懒散初唐(校对)第119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119/515

  看到裴寂他们犹豫的样子,站在旁边的张十一这时有些看不下去了,当下拿过一个红薯一下子塞到嘴里咬了一大口,边嚼边开口道:“你们这些当官的还真是多疑,告诉你们,这红薯是我和父亲不远万里从美洲运回来了,那边的土人很多人都吃这个,这个生吃不太好吃,如果烤熟了那才叫一个香甜可口!”
  张十一边吃边说,嚼着的红薯白沫乱喷,不过这也让这些大臣们终于放下心来,有些人先是轻轻的咬了一口,结果发现这东西没什么怪味,反而还带着一股清甜,最关键的是它特别的脆,吃起来十分的爽口,有不少大臣都是空着肚子上早朝,刚一下朝会就跑到这里,这时根本没来得及吃饭,现在也是饿的厉害,当下几口把红薯啃下肚,感觉差不多能混个半饱。
  不过也不是所有人都喜欢红薯,比如有几位年纪比较大的大臣,牙都掉得没几颗了,这时吃起红薯自然十分的费劲,其中就包括那位杨农杨尚书,李休都担心他会把仅剩的几颗牙给磕掉了。
  “味道不错,估计煮熟后会更好吃,不过红薯的产量这么大,总不能都存在地窖里吧,特别是朝廷想要大量储存的话,那么多的红薯堆在一起,恐怕很快就会坏掉。”裴寂这时也把红薯吃完,当下称赞一声又提出一个疑问道,如果无法大规模储存的话,那产量再高也没有意义,比如山东那边的水果产量很高,但冬天之前就会烂掉大半,根本不足以让百姓靠吃水果过冬。
  “想要大规模储藏那就只能把红薯晒干了,比如这些红薯收获之后,用刀把它们切成片,摊在地上晒成红薯干,相比小麦和稻米,红薯干可以直接吃,也可以扔到水里煮或者蒸,味道也不错。”李休笑呵呵的解释道。
  他记得小时候倒是吃过红薯干,很硬,牙口不好的根本咬不动,等到他大一点后,基本上就很难见到红薯干了,不过再后来在超市里倒是可以见到包装精美的红薯干,不过那个红薯干是软的,而且加了糖之类的调料,味道自然不是那种天然的红薯干可比的。
  “我明白了,难怪你之前说红薯有干重和湿重之分。”裴寂听到这里终于点了点头,他身后的其它人也都是议论纷纷,讨论着红薯的好处。
  不过也就在这时,忽然只见一个方脸的中年大臣手捧着红薯走过来,一脸严肃的对李休道:“多谢李祭酒为我等解惑,不过我看这里的红薯种植面积还是太小,以我的估计,最少也要积累数年时间才能有足够的红薯推广,所以这个红薯我就不吃了,还是留着做种子吧!”
  这个方脸中年人说着把手中那个完好的红薯交到李休手上,周围的大臣看到这里,一个个也面带尴尬之色,而李休更是用一种看傻子的目光盯着对方,心想这家伙脑子是不是有问题,别人都吃了就他不吃,而且还说什么留作种子的话,这不是让周围的人都下不来台吗?
