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本大唐(校对)第329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329/364

  而为了监督大食对这一条约的执行。条约中还规定了一条,那就是大唐三国将在哈丰角建造一座军事港口,长期驻扎着一支由大唐三国共同组成的联合部队,一旦大食没有达到条约中规定的内容,那么三国将以武力保障自己在条约中的合法权利。
  对于联合部队这一条,大食使节虽然极力反抗。但最后还是顶不住三国的压力,最后终于同意下来,只不过他们却也成功的在这一条上加了一个时间期限,规定若是二十年内,大食并没有违反条约中的内容,那么大唐三国就必须撤掉哈丰角的联合部队。
  《苏伊士运河通商条约》的签订,保证了苏伊士运河的畅通。同时也大大促进了东西方的文化与经济交流。不过这些并不是最重要的,关键是有了这一个条约的保证,李恪也终于没有了后顾之忧,开始全力为进入地中海做准备。
  贞观二十四年的秋天,经过近一年的准备,李恪自己在上海和苏州等地,一共招募了两万愿意随他一起去地中海的百姓。李世民在关中地区帮李恪召集了四万人,另外还有六万非汉族百姓。这些非汉族大部分都是北方草原的胡人,另外还有相当一部分的西域人。加在一起算是凑够了十万,全都送给了李恪。
  最后则是李愔在大齐帮李恪招募的百姓,相比较而言,李愔这里的汉人大都是从中原地区刚迁来没多久,而且对现在的生活也十分满意,因此很少有人愿意再次迁移。最后李愔也只招募到两万出头的汉人百姓。对此李愔十分不满意,但却也没有办法,只好再次组织了不少三韩、倭州和虾夷岛上的胡人,最后加在一起有十六万。再中上两万汉人,共有十八万人。
  三方招募的人数加在一起,刚好达到了三十万,其中汉人只有八万,不过因为李世民和李愔安排的很巧妙,其他各族的人口都比汉人要少,比如除汉人外数量最多的胡人,北方胡人和虾夷胡人加在一起,也才六万人。
  三十万人看起来很多,至少比当初李贞和李恽去天竺时人口要多上不少,但李恪的情况比较特殊,他要去的地中海远离中原地区,哪怕是现在海上交通发达,但却依然很少有汉人去那里,这点连李贞和李恽的天竺都比他那里要强一些,比如现在就有不少汉人陆续去了天竺定居。
  所以在短时间内,李恪手中的人口不会有太大的增长,这三十万人,将是他日后建国的全部资本,特别是其中的汉人数量并不多,他不但要用这有限的人口统治大量的土地,同时也要防止带去的其他各族势力增长太快,不利于他的统治。
  人口的问题暂时只能这样了,毕竟三十万人已经不少了,至少对于李恪来说,他已经有种意外的惊喜了,本来按他原来的估计,最后能招募到的总人口能有二十万就不错了,甚至对于汉人的数量,他也认为最多只有五万,没想到现在远远的超过了自己的目标。
  就像当初李愔说的那样,人口有了,那么军队也就不是问题了。本来李恪府上就有一千人的卫队,这些人自然也都要跟着他去地中海,而且也将成为李恪手中军队的骨干。
  另外李世民和李愔还从各自的军校里招募了一批学员加入李恪的队伍,这些学员都是受到正规的军事教育,每个人都很大的成长空间,等到他们真正的成长起来后,肯定能成为李恪的左膀右臂。
  值得一提的是,两个军校里的学员们,对于加入李恪队伍的事十分踊跃,特别是那些年轻的学员。虽然现在军校的学员在毕业后,大部分都能成为军官,但是对于这些年轻人来说,与其呆在大唐和大齐一步步从中低层军官做起,还不如跟着李恪去地中海,至少在那边的战场上,他们可以尽情的发挥自己军事才能,升迁也更加快一些,当然前提是你得有真本事。
