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本大唐(校对)第225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225/364

  只见李世民沉思了一会,忽然长叹了口气,长孙无忌说的都是实话,他虽然宠爱李泰,但却也知道,李泰和几个兄弟相处的都不太愉快,甚至连一母同胞的李治都不喜欢这位四哥,更别说其他人。
  现在李愔在外发展,虽然还要依靠大唐的支持,但是现在李愔的实力增长极快,已经打下了几块自己的地盘,人口虽然还有所欠缺,但只要有自己的支持,再加上他的才能,肯定能从大唐吸引不少人到他那里定居。
  算一算自己正当壮年,最少还有十几年要活,以李愔的发展速度,到时肯定是要人有人、要钱有钱,若是真的与大唐发生战争,而皇帝又是李泰的话,那么以李世民在心中的估算,李泰几乎可以说是必败无疑。这与两方的实力关系不大,光是从两人的才能和用人上,哪怕是三个李泰也比不上李愔,所以败局从一开始就已经注定。
  不过李世民却并不担心李愔回反过来对大唐不利。一来李愔性情宽厚,与大部分兄弟都能相处得很好,而且就算是关系不太好,但以他的性子,也不会太为难对方,比如他另一个不省心的儿子李佑,以前就与李愔关系恶劣,甚至还发生过冲突,但李佑现在却在李愔那里做着什么总督,虽然没实权,但却也是锦衣玉食。
  所以不论将来谁即位,只要对方不主动对李愔不利,那么李愔就会一直对大唐友好,而且还会帮着自己的兄弟将大唐发展的更加繁荣,甚至若是国中有人敢对李氏江山不利的话,那么在外的李愔也会是一个极强的威慑,必要之时还可带兵帮大唐平乱,可以说李愔正是李世民为大唐江山传承打下一个坚强后盾。
  另外李愔手中的力量主要来自大唐,而且又与大唐内部的各豪门贵族利益相关,而这些豪门贵族则是以大唐为根本,所以大唐的稳定才是李愔最希望看到的,无论如何,他都不会主动挑起与大唐的纷争,否则与他利益相关的那些人,则很有可能站在他的对立面,到时不用别人做什么,李愔手中的力量就会大打折扣,所以这种蠢事李愔是绝对不会做的。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李愔若是真的想要大唐的江山,以他现在的人望与影响力,任何一个皇子都不是他的对手,甚至连李世民也希望让他继承自己的位子,可是他却对此表现得十分淡漠,所以恐怕谁都不会相信,以后李愔会为了皇位而与他的兄弟们发生战争。
  就这么一会的功夫,李世民就想了许多东西,而且大部分都与李愔有关。一想到这个远在千里之外的儿子,他心中总算有了一些安慰,虽然大儿子不孝谋反,四儿子李泰又急着争位,李贞和李治等几人年纪又太小,但至少自己还有李愔这个懂事的儿子,另外李恪也不错,听说那座上海城已经建成大半,而且十分繁华,想必等到建成之后,肯定又是一座登州。
  李世民想到李恪,忽然心中一动,在几个成年的儿子之中除了李愔之外,就数李恪最有才能,而且在性格行事上,也最像自己,若是立他为太子的话……想到立李恪为太子,李世民也颇为心动,当下沉声对长孙无忌道:“无忌,青雀就不用再提了,他只可为王,却不可继承大统,这点我已经看清了。本来最适合做太子的是六郎,但他心不在此,所以也只能作罢,不过你看恪儿如何?他与六郎一母同胞,而且又有兄长之风,若他日后为皇,定能与六郎等几兄弟和睦相处,再加上他的才能出众,若是为帝的话,对我大唐百姓来说,也是一件幸事!”
  听到李世民先夸李愔,接着又提到想立李恪为太子,这让长孙无忌的目光一沉,脸上犹豫了片刻后,这才开口道:“陛下,所谓长幼有序,嫡庶有别,我大唐的太子人选,自然要在嫡出的皇子中挑选,吴王虽然不错,但却是杨妃所出,身上又有着前隋皇室血脉,所以若是立他为太子的话,恐引起群臣不服,还请陛下三思!”