  “那个……这位先生如何称呼?”李休呆愣了半天,这才反应过来问道,眼前这个方脸中年人要么是真的心系天下苍生,所以才忍心吃这个红薯,要么就是真傻,根本没想过这么做会得罪人,不过好像朝堂上应该不会有傻子才对,更何况眼前这个家伙身穿紫袍,绝对是三品以上的重臣,这样的人绝对不可能是傻子。
  “本官太子洗马魏征!”只见这个中年人一板一眼的回答道,说话之时,有些干瘦的脸上没有丝毫的表情变化,绝对的不苟言笑,让人望而生畏。
  “了解,原来是魏洗马,下官早就听闻洗马的大名,只是一直无缘相见,今日一见,魏洗马果然是心忧天下之人!”李休听到对方的身份,立刻露出恍然的表情,大名鼎鼎的魏征他自然知道,这个人是个出了名的倔脾气,平时谁的面子也不给,能够说出刚才的话也就不奇怪了。
  “不过魏洗马不用太担心红薯的种植问题,红薯与其它作物不同,它不但可以靠地下的红薯根茎繁殖,而且还可以用红薯藤来插扦种植……”
  “何为插扦?”没等李休把话说完,就被魏征给打断道。说来也有趣,魏征在后世以直谏李世民闻名,不过现在他却是个不折不扣的太子党,而且极受李建成的信任,上次李建成去山东用兵争军功,就是听取了魏征的建议。
  “插扦就是……就是……”虽然李休老是把插扦挂在嘴上,但如果让他真的解释他还真不知道怎么说,不过幸好这里就是红薯地,所以他灵机一动从地上掐了一段红薯藤演示道,“插扦就是这样,把一段红薯藤插到地上浇上水,过段时间就成活了。”
  “原来如此,这个红薯就像是桃树一样,用一截树枝插在地上就可以成活,这么说来,这些红薯藤都可以作为种子,那么也许用不了多久,红薯就可以大规模推广了!”魏征听到这里也不由得两眼放光的道,他虽然倔强,但也是一个心系天下的人,特别是经历了隋末的乱世后,他更是一心的想尽快为天下人带来一个盛世,而这个红薯的出现,无疑会让他心中的盛世提早到来。
  回答了裴寂和魏征的问题后,李休本以为不会再有人对红薯有什么问题了,但是让他没想到的是,这些大臣们对红薯和好奇远在他估计之上,接下来又有不少人围着他问个不停,而且什么样的问题都有,特别虽那位杨农杨尚书,更是对红薯的种植十分感兴趣,从红薯生长的土壤、季节、旱涝等等问个不停,李休也只能耐心的一一回答。
  好不容易介绍完红薯之后,裴寂又拉着他去看玉米,结果杨农和魏征这些大臣们也是“呼啦”一声全都跟着去了,当看到高大的玉米时,也都是啧啧称奇,有不少人都说难怪玉米长那么大,原来玉米的植株就长得比人高。
  相比红薯,玉米就正常多了,至少它和小麦之类的传统作物一样,都是提供种子让人食用,所以裴寂他们也更容易理解,而且玉米这时都已经成熟了,裴寂等人兴起之下,竟然还亲自下地掰了些玉米棒子放在地头,算是中原大地上第一批收获玉米的人。
  看完了玉米,这时也都已经是下午了,李休早就已经感觉饥肠辘辘了,要知道他也是早上天没亮就出了家门,根本没空吃早饭,直到现在也是滴水未进,裴寂等人也差不多,哪怕刚才吃了块红薯,但这时也都饿的厉害。
  作为主人,李休再怎么也不能让这些朝廷重臣饿着肚子离开,更何况有些人平时请都请不到,所以李休当下请裴寂等人到家里饮宴,这也正合了大家的心思,于是一群人乱哄哄的来到李休家中。
  这些人都是朝廷的重臣,不少人还有许多政务要处理,所以都是匆匆吃完就告辞离开了,这些人在离开时,对李休家中的饭菜也都是赞不绝口。不过其它人都离开了,却唯独有一个人留了下来。
  “杨尚书今天下午无事?”李休看着眼前这个白发苍苍的老头好奇的问道。
  留下的人正是那位户部尚书杨农,这个老头看起来得有快七十了,走起路来都是颤颤巍巍的,让人担心会不小心摔倒,不过这个老头的来头却是不小,据说出身于弘农杨氏,也就是前隋杨坚出身的那个家族,当初前隋时,弘农杨氏可是天下氏族之首,现在虽然衰弱了,但依然不能小视,否则杨农这个老头也不会占据着户部尚书这个要职。
  “呵呵,老夫年纪大了,所以户部的事大都交给下面的年轻人去做,我这个尚书还算清闲,刚才老夫听李祭酒侃侃而谈,似乎对于农事十分的了解,说来也巧了,老夫也对农事颇为精通,说出来你可能不信,老夫现在家里还开垦出一小块田地耕种,可惜现在年纪大了,平时也只能由儿孙们帮忙照顾,再也不能亲自下田了。”杨农笑呵呵的开口道,看着李休的目光也满是赞赏。
  “杨尚书谬赞了,其实在下在农事……”李休本想谦虚一下,说自己对农事所知不多,这也是事实,毕竟前世他可没真正种过地,不过一想到红薯和玉米都是自己搞来的,这么说已经不是谦虚而是虚伪了,这让他也不由得无奈的道,“在下对农事也只是略知一二,当不得杨尚书的夸奖。”
  “当得!当得!”杨农这时却是笑得更加灿烂的道,“说起来老夫也早就听闻李祭酒之名,只是没想到李祭酒对农事也如此了解,农是立国之本,咱们中原无论是哪朝哪代,都是以农立国,不过老夫却有个问题想要向李祭酒请教一下!”
