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本大唐(校对)第241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241/364

  李愔本打算在皇家岛上玩两天就回去的,毕竟他还有不少事情要处理,不过文心她们显然很喜欢这里的热带风光,李愔无奈,只得又陪她们玩了几天,只是遗憾的是,李愔一直没有福分,感受一下自己妻妾穿着比基尼环绕的感觉。
  直到几天后,文心她们忽然发现,自己的皮肤在这几天忽然被晒黑了不少,这下让这些爱美的女人终于清醒过来,然后像逃跑似的拉着李愔离开了皇家岛,并发誓以后再也不来了。不过李愔却知道,与其相信女人的誓言,还不如相信这个世上有不好色的男人呢。
  离开了澎湖之后,李愔还特意去了一趟林邑。新任国王范镇恶现在已经被杨九完全控制住,不但王宫里的护卫完全被捕奴队替换,另外林邑城周围的军队将领也被一些收买过来的林邑将军掌控,这种由内而外,由上而下的渗透方式,虽然见效比军事侵略在慢一些,但是却有着代价低、效果好的优点,看来以后的对外策略中,可以将这种方式尽量推广开来。
  虽然林邑上下正在被李愔逐步掌控,不过他也没有太过大意,而是让杨九这段时间一定要盯紧林邑国内的情况,只要有任何不利的情况,就要尽一切力量将不利扼杀在萌芽状态。
  对于林邑这个产粮地,李愔最终的打算是将林邑人的政权完全摧毁,设立自己派驻的官府,然后再次大唐的先进耕种经验引进,由此再进一步增加林邑的粮食产量。至于林邑人,则将成为专业的粮食生产者,世世代代为汉人提供粮食。不过想要实现这个目标,估计最少也得几年时间的过渡,而且也仅仅只能初步实现,想要稳固在林邑的统治,还需要不断的努力推行汉化才行。
  离开林邑时,李愔并没有乘坐蒸汽船,而是坐上了刚刚赶来的齐王号。虽然齐王号的速度慢了点,但这却是已经受够了蒸汽小船颠簸的文心她们的一致要求,而这也刚好遂了李愔的意。
  不过李愔虽然不适应蒸汽船的颠簸,但却也不妨碍他对蒸汽船的喜爱,特别是在看到台湾的蒸汽船厂已经开始建造台湾产的第一艘蒸汽船时,心中更是高兴无比。
  受煤和淡水的限制,现在的蒸汽船还无法远洋航行,不过南洋那边岛屿遍面,建立几个补给点也是很容易的事,所以李愔已经决定在以后的南洋运输方面,大力推广蒸汽船的应用,一来加快货物流通的速度,二来也积累蒸汽船的建造与使用经验,可谓是一举两得。只可惜现在蒸汽船的造价实在贵了点,一艘像台南号那样的中型船只造价就可以和齐王号相媲美,不过相信随着造船厂技术的积累与改进,肯定能将造价降下来。
  离开林邑后,李愔穿过台湾海峡北上,沿途还在广州、福州等地停留了一下,感受着大唐沿海港口的各种风光,而当齐王号行驶到长江出海口时,依然在建设中的上海城终于出现在李愔的眼前,而这里虽然是座新城,但是却有两位皇子在这座城市中坐镇。
第四百四十八章
修铁路的李承乾
  “这片街道的两侧都是居民区,若是让铁路从这里经过的话,到时火车轰隆隆的经过,恐怕我们这些设计铁路路线的人被他们骂死,所以还是从旁边的商业区绕过去吧,那里人流较,而且火车通过那里不但方便百姓,而且还能为商业区带来额外的人流,增强那里的商业活动,另外那里离这片居民区也不远,所以这里的居民坐火车也只需多走几步就行了!”
