懒散初唐(校对)第332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332/515

  “这件事关系重大,朕需要慎重的考虑一下,不过周绍范这次的确是太过跋扈,擅自扣押朝廷命官,简直是目无法纪,另外朕听说他这两年的身体不太好,干脆就让他回长安养好身体再做委派吧!”李世民沉默半晌,最后终于抬起头道,虽然他没有明说,但却加重了对周绍范的处罚,显然也已经把李休的话听进去了。
  “陛下英明!”李休与长孙无忌听到李世民竟然把周绍范的职都给撤了,当下都是躬身施礼道。
  不过李休也知道,李世民之所以撤了周绍范的职,并不是因为对方扣押了刘仁轨得罪了自己,真正的原因还是自己刚才的那翻话起了作用,现在周绍范才做了几年河东节度使,就已经敢扣押朝廷命官,若是再让他在太原呆上几年,恐怕就真的成河东的土皇帝了,这才是李世民最忌讳的,所以才决定将对方调回长安。
  “对了,银行那边准备的怎么样了?”这时李世民再次开口问道,银行是李休继农部、军校后,第三个向李世民提出的政府机构,而农部和军校相继成功,也都在各自的领域内展现出自己的作用,所以李世民对银行也是十分的上心。
  “启禀陛下,西市那边的银行总部正在建造之中,估计到八月份才能完工,现在臣正在组建银行需要的人手,只不过现在银行的人手有些不足,臣也正在想办法!”李休实话实说的禀报道。
  “人手不足?”李世民听到这里却是一愣,随后就不解的问道,“银行可是朝廷开办的,怎么会人手不足,哪怕朝廷调集不到足够的人手,也可以向民间招募啊?”
  “陛下有所不知,银行需要的人手很多,而且能写会算只是最基本的要求,现在臣一时间也招募不到足够的人手,幸好臣在城外开办的新筑学堂每年有一批学生毕业,今天臣亲自跑去城外,就是与学堂商议这件事,不过就算是加上学堂的学生,恐怕人手还是足,毕竟洛阳那边的银行同样也需要提前准备人手。”李休说到这件事时,也不由得眉头紧皱。
  李世民听到这里也终于明白了李休的难处,当下也不由得露出沉思的表情,过了片刻之后,只见他一拍桌子道:“有办法了,国子监那边不是也开设有算学吗,我记得里面也有不少学生,干脆就让他们也充入银行之中,为吏三年方可为官!”
  国子监是大唐的最高学府,而且能在里面就学的学生几乎都是官员或贵族子弟,甚至不同品级的官员子弟,只能学习不同的科目,而算学一向不怎么受人重视,因此学习算学的学生大都是低级官员家的子侄,当然他们日后也是可以做官的,只不过算学出身的学生一般都只能做一些技术性的官职,日后的发展前途很有限。
  “多谢陛下,若是有国子监的学生,应该可以缓解银行的人手不足!”李休听到这里也当即道谢道,不过据他所知,国子监中的学生数量并不多,学习算学的学生自然更少,甚至可能还没自己的新筑学堂多,不过蚊子再小也是肉,哪怕人手依然不够,也可以从民间招募一些,然后趁着这段时间给他们做个培训。
  “银行的事是朕委任给你的,有什么困难就直接来找朕,朕一定会给你们提供最大的便利!”李世民这时却是微笑着道,对于银行日后能产生的效果,他也同样十分的期待,特别是现在大唐的商业愈加的繁荣,而钱币不足的问题已经开始束缚商业的发展,有些边远地区因为无钱可用,竟然只能用以物易物来交易,所以这种情况一定要得到解决。
  接下来李世民又问了一些关于银行的事,李休也一一做了回答,另外李休也向李世民打听了一下党项那边的战事,主要是他想知道一下秦琼的情况,毕竟两人的交情不错,秦琼的儿子怀道和李晋交好,也经常去李休家里,每次见到李休时,他都向李休打听自己父亲的情况,李休也不好每次都说不知道。
  党项那边的战事其实已经平息了,那个挑起叛乱的拓跋赤辞也已经伏诛,据说还是被程咬金亲手砍掉的脑袋,这个血手屠夫最喜欢砍掉敌人首领的头颅这种事。只不过党项的叛乱虽然平息,但朝廷对于如何治理党项五州的事还没有定议,程咬金就暂时驻兵在那里,不过秦琼已经快要回来了。
  得知秦琼要回来了,李休也终于放下心来,然后这才起身告辞,结果没想到长孙无忌也同样站起来,然后与李休一起离开了两仪殿,只不过刚出殿门,却只见长孙无忌笑呵呵的拉住李休道:“驸马,你这样做很容易没朋友的!”
