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本大唐(校对)第226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226/364

  听到李愔诉苦,李承乾却忽然感觉心情大快,指着他大笑道:“六弟,这可就怪不得别人了,谁让你在父皇面前表现的那么优秀,不过这个难题除了你,恐怕再也没别人可以帮父皇了,哈哈哈哈~”
  看到李承乾面对立储之事还能如此大笑,李愔也终于放下心来,以李承乾现在的表现来看,他总算是将自己被贬出长安心结解开了,否则绝不可能笑的如此开心。
第四百零九章
尘埃落定
  李承乾一家既然来到登州,李愔自然要留他们多住几天,毕竟李承乾前段时间因为心中郁结,再加上晕船等症状,导致身体不太好,另外李象等几个孩子也很喜欢这里,所以李愔就让他们暂时在登州住上一段时间,顺便让李承乾休养一下身体。
  不过这几天他们也没呆在王府里闷着,李愔和文心分别带着李承乾一家将登州游览了一遍,不过以李承乾的身份,他对自然美景之类的倒不是很感兴趣,反而是对市井人情,以及登州各个行业的发展极为上心,甚至还兴致勃勃的去参观了一下蒸汽机的制造工厂,亲眼目睹了一下这种只吃石炭就能跑的机器是如何制造的。
  以前李承乾也只是听说登州繁华,不过他自小长于长安,对登州的繁华并不怎么在意,毕竟在他看来,无论再怎么繁华,却也无法与长安、洛阳这样的大城相比。不过在亲眼目睹了登州的各行各业,以及街道上川流不息的人群时,他才忽然发现,原来登州之地的繁华并不比长安和洛阳差,甚至在某些方面,比之长安和洛阳还要强上许多。
  登州的繁华正是李愔到来之后,在短短几年之内发展起来的,以前的登州虽然是处有名的港口,但是在当时大唐的海岸线上,像登州这样的港口还有许多,可是现在能与登州相提并论的,估计也只有南方的广州了。想到这些,李承乾对李愔这位弟弟真的是心服口服,难怪父皇如此宠信六弟,光是人家的这份本事,就不是其他兄弟可比的。
  李承乾一家在登州游玩,负责押送他们的官员自然也不敢催,他们可以不怕李承乾,但是却不敢得罪李愔,毕竟谁都知道,这位齐王殿下不但深受陛下宠爱,而且与朝中文武百官还都有着极深的关系,若是得罪他的话,那绝对没好果子吃,况且人家兄弟相聚,多住几天也是人之常情,对这种情况谁还没个眼色?
  正是在这种默许下,李承乾一家在登州一下子住了近半个月,直到天气越来越凉时,这才乘船离开了登州,不过这次乘的船却全都是齐王府的大船,其中李承乾一家更是坐上李愔的齐王号,另外船队里还运输着一批货物,这些货物正是已经组装火车的各个部件,它们将会被送到上海进行组装,然后在上海城中建设一个原始的火车交通网络,虽然还做不到覆盖全城,但覆盖几条主要干道却还是可以的。
  对于这批货物的运输,李愔还耍了个心眼,他故意夸大了这些火车部件的重要性,并且郑重其事的希望李承乾能帮着照看。李承乾虽然从被废的打击中解开了心结,但是却急需别人的肯定,所以对于李愔的‘请求’,自然毫不犹豫的答应下来。