  一个头戴着藤条头盔,身穿青色官袍的年轻人对身边的工头吩咐道,看他的样子,应该是上海市规划铁路路线的官员,而从他的话中也可以得知,这个年青官员考虑的十分周详,连以后火车经过时,是否扰民这种小事都考虑到了,可见对方应该是个十分称职之人。
  “嘿嘿,多谢李头提醒,我这就去让手下人改图纸去,保证全都按照您老的要求办!”同样戴着头盔的中年工头笑嘻嘻地道,虽然这个工头满脸都是风霜之色,一看就知道是常年在户外工作的人,脸上的皱纹也比一般人要多,不过两只小眼睛却是贼亮,一看就知道是个精明过人的家伙。
  虽然中年工头答应的很痛快,不过青年官员却是熟知对方的为人,所以最后还是不放心的再次交待道:“老五,这条路的终点是上海码头,而且沿途还经过吴王府和市政府大楼,所以这条路可比其他铁路重要得多,若是你敢再像上次那样偷工减料的话,本官可不会再替你求情了!”
  听到年青官员如此说,立刻让中年工头收起了嬉皮笑脸,一脸郑重地道:“李头您放心,上次小的做错事,实在是家中老母病危,逼不得已才做出那种糊涂事,本来小的以为再也做不了这一行了,没想到李头您不计前嫌的给我这次机会,所以打死小的也不会再做出那种错事了!”
  原来这个名叫老五的工头是上海的一个承包建筑商,专门承接上海的铁路建设,不过上次他家中的老母生了场大病,需要一大笔钱,刚好老五手中周转不开,最后逼得没办法了,才将主意打到工程款上,结果导致工程款不足,只能在建造铁路是偷工减料,结果被人举报,差点被抓捕入狱,幸好这个年青官员帮他求情,这才免了他的罪名,只是罚了一笔钱了事。
  年青官员听后也赞许的点了点头,虽然老五这个人有点奸猾,但是却事母至孝,而自己也正是看中了他这一点,所以才帮他求情,而且又给了他这一次机会,相信只要老五还有点脑子,就不会再做那种偷工减料的事。
  考察完这一段铁路路线后,青年官员在图纸上做了标注,以方便日后修改,然后又和老五一起,向下一段路线赶去。只是当这位青年官员走动时,却是一瘸一拐,这让周围的人看在眼里,不禁有些叹息,毕竟如此年青有为的青年官员,却是个瘸子。
  而老五虽然一口一个‘李头’叫着,好像并不在乎对方的官身,但其实在老五心中,对这位青年官员还是十分敬畏的,毕竟他也不傻,自己之前可是犯下的重罪,但却因为人家一句话,就这么无罪开释,由此可知这位青年官员的能量。
  本来铁路的路线图是由上海官方来确定的,但是之前的主管官员第一次规划铁路路线,再加上又不愿实地考察,结果导致规划出来的线路不符合实际,后来被吴王李恪发现后,立刻将主管官员撤职查办,然后提拔了一批踏实肯干的官员,而工头老五身边的青年官员就是其中之一,只不过因为时间的关系,这些官员来不及将所有的线路都规划出来,所以最后只掌握一个大方向,具体的线路细节则交给经验丰富的承包商规划,当然这也需要官员监管。
  上海城经过几年的建设,已经进入收尾阶段,整个城市现在已经步入正轨,除了一些依然尘土飞扬的工地外,其他地方已经和一个正常的城市差不多。而且上海城虽然只是初建,但却已经显露出田际都市的风范,港口上来往的船只川流不息,各田商人都喜欢在这里停泊,并采购自己需要的货物。
  现在上海已经成为大唐沿海,除了登州和广州外,与福州并列的第三大港口城市,而且它的发展极快,相信用不了多久,就可以超过福州,真正成为与登州相提并论的大港。
  李恪也正是看到上面的这一点,所以这段时间对上海城的建设抓的很紧,他希望能在最短的时间内,将上海建设完成,到时他就可以全力发展上海,争取早日能与李愔的登州相提并论。不过李恪这么一抓紧,下面的人也就只能更加抓紧,比如铁路的建设,因为上次官员渎职的事,已经严重的拖后了。
  腿有残疾的青年官员作为主管铁路建设的人之一,也明白铁路的重要性,所以这段时间也是加班加点的赶,今天更是亲自跑来勘察路线。到了中午的时候,他也没能顾得上找地方吃饭,只是和老五啃了几口干粮,然后就接着勘察路线。
  一直到夜色降临,勘察工作再也进行不下去时,青年官员这才与老五告别,然后拦了辆马车,回到城中心的住处。本来城中心只有吴王府,不过去年在吴王府的旁边又新建了一所宅院,两座巨大的府邸并列而建,而且规格也是一样,整个上海能与李恪相并列的人,自然只有被贬出长安的李承乾了。
  腿有残疾的青年官员正是李承乾,他忙了一天回到自己府上,却被府中的管家告知,妻子苏氏和儿子李象都被三弟李恪邀请到吴王府,说是有一位贵客到了,让管家通知他,若是他回来的话,直接去吴王府就是了。
  李承乾听到管家的话心中奇怪,以他废太子的身份,一般人恐怕都会避之不及,怎么今天李恪竟然要他去府上迎接客人?难不成是……从小就被立为太子的李承乾可不是笨蛋,很快就猜到是谁来了,当下也十分高兴,急忙让人服侍自己洗澡更衣,毕竟现在三伏天还没有过,他这一天都要穿着官袍,所以身上早就出了一身的臭汗,自然要梳洗一番,况且他也不能穿着官袍去赴宴吧?