第842章
刘仁轨回京
  “呃?长孙兄为何如此说?”李休没想到长孙无忌和自己一起出来,结果第一句话就说自己以后没朋友,这让他一时间也有些莫名其妙?
  “呵呵,驸马何必装糊涂,你看之前佛门的人惹到令公子,结果你不去找那几个和尚的麻烦,反而直接把整个佛门都纳入打击范围,现在魏征可是四处封堵寺门,就差直接派大军剿灭那些和尚了。而这次周绍范惹了你,结果你却把所有节度使都给参了一本,这个消息若是传出去,恐怕会让很多人恨上驸马啊!”长孙无忌这时笑呵呵地说道。
  “哈哈哈哈~我看无忌兄你不妨换个角度来看,明明是别人主动招惹于我,可是我这个人宽宏大量,从来不在乎这些个人的得失,反而只想到朝廷的利益,毕竟无论是佛道还是节度使,日后都可能成为我大唐的隐患!”李休这时却是大笑一声自夸道。
  “这个……”长孙无忌也没想到李休的脸皮这么厚,夸起自己来丝毫不觉得脸红,不过仔细的想一想,似乎李休的话也有几分道理,让他一时间也无法反驳。
  “对了,听说长孙皇后这段时间的身体不好,不知现在怎么样了?”李休这时忽然想到一件事,于是向长孙无忌打听道,本来身为外臣,是不方便打听李世民后宫的那些事的,只不过李休想到历史上长孙皇后好像就是这两年去世的,而李世民与长孙皇后的感情很深,可以说长孙无忌的去世对他的打击十分沉重,甚至影响到大唐日后的政策走向。
  听到李休问起自己亲妹妹的身体情况,长孙无忌也不由得露出几分愁容,当下叹了口气道:“本来皇后她这几年的身体就不怎么好,可是去年又不巧怀了孩子,本来御医就担心皇后的年纪也不小了,生这个孩子会很困难,可是皇后的脾气从小就倔,而且她与陛下的感情又深,无论如何也要把这个孩子生下来,连陛下劝她都没用。”
  说到这里时,只见长孙无忌再次长叹一声,脸上也露出苦恼的神色,随后这才接着道:“今年太上皇去世,等到为太上皇办过葬礼后不久,皇后也为陛下产下一女,可是自从生了这个孩子,皇后的身体就变得很差,连孩子都没办法带,御医说是生产伤了元气,只能慢慢的调理。”
  长孙皇后产女可是一件大事,之前李休也听说了,只不过这位公主生的不巧,刚好在李渊去世后,根本无法大操大办,毕竟李世民得守孝三年才行,这三年不能嫁娶,家中有了喜事也不能庆祝。
  说起来长孙皇后才三十多岁,放在后世也根本不算老,只不过她却为李世民生下三子四女,特别是李承乾、李泰和长乐公主,他们三兄妹之间只相隔一岁,换句话说,长孙皇后几乎是刚生下一个孩子,很快就又怀孕了,这也极大的损害了她的健康,而且后来她又陆续生下李治等几人,再加上她先天就带着一种气疾的遗传病,结果在生下最小的一个女儿后,身体也终于支撑不住了。
  “皇后身为国母,为天下女子的表率,与陛下一样,也是身系天下的安危,她这一病,恐怕陛下也是心中难安,幸好孙思邈孙道长应该快回来了,到时可以请他去宫中为皇后诊治一番!”李休再次开口道,不过提到孙思邈时,他也有些心虚。
  孙思邈在学堂收了几个亲传弟子,今年李渊去世后,他就带着几个弟子外出云游,主要是让这些学生跟着他四处行医,增长一些行医的经验,毕竟医术是门实践性很强的学问,光靠老师讲学生很难体会,只不过孙思邈才刚离开,李休对佛道两派下手了,现在受限制的不仅仅只有佛门,道教同样也受到制约,所以李休担心孙思邈会因此生自己的气,毕竟他也是道教中最有名的道士之一。
