懒散初唐(校对)第410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410/515

  山谷中的这两千人都是苏定方手下的老兵,有些人从当初攻打突厥时就跟着苏定方了,而且他们深入高句丽也不是一次两次了,所以这些人倒是都懂得规矩,这时一个个都默默的呆在帐篷里,或是擦拭武器,或是就着凉水啃干粮。
  说起来随着大唐的富足,军中的将士也跟着享福,以前军队的干粮只有一种,那就是烤干的面饼,硬的简直可以当盾牌用,不过这几年军中的干粮各类增加了许多,普通将士也能吃到肉干之类的,甚至偶尔还会有美味的罐头。
  裴行俭在营地里转了一圈后,然后又去问了下在外围巡视的将士,也没有发现任何的异常,这才放心的回到营里,因为这次军队是轻装简行,带的东西也尽可能的少,比如下面的将士都是二十人挤一个帐篷,可以说躺下连脚都伸不开。
  而裴行俭和苏定方也以身做责,他们两人也合住在一个帐篷里,毕竟相比普通的将士,他们需要商议对策、计划行军的路线等等,必须要有一个相对安静的环境。
  裴行俭回到营帐,发现苏定方正在亲自画一副地图,说起来这个山谷算是他们深入高句丽最远的地界,之前并没有这里的地图,所以到了这里后,苏定方就开始着手将附近的地形画出来,日后若是攻打高句丽的话,也许会用得着。
  “先生画的地图真是标准!”裴行俭走到苏定方的旁边,看了一下他绘制的地图,当下也不由得开口赞叹道。
  “呵呵,不是我画的好,而是军校里教的好,说起来绘制地图的标准还是驸马定下来的,只要按照他定下的办法来绘图,一般都不会有什么太大的问题。”苏定方这时却是笑着开口道,他也曾经在军校学习过,这个绘制地图的办法就是军校里教的。
  “原来是出自驸马之手,难怪先生画的这么好。”裴行俭听到这里也不由得再次一笑道。
  “对了,外面有情况吗?”苏定方这时将手中的笔放下,然后抬头询问道,虽然他接到的情报上说,运粮的队伍会在明天经过,但也不排除对方会早一天经过,所以他在山谷附近也安插了不少探子,每过一段时间就会有人将山谷外的情况送过来。
  “暂时还没有,而且我看天都快黑了,估计今天对方是不会来了!”裴行俭当即回答道,外面的风很大,天空中也密布着乌云,再加上天也快黑了,所以他估计运粮的队伍这时也应该扎营休息了。
  苏定方听到这里也是点了点头,然后揉了揉肚子笑道:“刚好我也饿了,咱们一起吃点饭吧,否则晚上不能点灯,吃饭都找不到嘴了!”
  听到苏定方说要吃饭,裴行俭却是苦笑一声,因为只有他知道对方说吃饭是什么意思,只见他无奈的转身来到自己睡觉的地方,然后从自己带的东西中拿出一个特殊的容器,然后往里面放了一包东西,又拿出一瓶罐头放进去,最后才浇上水,结果不一会的功夫,里面竟然冒出蒸腾的热气。
  “哈哈~守约你真是好福气,竟然娶了驸马的学生,真的可以称得上是才貌双全,现在咱们都能吃得上热饭了!”苏定方这时却是大笑一声夸赞道,因为不能升火,所以平时连口热饭都吃不到,不过现在多亏了裴行俭的那位新婚妻子,他们终于能吃上一口热饭了。
  “其实这个办法很简单,无非就是生石灰遇水发热而已,可惜咱们之前都没想到。”裴行俭听到苏定方夸自己的妻子,当下也露出十分思念的表情道。
第1064章
辽东战事(下)
  裴行俭在长安时,曾经给婉娘讲过自己在辽东的经历,其中有一件他曾经多次提及,那就是在攻打高句丽时,有些情况特殊的时候只能吃冷食、啃干粮,特别是在冬天的时候,那种滋味就别提了。
  裴行俭说者无心,婉娘却是听者有意,于是就想出一个石灰加热的办法,她用纸将石灰严密包裹起来,这样平时也不用担心漏出来,外面又用布缝上方便携带,等到用的时候倒上水就行了,虽然加热的温度不高,但至少能让裴行俭吃上一口热饭。
  不过因为裴行俭走的有点急,没来得及把这些东西带走,后来还是婉娘托李休帮着把这些东西送到了辽东,也就是裴行俭这次准备出来时,才接到婉娘送来的东西,于是就带了一些石灰包在身上,结果没想到竟然真的很好用,连苏定方都跟着蹭他的饭吃。