  看到长孙无忌反对,李世民在心中暗叹一声,其实他又何尝不知长孙无忌的心思,他身为皇后的哥哥,自然希望自己的亲外甥继位,所以只要是庶出的皇子,长孙无忌都会反对,甚至连李愔也一样,毕竟这关乎到他们长孙氏一族未来的地位,只不过若是李愔真的想做太子的话,只凭长孙氏的势力恐怕也压不住。
  而长孙无忌既然已经说出嫡庶有别的话,接下来也就不再隐藏自己的心思,只见他咬了咬牙上前道:“启禀陛下,晋王殿下虽然年幼,但是他的性情一向宽厚,与各位皇子公主的关系都十分亲密,特别是齐王也十分喜欢晋王,所以微臣以为,不如立晋王为太子,然后择严师教之,等其成人之时,必定是一位不输于齐王的皇子!”
  长孙无忌终于把自己支持的人选亮了出来,而李世民听后却是有些犹豫。他和长孙皇后一共有三个儿子,大儿子李承乾谋反被废,四儿子李泰刚刚被他排除在外,那么就只剩下今年才十二岁的李治了,不过李世民虽然也十分喜欢这个儿子,但却又觉得李治的性子有些懦弱,与他这个父亲不太像,担心若是由李治继位的话,会导致大权旁落,所以才舍李治而考虑李恪,可是现在长孙无忌摆明了支持李治,这让李世民不得慎重考虑。
  看到李世民露出深思的表情,长孙无忌没有再说话,因为他知道,自己今天已经说的够多了,至于该怎么决定,那就是眼前这位陛下的事了。
  只是立储这件事实在太过重大,连一向果决的李世民也有些拿不定主意,特别是在立李治为太子这件事上,更是让李世民十分慎重,所以他考虑了好长时间,也没能下定决心。等到华灯初上时,他才发现长孙无忌还一直陪着他,没有出声也没有离开,这让李世民心中有些感动,急忙让长孙无忌回去休息,至于立储的事,他则需要好好考虑一下。
  既然李世民都如此说了,长孙无忌也不好再说什么,只得依言离开。不过当天晚上李世民却连晚饭都没吃,一直把自己关在房中权衡,一直到三更时分,周围一片寂静,但李世民却还是没能下定决心立李治为太子。不过也就在这时,李世民忽然想起远在千里之外的李愔,不知道在他早已经休息了?
  想到李愔,李世民忽然感觉灵光一闪,立储虽然关乎国家兴亡,但却也算是皇家的家事,既然自己一直犹豫不决,而朝中的意见也无法统一,至于后宫之中的长孙皇后等人,她们都要为此事避嫌,根本不能发表任何意见。
  另外无论是朝内还是朝外,他们在立储一事上的都有自己的立场,也都有自己的私心,所以对于这些人的意见,李世民并不敢全都听信,甚至连长孙无忌,李世民也抱着几分戒心。
  既然上面的人都不可信,那么李愔就成为了李世民最可以信赖的人,至少在立储这件事上就是如此,毕竟李愔对皇位根本不感兴趣,而且还主动放弃了皇位,那么现在对于立储一事,李愔应该是最没有私心的,既然如此,那何不征求一下李愔的意见,看他看好哪个兄弟?虽然自己不一定会听,但做个参考也不错。
  想到这里,李世民的脸上终于露出一丝喜色,当下立刻命人研墨,他亲手拿起笔给李愔写了封信。只可惜李世民并不知道,看到他这封信的,并不只有李愔一人。
第四百零七章
迎接李承乾
  几天之后,登州城外的港口,李愔与文心身穿便服立在码头上,身边只带着几个护卫,另外还有一些王府的管事和下人,却没有带王府的仪仗,一行人看上去像个来码头迎接亲戚朋友的普通人,不过登州这里毕竟是李愔的封地,不少登州百姓都认识他,所以见到齐王殿下在这里时,虽然有人仗着胆子上前行礼,但大部分人都选择了避让。
