懒散初唐(校对)第263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263/515

  “传……传国玉玺!”哪怕是以长孙无忌的城府,这时也不由得大惊失色地叫道,毕竟这个传国玉玺的意义简直太重大了,甚至李世民做梦都想得到,却没想到现在这块玉玺就在自己的手中,这让他如何不激动?
  “的确是传国玉玺,当初江都事变,萧皇后将它偷偷的带在身边,然后带到了草原上,不过萧皇后这次去长安时,对于咱们大唐的态度还是有些摸不准,所以这才把玉玺交给赵德言,让他代为保管,这样她能多一个与陛下谈判的筹码,今天赵德言却把这个玉玺又交给了我,刚才我也在发愁,幸好有长孙兄,不如这块玉玺就交给你保管吧!”李休也不管长孙无忌是不是想听,当下笑呵呵的把玉玺的来历就讲了一遍。
  本来献上玉玺绝对是个大功劳,如果换做是其它人,肯定会抢着要,不过长孙无忌听到这里却有些怀疑的看了李休一眼,随后笑呵呵的将玉玺放回盒子里道:“驸马,咱们明人不说暗话,你这么轻易的把一件大功劳让给我,这其中肯定不会没有任何缘由吧?”
  长孙无忌事先也并不知道李世民让飞奴司寻找玉玺下落的事,不过他却本能的感觉不对,李休一看隐瞒不下去,最后只能厚着脸皮一笑道:“其实也没什么,只是马叔他们的飞奴司也一直在寻找玉玺,偏偏之前赵德言隐瞒了玉玺的下落,今天才把玉玺交给我,说是随我处置,可是我现在也十分为难,如果就这么直接交给马叔的话,恐怕赵德言就得因此而获罪了。”
  “原来如此,赵德言竟然敢私藏玉玺,这个罪名可不小啊,驸马实在没必要因为他而牵扯到这件事中来,所以还不如直接就把玉玺给马将军算了!”长孙无忌听到这里也立刻明白过来,当下笑着建议道,既然李世民已经交待了飞奴司寻找玉玺,他就更不会介入到这件事。
  “赵德言夹在萧皇后与大唐之间也不容易,而且他今天还是把玉玺交给了我,说明他还是心念大唐的,而且他为我大唐立下那么多功劳,我也不想因为这件事而让他获罪,所以还请长孙兄帮我!”李休说到最后时,当下站起来向长孙无忌郑重的行了一礼道,这也让长孙无忌急忙站起来连说不敢当。
  其实这才是李休的真正目的,他知道长孙无忌肯定不会接玉玺,不过倒是可以请他帮忙想个办法,毕竟长孙无忌才智过人,如果不是李休多了上千年的见识,恐怕根本无法与长孙无忌相比。
  听到李休一心的想要保下赵德言,长孙无忌也不由得露出几分无奈的笑容,不过这才是他认识的那个李休。当下只见长孙无忌沉思了片刻,最后忽然一笑道:“其实驸马你可能想多了,我觉得就算你把玉玺交给马将军,他顶多也就是警告一下赵德言,并不会把事情闹得太大,更不会把他抓起来问罪!”
  “为什么?”李休听到这里却是愣了一下反问道。
  “很简单,玉玺这东西对别人来说根本没用,反而对陛下有着十分重大的意义,以前是被前隋掌握在手中,所以现在如果由萧皇后亲自交给陛下,也就象征着我大唐继承了前隋的皇权,算是中原王朝的正统。”
  说到这里时,只见长孙无忌顿了一下接着又道:“虽然萧皇后之前把玉玺藏了起来,但是如果飞奴司找到玉玺,肯定也依然会把玉玺交给萧皇后,然后完成上面那个象征皇权交替的仪式,这也是陛下最希望看到的,如此一来,萧皇后和赵德言私藏玉玺的事肯定不宜闹得太大,就算是陛下知道了,也只会装做不知道,这些陛下应该能够理解吧?”