  舒服的洗了个澡,然后换了一身便服后,李承乾这才急匆匆的穿过府邸西侧的一个角门。因为他的府邸与李恪的府邸只有一墙之隔,为了方便两家人的来往,所以就在墙上开个角门。本来李承乾已经被贬为庶人,是不能住这样规格的府邸的,不过李恪做为弟弟,却也不能让李承乾住的条件比自己差,所以就特意建了这座府邸规格都与王府相同,虽然这有些违制,但这里是上海,再加上李承乾特殊的身份,谁也不会吃饱了撑的管这种事。
  李恪府上的管事早就在等着李承乾了,一见他进府,立刻引他来到大殿。而还没等李承乾走到殿中,就听见里面一片欢声笑语,其中一个声音他十分熟悉,正是自己的那位六弟李愔。
  李承乾进到大殿,看到与李恪正聊的高兴的李愔时,立刻高声笑道:“六弟,你这个大忙人怎么有空到上海来了?”
  只见殿中的人分成三群,其中李愔和李恪两人坐在一起说话,而自己的妻子和李愔、李恪的妻子也都坐在一起,另外还有三人的几个妾室也都在,莺莺燕燕的正聊的高兴,至于第三群人则是一帮小孩子,自己的儿子李象和李愔的女儿等都在一起打打闹闹,大殿中的笑声倒有大半都是这群孩子发出来的。
  李愔一看李承乾进来,当下也笑着站起身道:“大哥,我们可就等了,现在小弟的肚子都快饿扁了,一会你可要自罚三杯啊!”另外文心和李恪的妻子杨氏也都站起来向李承乾行礼,毕竟人家是长兄,她们做弟媳的见到兄长,自然要行礼。
  李承乾让妻子苏氏代自己把文心和杨氏扶起来,然后这才走到李愔身边道:“罚酒自然没有问题,不过我也是跑了一天了,中午连饭都没怎么吃,所以三弟你还是快点让人把酒宴摆下,咱们三兄弟好好大醉一场!”
  “大哥说的极是,咱们三兄弟可是好长时间没一起喝酒了,今天定要不醉不归!”李恪也是大笑着说道,同时命人将准备好的酒宴摆上。
  从李承乾进来之后,李愔就一直观察着对方的表情,结果发现李承乾脸上只有兄弟相聚的喜悦,却再也没有当初在登州见到他时的颓废,当下心中也颇觉安慰,想必在长安的皇帝老爹若是知道李承乾解开了心结的话,肯定会更加高兴。
  其实李愔在中午的时候就到了上海港,而且也见到了三哥李恪,甚至在询问过李承乾的情况后,两人还特意跑到李承乾勘察的地方偷偷观察,结果当李愔发现李承乾虽然比以前黑瘦了许多,但是精神却是极好时,一颗心也总算放了下来。对于李愔来说,无论于公还是于私,李承乾现在还不能死!