  李愔他们之所以做普通人打扮,主要是因为他们今天来接的人,正是他那位被贬到上海的大哥李承乾。李承乾从太子之位,一下子被贬为庶民,现在心中肯定十分失落,所以李愔若是在对方面前摆出亲王的身份,那简直就相当于在李承乾的心头剜肉。也正是出于这种考虑,李愔才决定以私人的身份来迎接李承乾一家,免得让对方多想。
  李愔他们等了没多久,一支规模中等的船队在引航船的带领下,缓缓地驶进了港口,这支船队中的船只都不是很大,最前面的那艘大船应该是李承乾的坐船,船首的位置写着‘各丰号’三个字,只是看这艘和丰号的大小,却只有李愔那艘齐王号的三分之一。
  和丰号缓缓地在码头上停好之后,李愔与文心带着人走到船头,而船上的人也开始沿着船上伸到码头上的木板下来,第一个走下船头的,正是大唐的废太子李承乾。
  只不过当李愔看到这个一瘸一拐走下船头的人时,却差点不敢相认。他与李承乾才不过年余未见,但是现在再见到对方时,却发现李承乾双鬓斑白,额头与眼角也多了几丝细细的纹路,虽然今年李承乾才二十多岁,但是现在看起来却像个四五十岁的中年人一般。
  看到形容大变的李承乾,李愔也是大吃一惊,又看到李承乾腿脚不便,所以立刻上前搀扶着对方下船。不过李承乾却是一愣,本能的挣扎了一下,发现李愔是真心扶他时,这才有些感动的随李愔一起下船。
  看到李承乾下船,文心急忙上前行礼,然后又将李承乾的妻子苏氏也接下船。苏氏是秘书丞苏亶的长女,年龄比李承乾还要小一岁,容貌自然也是甚美,只是因为丈夫被贬,脸上也有些悲戚憔悴之色。
  另外除了苏氏之外,剩下的还有李承乾的几个儿子女儿,也就是李愔的侄子侄女,最大一个已经五岁了,而最小的却才刚刚半岁,其中苏氏所生的嫡长子名叫李象,才刚刚两岁,这次也随父亲被贬出长安,现在正被苏氏牵着。
  苏氏出身于书香世家,看到李愔和文心亲自来迎,急忙牵着李象上前行礼道:“苏氏拜见齐王殿下,拜见齐王妃!”
  看到妻子要向人行礼,李承乾的脸上一黯,想他当年贵为太子时,只有别人向他们夫妇行礼,可是现在一朝被贬,他的地位一落千丈,从太子变成庶民,现在连见了自己的弟弟都要行礼,这让他心情更加郁结。
  看到苏氏行礼,文心急忙把对方搀扶起来,同时旁边的李愔也开口道:“大嫂不必行礼,今日我只是以一个弟弟的身份来迎接大哥和大嫂,所以若是行礼,也是该我和文心向大哥大嫂行礼才对!”
  李愔说着,与文心一起向李承乾和苏氏行了一礼,看到李愔夫妇如此客气,苏氏和李承乾都是十分感动。自从他们被贬之后,可以说饱受人情冷暖,甚至在出长安时,还受到李泰的奚落,为此李承乾差点与对方打起来。而在出海乘船时,那个负责安排他们行程的礼部小官却不肯用大船,只选了和丰号这样的小船,只要一有风浪,船上就颠簸的厉害,为此李承乾还晕了船,适应了好几天才算能进食,只是整个人却更加苍老憔悴了。
  李愔看到李承乾夫妇的表情,也猜他们这一路上肯定尝尽了人情冷暖,所以也不想表现太过,看到被苏氏牵着小手的侄子李象时,立刻上前抱起有些怯生生的李象,转移话题道:“大哥,上次见到象儿时,他还只是个襁褓中的小婴儿,没想到都长这么大了!”