  长孙无忌的话像是一道闪电一般,一下子让李休想通了其中的关节,当下也不由得拍了一下脑袋,早知如此,他刚才哪里还用得着如此苦恼?
  “驸马,玉玺虽然重要,但陛下派我前来,另外还有一件更重要的事要和你商议!”正在这时,只见长孙无忌忽然再次开口道。
  “什么事情?”李休这时满脑子都是玉玺的事,听到长孙无忌的话也不由得惊讶的抬起头问道。
  “呵呵,驸马怎么忘了,当初咱们可是在陛下面前讨论过对草原的策略,现在突厥已灭,但剩下却还有不少的突厥人,粗略估算之下也有数十万,这些突厥人又该怎么安置,这可是个大问题啊!”长孙无忌这时开口笑道。
  “这件事还有什么好讨论的,当初我不是已经向陛下建议,将这些突厥迁到南方,然后让他们统一屯田吗?”李休听到长孙无忌的话却是再次奇怪的问道,这个问题他早就说服了李世民,所以在他看来也没什么好讨论的。
  “呵呵,驸马的这个意见我也听陛下说起过,对此我也十分的支持,之前陛下还特意在朝会上让大臣们讨论过,不过当时有不少人提出了异议,比如一些人就认为迁移突厥人进入大唐内部有很大的隐患,而且还会让草原上的势力失去制约,从而导致草原失衡,很可能为我大唐北疆带来更大的麻烦!”长孙无忌这时再次开口道。
  “谁这么短视,如果按照他们的意见,是不是要把突厥人再次组织起来,然后安置在漠南,充当大唐与草原人之间的屏障?”李休听到这里却是满脸不屑的反问道,他就知道这件事会有反对。
第643章
温彦博
  原来的历史上,李世民灭掉了颉利之后,但并没有彻底的解决掉突厥人这个麻烦,反而还将突厥人组织起来,迁到漠南一带居住,成为大唐与草原人之间的一道屏障,平心而论,这种做法的确好处多多,一来显示了大唐的仁慈,二来让大唐多了一条养在草原上的狗,可以随时放出来咬人,简直一举两得。
  但是很多人都忘了,突厥人并不是狗,而是一头彻头彻尾的狼,他们在打不过大唐时,自然只能摇尾乞怜装成是狗,但等到实力强大之后,就会再次变成一头吃人的狼,事实上在李世民灭掉突厥的几十年后,突厥汗国就再次复国,并且卷土重来数次南下,给中原百姓带来的沉重的灾难。
  更加值得的一提的是,也正是从突厥人开始,大唐才确定重用胡人的传统,虽然很多胡人将领为大唐立下不少的汗马功劳,但是后来乱大唐者,也正是以安禄山为首的胡人将领,这也正应了老子那句“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也正是因为上面的原因,所以李休才决定从一开始就改变大唐对突厥,或者说对整个胡人的政策。本来他都已经说服了李世民,准备要将草原上剩余的突厥人逐步迁到南方一带开荒,却没想到竟然遭到了一些大臣的反对,这让他如何不气恼?