  “孙道长要回来了,那可太好了,不过到时还是我去亲自请吧,至于驸马你平时还是离那些和尚道士们远一点,据我所知,可是有不少号称方外之人对你恨之入骨啊!”长孙无忌听到李休的话先是一喜,随后也不由得开口调侃道。
  随着僧道录司的建立,魏征对佛道两教下手,虽然还没有到对僧道考核发放度牒的日子,但却已经引得怨声载道,不过佛道两教最恨的却不是魏征,而是始作俑者的李休,毕竟当初李休向李世民建议限制佛道两教时,灵感寺的几个和尚可都在大殿里,所以这件事根本瞒不住,不过李休对此也根本不在乎,唯一担心的就是怕因此而与孙思邈、玄奘等人发生间隙罢了。
  “哈哈,到了你我这种地位,哪有不得罪人的,而且限制佛道有利于国,哪怕背负一点骂名,我也不会在乎,更何况也不是所有人都骂我,比如傅奕这帮对佛门一向看不顺眼的人,就多次写文章夸赞我的壮举,搞得我都有些不好意思了!”李休这时却是大笑一声道。
  傅奕可是出了名的反佛,当初他还与李休、裴寂一起揭穿了一个番僧的把戏,这次李休提出限度佛道两教的发展,傅奕可是最高兴的一个,甚至主动担任了魏征的副手,专门针对佛门,上次动用军队封堵寺门的决议,就是他第一个提出来的,甚至要不是魏征拦着,恐怕傅奕会直接命令大军屠灭了整个佛门。
  “傅奕此人的想法太过偏激,让他去僧道录司也未必是件好事,毕竟以傅奕的做法,日后很可能会激起佛门的反抗,到时就不好收拾了。”长孙无忌听到李休提起傅奕,当下也不由得眉头一皱道。
  傅奕反佛原因很多,除了李休提出的那些理由外,傅奕还认为佛门是外来的胡教,而且要求人们出家事佛,却抛弃了中原儒家的孝道,甚至他还直接将佛门称为邪教,恨不得从根子上一举灭掉,免得污染了中原的礼法,当初武德年间时,他就向李渊上书,更提出毁寺收田,强制让和尚娶尼姑,以此来增加人口,相比之下,李休可比傅奕这个老愤青要温和多了,毕竟李休只是限制佛教,而不是灭了佛教。
  “傅奕的想法虽然有些偏激,但有魏征把关,我想他也做不出什么太出格的事。”李休这时却是十分放心的道,别看魏征一副忠臣的模样,但其实肚子里的花花肠子一样也不少,真正的做到了贪官要奸,清官更要奸这点要领,所以李休对僧道录司一向十分放心。
  听到李休提到魏征,长孙无忌也赞同的点了点头,随后接着又笑道:“说起傅奕以前是打着儒家与道家的旗号反对佛门,可是现在进到僧道录司后,他对道教好像也丝毫不手软,我现在都有点搞不懂他了。”
  “我和傅奕倒是有点交情,以我对他的了解,他其实是个传统的儒生,对于怪力乱神这一套一向都是不信的,特别是佛门中人兼并土地、代传教之名聚敛钱财,更让他十分的厌恶,只不过以前佛门势大,他才不得不借助道教的力量对抗佛门,更何况当初太上皇立道教为国教,所以傅奕自然也极力的拉拢道教,现在朝廷决定对佛道两教都下手,他自然也不会手软。”李休笑呵呵的介绍道,上次的番僧事件后,他与傅奕也偶尔有些来往,因此对他也有些了解。
  “原来如此,看来傅奕也不是个老古板!”长孙无忌听到李休的话也不由得抚掌大笑道。
  三天之后,刘仁轨果然赶到长安,李休也亲自前去城外迎接,虽然几年不见,不过刘仁轨还是一眼就认出了李休,当下大步上前行礼道:“下官刘仁轨拜见驸马!”