  李承乾一家离开登州之时,李愔和文心、丑丑等一家人到码头送行,不过这几天丑丑和几个堂兄堂姐玩得很开心,现在却要分别,虽然以他们的年纪,可能并不懂得分别意味着什么,但是小孩子的感觉总是最敏锐的,他们可能是感觉到了什么,结果丑丑和李象等几个小孩子是放声大哭,这让李愔等人光是忙着哄孩子了,倒是冲淡了离别时的那种伤感气氛。
  当船尾的李承乾看着码头上不停挥手的李愔时,眼泪再一次流了出来,只不过这并不是伤感的泪,而是对李愔的感激之泪。虽然他只是在登州呆了半个月时间,而且李愔好像也没特意为他做什么事,但是李承乾却知道,自己在登州这几天,李愔却给了他一样最重要的东西,那就是活下去的勇气,以及支撑这份勇气的亲情,而这也正是他现在最需要的东西。
  “六弟,大哥一定会好好活着,我要看着你能走到哪一步?”当再也看不到码头上的身影时,李承乾擦了擦眼泪,然后长吸了口气低语道。
  当李承乾的船队从登州南下上海时,长安城中却已经为立储之事闹得满城风雨,李泰上次对李世民说的那句‘杀子传弟’,已经开始在一些小圈子中流传开来,只是对于李泰的这句蠢话,却让无数反对李泰登位的人笑破了肚皮,而在深思之后,他们已经可以肯定,李泰已经因为他的愚蠢,白白葬送掉了自己的太子之位。
  这个发现让朝堂上的大部分都感到十分兴奋,少数支持李泰的人则全都是摇头叹息,机灵点的已经开始与魏王划清界限,哪怕是没办法划清的,也开始对立储之事保持缄默,不再积极为李泰争取,这样至少在新太子上位后,不至于为难他们。
  而李泰一开始并不知道自己错在哪里,直到经过一些忠心之人的指点他才明白,原来自己是大错特错,可惜这时候后悔已经晚了,虽然他拼命地想要补救,甚至还进宫见了长孙皇后,希望可以挽回一点父亲对自己的看法,可惜大错已成,谁也不能再改变他与太子之位失之交臂的事实。
  两仪殿内,李世民坐在殿上,房玄龄、长孙无忌、李靖等十几个文武重臣列在两边,其中一位白发苍苍的老臣站在御书案前,正在滔滔不绝的向李世民进谏道:“陛下,国不可一日无君,也不可一日无储君,现在太子被废,当从皇子之中选出德才兼备之人,继承太子之位,以安天下百姓之心!”
  这个进谏的老臣正是文心的祖父萧瑀,现在正催促李世民立下新太子。不过旁边的长孙无忌在听到萧瑀口中的‘德才兼备’四个字时,脸上却闪过一丝不悦。萧瑀的心思他十分清楚,无非就是想让李世民下旨,将李愔召回来担任太子,毕竟在剩下的皇子之中,能称的上德才兼备的,也只有李愔了,这点连李恪都比他弟弟差一些。
  不过李世民在听到萧瑀的话后,却是微微一笑道:“宋国公言之有理,这几日朕也一直在考虑立太子的事,不过几个皇子却都十分优秀,所以才一时拿不定主意,不过今天却总算下定决心,将太子的人选给定了下来!”
  李世民的话一出口,立刻让下面的十几人精神一振,目光‘唰’的一声全都集中到了他的身上,不过唯有长孙无忌却是面带微笑,好像早就知道结果一般。
  “咳~,陛下,不知新任太子是哪位皇子?”房玄龄这时总算站出来问道。他虽然对李愔十分满意,但李愔却不愿回长安,所以房玄龄无奈之得选择了中立,对立储相关的事从来都不表达看法,直到现在大事已定,这才出来问了一句,同时其他大臣的耳朵也全都竖了起来。
  而李世民则微笑着说道:“晋王虽然年幼,但素来聪慧,而且性情宽厚,与诸皇子相处时,从来不与人争执,再加上又是皇后嫡出,所以朕决定,立晋王为太子!”