  “呵呵,反对的大臣不少,其中带头的人别说驸马你了,连陛下都要让他三分啊!”长孙无忌看到李休生气的样子,当下笑呵呵的回答道。
  “你说的是……魏征?”李休听到长孙无忌的话先是一愣,随后就有些不太确定的问道,毕竟能够让李世民都要礼让三分的,除了那个一根筋的魏征外,他还真想不出有其它人。
  “哈哈哈~驸马这次可猜错了,魏征其实是很支持将突厥人内迁的,只是对于迁移的地点上与驸马有所出入,真正反对这件事的其实是新任的中书令温彦博!”长孙无忌似乎早就知道李休会猜魏征,当下大笑一声说道。
  “原来是他!”李休听到温彦博这个名字时,也不由得露出恍然的表情,温彦博这个人可不简单,出身于太原温氏,他父亲曾担任北齐的文林馆学士,他和他的兄长温大雅均以文学出名,而且在李渊在位时,他们兄弟二人都是担任要职。
  不过温彦博此人的运气有点不太好,几年前李渊还在位时,曾经派他去并州担任行军长史,结果遇到颉利南下,竟然将他给俘虏了,而且颉利知道他是李渊身边的重臣,所以逼问他大唐在边关的兵力布置,结果温彦博竟然宁死也不肯吐露一字,最后颉利拿他也没有办法,只能将他流放到阴山,直到后来李世民在渭水大败颉利,这才逼得颉利将温彦博放了回来。
  温彦博宁死不屈,足足在阴山那个鬼地方放了几年的羊,这也让不少人称他为“当世苏武”,因此他回来后也算是因祸得福,再加上他兄长温大雅的关系,因此温彦博也是一路青云直上,直到今年年初才刚刚被任命为中书令,成为大唐的宰相之一,也因为他的特殊经历,所以连李世民对他也十分的礼敬。
  “温彦博被突厥人俘虏了几年,在阴山那里接触过不少草原人,因此对草原上的事情也十分了解,所以他坚决反对将突厥人内迁,因为他认为如此没有了突厥人,草原上会出现一个势力真空,从而让其它草原部落坐大,到时又会出现一个新的突厥,所以不如现在就扶持突厥人,让他们成为大唐在草原上的城墙,只要草原上出现某一个崛起的势力,立刻就可以派突厥将对方扼杀在萌芽之中!”长孙无忌这时再次开口介绍道。
  “让突厥人去对付那些可能崛起的草原人,可是他想过没有,如果突厥人再次崛起该怎么办?”李休听到这里却是有些气恼的道,对于温彦博他还是十分佩服的,只是忠臣有时也可能会办错事。
  “说起来也有趣,反对温彦博最激烈的人就是魏征,他也赞成将突厥人内迁,不过他觉得将突厥迁到南方开荒有些不仁义,因此建议将突厥人迁到河南等地,然后分散安置,这样一来,用不了多久就再也没有什么突厥人了!”长孙无忌再次笑道。
  突厥人一直生活在气候干燥的草原上,如果一下子迁到又潮又湿的南方,到时不但要面对水土不服的问题,另外还有毒虫、疫病、瘴气等等问题,而且就算是适应了环境,也还要开垦荒地,可是他们这些突厥人哪里懂得耕种?所以在短期内只能靠大唐养活,可以说大唐让他们生就生,让他们死就死,这些魏征他们比任何人都清楚,所以才会有些不忍心。
  “魏征就是太过方正,对敌人哪里还用得着讲什么仁义?而且就算像他们说的那样,把突厥人迁到河南等地分散居住,可是突厥人民风剽悍,风俗习惯也完全不同,到时与当地百姓难免会起冲突,到时吃亏的还是咱们的百姓,与其这样,还不如直接将他们集中起来丢到南方去,这样即解决了麻烦,日后说不定还会增加不少的耕种!”李休这时轻叹一声对魏征点评道。
  正所谓屁股决定脑袋,李休身为大唐人,自然要站在大唐百姓的立场上考虑问题,至于其它异族的死活关我们什么事?更何况突厥人还是败军之将,更不可能与大唐讲条件。
  “哈哈哈~驸马的话简直与陛下说的一模一样,不过魏征的脾气你也知道,简直又臭又硬,陛下一时间也说不动他,幸好魏征与驸马的分歧并不大,倒是温彦博那边的意见与驸马完全相左,这才是最麻烦的!”长孙无忌听到李休的话也不由得再次大笑道。
  “那陛下是什么意思?”听到长孙无忌提到李世民,李休急忙开口问题,这件事最关键还是要看李世民的意见,否则下面的大臣吵的再凶也没用。