  “正则你也不必客气,这次咱们同在理财监做事,到时还需要你多多协助啊!”李休这时也十分高兴,上前扶着对方的手臂道,几年不见,刘仁轨似乎比以前更黑更瘦了,不过精神却极为健硕,两只眼睛炯炯有神,似乎有直透人心之能。
  “驸马太客气了,这次下官还要多谢驸马的提拔,下官无以为报,定当协助驸马将理财监给撑起来!”刘仁轨虽然是个文官,但性格却十分耿直豪爽,有什么说什么,丝毫不像许敬宗那么喜欢拐弯抹角。
  “哈哈,我等的就是正则你这句话,刚好这里离我家不远,咱们多年不见,不如你到我家里坐坐,咱们好好的聊一聊!”李休知道刘仁轨不喜欢官场上的虚礼,所以也没给他准备什么接风宴,而是直接请对方到家里,到时让人准备点酒菜,算是以朋友的身份为对方接风。
  刘仁轨听到李休以私人的身份请自己到他家里坐坐,当即也答应下来,于是两人来到李休家中,随后有人送来酒菜,李休与刘仁轨相对而坐,直到这时,李休这才开口问道:“正则,你之前为何会被周绍范给扣押?”
第843章
高句丽
  李世民虽然处罚了周绍范,而且还将对方撤职,但却没有说周绍范扣押刘仁轨的原因,不过就算李世民不说,李休也能猜到一些,这件事错的一方肯定是周绍范,否则李世民也不会连解释都没有,就直接处罚周绍范了。
  果然,只见刘仁轨听到李休的询问后,脸上也露出几分怒容道:“之前我接到朝廷的任命,另外还有驸马你的书信,说是让我掌管铸钱,所以我在来的路上,就顺便去各地的铸钱局巡视一番,结果发现不少的问题,其中尤其以太原铸钱局的问题最为严重!”
  “果然如此,太原那边的铸钱局有何问题?”李休听到刘仁轨的话也先是点了点头道,对于这一点他也早有预料。
  “启禀驸马,我大唐铸造的铜钱名为开元通宝,对于铸造铜钱朝廷也早有规定,必须是铜九杂一,因为如此用纯铜铸钱,一是造价太高,二是纯铜质软,导致铜钱易损坏,所以需要在铜钱中加入铅、锡之类的金属,不过无论是铅还是锡,都必须按照铜九杂一的规定添加,可是据下官的调查发现,太原那边铸造的铜钱却没有按照这个比例!”刘仁轨十分严肃的启禀道,说到最后时,脸上也露出愤怒的神色。
  “铜九杂一,难道太原那边的人擅自减少了铜的比例?”李休听到这里也立刻明白过来,中原自春秋战国时期开始,就以铜为钱,这也造成铜价高昂,所以有些铸钱局为了牟利,就减少铜的用量,结果造出的钱质量低劣,也就是所谓的劣币,不过大唐建国后改铸开元通宝,对铸钱也有严格的规定,所以通宝钱的质量也得到了保证。
  “不错,据我调查得知,太原铸钱局的人擅自将铜九杂一改为铜八杂二,这省下的一分铜,就被河东节度使周绍范给贪成了私财,我得知这个消息后,也是十分气愤,当即就想启程回应参他一本,却没想到无意间走露了风声,结果被扣在了太原不得走脱!”刘仁轨这时再次开口道,说到周绍范时,脸上也更加的恼火。
  “周绍范贪赃枉法,陛下已经下旨革去他的河东节度使一职,命他回长安反省,也算是给正则你出气了!”李休虽然也十分恼火,不过想到周绍范已经被革职,当下也露出了几分笑容的道。
  “周绍范被革职了?”刘仁轨听到这个消息也不由得露出狂喜的表情道,李世民虽然已经下旨,但这个消息暂时还没有传出去,很多长安的权贵都不知道这件事,更别说刚刚赶回长安的刘仁轨了。