  李象才不过两岁,还有些怕生,再加上他除了出生时,就一直没见过李愔,所以刚被李愔抱起时,还显得十分抗拒,两只水汪汪的大眼睛看着母亲苏氏,同时小嘴一扁,看样子就想大哭。
  而这时文心将早就准备好的糖果拿出来,在李象面前晃了晃,这下把小家伙的注意,张开两支胖乎乎的小手就要抢,结果引得李愔是哈哈大笑。文心也不失时机的把糖果放到李象的小手里,总算是把这个小家伙的注意力全都吸引到糖果上,不再抗拒李愔的怀抱。
  看到李愔夫妇对儿子如此喜爱,李承乾和苏氏的脸上也都露出几分笑容。而李愔一边调着李象玩,一边招呼李承乾夫妇随他们离开,至于其他随李承乾一起被贬的原太子府人员,自然有王府的管事们去安排。
  既然来到登州,那么第一件事自然是要乘一下火车,毕竟这已经成为了登州的一件标志性事物,其实随着火车渐渐被人们所接受,登州城内以及附近的几个大城市,也都修建了火车道,不过修建火车道要消耗大量的钢铁,大唐现在的钢铁产量虽然增长迅速,但价格却是有些昂贵,至少这火车道就不是什么地方都能修的起的。
  李承乾一家被李愔夫妇迎上火车,当火车吐着黑烟开始缓缓加速时,两岁的李象是高兴的乱跳,甚至和几个哥哥姐姐爬到窗子旁边的凳子上,一边勾着头向外看,一边叽叽喳喳的讨论着什么,他们都是小孩子,最大也才五岁,根本不明白父亲被贬后,他们的身份会有什么变化,所以也就没什么好担心的,自然比他们的父母要快乐,而苏氏和文心,以及李承乾的几个妾室担心他们掉下去,都在一边笑吟吟的护着。
  李承乾虽然因为被贬的事心情郁结,不过对火车这种新奇事物也十分好奇,当火车开动时,他脸上也终于露出几分奇异的神色,主动开口向李愔询问起这火车为何没有牛马就能前进?吐的黑烟又是何物?
  其实李承乾以前在长安时,也听说过李愔搞出来的这些新奇事物,只是当时他与李泰斗的死去活来,对这些事并不上心,一直以为是别人以讹传讹,没想到今天亲眼见到之后才明白,原来这世上竟然真有这东西,而且比他想像的还要神奇。
  对于李承乾的问题,李愔自然一一做了回答,而且还指点着沿途所经过时的风景,现在这条火车钱已经不再只是来往于登州主城与码头之间了,而是在中间转了几个弯,将中间的两个卫城以及几个重要的工厂囊括在内,这样一来,虽然从码头到主城多花了点时间,但却方便了登州的百姓,实在是的件难得的政绩。
  带着一帮意犹未尽的小家伙下了火车,然后大家一起回到齐王府,府中早已经备好了酒宴。因为这次只宴请李承乾一家,再加上又是家宴,所以也不用再分什么男女,大家坐在一堂边吃边聊,惜君她们几个嬬人带着丑丑,也都一起参加了宴会。
  其中丑丑已经一岁多了,看到李象这些比自己大不了多少的堂兄堂姐,兴奋的叉手叉脚跑上去,只是她打招呼的方式实在让人受不了,见谁都要上去咬一口,所以把李象他们都吓的四处乱跑,整个大殿都快被他们吵翻天了。
  也许是看到这些无忧无虑的孩子,也许是感受到李愔热情的款待,李承乾的心情明显好了许多,苍白的脸上也多了几丝笑容,甚至连酒菜也多吃了一些。这让一直仔细观察丈夫的苏氏十分安慰,毕竟无论李承乾是不是太子,他都是自己的夫君,这一路上看到夫君的身子一天不如一天,甚至连饮食也少了许多,这让她看在眼中,却是急在心里,现在能看到夫君多吃几口饭,就已经让她十分知足了。
  酒宴结束后,文心带着苏氏、李象等女眷和孩子在王府游玩,而李愔则与李承乾找个亭子,命人沏上香茶,两人相对而坐,一边饮茶,一边闲聊。
  “大哥,你去上海的事三哥已经知道了,那边也已经为你和大嫂准备好了宅院,另外上海虽然是座新城,但却已具繁华之相,相信只要过上几年,那里绝对不比登州差,甚至日后还会超过登州,成为我大唐最繁华的一座港口。所以大哥和大嫂你们大可以在那里居住上一段时间,就当是散心了,等父皇的气头过去,母后那里再劝上一劝,说不定日后你还会被父皇召回长安!”李愔神笑呵呵地说道,虽然话中的内容很杂,但却表达出一个弟弟对兄长的关心。
  不过李承乾在听完李愔的这些话后,却是目光复杂的睦了他一眼。其实自从见到李愔后,他就一直有个疑问想问对方,可是之前两人的家眷都在,他也不好意思问,现在只剩下他们两人,他也就没什么顾及了。
第四百零八章
解开心结
  “六弟,今天承蒙你的款待,不过为兄一直有句话想问。”李承乾说到这里,抬头看了李愔一眼,然后这才接着说道,“你是父皇最宠爱的儿子,而为兄在长安犯下的又是谋反之罪,可是自从我到了登州之后,你却一直对为兄一家以礼相待,这让我有些想不明白,若是换做旁人,无论是于公还是于私,肯定都会与我划清界限,更别说如此热情的款待了?”