  李世民的话一落定,站在房玄龄身后的长孙无忌长出了口气,脸上也露出几分笑容,虽然他早就知道了这个结果,但是直到李世民在文武大臣面前宣布之后,这件事才算是真正定下来,再想改也不可能了,也只有到了这时候,他才算是真正放心。
  而萧瑀听到太子竟然是晋王时,脸上的神色也是一黯,默默的退回了文臣之列,而在场的十几人中,有至少一半的人都在心中暗叹了口气,他们都是看好李愔的人,可惜李愔自己不愿意回来,他们也没任何办法。
  李世民早就观察着下面众臣的神色,现在看到有一半的人都露出不愉之色,他心中同样也是叹息一声,若是有可能的话,他当然也想让李愔回来,可是李愔志不在此,再加上李愔在外面发展的势头正劲,他这个做父亲的,也不好再把儿子拖回来做太子吧?
  萧瑀这些人需要安抚一下,但李世民心中所想的话却不能明说,不过他事先早有准备。只见李世民双手虚按,让众大臣安静下来后,这才开口道:“其实朕之所以立晋王为太子,除了刚才说的原因外,我还特意征求了一下六郎的意见,结果他对立晋王为太子也十分支持,这不,朕刚刚收到他的回信,就将这件事给定下来了!”
  李世民说着,从书案上拿起已经开了封的书信,信封上字迹丑陋,正是李愔的亲笔信。看到封信,萧瑀等人的脸上却都露出一丝苦笑,原来立晋王为太子的事,远在登州的李愔也有参与,这下他们真的没话可说了。
  长孙无忌看到萧瑀等人的表情变化,嘴角上的那丝微笑更加明显,立晋王为太子的事李愔也支持,这下萧瑀他们就再也没话说了吧?
  不过长孙无忌忽然又想到,当初自己与李愔面谈时,对方事先给自己敲的警钟,那句‘我允许你做诸葛孔明,但是千万不要想做司马懿’的话犹在耳边,这让他心中格外的不舒服。
  李世民却是又看了看李愔的信,这封信上的内容并不仅仅是支持立李治为太子,信中还向他提出几个建议,要对李治这个大唐未来的接班人进行一番‘改造’,只不过这改造的内容却是残酷了点。
第四百一十章
军校少年班
  李世民与众大臣朝议的第二天,正式颁布立储召书,立晋王李治为太子,入主东宫。这个消息一付出,虽然让不少人有些失望,但若是从嫡庶之分来看,却又在情理之中,所以倒也没有引起什么太大的反对。
  不过在立太子召书颁布的同时,李世民又下了一道圣旨,命东宫的崇文馆与军校合作,成立一个军校少年班,这个军校班招收的都是勋贵世家的一些十几岁的少年,他们将和李治、李贞等几个皇子一起,共同在军校班学习,课程安排的也很简单,上午在崇文馆学文,下午则到军校学武。
  不过当这个军校少年班的消息刚一传出,却立刻遭到孔颖达和于志宁等一些大儒们的反对,因为在他们看来,太子身负江山社稷的重任,自然从小就要受圣人的教诲,根本没必要去军校学那些武夫之技。
  孔颖达这些大儒们的话一出口,自然引得李靖等一帮武将的不满,纷纷出言与对方吵了起来。现在的大唐还是文武并重,武将们在朝堂上虽然一般不发表看法,但并不代表他们的话没有分量,这点与后世宋明之时的重文轻武有着本质的区别。
  对于孔颖达这些儒家之人的话,李世民自然是不屑一顾,从本质上说,他也是武将出身,而且身为一个帝王,若是不知兵的话,那么绝对不是个合格的帝王。也正是因为如此,李世民根本没理会反对者的话,而是以‘太子年幼体弱,去军校历练一番,至少可以强健一下体魄’为由,强行将这件事定了下来。
  关于让李治去军校这件事,正是出自李愔之手,不过他在信上只是简单的提了一下,希望李世民可以让李治到军校里历练一番,毕竟军队是最磨炼人的地方,若是李治能在那里生活一段的话,应该可以增强自身的意志,改掉有些懦弱的性格。