  不一会的功夫,罐头就加热好了,当下裴行俭将罐头递给苏定方,自己又拿了一瓶罐头放进去,毕竟他带的石灰包也不多,而且还不知道要在高句丽呆几天,所以自然要省着点用。
  苏定方也不客气,笑呵呵的将罐头的塞子挑开,里面是油乎乎的红烧肉,若是不加热,这东西是又冷又腻,甚至还有点腥,但现在却是香喷喷的,一口下去感觉全都暖和起来了,如果这时再有点酒的话,那就太好了,可惜军中禁酒,他这个主将也不能例外。
  吃过东西后,外面的天色也暗下来了,裴行俭又安排了一些人接替外面巡视的人,虽然晚上运粮队伍赶路的可能性不高,但他们也不能大意,更何况又要提防敌人的发现,所以无论什么时候都要小心谨慎才行。
  这一夜很平静的过去了,第二天一早,裴行俭立刻加派人手巡视四周,而苏定方也命令全军做好准备,因为运粮的队伍随时都可能到达,而他们也将面临着一场恶战,毕竟高句丽人也不傻,他们的运粮队伍肯定也有重兵守卫。
  到了中午的时候,一个探子飞奔来报,在西南方向发现一支运粮的队伍靠近,这让苏定方也是精神一振,当下命探子再探再报,同时率领着唐军悄悄的潜出山谷,在运粮队伍前行的方向上埋伏了起来。
  这支运粮的队伍人数不少,长长的马车排出去数里,不算运输的人手,光是护卫的高句丽大军就有两千多人,其实倒不是高句丽人无人可派,而是护卫的军队越多,路上消耗的粮食也就越多,最后这批粮食就算运到平壤,恐怕也所剩不多了,所以在运输时,只有在边境时才会加派大军,离开边境后就会尽量的减少人手,降低路上的消耗。
  苏定方身为军中的宿将,自然知道上面这些情况,所以他才会冒险深入到高句丽的内部,为的就是让高句丽人放松警惕,事实上他也赌对了,眼前这支运粮的队伍在兵力上虽然与他们相当,但是按照以往的经验,野外交战时,一个唐军可以抵四五个高句丽士卒,这主要是双方在装备、训练、士气等方面有太大的差距了。
  “杀!”随着运粮队伍进入到自己的伏击范围,苏定方立刻一马当先冲了出来,两千唐军也尽皆而出,一时间喊杀声响彻天地。
  高句丽人的运粮队伍也被突然杀出的唐军给吓懵了,毕竟他们也没想到会在这时候遇到唐军的突袭,直到苏定方的骑兵都快杀到近前时,负责押运的高句丽将领这才反应过来,当下急忙命令手下的士卒摆好防御的阵形,希望可以抵挡住唐军的第一波冲击。
  苏定方带来的都是骑兵,两千骑兵冲锋起来,简直如同排山倒海一般,外围的高句丽军队刚摆好防御的队形,就遇到了前锋的唐军,结果就像是沙堡遇到海水一般,防御在瞬间就倒塌一片,随后唐军就像是一支利箭一般杀了进去。
  “放火!”虽然敌军表现的不堪一击,但苏定方却十分的冷静,杀进运粮的队伍后立刻再次传下命令,随后就见后方有专门的骑兵从马背上拿出特制的火油瓶,点燃上面的引信后就扔向运粮的马车,结果眨眼之间就火光冲天,人喊马嘶之声不绝于耳。
  苏定方他们的主要目的是毁粮而不是杀人,哪怕现在占据着优势,但是苏定方也不愿意恋战,因为他们的数量有限,在高句丽境内得不到补充,死一个就少一分力量,而且若是万一被敌军缠处,从而让援军赶到的话,那他们的处境就更糟糕了。
  也正是出于上面的考虑,所以苏定方率领着骑兵如同一阵风一般,从将运粮的队伍从头烧到尾,期间高句丽的军队虽然组织了几次反击,但都被他给击溃了,等到烧完粮食后,苏定方立刻率领着大军呼啸而去,眨眼之间就消失在茫茫的辽东大地上,背后只剩下一地被烧成焦炭的粮食,以及伤亡惨重的高句丽人。
  这次的突袭打得十分漂亮,不过也暴露了苏定方他们潜入的事实,结果高句丽也马上做出反应,四处调集大军围堵苏定方的大军,可以说这时才是最危险的时候,不过苏定方却早就做好了计划,就在高句丽人以为他会向大唐方向撤退时,他却反其道而行之,竟然向东北方向杀去,并且见粮就烧,似乎又在重复往年的残暴。