  “呃?杨尚书言重了,小子才疏学浅,恐怕难以回答杨尚书的问题!”看到杨农最后一本正经的向自己请教,李休也不由得急忙谦虚道,不过这时他也感觉有些奇怪,杨农无缘无故的留下来,而且还和自己攀谈这些到底是为了什么?或者说他有什么目的?
第271章
杨农的打算(上)
  “哈哈~作为一个年轻人,李祭酒你未免有些太谦虚了!”听到李休谦虚的话,杨农立刻大笑一声道,随后这才继续道,“刚才老夫已经说了,无论哪朝哪代,中原王朝都是以农立国,不过你看朝廷的六部之中,有吏部、工部、兵部等等,但却为何从来没有农部?”
  “这个……”李休听到杨农后面的问题也不由得一愣,他还真没想过这个问题,的确,别说唐朝之前的朝代了,就连后面的朝代也都是以农业为立国之本,但却从来没听说朝廷有什么专业的农业机构,唯独有个叫司农寺的机构,但这个司农寺主要是管理粮食积储,以及官员禄米供应等职责,虽然与农业有关,但职能的范围其实很狭小,与后世专门划出来的农业部根本不能相比。
  想到上面这些,李休也开始认真的考虑起杨农的这个问题,杨农似乎也不着急,就这么静静的等候李休的答案,直到许久过后,李休这才猛然抬头:“差点被杨尚书给误导了,朝廷不是没有设立农部,而是根本没有设立农部的必要,就拿六部来说,它们其实全都是围绕着农业来转的,整个大唐的第一要务其实就是发展农业!”
  “后生可畏!后生可畏啊!没想到你在这么短的时间里就能想明白这个道理,难怪秦王会三番五次的想要拉拢你!”杨农听到李休的话也不由得大笑道,看着李休的目光中也满是赞赏,这个问题他时常拿来考量家中的晚辈,但从来没有人像李休这样回答的这么准确。
  对于杨农三番五次的夸奖,搞得李休都有些不好意思了,再谦虚的话,甚至连他自己都感觉有些虚伪,最后只得笑了笑没有说什么,只是他总感觉杨农好像有什么目的?
  看到李休笑而不语,杨农这时迟疑了一下终于再次开口道:“李祭酒,今天你向朝廷献上红薯与玉米两种高产作物,我敢肯定,明天朝堂上就会开始为这两种作物吵翻天!”