  年轻人性格冲动,更不会承认自己没有真本事,因此两个军校的招募工作进行的很顺利,最后招到的人数比预期还要多出许多,不但有一些临近毕业的学员,甚至还有一些刚入学的学员,虽然有些不太理智,但从这也能看出大唐男儿的志气。
  有了这些军校学员的加入,以及原来一千护卫做骨干,李恪手中的军队架子总算搭了起来,接下来就是在那些愿意迁移的百姓中招募士兵。这些愿意迁移的百姓大都是一些不甘于现状的人,其中尤以青年人居多,他们在同意迁移的那一刻起,就已经做好了从军的心理准备,毕竟他们也都知道,想要在一块陌生的土地上立足,自然要拥有强大的武力。
  也正是因为如此,所以招兵工作也十分顺利,三十万人很快就招集到一支五万人的军队,其中汉人两万,其他各族混编军队三万。而且针对这支军队人数太少的问题,李愔建议李恪将这支军队打造成一支全火器部队,主要用于进攻,至于日后用到的冷兵器部队,可以由被征服地区的民族充任。
  对于李愔的建议,李恪经过慎重考虑,以及和王方翼等人商议后,也终于同意了这个建议。这些年大唐和大齐的钢铁产量都在以直线速度上升,再加上技术的进步,使得火器的制造成本已经下降了许多,五万人的火器部队造价虽然昂贵,但李恪感觉还是可以负担的,更何况他没钱没关系,可以暂时向李愔贷款,等以后有钱了再还给他也不迟。
  在接下来的时间里,李恪的五万部队由李愔提供的军事教官进行训练,甚至连王方翼这些军官也要学习火器部队的指挥,这个训练过程要持续一年左右。
  不过在这一年里,李恪带着其他愿意迁移的百姓也没有闲着,李愔在南洋为他们提供了一个暂时可以居住的岛屿,而且李恪购买了大量的船只,大部分人都在一些请来的海员教导下,开始学习如何驾驶船只,甚至李恪还安排了一批人去造船厂实习,学习造船技术。
  之所以全民学习驾船,李恪却是受到李愔这里的启发,海贸发展到现在,已经成为一种不可阻挡的潮流,而且还会给你家带来巨大的贸易收益,因此李恪已经决定,在地中海站稳脚跟后,他就会像李愔一样,大力开展海洋贸易,争取在最短的时间内,聚集起大量的财富,这样他才有更大的力量四处扩张。
  就这样,李恪手下的三十万人都在紧张的训练中用掉了一年时间,时机也终于变得成熟起来,贞观二十五年的冬天,李恪带领着五万大军,乘船悄悄的离开了大齐帝国,最后打着大唐的旗号顺利的通过了苏伊士运河,第二次来到地中海地区。
第六百七十章
惹杨妃生气
  严格来说,台湾其实是没有冬季的,哪怕是最北端的基隆等地区,那里也只分为热季和凉季,其中凉季和大唐北方的冬天时间段一致,其他的都是热季,不过哪怕是凉季,温度也要比北方的冬季高的多,一般都在十几度左右,基本不会结冰,除非是遇到气候异常,不过那就可能导致自然灾害的发生。
  现在已经进入贞观二十五年的冬天,基隆等地也都处于凉季之中,不过这个时候的基隆却显得十分阴冷,因为在凉季中,台北地区会经常下雨,再中上太平洋北方吹来的冷风,看似温度不低,但其实却让人感到又湿又冷,这让李愔一家都十分不习惯,因此纷纷躲到台南市过冬。
  其实这不单单是李愔一家的感觉,其他从大唐北方迁居过来的人,也同样不怎么适应台北地区湿冷的冬天。也只有一些本来就是南方人的汉人才会感觉基隆的冬天很温暖,毕竟台湾受海洋气候影响很大,温度比同纬度地区要高上一些。
  经过这些年的发展,特别是南洋和天竺等地的海洋贸易越发兴盛,所以使得台南市的地理位置也凸显出来,甚至在这几年,台南市的发展速度明显超过基隆,造船、制糖、纺织和蒸汽机制造业等,都是发展迅猛,现在已经在周围形成台湾的第二大工业区,而且按照现在的发展速度,用不了几年就可能超过以基隆为中心的台北工业区。