第四百四十九章
银币太少了
  历史上的李世民去世时,才仅仅五十岁,至于死因,有些书上记载是痢疾,有些书上记载是服用了一种丹药,这两种说法都有可信和可疑之处,所以谁也说不清楚,不过有一点可以确定,那就是在李世民在位的最后几年,身体的确很差,动不动就会生病。另外在历史上的晋阳公主去世时,李世民竟然悲痛的数日不能上朝,虽然这说明他们父女的感情很深,但却也从侧面说明,当时李世民的身体也出现了问题。
  李世民十八岁时,就随父兄起兵造反,人生中最美好的那几年,他几乎都是在军队中度过的,而且在军中的他不但学会了行军打仗,更体会到民间的疾苦,另外也给他带来一副好身体,哪怕是在四十岁时,还经常外出打猎。
  可正是身体如此强健的李世民,却忽然在贞观十七年后,身体急转直下,甚至在生命的最后几年,还开始服食一些对身体有大害的丹药,这更加剧了他健康的恶化。最后也许是一场小病,也许是服用了一种剧毒的丹药,结果壮年还没有过完的李世民就此丧命,实在让人感到遗憾,若是他能多活几年的话,也许大唐将比历史上的更加强盛。
  那么现在就有一个问题了,到底是什么原因,让李世民在贞观十七年时,身体开始急转直下呢?
  这个问题其实很简单,只要看看历史上的贞观十七年发生了什么就清楚了。在那一年,最开始是李佑谋反,然后被李世民赐死,之后又牵扯出李承乾谋反案,结果让李世民伤透了心,而李承乾也被贬出长安,并且没两年就死了。然后李泰又急于争位,暴露了自己刻薄的本性,结果太子之位没得到,同样也被贬出长安。
  两个儿子的谋反,以及最宠爱的儿子的欺骗,让身为父亲的李世民大受打击,哪怕是以他的帝王心性,恐怕也受不了这一连串的打击,另外值得一提的是,就在李佑和李承乾谋反的第二年,最受李世民宠爱的晋阳公主,也就是才年仅十二岁的兕子也因病去世了,这下让李世民的精神彻底垮了,好长时间才提起精神上朝,不过从那以后,身体是一日不如一日,最后竟然开始像秦始皇那样服用丹药,结果才五十岁就去世了。
  李世民是李愔这一世的父亲,同时也是他向外开拓的最有力支持者,现在的李愔之所以能在海外闯下这么大的局面,除了他身为穿越者的先知先觉外,最大的原因就是李世民的无条件支持,虽然有时候李世民也会算计一下李愔,从他那里拿一些好处,但是李世民也给了李愔一种极大的信任,只要是李愔提出的合理要求,他就绝对不会拒绝,哪怕是在大唐人口也不多的情况也,也同意李愔从大唐移民的请求。
  李愔也很清楚地知道,现在自己虽然发展的不错,但却还离不开大唐的支持,甚至在未来的十几年内,他都需要不停的从大唐引进人口。李世民是李愔的父亲,而且他一向又最宠爱李愔,所以可以无条件的支持他,但若是大唐换了一位皇帝,哪怕对方肯定是李愔的亲兄弟,但恐怕也做不到像李世民这样支持自己。
  也正是因为这个原因,李愔希望李世民能比历史上活的更加长久,哪怕是活不到八十岁,但至少也得再活个几十年,别像历史上那样,在壮年就去世了。所以他才收留和李佑和李承乾,而且尽量的帮他们解开心结,让他们有活下去的勇气,这样李世民虽然生气两个儿子的谋反,但至少不用再经历丧子之痛。
  明白了以上这些,也就明白了为什么李愔会如此在意李承乾的死活,别看李承乾被废,但他毕竟是李世民和长孙皇后的长子,也是他们兄弟的大哥,对方在李世民心中有着极重要的位置,若是他一死的话,恐怕李世民会真的痛苦无比,甚至会成为他解不开的心结。
  所以李愔这次刚一到上海,立刻就向李恪询问李承乾的情况,结果当知道对方竟然在上海寻了个修铁路的差事,虽然他开始时并不懂怎么修路,为此还闹出不少的笑话,不过李承乾却十分肯学,慢慢的干得有声有色,而且已经成为主持铁路修建的主要官员之一时,李愔终于放下心来。李承乾既然有心情帮着李恪修铁路,那也就是真的放下了之前的一切,而且在李恪这里又不会受到什么委屈,若是不出意外的话,肯定不会像历史上那样抑郁而终了。