  “不错,周绍范不但贪赃枉法,而且还擅自扣押朝廷命官,光是这两条就够他吃的了,估计日后是没机会再外派为官了!”李休笑呵呵的解释道,其实处罚一个周绍范李休并不在意,他真正的目的是想让李世民限制节度使的权力,只不过李世民现在还没下定这个决心,估计还是时机不到。
  “太好了,多谢驸马为下官主持公道!”刘仁轨虽然为人方正,但脑子可不笨,立刻就知道肯定是李休替自己撑腰,这才让陛下将周绍范这样的封疆大吏革职,否则光凭他一个小小的六品官,恐怕很难搬倒周绍范。
  “正则你太客气了,你现在是我的下属,我自然也不能让你受了委屈,更何况周绍范贪赃枉法在先,咱们也占着一个理字,当然最重要的还是陛下禀公处理,这才将周绍范这样的巨贪拿下!”李休倒是没有把功劳据有已有,而是推到了李世民头上,至于其中的实情就没必要告诉刘仁轨了。
  听到李休最后的话,刘仁轨也急忙称赞陛下英明,随后两人边吃边聊,刚开始并没有聊公务,而是李休对刘仁轨在外地为官的事十分感兴趣,对此刘仁轨也一一做了回答。
  刘仁轨在河北一带为官,那里正是古时的燕地,而李休的封号为燕国公,说起来两人也算是有缘,而李休最关心的则是东北的高句丽,毕竟河北一带本来就与高句丽紧挨着,特别是刘仁轨后来任职的沧州,与高句丽更是隔海相望。
  据刘仁轨所说,当初大唐新立时,高句丽还是十分嚣张的,时不时就会起兵南下抢掠,因为高句丽半农半猎,每年冬天时,粮食都会不足,所以在冬天来临前,高句丽人都会南下抢粮,为此河北一带不但驻扎着重兵,而且民间风气剽悍,到处都可见到民团,万一有小股的高句丽军队从唐军的缝隙中摸进来,就要靠这些民团杀敌了。
  不过随着大唐日渐强盛,高句丽也不敢像以前那么明目张胆的南下了,特别是前些年高句丽内部好像也发生一些问题,之前甚至还因此败给了新罗和百济的联军,因此高句丽这几年的实力也大为衰退,之前更是主动派使节向大唐称臣。
  “正则,以你观之,高句丽是真心的向我们大唐称臣吗?”李休听完刘仁轨的讲述沉默了片刻,随后再次开口问道。
  “绝对不是,高句丽狼子野心,现在只不过实力衰退,而且新罗与百济又争相与咱们大唐交好,使得高句丽有腹背受敌之危,高句丽人又不是傻子,所以自然不敢得罪咱们大唐,但若是他们日后实力恢复,肯定会再次与咱们大唐反目!”刘仁轨几乎是毫不犹豫的道。
  “说的不错,看来我们是英雄所见略同!”李休听到这里也不由得大笑道,他也同样认为高句丽只是暂时示弱,另外不光是他,李世民肯定也有同样的想法,所以在原来的历史上,李世民才会不顾众人反对,两次出兵攻打高句丽,不过这两次虽然打下了不少高句丽的领土,也消灭了高句丽的大量军队,但却没能完全的灭掉高句丽,只是给后来李治灭高句丽打下了基础。
  “对了,若是朝廷准备出兵高句丽的话,你觉得该怎么打?”只见李休沉思了片刻,忽然再次饶有兴趣的向刘仁轨问道。
第844章
整合铸钱局
  自从灭掉了突厥之后,大唐就暂时停止了大规模对外作战的步伐,一方面是大唐在灭突厥一战中消耗了大量的财力物力,需要一段时间来休养生息,另外一方面则是消灭了境外最强大的敌人,周围再也没有能够威胁大唐的强敌,所以也没必要再对外大规模的作战,至于之前侯君集用天花灭掉了吐谷浑,那纯粹只是个意外。
  不过这两年李休却发现李世民开始对高句丽产生了几分情况,比如他让飞奴司开始收集高句丽各方面的情报,甚至连他的两仪殿里,也挂着一副辽东一带的地图,上面标注着许多的地点,全都是大唐在辽东屯兵的地方,另外还有高句丽的一些重要城市,也同样做了标注。