  李世民就是军队中出来的,自然知道军中生活虽然坚苦,但却也最磨练人,因此对于李愔的建议,自然十分赞同,不过他考虑到李治身份的特殊,而且军校里的一般班级也不适合李治,所以最后想了个单独成立一个少年班的办法,选拔一些贵族少年与太子一起学习,如此一来,李治身边都是同龄人,也能更好的学习,而且这些贵族少年若是能学有所成的话,日后也会成为李治登基后的一大助力。
  东宫李治的寝宫之内,李治身上穿着军校送来的学员制服,这套制服的设计李愔也参与其中,大体就是后世那种分成上衣和裤子的军训服,只不过在其中加入了一些唐代服装的特色,看上去虽然有些怪异,但军校之中的学员成天摸爬滚打的,穿这样的衣服不但方便,而且也极为英武。
  李治站在镜子前面扭扭看看,虽然他的身子瘦弱,但是这套学员制服却设计的极为合体,这让他整个人看上去少了几分稚嫩,而多了几分英武挺拔之气。
  “八哥,你看我穿上这身衣服是不是显得大了几岁?”李治兴致勃勃的对旁边喝茶吃点心李贞问道。其实除了李贞外,比李治小一点的李慎也在,他们两个同样穿着军校的学员制服,以后将和李治一起,进入到军校学习。
  李贞没好气地瞪了正在臭美的李治一眼,语气不善的道:“你再大又能怎么样,反正是一辈子都得呆在长安,说起来还是七哥运气好,竟然提前去泉州当他的刺史去了,倒是不用再上什么劳什子的军校,早知道我也到外地之官了。”
  李贞的抱怨自然也有他的道理,本来他今年十四岁,明年就可以到外地之官一年。而李贞一向最佩服李愔,早就想像李愔在登州那样,治理出一个兴旺繁荣之地,可是现在李治做了太子,他倒没什么意见,毕竟无论怎么算,太子都不会落到他头上,可惜接着父亲李世民要成立军校少年班,命他也要进去学习,这下还不知道要学多长时间,他想要到外地大干一场的愿望自然是落空了。
  李贞的话音刚落,同样正在整理衣服的李慎却是大笑道:“八哥,你想到外地之官的目的恐怕没那么单纯吧,我可是听说,你府上住着应国公家的三小姐,长相是国色天香,而且与八哥你情投意合,现在就等着成婚呢,若是你到外地之官的话,恐怕兄弟们就得先喝你的喜酒了吧?”
  李慎这家伙的年纪虽然不大,但却十分早熟,说的话也一下子说到了点子上,李贞外出之官虽然是抱着一展抱负的目的,不过他和武美娘早就情投意合,甚至杨夫人也不反对他们成婚,不过李愔却并不想让他们结那么早的婚,说是对身体不好。这让李贞十分无奈。在他看来,美娘都已经十三岁了,而自己也马上十五了,身边像他们这么大结婚的人多的是,根本一点也不早,可惜李愔说服了武媚娘,两人都一起反对,这让李贞十分无奈。
  不过李贞也不笨,他很快就想到了一个办法,那就是李慎刚才说的,若是他到外地之官的话,那么按规矩是要先成婚的,有这个正当理由在,想必六哥想反对也没有理由了,李贞被李慎一语道破了心事,当下脸色一红,上去敲了敲李慎的小脑袋气道:“小孩子懂什么,我与美娘是总角之交,相识相知这么多年,早就该成婚了,若不是六哥……”
  说到这里时,李贞猛然闭嘴,李愔之所以能插手他的婚事,主要是因为有武媚娘在,但是武媚娘的身份却见不得光,李愔虽然是他兄长,但却也就没有插手他婚姻的理由,正是想到这一点,所以他才忽然停下来。
  不过李治的耳朵极尖,听到后丢下镜子笑问道:“八哥,你成婚怎么又和六哥扯上了关系,难不成六哥还能阻止你成婚吗?”