  当然了,李愔尽力延长李世民和李承乾的寿命,虽然有些功利的目的,但其中的亲情也占了一大半,毕竟再怎么说,他们也是自己的亲人,特别是李世民,对他的关爱绝对是出自一个父亲的真心,所以无论是于公还是于私,李愔都不希望看到李世民早逝。
  李承乾不再消沉,李愔和李恪又都是事业有成,再加上三兄弟好不容易相聚,所以这一晚上他们三人是喝的酩酊大醉,最后李承乾被妻子苏氏指挥着人抬回府中,而李恪更是打着醉拳回到了王府内院,李愔的酒量好一些,但也没好到哪去,吐得满地都是。结果到第二天早上,他们三个没一个能起来床,全都躺在床上捂着脑袋呻吟了半晌才能起来。
  本来李愔只打算在上海休息两天,计划今天参观一下上海,然后明天就离开,可是现在他这个样子,根本不能参观上海,看来只能在上海多住一天了。
  到了下午的时候,李愔感觉头疼轻了许多,当下又在文心的服侍下喝了碗热粥,然后又在对方的抱怨声中,再次发誓以后再也不这样喝酒了。不过他这个誓言的可信度并不怎么高,最多也就和文心她们不去皇家岛游泳的誓言半斤八两。
  喝完粥后,李愔又到花园里转了两圈,这才感觉自己恢复了七八成。刚好这时惜君带着人从外面回来,看到李愔在花园时,立刻赶过来关切地问道:“夫君,感觉好些了吗?”
  “好多了,你们这是干什么去了?”李愔笑呵呵的拉着惜君坐下,然后开口问道。
  惜君身后跟着五个女子,其中四个年纪大一点的是王府的商业管事。因为惜君主管着王府的商业,平时需要与外人打交道,但她毕竟是李愔的嬬人,不方便见外人,所以她就培养了四个女管事,帮她处理商业上的事。另外一个年轻女子李愔也认识,正是冯石介的妹妹冯漱玉,本来她被带到王府后,是做为李愔的私人厨师的,但是后来惜君与她很谈的来,而且惜君又感觉对方聪明伶俐,是个值得培养的帮手,所以就经常带她在身边,让她也帮着处理一些商业上的事,相当于惜君的商业秘书,惜君在背后可没少夸她。
  只见惜君端起李愔的茶碗喝了一口道:“还能干什么,不就是发行银币的事吗?上海是公交于登州的大港口,这里也有着大唐银行的几个分行,而且规模都不小,咱们既然来了,我自然要去检查一下,看他们是否做好准备了,同时也能听一听下面这些人的意见,有什么不足的话,我也好及时让人改正。”
  听到惜君去考查发行银币的事,李愔也不禁来了几分兴趣,当下开口问道:“怎么样,上海这边准备好了吗,有没有发现什么问题?”
  惜君听后却是皱起眉头道:“准备倒是准备好了,但是夫君你准备的银币是不是太少了,到发行之日算起,也才四十万枚,按每枚一贯的价值来算,那么也才四十万贯,而且还要分别在长安、登州、上海和广州四个城市同时发行,这样算起来,每个城市也才不过十万贯,这点钱对于咱们大唐的商业总量来说,简直就是不值一提。”
  惜君觉得第一批发行的银币太少,这让李愔也不禁苦笑,他又何尝不知道银币太少,但是大唐的金银产量本来就不多,以前他虽然搜集了一些,但根本就是杯水车薪,后来若不是占据了倭田的石见银矿的话,他根本没银子铸造银币。不过现在就算是有石见银矿的白银,却也还是不够,毕竟银矿才刚刚起步,远没有达到最大产量,更没有什么积累,所以李愔只能暂时先发行这么多了。
  想到这里,李愔叹了口气对惜君道:“现在银子的产量不足,也是没有办法的事,幸好咱们也只是将银币当成一种大面值的辅币,以后几年里,铜币还是主要的流通货币,所以银币少一些也没关系,以后每月都会有新币投入市场,总有一天能满足现在的需求,另外我听说吕宋那里有银矿,若是能开采出来的话,倒是可以增加咱们的银币发行量。”
  惜君自然也知道这些,刚才不过是向李愔抱怨一下罢了,不过她却也不仅仅是抱怨,而是有一个自己的想法,所以只见她笑道:“夫君,我倒是有个办法,可以暂时弥补一下银币的不足!”