  李休实在太了解李世民了,他绝不会无缘无故的对高句丽感兴趣,再加上李世民在原来历史上的表现,所以李休已经可以肯定,李世民已经开始盘算着攻打高句丽的事了,所以他才问刘仁轨如何攻打高句丽的意见。
  别看刘仁轨是个文官,但他真正登上历史舞台的却是白江口之战,在这一战时,刘仁轨也表现也超卓的战略眼光,而且他又在河东呆了数年,对那边的情况也十分熟悉,所以李休才询问他对攻打高句丽的意见。
  刘仁轨听到李休的话也是一惊,隐约间也猜到了一些什么,不过他却不敢往深处想,随后沉默了片刻这才开口道:“高句丽虽然向我大唐称臣,但是他们之前与中原交战多年,所以在辽东一带修建了大量坚固的城镇堡垒,这些堡垒都修建在地势险要之地,只需少量的兵力就可以阻挡数万大军,所以若是从陆上攻打,恐怕会让大军损失惨重。”
  说到这里时,只见刘仁轨顿了一下,这才继续道:“特别是辽东的冬天苦寒,若是让高句丽的堡垒拖住大军的脚步,等到冬天来临之时,朝廷的大军也只能退兵,不过相比陆路,若是从海上进攻就完全不同了,特别是高句丽的国都平壤距离海岸并不远,所以大军若是能平壤附近的海岸登陆的话,定可起到奇袭之效!”
  “好办法!”李休听到这里也不由得击节赞叹道,这个时代的战争都只注重陆战,比如大唐这么强大的帝国,却只有不多的水军,而且水军也很少在水面上作战,最大的作用只是运输军队物资,而刘仁轨能够想到渡海作战已经十分不容易了。
  “不过想要渡海而击,就必须将高句丽的水军打败,说起来高句丽对海上的威胁也并非没有任何的准备,比如在平壤附近的沿海,就有一支精锐的高句丽水军,相比之下,我大唐的水军虽然更强,但想要消灭掉他们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而且大军渡海之后,也需要水军保障后勤,所以我觉得朝廷现在就应该重视水军,争取让水军更加强大,这样才能保证渡海的大军没有后顾之忧!”刘仁轨最后再次说道。
  对于刘仁轨的建议,李休也是深表赞同,对水军的忽视是中原王朝的通病,别的不说,光是从名称上就能看出来,比如无论是内河还是海上,只要是大唐的军队都被称为水军,根本没有海军的称呼,而且水军使用的战船也很落后,虽然十分高大,但却不科学,战船的重心很高,海上的风浪大一点就可能翻船,更别说在海上作战了。
  刘仁轨对水军很有想法,事实上他任职的那个县就在海边,县中有不少百姓都以出海捕鱼为生,而在附近则驻扎着一支大唐的水军,只是数量不多,而他也是从水军将领那里,打听到不少水军内部的情况。
  李休对水军,确切的说应该是海军很感兴趣,于是两人也聊了好久,反而对理财监的事并没有聊太多,一直等到天色将晚,李休这才亲自送对方回城。
  本来刘仁轨才刚刚回来,李休本打算让他休息几天再去理财监,却没想到他第二天就早早的来到理财监,主动要求承担起自己的职责,李休看到这里也没办法,只得将自己本来打算分配给刘仁轨的事介绍了一遍。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332/515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