  “呃?吵什么?”李休听到这里也不由得一愣道,他平时虽然会打听一些朝堂上的事情,但对于朝堂的事情他其实还是个门外汉,比如今天他也是第一次参加朝会,更是第一次见到大唐的文武官员都是坐着,而不是像后世的影视剧那样站着。
  看到李休一脸不懂的样子,杨农也不禁呵呵一笑道:“看来你对朝堂上的事还是不怎么了解,不过这也不能怪你,毕竟不在朝堂上的人,其实是很难明白朝堂上的事的,甚至哪怕是我这个在朝堂上混了一辈子的人,有时也看不明白朝堂上的一些事情。”
  说到这里时,只见杨农顿了一下接着又道:“红薯和玉米是所有人前所未见的高产作物,可以预见的是,随着这两种作物的推广,中原将不会再有缺粮之危,这可是一件名留青史的功绩,虽然最大的功劳会落在平阳公主身上,另外还有那位不远万里取来红薯与玉米的虬髯客,也会被万民敬仰,但是除了这两个最大的功劳外,大唐官员也会争抢剩下来的推广之功,如果做得好了,日后也会借着功劳被后世百姓铭记。”
  “杨尚书,我有一事想不明白,名留青史对于官员们来真的很重要吗?”李休这时也有些奇怪的道,大唐的官员贪财的不多,确切的说初唐时期的官员还是十分清廉的,但是大唐的官员却十分的好名,甚至为了名声不惜发生内斗。
  “名留青史不仅仅是对官员重要,确切的说是对所有读书人都十分重要,正所谓雁过留声,人这一辈子不过区区几十年,总要留下点什么才好,不过无论是钱财、房子、土地等等,这些东西日后都可能消失,唯独名声可以后世子孙中一代代相传,说出来不怕你笑话,连我这个已经被黄土埋到嘴边的人,也想给后世子孙留下点能说出去的功绩。”杨农最后很坦白的道。
  听到杨农的话,李休也露出沉思的表情,的确,读书人对自己的名声十分爱惜,对于他们来说,你可以杀了他,但却不能毁了他们的名声,甚至连虬髯客这种枭雄,也逃不过“名”之一字的束缚,这也是他愿意冒着风险跑去美洲的原因之一。
  李休前世只是个普通百姓,在后世那个大环境下,他只想过好自己的日子,守护好自己身边的人,说白了,李休其实是一个相当自私的人,对于名声什么的也并不看重,所以他可以理解大唐读书人的想法,但却无法真正的体会到他们内心的感受,这也是李休无法完全融入大唐主流的主要原因。
  “明白了,杨尚书留下来和我说这些,是不是也想把推广玉米和红薯的事争取到自己手中?”李休沉默了片刻,随即向杨农一笑道。
  “哈哈~和聪明人说话就是简单,老夫身为户部尚书,本来推广农事其实也应该归我来管,不过玉米和红薯实在太重要了,毫不夸张的说,哪怕现在突厥人打过来,都没有这件事重要,所以我敢肯定,陛下应该会专门组织人手来推广红薯和玉米!”杨农大笑着夸奖了李休一句,随即终于说出了自己真正的打算。
  “杨尚书在户部多年,又精通农事,我想陛下很可能把让你来负责推广之事的!”李休笑眯眯的道,明白了杨农留下来的原因,他也猜到了对方的用意,只是他可不想轻易的接下这件麻烦事。
  看到李休随口恭维了一句,这让杨农也是无奈的一笑,人太聪明也不是好事,比如像李休,明明知道自己的意思却不肯接口,这明显是在拒绝自己,不过他可不会这么轻易的放弃。
  “李祭酒,我知道你不喜欢理会朝堂上的那些俗务,不过老夫有个提议,希望李祭酒你可以听一下!”杨农再次开口道。
第272章
杨农的打算(下)
  “杨尚书,我看就不必了吧,如何推广玉米和红薯,一切都有陛下来裁决,而且我这个人懒得要命,实在不想参与太多的政务,所以只能让杨尚书失望了!”没等杨农说出他的提议,李休就抢先阻止道。
  杨农想要抢下推广玉米和红薯的功劳,但他却没有把握,而这两种作物虽然是平阳公主献上去的,但只要是明眼人都知道,这两种作物其实是李休搞来的,而且整个大唐也只有他最熟悉这两种作物,所以李渊无论是让人负责推广,都要和李休保持密切的关系,而杨农现在就是想先争取到李休的支持,到时只要他在李渊面前表露出这一点,那么就能让他得到巨大的优势,能够抢在别人面前想到这些,不得不说杨农真是个老奸巨猾的家伙。