第644章
奇特的人
  对于大唐的草原政策,李休和长孙无忌谈了整整一天,期间午饭都是月婵做好了端上来,他们边吃边聊,一直等到天色将晚时,长孙无忌这才起身告辞,而李休也通过与他的交谈,对自己离开这段时间后,大唐朝局上的事情有了一个大概的了解。
  关于如何处置突厥人这种,现在朝堂上吵的很凶,以温彦博为首的大臣坚决反对将突厥人内迁,认为会让草原上出现一个势力真空,从而让其它草原部落崛起,所以还不如支持突厥人留在草原上,这样即可以抑制其它部落,又能让大唐多一道屏障。
  不过以魏征为首的大臣却坚持支持将突厥人内迁,他们认为将突厥人留在草原上迟早必生祸患,这个观点和李休一样,所以还不如将他们内迁,然后以汉礼教训,用不了多久,这些突厥人就会完全被汉人消化,也彻底的解决了突厥人的问题。
  当然在内迁的地点上,魏征这些支持派的意见也分成两派,一派认为应该迁到河南等中原地带,那里是炎黄子孙的起源地,又是大唐最重要的粮仓,汉人数量众多,大唐对那里的控制也最强,再将突厥人分散安置,也根本不怕他们再起什么乱子。另一派则是支持李休的观点,认为将突厥人迁到南方开荒是一举两得,至于到时突厥人会死多少,则根本不在他们的考虑之内,这一派中很多都是武将,毕竟他们可不像文臣那样和敌人讲仁义。
  也正是因为意见相左,所以现在朝堂上为了这件事也是吵翻脸了天,特别是温彦博和魏征两人,简直是一见面就吵,甚至都快要发展到动手的地步了。
  面对这种情况,李世民却很坐得住,虽然他之前已经答应李休要将突厥人迁到南方开荒,但这时却没有表态,而是任由朝堂上的大臣争吵,用他的话说,反正还有一个冬天的时间让他们考虑,所以李世民暂时也没有做出决定,毕竟无论什么样的政策,都得等到明年开春才能开始执行,所以李世民一点也不着急,当然他可能也是想等李休回去再说,毕竟这件事本来就是李休第一个提出来的。
  李休无论如何也不会让突厥有东山再起的一天,毕竟几十年后说不定他还活着,而且他肯定还有很多的子孙,到时他可不想把问题留给年老的自己,或者是自己的子孙来解决,甚至有时连他自己都没有察觉,他有种想要把所有问题都趁早解决的野心。
  “老爷,这个盒子怎么办啊,要不要奴婢帮您把它扔了?”正在这时,月婵忽然走过来指着桌子上装着玉玺的盒子道,长孙无忌离开后,李休也一直考虑着朝堂上的事,眼睛也无意识的盯着桌子上的盒子,月婵以为他还在为盒子里的东西发愁,所以才会这么说。
  “不用,月婵你去准备几个好菜,顺便让人把马叔请来,我有事要和他商量!”听到月婵的话,李休这才从沉思中醒悟过来,当下看了眼前装着玉玺的盒子,当下开口吩咐道,之前长孙无忌已经给他分析过了,现在就告诉马爷才是最正确的选择,而且马爷也未必会太过为难赵德言,这也让李休更加放心。
  果然,当马爷来到李休这里见到玉玺时,先是震惊,而后是恼火,估计是他以为李休之前在骗他,直到李休解释了这个玉玺的来历后,马爷又把怒火转移到赵德言身上,随即就打算找对方算账,却又被李休拦了下来,劝说了好久才让马爷冷静下来。
  接下来马爷的反应和长孙无忌差不多,在冷静下来后很快就做出决定,赵德言和萧皇后私藏玉玺的事他肯定还会要向李世民禀报,但也会迅速的将玉玺送到长安,以萧皇后的名义献上玉玺,这样才是李世民最愿意看到的结果,至于李世民会如何处置萧皇后和赵德言,那就不是他能控制的了。
  马爷的决定并没有出乎之前长孙无忌的预料,而且李休也知道,就算李世民知道了赵德言和萧皇后私藏玉玺的事,恐怕也不会把他们怎么样,毕竟赵德言对大唐有功,萧皇后又需要用来收买人心,可以说他们对李世民都有用,顶多就是暗中给他们点小鞋穿,但明面上绝对不会把他们怎么样的。
  李休他们之前被困的时候太久,很多将士的身体都有些衰弱,根本无法立刻动身,所以最后李靖他们决定将大军分散到朔州、襄城和定襄三个城中休养一段时间。