  苏定方这种大胆的行径,也彻底的激怒了高句丽人,当下无数高句丽大军调往东北方向,希望可以截住苏定方的大军,甚至连边境的军队都被调动起来。
  不过就在边境的高句丽大军刚一离开,又一股唐军竟然从边境杀入,趁着高句丽人边境空虚的机会,一举烧毁了数个粮仓,这下高句丽人也慌了,急忙让大军回头,却没想到本来在腹地闹的天翻地覆的苏定方却忽然安静下来了,不过这时他们也顾不得苏定方了,毕竟边境若是有失的话,那后果可就严重了。
  然而就在高句丽的大军风尘仆仆的赶到边境时,攻入边境的唐军却忽然退兵了,身后的苏定方也找不到了,这让无数高句丽人气的肝痛,但却没有任何的办法,等到他们好不容易再次找到苏定方的踪迹时,对方却已经退到了边境,最后趁着夜色一举冲破高句丽的封锁逃回了大唐境内。
  这还仅仅只是今年秋天苏定方的第一次骚扰攻击,接下来还会有第二次、第三次,直到把高句丽的大军拖的疲惫不堪,收获的粮食也损失重大才会罢手,更加糟糕的是,像这种骚扰战已经持续了快三年了,大唐国力强盛,付出的那点代价根本不算什么,可是高句丽却付不起这样的代价。
  长安城中,李休也一直关注着辽东的战局,虽然西南的吐蕃入侵,不过侯君集的大军已经出发,以唐军现在的战力,吐蕃几乎没有什么胜算,当然最主要的还是李世民的决心,他之所以派侯君集前去,而且还吩咐对方全歼来犯的吐蕃之敌,其实也有更深层次的打算。
  大唐对高句丽的放血之策已经持续了多年,眼看着高句丽就要撑不下去了,另外高句丽内部也出现了问题,其中最主要的就是荣留王与大对卢泉盖苏文的矛盾。
  泉盖苏文这个名字对于后世的人来说应该并不陌生,因为正是他阻挡了李世民灭掉高句丽,能够挡住李世民的兵锋,自然也不是什么等闲之辈,事实上他出身于高句丽贵族,父亲就是高句丽的大对卢,相当于大唐的宰相,而且还拥有兵权,可以说一人之下万人之上。
  泉盖苏文的父亲死后,他就继承了大对卢之位,不过荣留王登基后,却是想要高句丽内部,对于泉盖苏文这种手握实权的贵族,自然也极为痛恨,不过他想要对付泉盖苏文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因为对方背后有很多实权贵族支持,结果就造成了高句丽内部的分裂,虽然双方还没有闹到兵锋相对的程度,但明面上的较量却已经持续了数年。
  可以说现在高句丽正处于内忧外患之中,实力也被大唐消弱到了极点,眼看着李世民就要收割高句丽这枚美味的果实了,却没想到西南的吐蕃竟然跳出来闹事,这让李世民如何不恨,所以他才会对侯君集下达了全歼的命令,为的就是给吐蕃一个狠狠的教训,至少也要让对方老实几年,免得在自己攻打高句丽时,西南再出什么事情。
  正是在上面这种背景下,李世民对侯君集的大军也是下了血本,特别是火器几乎是敞开了供应,因为西南多山,不利于唐军的骑兵冲锋,有了火器,倒是可以弥补唐军在战力上的损失,而吐蕃人几乎是一群没开化的原始人,只要侯君集不是特别的蠢,就几乎不用担心战败的事。
  今年苏定方在辽东的战事虽然有些波折,但大体上还是十分顺利的,眼看着天气一天天变冷,辽东那边的战事也进行到了尾声,不过也就在这时,苏定方却忽然有一个十万火急的消息送到长安。
第1065章
泉盖苏文的政变
  “荣留王死了,而且还是被泉盖苏文给杀死的!”李休听到这个消息时,也不由得露出震惊的表情,虽然他知道荣留王和泉盖苏文之间有矛盾,但双方的实力都不差,谁也奈何不了谁,却没想到对方竟然就这么轻易的被泉盖苏文给干掉了。
  其实李休对高句丽的历史了解的太少,他并不知道在原来的历史上,荣留王就是死在泉盖苏文的手上,而且还死的特别惨,据说是泉盖苏文亲手杀死了荣留王并且分尸,可怜荣留王死后连个全尸都没有落下。
  苏定方送来的情报十分详细,上面讲述了荣留王与泉盖苏文之间的争斗原因,以及荣留王被杀死的经过,这让李休也才了解到这桩高句丽内部的政变。