  “李祭酒别急着拒绝,其实无论是谁负责推广这两种高产作物,肯定都要跑来麻烦李祭酒指教,而且这件事关系重大,非三品以上的官员不可担当,整个朝堂上数来数去,也不过寥寥几人,如果是其它人负责这件事,他们未必会有我这么好的脾气,比如像之前李祭酒见到的那位魏洗马,他可是朝堂上出了名的犟脾气,李祭酒应该不想和他一起共事吧?”杨农再次笑呵呵的道,丝毫不为李休的拒绝生气。
  “魏洗马也有机会?”李休听到这里也不由得一阵头大,刚才他已经见识到魏征的直接,再想想后世他的大名,连李世民这种人都被气的头疼,更别说自己了,当然他这样的诤臣李休还是很佩服的,不过如果让他和魏征一起共事那还是免了吧。
  “魏征不是有机会,而是很有机会,你应该知道魏征是太子的心腹,前段时间太子虽然吃了大亏,但现在却反败为胜,太子一系的人再次占据了上风,而且陛下也在有意培养太子的人,魏征正是其中之一,论职位,他不比我低,论能力更是如此,而且他还比我年轻,可以说整个朝堂上,最有可能抢走推广高产作物这件事的人就是他了!”杨农这时苦笑一声道。
  如果杨农再年轻个十岁的话,他绝对不怕任何人和他争这件事,但他今年已经七十多了,精力也是大不如从前,但越是这样,他越是想在死之前做点名留青史的事情,可惜朝堂上有魏征这些后生可畏,这让他也是越来越没把握,只能用一些手段来达成自己的目的了。
  “这个……”李休听到这里也不由得露出犹豫的表情,的确,无论是谁推广玉米和红薯,至少前期都要和他打交道,毕竟现在两种作物都掌握在他手中,万一真让魏征那种一根筋的人负责的话,说不定会硬安一个官职到他头上,甚至逼着他去做事,以魏征的脾气,恐怕谁的面子也不会给,那时他就有苦头吃了。
  “李祭酒,我知道你不喜欢处理那些琐碎的俗务,所以你看这样好不好,明天我向陛下上书,就说我们今天已经商量出一个推广玉米和红薯的方案,如此一来,陛下肯定会更加偏向于我,到时大部分的事情都由我来做,你只需要从旁协助一点就行了,如何?”看到李休沉吟不决,杨农再次开口道。
  “那不知杨尚书打算如何推广玉米和红薯?”李休这时却有些不放心的道,虽然他很懒,但玉米和红薯是虬髯客父子冒着生命危险搞来的,期间也牺牲了不少船员,而且又关系到天下百姓的福祉,所以他也不得不谨慎。
  “哈哈~老夫知道李祭酒在顾虑什么,不过老夫虽然年老,但并不糊涂,而且推广新作物说难也难,说容易也容易,如果能够保证足够的种子,那么想要推广无非也就是威逼利诱罢了,利诱可以让百姓心甘情愿,不会引起什么反抗,但效果有些慢,威逼则只能以官府的权力硬压,虽然会激起一些反对,但只要让百姓看到高产作物的甜头,那么推广起来就会快得多……”
  “我觉得威逼不太好,大唐新立,百姓也刚刚过上几天安稳日子,如果以强硬手段逼百姓接受玉米或红薯的话,说不定会激起什么民乱!”没等杨农说完,李休就开口打断道,他可不喜欢官府用强硬的手段逼着百姓去种玉米和红薯。
  “李祭酒误会了,刚才我不是说过吗,如果种子充足才能用上面的两种办法,不过现在无论是玉米还是红薯,种子数量都很少,所以现在只能小规模种植,所以我的计划其实是这样,可以先在公主的封地上种植这两种作物,娘子军在周围也有驻军,不用担心安全的问题,而且也方便李祭酒指点农户们种植。”
  说到这里时,只见杨农顿了一下接着又道:“等到公主的封地种满了这两种作物,估计也得一两年的时间,趁着这段时间,我们可以让人私下放出一些关于玉米和红薯的消息,甚至可以拿出少量的玉米和红薯在长安城高价贩卖,从而引起大部分人的注意,然后再一步步在长安附近推广,进而推广到大唐各地!”