  不过李休却是思乡心切,而且突厥已经被灭了,他的任务也算是结束了,再加上朝堂上又因为对突厥人的安置吵得不可开交,所以他也想早点回去,刚好李靖也要派人把颉利押送到长安,毕竟定襄这里离草原还是太近,虽然大雪封路,但依然可能出意外,所以还是早点送到长安为好。
  也正是在这种情况下,李休在定襄城住了两天之后,立刻就和押送颉利的队伍一同上路,长孙无忌也和他一起同行,巧合的是,押送颉利的正是秦琼,毕竟他手下的骑兵是大唐最精锐的部队,而且之前被困时,他们有马肉可吃,受到的损伤最小,所以由他们护送颉利也更让人放心。
  定襄以南的道路早在之前就已经打通了,而且越往南走,地面的积雪也就越薄,刚开始李休他们还需要乘坐爬犁,但是过了朔州之后,却需要更换成马车了,当然这也和大唐的交通发达有关,比如官道上,就算是遇到大雪,也会有地方官组织人手清扫,而不会像草原上那样无路可通。
  马爷也随同李休他们一起回去,一来帮着秦琼押送颉利,二来他也要把玉玺送回去,估计现在李世民已经接到消息,正在长安望眼欲穿的等着玉玺送到他的手中,虽然玉玺在李休看来只是块好看的石头,但是对于帝王来说,它却代表着皇权的正统。
  为了能够早一点到达长安,李休他们路上也是马不停蹄,适应了草原上艰苦的生活后,李休发现在中原赶路都是一件幸福的事,比如他现在有舒适的马车乘坐,里面还可以放上暖炉,甚至月婵还准备了不少的点心,饿了随手就可以拿到,渴了随时可以烧水泡茶,吃饭时还有蔬菜,当然是存储的白菜,但也比在草原上幸福太多了。
  等到李休他们的队伍到达太原时,他们在城中休整了两天才再次启程,太原是大唐的陪都之一,也是李渊的龙兴之地,再加上中原与草原的贸易也必须要经过这里,所以太原也成为大唐北方最繁华的城市,虽然比不上长安和洛阳,但也不是其它的城市可比。
  李休还特意去了当初李渊居住的府邸转了转,当初平阳公主曾经在这里生活过很长一段时间,不过自从李渊一家离开后,这里也就无人居住了,虽然有专门的人照顾,但也显得有些荒凉,李休这时真希望有架相机,然后在这里照上几张照片,然后拿回去给平阳公主看,估计她肯定会十分高兴。
  两天之后,李休他们再次上路,而且明显的感觉到天气暖和多了,当然这个暖和只是相对的,其实白天的气温也一般在零度左右,晚上更是滴水成冰,但是比草原上还是暖和许多,李休也不再每天把自己捂得结结实实的呆在马车上,有时也会出来骑一会马。
  接下来的一段时间里,李休他们从蒲州附近度过黄河,这时的黄河浮桥已经被拆除,但河面已经冻得十分结实,马车都可以安全的通过,而过了黄河,就进入到蒲州地界,过了蒲州又走了几天,长安城终于远远在望了。
  李休他们的队伍中不但押送着颉利,而且还带着传国玉玺,所以早在距离长安还有几天路程时,就已经派人飞奔到长安城报信,估计李世民肯定会举行盛大的迎接仪式,一方面是为了羞辱颉利,二来也是为了向长安百姓展示大唐的国威,毕竟当年的颉利是何等的威风,数十万大军差点就打进长安,可是现在却成为大唐的阶下之囚,这对所有大唐百姓来说,简直是一件再解气不过的事情了。
  长安城的正门是南方的明德门,通过明德门就是朱雀大街,本来明德门的正门一般是不打开的,平时通过的行人只能走明德门的侧门,也只有在皇帝出行,或是将军凯旋之时,明德门才会被打开,而李休他们一行人肯定也需要走明德门,这对所有将士来说都是一件荣誉之至的事情,所以秦琼也指挥着队伍绕到明德门前的官道上。
  越是靠近长安,官道上的行人也就越多,特别是各种商队是络绎不绝,不过随着秦琼这支军队的到来,这些商队也纷纷闪避,毕竟无论在哪个时代,军队都拥有优先权。
  李休这时也骑在马上,打量着远处的长安城,想到马上就要回家了,他也是无比的激动,不过也就在这时,他忽然看到前方不远处有一群衣着相貌十分奇特的人,这让他也不由得愣了一下,甚至抬手揉了揉眼睛,怀疑自己是不是看错了?