  也正是因为台南市的越发重要,所以在立国之时,李愔将台南市列为陪都,城中原本就有王府别院也被扩建成一座规模宏大的皇家行宫,每年李愔都会来这里住上一段时间。
  皇家行宫的后花园中,一位身材苗条的贵妇站在廊桥之上,一双明眸静静的看着脚下流淌的河水,偶尔她会伸出手,将手中的鱼食撒入水中。引得小河中的金鲤争相抢食。
  这位贵妇人约有五十岁左右,不过因为保养得当,再加上天生丽质,因此看上去要比实际年龄小的多,一般人看到她时,一般都会认为她不过才三十多岁,最多也不会超过四十岁。若是她再精心的化妆一番,将眼角与额头的细纹掩饰一下,估计会再年轻上四五岁,若是与李愔站在一起的话,说她是李愔的姐姐都不会有人怀疑。
  这位站在廊桥之上的贵妇正是李愔的亲生母亲杨妃,前段时间李恪远征地中海。身为母亲的杨妃心中挂念,李世民也能体会到杨妃的心情,于是就派人护送杨妃来台湾,与李恪相处了几天后,最终亲自送儿子登船离开台湾。
  对于李恪远征地中海这件事,杨妃的心和李世民一样矛盾,一边欣慰儿子有理想有抱负。不甘于平凡的生活,日后肯定也能像李愔一样,成为他们的骄傲。
  另一边杨妃却又有些担心和不舍,毕竟地中海那么远,李恪这一去还不知道要什么时候才能回来,再加上她也知道,李恪想要在那里立足,肯定要经过一场场的血战。虽然明知道李恪不会亲自上战场拼杀,但是身为一个母亲,杨妃心中还是难免有些担心。
  “祖母!祖母!快看我捉到一只蝴蝶!”正在这时,一个清脆的声音高声叫道,同时还伴随着一了急促的奔跑声。
  杨妃闻声转过头看去,结果发现她的长孙女丑丑手中挥舞着一只蝴蝶,顺着廊桥飞快的向她这边跑来。而在丑丑的身后,李冕和李休、悠澜三个,以及李恪的次子李玮和三子李琨等几个孩子,也跟在后面紧紧的追来。
  看着这帮孙子孙女。杨妃的心情立刻好了起来,脸上也立刻露出一个慈爱的笑容,一边让丑丑等人慢点跑,自己也一边迎了上去,结果被丑丑一头扎到怀里,祖孙两人是笑成一团,后面的李冕等小孩子跑的太快,一时也刹不住脚,于是一个接一个撞到丑丑身上,结果差点把把杨妃也给撞倒,气的丑丑指着一帮弟弟妹妹训个没完。
  “好了丑丑,弟弟妹妹们也是不小心,你就不要再训他们了!”看着丑丑一副小大人的模样,杨妃也不禁哑然失笑道,难怪六郎最喜欢这个长女,这个小丫头有时候还真是招人喜欢。
  丑丑听到祖母的话,立刻笑嘻嘻的不再说话,而李冕等几个小孩子也立刻放松下来,缠着杨妃开始说话,这个让杨妃看看自己捉到的蚱蜢,那个让杨妃看自己亲手编的花环。有时还会抓住杨妃的袖子一直的摇,这让杨妃看起来有些狼狈,但是杨妃却十分享受这种祖孙之间的天伦之乐,以前她一个人在长安时,最想的就是自己这帮孙子孙女。
  远处的李愔看着杨妃高兴的样子,他也总算松了口气,自从三哥李恪离开后,杨妃的心情就不是很好,而且李愔去地中海这件事,严格的来说也与他有关,所以这让李愔有些不敢面对杨妃,甚至这几天都刻意躲着她,直到今天他才让丑丑带着弟弟妹妹们来陪杨妃来玩,现在看来效果的确不错。
  “夫君,你快去管管丑丑他们几个,别让母妃给累着了!”正在这时,文心从李愔身后走过来笑道。只是看她的表情,好像早就知道是李愔在背后指使丑丑他们。
  “我?”李愔有些为难,“我就不去了,今天还有些政务没有处理完,文心你代我向母妃问好!”
  李愔说着,转身就要逃,不过却被文心一把拉住衣袖道:“夫君,母妃只有你和三哥两个儿子,现在三哥都走了几天了,你却一直躲着母妃,这让母妃会怎么想?”