  杨农只是说了一个大概的想法,想要推广玉米和红薯当然不会这么简单,而是有大量的事情要做,不过这些就没必要和李休解释了,对此李休也明白,而且对于杨农的这个大概想法,他也十分的赞同,事实上这个也算是利诱,只要在这几年把玉米和红薯的名气打出去,到时恐怕所有人都会抢着种红薯和玉米。
  想到这里,李休终于点了点头道:“杨尚书的打算与在下也是不谋而合,既然您有如此决心,在下自然也没有拒绝的理由,您想做什么就做什么吧,在下也会尽量的配合!”
  “哈哈~多谢李祭酒的信任,有了你这句话,老夫也更有信心了!”杨农听到这里也是大笑一声道,语气中也带着几分激动,他这一生虽然几经沉浮,但却没有什么太大的功绩,本以为会这么平庸下去,却没想到在任上的最后几年竟然遇到这么一个天大的好机会。
  得到了李休的支持,杨农急着回去准备奏折,因此又聊了几句就匆匆忙忙的告辞离开了,李休则亲自送他出了大门。他感觉这个老头还是挺可爱的,虽然圆滑但却很坦荡,让人生不出反感。
  眼看着杨农离开之后,李休刚一转身准备回去,却没想到只见马爷笑呵呵的从门房那里出来开口道:“杨农这个老狐狸怎么在你这里,刚才你们都聊了些什么?”
  “马叔您什么时候来的,刚才怎么没见您?”李休看到马爷也十分惊讶的道,他从自家的门房里出来,估计应该不是刚来。
  “早就来了,不过看到你和杨老狐狸在客厅里聊天,所以我就没进去,怎么样,这个老狐狸找你有什么事?”马爷笑呵呵的问道。
  “杨尚书怎么在您嘴里就变成老狐狸了,虽然他有些圆滑,但我觉得他这个还挺不错的。”李休有些不解的问道,说着他请马爷进客厅,月婵这时也送上茶水。
  “你不在朝堂上,当然不知道杨农是个什么样的人。”只见马爷喝了口茶,这才再次开口道,“可能你不知道,杨农可是朝堂上的常青树,当初前隋时,他就做到了户部尚书一职,后来咱们大唐立国,他依然担任户部尚书,要知道朝堂上一共就只有六个尚书,上次老武想担任工部尚书,还要请你帮忙,可是人家杨农仅仅是个降臣,却一下子就能坐上户部尚书的高位,难道你就不觉得奇怪?”
  “什么意思?”李休有些不明白马爷说这些的用意。
  “笨啊,杨农区区一个降臣,怎么会得到陛下那么大的信任?”马爷这时白了李休一眼道,作为李家的家奴,当初的事情没有人比他更清楚了。
  “马叔你是说,当初陛下没有起事时,杨尚书就有陛下有联系?”李休听到这里也不由得震惊的道,如果是这样的话,那杨农可真是太厉害了。
  “没错,当初陛下只是一个小小的太原留守,杨农正是陛下在朝廷中的靠山,陛下能够骗过大隋朝廷,也多亏了他的帮助,所以等到陛下打下长安后,杨农立刻摇身一变,成为我大唐的户部尚书,而且你别看他官职没变,但几个儿子却都得到极大的封赏,而且杨农在朝堂上一向以圆滑著称,从来不得罪人,绝对是朝堂上的老好人,他这种不是老狐狸是什么?”马爷笑呵呵的道出当年的一段秘史道。
  “原来如此!”李休听到这里也露出恍然大悟的表情,他发现和马爷聊天经常收获一些历史上的秘闻,这恐怕是后世史书上绝对找不到的事情,但这恰恰是历史的真相。
  “对了,你还没告诉我他到底找你什么事呢,杨农可是出了名的无利不起早,他可不会无缘无故的找你聊天。”马爷这时再次追问道,刚才他没有打扰李休和杨农,就是想知道他们到底是在聊些什么?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119/515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