第645章
遣唐使
  只见在人来人往的官道之上,一群服饰与中原明显不同的人正缓缓前行,只见这些人全都穿着短衣,身材十分的矮小,但偏偏却又戴着一个高高的尖帽子,相貌也与唐人有些相似,但一个个又黑又瘦的,又像是南洋那边的土人。
  “这……这些是倭人?”李休看着眼前这群奇特的人群也不由得惊讶的自语道,虬髯客以前在筑紫岛时,手下就有不少的倭人为他效力,所以之前李休也见过倭人,不过当时也没在意,可是现在却一下子在长安见到这么多的倭人,这可就有些奇怪了?
  “咦,驸马果然见多识广,竟然连倭人也认识?”正在这时,骑着马走在李休旁边的长孙无忌也不由得惊讶地叫道,听他的语气,似乎他也认得这些倭人。
  “哦?长孙兄也认得这些倭人?”李休听到长孙无忌的话也不由得再次惊讶的道,他来到大唐这么久,也只有在虬髯客身边见过几个倭人,长安虽然胡人云集,但却从来没有见过有倭人公然走在大街上,李休估计这时大唐与倭国之间的交流还没有开始,所以长孙无忌能够认识倭人也有些奇怪。
  “呵呵,本来我是不认识什么倭人的,不过之前南方沿海送来消息,说是有一批倭人乘船到达我大唐,希望可以进京面见陛下,这也是倭国第一次派使节来我大唐,当时我见过那些倭人的图样,所以刚才看到这群人时,就认出了他们的身份。”长孙无忌这时笑着解释道,这已经是他去定襄之前的事情了,却没想到这次回来刚巧遇到这些倭人。
  “原来如此,没想到倭国竟然还会派来使者。”李休听到这里也是若有所思的道,如果他没有猜错的话,眼前这群倭人应该就是所谓的遣唐使了,不过这群倭人里除了少数几个看起来像文官的家伙外,大部分都是带着武器的护卫,并没有看到那种史书上记录的留学生和留学僧。
  其实李休不知道的是,倭国大规模派出人员到大唐留学交流,主要是发生在大唐与倭国的白江口之战后,李休推荐的那位刘仁轨在这一战中将倭国人打得惨败,这也使得倭国终于正视了自己与大唐的差遣,然后派出大批的人手向大唐学习,而在这之前,日本虽然派出了遣唐使,但主要还只是官面上的交流。
  “嘿嘿,驸马你看这些倭人个头矮小,而且国家也很小,偏偏这些倭人还十分自大,在前隋之时,倭使送来的国书上竟然有‘日出处天子致书日没处天子无恙’的字样,竟然把小小的倭王放在与中原皇帝同一位置上,这可把杨广气的不轻,不过当时杨广的注意力全都在高句丽身上,倭国又孤悬海外,难以攻打,所以才懒得理会他们!”长孙无忌这时笑指着前面的倭人道。
  “呵呵,夜郎自大而已,区区一个倭国倒也不用放在心上,以前我大伯虬髯客就在倭国旁边的一个岛上居住,那里有不少的倭人,据他所说,倭国的实力并不强,顶多也就和新罗、百济差不多。”李休听到这里也是笑道,他以前倒是向虬髯客打听过倭国的情况,所以也有一些了解。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263/515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