  “这……”李愔听后也是心中一惊,的确,他只是担心杨妃怪罪,所以一直躲着,可却忽略了杨妃这时候正是需要他这个儿子的时候,自己这么躲着只会让她更生气。
  想到这里,李愔无奈的摇了摇头道:“好吧,咱们一起去向母妃问安。”
  文心这才露出一个胜利的微笑,与李愔一起走到杨妃面前,丑丑等几个孩子看到他们,立刻就不敢再闹着祖母,一个个都变成了乖宝宝。
  “儿臣拜见母妃!”李愔和文心一起施礼道。
  “嗯,文心快点过来,冕儿说他上次考试又得了个优,是不是真的?”杨妃却好像是没看到李愔一样,只是将文心拉起来亲热的说道。
  “祖母,我没有撒谎,先生真的给我一个优。”李冕很没有眼色的插嘴道。
  “呜~,父亲好可怜,祖母生气了!”丑丑已经是个大丫头了,也懂得一些事情,因此这时有些幸灾乐祸的低声道,可惜却被李愔听到,结果让他狠狠的白了女儿一眼。
  “儿臣参见母妃!”李愔无奈的再次开口道。
  这下杨妃终于瞪了李愔一眼,然后这才开口道:“你怎么不躲了?”
  “母妃,我……我错了!”李愔知道这时候再怎么辩解也没用,更何况他也的确有考虑不周的地方,所以只能当场认错,只是在儿女面前认错,让他还是有些不好意思。
  “哼,知道错就好!”杨妃看着李愔可怜兮兮的样子,心中也是一软。其实李恪去地中海这件事,杨妃并没有生李愔的气,只是在这几天李愔都故意躲着她,这才是让杨妃生气的原因。
  感觉到杨妃的语气变软,李愔立刻厚着脸皮一笑,上前和文心一左一右扶住杨妃道:“母妃,您这次来到台湾,一定要多住一段日子,现在关中地区正是最冷的时候,台湾的气候却和春天差不多,再加上丑丑他们也一直想着您,所以暂时就别回去了!”
  杨妃听到李愔的话也有些心动,不过紧接着她又想到一件事,当下叹了口气道:“若是平常我在台湾住上一年也没什么,不过前段时间长孙姐姐得了场大病,身子一直没有完全康复,宫中的事就交给了我打理,所以我最多在你这里住到来年春天就得回去。”
  李愔一听也有些失望,这时旁边的文心接着开口问道:“母后的病不是已经被孙太医治好了吗,怎么现在又无缘无故的得了重病?”
  只见杨妃这时却是忽然一顿,拉着文心的手道:“文心你若是不问我差点忘了,长孙姐姐其实还是因为年轻时生产孩子太多,所以身子亏损严重,这才容易得病,说起来文心你也和六郎有了三个孩子了,日后尽量不要再生了,否则身子亏的太重,年纪一大就什么病都来了。”
  前年文心又给李愔生了个儿子,取名为李睿,现在才刚学会走路。
  听到婆婆的关心,文心也是心中一暖,面带微笑开口道:“母妃放心,夫君之前也和我商量过这件事,以后我们会注意的,而且有了两儿一女,儿臣也已经很满足了。”
  听到文心的话,杨妃这才放心的点了点头,以前她虽然有些瞧不上这个儿媳,但那主要是因为文心婚后一直没有子嗣,后来文心一举得男,这让杨妃早就不把文心出身的事放在心上了。
  不过紧接着杨妃又想到另外一件烦心事,当下秀眉微颦对李愔道:“六郎,有一件事还要麻烦你一下,不过我估计不会有什么太大的效果。”
第六百七十一章
兕子恋爱了
  “哦?母妃说的是什么事?”李愔有些惊讶的道,杨妃猜测连自己出面都不会有什么效果,看来这件事的确有够棘手的。
  只见杨妃有些生气的道:“还能是什么事,不就是你父皇,你说他都那么大年纪了,却还不知道爱惜自己的身体,今年秋天还带着一帮人进山打猎,结果遇到一头猛虎,他还逞强不让别人帮忙,自己拿着弓箭要射死猛虎,结果最后老虎虽然被射死了,但他的手臂也受了点伤,这件事让朝中大臣纷纷进谏,但我看他的样子,估计根本没听进去。”