  其实在这几年里,荣留王对泉盖苏文的防备一直没有减少,甚至一直打压着泉盖苏文,虽然泉盖苏文手中掌握着不少军队,但他毕竟是臣子,所以在这两年里,他也慢慢的落到了下风,很多原来依附他的贵族,也慢慢的转投向荣留王,可以说不如意外的话,几年后泉盖苏文必定难逃一死。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自从前几年大唐派苏定方一直骚扰高句丽的边境,刚开始高句丽人还拼命的求和,但是大唐根本不理会,于是为了自保,荣留王就开始在国境内修建一条与长城类似的防线,毕竟他也知道随着自己国力的衰弱,迟早有一天会迎来大唐全力进攻,所以他才修筑了这么一条防线,希望日后可以挡住大唐的进攻。
  今年苏定方再次攻进高句丽,烧掉了无数宝贵的粮食,这让荣留王也大为震怒,不过他也借着这个机会,再次提出要求加快国内防线的修建,并且还命令泉盖苏文亲自去监督,其实就是找理由将泉盖苏文调离高句丽的权力核心,从而达到消弱对方实力的效果。
  面对荣留王的调令,泉盖苏文表面上答应,但其实心中已经有了反叛之心,于是他借着自己离开平壤的机会,请求荣留王为自己送行,说来荣留王也是太大意了,估计是不想落一个迫害重臣的名声,结果他自己虽然没去,但却将朝中的大臣都派了过去,让这些人代自己为泉盖苏文送行,这也说明荣留王对泉盖苏文也并不是完全没有防备。
  不过让荣留王万万没想到的是,泉盖苏文却比他想像的要心狠手辣得多,在那些大臣为他送行时,泉盖苏文盛情邀请这些人巡视自己的军队,并且还在军中设宴款待这些大臣,却没想到酒才喝到一半,旁边的伏兵就杀了出来,一百多名高句丽大臣,全都死于泉盖苏文之手。
  杀死了这些大臣后,泉盖苏文立刻挥兵杀进平壤,攻入王宫亲手杀死了荣留王,并且还十分残忍的将荣留王分尸,而且连葬礼都没有为对方举行。
  据苏定方传来的消息,现在泉盖苏文已经立荣留王的侄子高藏为王,并且封自己为“大莫离支”,总领高句丽的军政大权,可以说是高句丽的摄政王,至于高藏则只是他手中的一个傀儡罢了。
  “有意思,看来这个泉盖苏文在历史上之所以能够挡住大唐的进攻,也的确有过人之处啊!”李休看完了这份李世民让人送来的情报,当下也不由得摸着下巴自语道,今天晚上他都准备要睡觉了,却没想到李世民竟然送来这么一份情报,而且还让他明天进宫一趟,看来又是要商议这件事对日后攻打高句丽的影响了。
  其实从大唐的角度来看,泉盖苏文杀死荣留王应该是一件好事,而且其中的好处还十分实在,第一就是大唐出兵不怕没有理由了,虽然这几年大唐一直骚扰高句丽,两国间也几乎没有了什么邦交,但是以前高句丽却向大唐称臣,荣留王也得到过大唐的册封,现在荣留王死,大唐自然可以打着为荣留王报仇的旗号出兵。
  说起来大唐毕竟是个大国,表面上的文章还是要做的,特别是像这种攻打周围小国这种事,更是需要找一个理由,比如之前攻打吐谷浑,就是因为吐谷浑多次骚扰大唐的边界,虽然大唐的报复狠了点,但别人也不敢说什么,而高句丽这几年却是老实的很,本来李世民还想打着为当初战死辽东的前隋将士收殓尸骨的旗号,不过现在看来是用不着了。
  除了出兵的理由外,还有一个十分实在的好处,那就是泉盖苏文虽然杀了荣留王,但是根据之前的情报,荣留王本来占据着上风,哪怕现在他死了,但忠于他的军队还在,再加上泉盖苏文又杀了那么多的大臣,肯定会引起许多高句丽贵族的仇恨。
  换句话说,泉盖苏文的这次政变虽然成功了,但却加剧了高句丽内部的分裂与动乱,就算是以他的能力和手腕,想要在短时间内就平息内部的动乱也是不可能的,所以这对于大唐来说也是一个难得的好机会。
  “陛下明天召我入宫,恐怕就是要商量什么时候出兵的事吧?”李休这时再次自语道,以李世民的性格,他绝对不会轻易的放弃这次机会。
  不过李休紧接着又想到,泉盖苏文这次发动政变,恐怕也是经过精心的准备,比如他这次发动的时间就十分巧妙,因为现在辽东那边已经入冬了,大唐也根本无法出兵,而他很可能是打算用这一个冬天的时间,来平息高句丽内部的分裂与动乱。
