道、铁索桥安装妥帖,就差不多了。让‘象机’正经上路,还早着呢。”
  “这两年精铁精钢用量实在是高,关键还有蛮子偷铁,这索道两头,现在都要设卡,多出来的津口大使都不知道有多少。”
  “废话,野地里的钢铁,不偷那还是人吗?”
  “……”
  众人在那里胡扯着,倒也不是说笑。这年头野地里的钢铁,不被惦记才是怪事。民间大量农户,能有一把铁器农具就很了不得了。一般农具,坏了不是扔了,而是修修补补又三年。
  老牛用个两三代人不稀奇,农具用个四五代人更不稀奇。好些水车、磨盘、风车,都是汉朝用到唐朝,保养的极好。
  民间大量的镰刀、柴刀,往往劈个几下,刀身都弯了,用石块敲直了之后,才能继续用。
  这种农具,大部分过一段时间就要回铁匠铺升级一下。
  村里之间多有铁匠、石匠铺子,也是这个原因,小农想要提高农事效率,离不开工具就离不开跟工具打交道的匠人。
  武汉能够保证稻米稳定输出,除了其它各种各样的原因之外,仅仅是农忙时抢收,就算没有收割机、脱粒机,光靠人力,武汉出几十万把收割用的镰刀,根本不成问题。
  而且这些镰刀也不会用着用着就软了,一直坚挺这是必须的,收割稻子如果不利落了,找个河床石随便磨两下,立刻又锋利如初。
  “这要是象机上了板轨,这得是何等的厉害。”
  “当年那机子,就是山长用玻璃造的那个,放轨道上,着实能跑。”
  “象机实在是费铁费人工,要紧的地方,还是不够小,力道不够大。”
  “造这物事,就是个亏本买卖,也就是山长舍得,换做朝廷,玩鸟去吧。”
  “也不是这般说的,如今朝廷也做了学堂,跟以往大不一样。”
  “难不成你还要去做个先生?”
  “哎,还别说,长孙老令公还真是派了人来请我。”
  “呸,请你,是不是还车接车送啊。”
  “你怎么知道?”
  “怕不是驴车……”
  “日娘的滚!”
  “哈哈哈哈……”
  一帮大工在那里胡扯闲聊,说话间工地铃声响起,不远处的食堂大棚已经忙活开来。
  “吃饭了吃饭了!”
  “老子吃菘菜都快吃吐了!”
  “不是有肉么。”
  “全他娘的大肥肉!吃吃吃,吃个屁!”
  “噫!放几年前你肥肉抢的比狗还快,倒是嫌弃了。”
  “你也说是几年前喽!”
  “才过了几天好日子,就这般模样,你这是要进京做官的命。”
  “老子真想进京,那边真是在招人,听说也是要造机子,比‘巨灵神’还大力,想来也是要在板轨上用。”
  “两京的板轨,现在应该也是不够用了。运货的马车,天天在跑,板轨就算运力大,可这到底是牛马拖拽,上限就那么点,再有一二年,怕是比不过新修的弛道。如今弛道上的四轮马车,不要太多。”
  “两千斤三千斤一趟,十里有个站,算下来,倒也真是不比眼下的京洛板轨差多少。”
  朝野内外的有识之士,都知道“蒸汽机”是个好东西。也都琢磨着,怎么把蒸汽机安放在轨道上,这样只要两条路线,人要休息,机器又不要休息的,旬日在跑,这运力一下子就是十几二十倍的增长。
  而且外朝那些全靠嘴炮混饭的老铁,还开了个巨大的脑洞,琢磨着全国要是都有机器在跑,这天下还不是固若金汤?
  唯一美中不足的,就是偷铁的刁民实在是多。
  就眼下京洛板轨,每年都不知道多少人偷配件,管理起来真心要人命。为了维护板轨和弛道,道路上的“巡查”实在是太多,能在这里混饭的府兵,都是拿双份粮饷,绝对是个肥差。
  然而京洛板轨养活几张嘴,根本没有任何压力,光运费一年下来,都够再干一场局部战争的。
  “这机子要是能上船,才是真正厉害的。东海尽头,就能常年跑,那地界物产也不算低,矿石品相极好。可惜,隔着何止万里,望洋兴叹啊。”
  “你琢磨这个作甚?连永兴煤矿都没搞明白呢,还想着东海尽头,吃甚饭呢?”
  “吃你们的饭,闭不上嘴是怎地?”
  “吃饭吃饭,下午还有两个实验要做,这机子调试一下,还要还给矿上的,不能耽搁了矿上的业务。”
  “都吃饭,都吃饭吧……”
第三十九章
拼搏
  “贸,市也。”
  京城,进奏院内有院士捧着一本新刻《尔雅》,很是玩味地环视四周。这几日进奏院又发起了一个案子,关于地方雄州的“市易权”。这个不是对内的交易,而是出口贸易。
  原本这个权力,是由朝廷统一调剂。哪里定市舶大使,哪里没有,都是小心小心再小心。毕竟,“勾连中外”这个名头,不好听,容易被上司喊一句“借汝项上人头一用”。
  而且李唐皇帝有个小黑点儿,当年从突厥那里借过力。这事儿当然现在是揭过去了,可是为了捞钱发财,那微妙的“唐人主义”冒了出来,事情就有点不好说。
  汉人包容力极强是不假,可有什么事儿,记事本上都会记下来,隔个一百年两百年,早晚是要翻本的,而且是变本加厉换回去。
  这世上本就没有无缘无故就源远流长的民族。
  “这个案子,怕是不好过。”
  “所以改个名字,好听有些。”
  “市易改贸易,这不是自欺欺人么?”
  “嗳,话不能这么说。”
  进奏院内有人笑了起来,“大家一起自欺欺人,那就不是自欺欺人。”
  “……”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1014/1398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