  李愔听后却是感到一阵头疼,他熟知李世民的性子,知道自己这位老爹的基因里,充满了暴力元素,以前大唐周边有一些强敌,结果李世民把他们统统的轰成渣滓,现在找不到对手了,李世民只好通过打猎来发泄自己的暴力倾向。所以想要劝李世民不去打猎,简直是太难了。
  “母妃,我会给父皇上一道奏折,不过我和你的看法一样,估计不会有什么太大的用处。”李愔最后也是颇为无奈的道。
  “也只能如此了。”杨妃也是苦笑着道,“过完这个冬天,就又到春狩的时间了,估计你父皇又得去南山打猎,到时我必须跟着他,虽然有些劝说不一定有用,但总比没有好。”
  李愔也是点了点头,长孙皇后的身体不好,不能常伴李世民的左右,那么剩下能劝动李世民的人,也只有杨妃了。
  “母妃,这次升平怎么没和你一起来?”李愔忽然想起自己的小妹,说起来升平都已经十四岁了,比丑丑还大一岁,可是因为李愔常年在外,兄妹二人见面的次数并不多。
  杨妃一听却是以手扶额,有些无奈的自责道:“你看我这记性。来到台湾只顾着给你三哥送行,差点忘了把一件大喜事告诉你们。”
  “什么喜事,该不会是升平妹妹已经许了人家吧?”这时文心也一脸惊喜的道。虽然升平才十四,但唐朝的公主一般都是早早订亲、成亲,后来经过李愔的劝说,李世民才在宫中订下规矩,公主依然会早早订亲。但是成婚却要等到十八岁之后。
  “不是升平年纪还小,我也不想让她这么早的就许了人家,等到她再大点,自己有了主见再许人家也不迟。”杨妃听完却是笑道。
  李愔一听也是大声赞道:“母妃这个想法好,女子嫁人可是一辈子的事,一定要她自己满意才行。但也不要像兕子那样,都是十八岁的大姑娘了,却到现在还没能订下亲事!”
  说起来兕子也是天生丽质,容貌、才学、品性在公主中都是上上之选,再加上她又是李世民最宠爱的女儿,同时也是李愔最宠爱的妹妹,因此早在几年之前。就已经被无数年轻俊彦所追捧,世家大族提亲者也是多如牛毛,但是兕子却一个也没瞧上。李世民和长孙皇后又不忍心逼她,所以只好就这么拖着,为此李愔也是十分心急,甚至还亲自帮兕子物色了几个品貌出身上佳的年轻人,但同样都被兕子给否决了。
  听到李愔提起兕子,杨妃却是笑道:“兕子的事你们也别着急。我来之前倒是感觉这丫头可能有了心上人了,不过件事之后再说,我说的大喜事是采儿又怀孕了,升平和采儿的关系最好,这次就留在长安陪采儿,御医说等到明年五月,采儿就要生了!”
  “什么。太好了!”李愔一听也是兴奋的大叫起来,本来他听到兕子有心上人的事,心中还着急的想要问,不过在听到采儿怀孕的事后。心中立刻就被这件事给充满了,脸上全都是惊喜之色。
  原来李治和采儿早在几年前就完婚了,那位与李治在台湾相识的胡雨依小姐也以良娣的身份同时嫁给他,婚后采儿很快怀孕,只可惜却生了个女儿,反倒是后来胡雨依生了个儿子。采儿当初能成为太子妃,全靠李愔的支持和李治自己的坚持,地位并不稳固,所以急需一个儿子来巩固她的地位,可惜在生过女儿后,却好长时间没再怀孕,这让杨妃这个做姑姑的也很着急,没想到这次采儿总算是又怀孕了。
  接下来李愔又询问了一些关于采儿的身体状况,以及她和李治之间的感情如何?当得知一切都很好时,这才放下心来。最后李愔这才开口问道:“母妃,刚才你说兕子有心上人了,这到底是怎么一回事?”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329/364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