  要不是六哥阻止,说不定我现在连孩子都有了。
  李贞心中咕哝一声,不过他却不敢这么说,只是开口搪塞道:“怎么和六哥没有关系,当初他建议父皇,让我大唐的公主要十八岁才能出阁,再加上报纸上又宣传太早成婚的坏处,结果现在无论是民间还是贵族圈中,都是风气大变,一般女子最少也要等到十六才出阁,而美娘现在才十三岁,估计我还得再等三年!”
  李贞说话之时,还半真半假的露出满脸的苦笑,这倒是让李慎面露同情。不过他毕竟年纪还小,对男女之情了解的不多,所以也没什么特别的感觉。倒是李贞听后也在心中叹了口气,心中也想起分别半年有余的采儿,也不知道他在六哥那里过得怎么样?个子是不是又长高了?不过听说海边的太阳很毒,千万不要把皮肤晒黑了才好。
  “皇后驾到!”正在李治在想着心事时,忽然外面的太监喊道,紧接着两个小黄门打头,后面跟着两排宫女,最后则进来一位身着宫装的中年贵妇,正是母仪天下的长孙皇后。
  虽然长孙皇后盛装而出,但是脸上却难掩一股憔悴之色,甚至在乌黑的发丝之中,还隐约可见一丝丝银发。长孙皇后贵为一国之母,平时保养的极好,虽然已经四十多岁了,但平时看上去也只有三十许,不过在最近两个月,她却老的极快,不但皮肤失去了往日的光泽,连白头发也开始出现了。
  看到长孙皇后进来,李治三人急忙站起来行礼道:“儿臣参见母后!”
  长孙皇后看到李贞和李慎也在这里,倒也不觉得意外,以前李治不是太子时,他们三兄弟的感情就很好,所以时常走动,长孙皇后对此也十分赞同,现在见到李贞二人,倒也在意料之中。
  “起来吧,贞儿和慎儿你们也要到军校里学习,不过我听说那里有许多训练可是十分困难,你们三兄弟到时可要互相帮助,千万不要丢了咱们皇家的脸!”长孙皇后笑呵呵的将三人搀扶起来道。
  “母后放心,我是他们的兄长,谁要是敢欺负两个弟弟,我非把他的腿打断不可!”只见李贞笑嘻嘻站起来道。不过长孙皇后听后却是哭笑不得,她叮嘱的意思是让他们三兄弟在训练时,要互相扶持,不能落于人后,可是李贞这个好斗的小子却理解偏差,听他的意思,好像到军校就是为了与别人打架一般。
  长孙皇后身为所有皇子的嫡母,看到李贞如此没正形的样子,自然免不了教训几句。李贞虽然大胆,但却不敢对长孙皇后不敬,只得装出一副唯唯诺诺的样子,表示自己进到军校后,绝对不主动找人打架。言外之意若是有人惹到他,那就只能打了。不过看到李贞被训,李治和李慎却都是一副幸灾乐祸的表情,就差笑出声来了。
  长孙皇后训斥了李贞几句后,又夸李慎书读的不错,小小年纪就比几个哥哥都强,结果这惹得李贞和李治都对李慎怒目而视。不过到最后时,长孙皇后忽然话锋一转道:“贞儿、慎儿,你们先回避一下,我找雉奴有些话要说!”
第四百一十一章
忐忑的李治
  “儿臣告退!”李贞和李慎狐疑的对视一眼,这才躬身说道,然后两人又看了一眼李治,转身离开了东宫。
  看到李贞和李慎离开后,李治却有些畏惧的站在一边,不知该上前说什么。他虽然是长孙皇后最小的儿子,平时也居住在宫,但是这些年长孙皇后的身体不好,再加上又要为李承乾和李泰两个大一些的儿子操心,所以平时对李治的关心就少了些,导致母子两人相处时,李治对她这个亲生母亲竟然有些畏惧。
  看到李治的样子,长孙皇后却是叹了口气,上前拉过儿子的手,让他在自己身边坐下道:“雉奴,这几年为了你大哥和四哥的事,为娘对你的关心还比不上你父皇,你不会怪母后吧?”