第四百五十章
独立女性
  “铸金币?”李愔一脸惊讶地道。刚才惜君说她有一个暂时弥补银币不足的办法,可是李愔却无论如何也想不到,惜君竟然提出铸造金币。
  “黄金的价值虽高,但它比白银可稀少多了,怎么可能用来铸币?”李愔接着又十分不解地问道。
  “谁告诉黄金比白银少?”惜君白了李愔一眼道,“咱们中原地区的黄金产量虽然不多,但是历代积累下来,官方和民间的黄金储量却也不在少数,而且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就已经有人将黄金做为货币了,百姓也有收集黄金的习惯,妾身虽然没有做过统计,但在我看来,咱们大唐的黄金储量恐怕还比白银要多一些,之前若不是夫君在倭田发现了一个大银矿的话,妾身才不会同意用白银做货币呢!”
  听到惜君的话,李愔就感觉像是被人醍醐灌顶一般,一下子清醒过来,他发现自己之前陷入到一个思维怪圈之中,本来以他这个后世人看来,黄金比白银贵重,而且数量也比白银稀少,但是他却忘记了,中原大地上的白银是在明清之时才从国外流入的,而在之前的朝代中,黄金与白银同为贵重金属,两者在价值上虽然有些差别,但却也不像后世那么大,甚至黄金的流通还比白银要广泛的多,所以在大唐这个时代,黄金的储量其实应该比白银要多。
  想明白这一点,李愔是抚额叹息,然后向惜君认错道:“原来如此,幸好有惜君你的提醒,否则我还真不知道黄金竟然不比白银少,看来我们要计划一下,在银币发行的同时,将金币也发行出来,不过事先一定要先确定一下金币与银币的兑换比,不要给一些别有用心的人钻了空子。”
  李愔话中所说的空子,其实就是币值问题,比如以银币来说,一枚银币可当一贯钱来用,但以前的银价较低,若是有人私自铸造银币的话,那其中就有极大的利润空间,不过幸好白银的数量不多,而且李愔掌握石见银山后,就相当于掌握大部分的白银产出,在他的运作下,已经将白银的价格提了上去,现在的一枚银币再加上铸造费用,其实本身就已经价值一贯,所以就算是有人以白银铸币,也没有获得的空间。
  而黄金也是一样,一枚金币的价值最好也要与它本身的价值相对应,这样才能让想要私自铸币的人无利可图。不过让币值与实际价值等价并不能完全杜绝私人铸币,别人依然可以减少其中我金银含量来获利,虽然会有成色上的差别,但一般人很难分辨的出,所以最重要的,还是立法禁止私人铸造金银币,另外也要加大打击力度,让对方感觉所冒的风险所收益不成正比,这样才能从根本上杜绝私人铸币牟利的可能。
  惜君自然明白李愔话中的意思,因此听后点了点头,接着又开口道:“夫君,倭田的石见银矿虽然储量巨大,但是咱们大唐的商业发展极快,对金银币的需要求会越来越大,所以只这一个银矿恐怕还是无法满足咱们的需求,夫君不是知道很多矿藏的地点吗,能不能再找到一些?”
  对于李愔知道哪里的矿藏的事,周围的人从一开始的震惊,到慢慢的习惯,甚至现在惜君竟然主动要李愔提供一些金银矿的所在地点。
  李愔听后却是苦笑道:“我的确知道世界上哪里的黄金和白银的储量最大,可惜那里却是在南美洲,以咱们现在航海能力,到达美洲都有些困难,更别说是开采了!”
  惜君看过李愔画的世界地图,知道南美洲在哪里,所以一听到黄金白银的最大产地在那里时,脸上也禁露出一种失望之色。
  不过李愔很快就安慰她道:“南美洲咱们是暂时没办法去了,不过南洋那边也是黄金和白银的重要产地之一,那里将是为夫下一阶段的目标,随着那里被咱们慢慢开发,相信一些金银矿也会被发现,到时应该可以缓解一下金银缺乏的状况!”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241/364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