  当然一个冬天的时间的确是短了点,不过大唐一般也不会在春夏两季用兵,如此算来,泉盖苏文就有了大半年的时间来平定国内的动乱,这对他来说就已经足够了。
  另外李休还想到,以泉盖苏文的能力,若真的等到他平定了高句丽内部的动乱,然后一致对外的话,到时就算是以大唐的实力,想要灭掉对方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甚至一个不小心,就可能让李世民重蹈历史上的覆辙。
第1066章
明年用兵
  “朕欲明年对高句丽用兵,为荣留王报仇,你们意下如何?”两仪殿中,李世民对下面的群臣开口询问道,今天朝中的重臣几乎都来了,长孙无忌和李休就不用说了,文臣中的房玄龄、杜如晦、高士廉等,武将中的李靖、秦琼、程咬金等人几乎全都来了。
  李世民的话一出口,下面的群臣也是一阵沉默,谁也不敢先开口,刚才李世民已经将泉盖苏文谋杀荣留王的奏折让众人传阅了一遍,随即就说要出兵为荣留王报仇,虽然这是一个攻打高句丽的好机会,但高句丽毕竟不是一般的小国,当初杨广三征辽东都是损兵折将,消耗了巨大的国力,前隋也几乎因此而亡,所以万一失败的话,对大唐的声望也是一个巨大的打击。
  别人可以不开口,但是李休和长孙无忌却不能不开口,所以只见他们两人这时对视一眼,然后李休率先走出来道:“启禀德布四方,高句丽身为我大唐的属国,竟然出现泉盖苏文这种乱臣,臣以为若是不派兵伐之,恐日后有更多的人效仿!”
  “燕国公所言极是,臣也赞同起兵讨伐,而且据臣所知,泉盖苏文一向对大唐不满,前段时间更是在我大唐边境大筑城池,为的就是抵挡我大唐天兵,恐其早有不臣之心!”长孙无忌这时也站出来呼应道,他和李休都是李世民最得力的助手,这时自然也要站在李世民这边,而且讨伐高句丽的时机也的确已经成熟了。
  不过李休听到长孙无忌的话却差点笑出声来,心想他可真够无耻的,在大唐边境修建防线是荣留王的主意,与泉盖苏文可没什么关系。
  李休和长孙无忌率先表态,旁边的武将也全都没有顾忌,特别是程咬金第一个跳出来表示支持,其它的武将也纷纷响应,哪怕是一些老的已经不能再上战场的武将,这时也站出来表示支持,毕竟他们上不了战场,但他们以前的部下,甚至是家里的子孙也都需要战场上的军功。
  房玄龄等一些文臣虽然有些犹豫和担心,但是他们也看出来了,李世民已经与武将集团达成了一致,甚至连李休和长孙无忌也都支持对高句丽用兵,所以就算他们反对,最后也不会起到什么效果,可以说这件事已经大势所趋,所以房玄龄等人最后也纷纷赞同。
  高句丽在国力上的确不能与突厥相比,甚至当初的吐谷浑都比它要强盛一些,不过高句丽却有一个巨大的优势,那就是占据着地利,辽东的冬天苦寒,根本不可能用兵,春天冻土解冻,到处都是泥泞沼泽,也不利于用兵,所以想要攻打高句丽的话,一般都是在夏秋两季,其中夏季又多雨,同样面临着很大的困难。
  可以说最适合攻打高句丽的季节就在秋季,但是去过辽东的人都知道,那边的秋季短的要命,有时一场北风下来,直接就从夏天变成冬天了,再加上辽东那边山水险恶,很多地方都是深山老林,行军也极为困难,可以说高句丽已经占据了天时地利,所以攻打高句丽的困难几乎可以与当初攻打突厥时相比。
  也正是因为上面的原因,所以李世民在决定了明年攻打高句丽后,也立刻做好了部署,房玄龄这些宰相负责调集各种物资,程咬金这些武将则开始操练军队,挑选将官为即将到来的大战做准备,这可能是大唐最后一次大规模刷战功的机会了,可以说只要能在这一战中立功,那么日后就可保前程无忧。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410/515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