  听到母亲如此说,李治自然是连连摇头道:“母后说哪里话,您要帮父皇管理后宫,又要管教兄弟姐妹,自然事情要多一些。而且当初大哥和四哥不和,母后要忙着为他们调解,这一切儿臣都看在眼里,只是心中暗恨儿臣年幼,无法帮母后分担,不过母后放心,儿臣日后肯定不会像两个哥哥那样惹母后伤心!”
  听到小儿子说出如此贴心的话,长孙皇后也是十分感动,搂过李治的头放在自己胸口,眼泪却止不住流下来。而李治却也没想到母亲竟然会做出如此亲密的举动,从他懂事起,长孙皇后就再也没有抱过他,这让他在惶恐之余,却也感觉到一股从未有过的温馨。
  长孙皇后与李治感觉着这难得的母子亲情,过了好一会儿,长孙皇后这才抹着眼泪道:“雉奴,你大哥被贬出长安,你四哥又说出那种蠢话,现在你皇后已经决定将你四哥也贬到外地,如此一来,能留在为娘身边的,就只有你一个了!”
  长孙皇后说到这里,眼泪又开始涌了出来。做为一国之母,长孙皇后本来不应该在人前如此失态,哪怕对方是她的亲生儿子。不过这段时间以来,她却是接连受到打击,先是大儿子李承乾谋反被贬,这已经让她伤够了心,之后李泰又说出什么杀子传弟的话,更让长孙皇后又气又恨。
  以长孙皇后的政治智慧,自然可以看出李泰话中的虚实,既然他能在他父亲面前说出这种话,那么日后若是真的让李泰登基,恐怕自己这个小儿子就要难逃一死了,而想要杀他的,却正是他的亲哥哥。不过万幸的是,自己的丈夫却还不至于宠爱到李泰是非不分的地步,将李泰排除在太子人选之外,这让她这个当娘的总算放下心来,毕竟皇位虽然重要,但她却更不希望看到,日后两个儿子骨肉相残的惨剧。
  李治虽然早慧,但毕竟年纪还小,并不能完全了解长孙皇后的心中所想,不过事先他早就得到了舅舅长孙无忌的指点,让他这段时间多陪陪母亲,哪怕是没有什么事,也要去立政殿坐一会,陪母亲聊聊天。因为长孙无忌知道,自己妹妹的心情会很不好。
  出于母子天性,也出于长孙无忌的嘱咐,李治在长孙皇后面前表现得十分乖巧,尽量挑一些她喜欢听的话说,长孙皇后虽然也看出儿子在讨自己的欢心,但却依然十分高兴,毕竟李治的年纪这么小,就已经如此懂事,光是这份心意就让她这个当娘的感动。
  母子两人说了好长时间的话,最后长孙皇后严肃的交待道:“雉奴,这次你父皇亲自下旨在军校成立了一个少年班,虽然其中有锻炼你的原因,不过最主要的,却还是让你培养一批心腹之人,等你和他们一起长大,那些少年班的学员将是你最大的助力,所以平时注意自己的言行,一定要多拉拢一些人才!”
  “雉奴知道!”李治十分认真的点了点头道。他身为李世民和长孙皇后的儿子,对于这些政治上的事有天生的敏锐,自然知道成立少年班的主要目的。
  看到儿子如此听话,长孙皇后高兴的点了点头,接着再次开口道:“另外你们也将在军校内上课,这就让你们有机会接触到那些真正的军校学员,这些人都是咱们大唐军方一系的中坚力量,所以你平时若有机会,也要对他们多多留意,最好能通过一些熟识的人,与军校中的学员打好关系,这些事情很重要,雉奴一定要认真对待!”
  李治知道母亲说的这些话虽然不如关心的话好听,但对他却十分重要,所以依然重重点了点头道:“儿臣明白,军校里有不少都是儿臣的旧识,等有机会了,我就让他们帮我代为引见一些军校的学员!”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226/364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