  听到李承乾如此问,李愔却是哈哈大笑道:“大哥啊大哥,难道你还看不明白?父皇虽然对你做下的错事十分恼火,但毕竟父子天性,儿子哪怕是犯了再大的错,那也是父皇的儿子,以父皇的性子,根本就不会真的生你的气,只不过他做为帝王,一定要做出一副赏罚分明的姿态,所以才将你贬出长安,不过我敢打赌,只要你在外面安心的呆上几年,肯定还会有再回长安之日的!”
  听到李愔的话,李承乾也感觉精神一振,自从谋反事发之后,他脑子中就一直浑浑噩噩的,根本没仔细想过这段时间自己身边的人和事,现在经李愔一提醒,李承乾这才忽然发现,自己虽然犯下谋反这种大罪,但父皇却还是不想杀他,甚至还将他送到三弟李恪那里,虽然离长安远了些,但却未尝不是让他远离长安那个是非之地的意思。
  想到父亲李世民为自己做出的这些安排,李承乾忽然感觉羞愧难当,眼泪也止不住流下来,同时语气呜咽的道:“我……我对不起父皇和母后,也愧对大唐的黎民百姓!”
  看到李承乾痛哭流涕的样子,李愔也是叹了口气,也许直到今日,李承乾才算是真正悔悟了自己的错处,不过现在对方的心情已经够郁结的了,若是再加上这股自责,那估计他会比历史上死的更早,若是他没有记错的话,好像李承乾被贬之后,没多久就郁郁而终了。
  想到李承乾那一家子的女人和孩子,李愔觉得自己有必要开解一下对方,毕竟两人又没什么太大的仇怨,再说李承乾落到现在这一步,以后想要东山再起根本不可能,出于道义,哪怕对方是个陌生人也值得一救,更别说对方还是他的大哥。
  想到这里,李愔故意叹了口气道:“其实这件事大哥你虽然有错,不过朝堂上的事,哪有什么真正的对错之分,大哥你当时的处境小弟也有些了解,若是真正论起来,父皇和你、四哥都有错,而大哥你之所以出此下策,其实也不过是想自保罢了!”
  李承乾在听到李愔说出的‘自保’两个字时,整个人全都是一颤,脸上也好像是找到了知己一般,十分激动的抓住李愔的手道:“六弟,没想到最能体谅为兄的竟然是你,人人都说我糊涂混帐,但是他们哪里知道,四弟被父皇纵容,对我的太子之位觊觎已久,而父皇又对他处处偏袒,若是我不那么做的话,那么等待我的,恐怕也是被废一途,甚至可能连一家性命都难保了!”
  李愔本来只是随口安慰之语,却没想到一下子说中了李承乾心中的委曲,所以对方才表现出如此失态。不过被李承乾抓住手的李愔却感觉全身都起了一层鸡皮疙瘩,因为他忽然想到,自己这位大哥的性取向好像有点不太正常,虽然两人中兄弟,但也让李愔心理感觉十分难受。
  想到这里,李愔不动声色的将手抽出来,然后岔开话题道:“不过大哥你也不要太怪四哥,他当初虽然对你处处进逼,无非就是想成为大唐的太子,不过以我观之,现在呆在长安的几个兄弟都有可能成为下一任太子,但唯独四哥不可能!”
  听到李愔的话,李承乾惊讶地看了他一眼,十分不解地问道:“这怎么可能,父皇平时最宠你和四弟,可是现在你不在长安,而且又表示不愿意继承皇位,如此一来,四弟就成为了唯一的人选,现在还有谁能阻止他成为下一任的太子?”
  李愔听后却是连连摇头,笑着对李承乾道:“大哥,谁告诉你受宠的皇子一定会成为太子,立储之事关系到大唐的江山社稷,父皇虽然宠爱四哥,但奈何四哥自己不争气,与众位大臣的关系恶劣,再加上他这个人的性格,嘿嘿,父皇就算是再宠他,可也要为大唐的江山与咱们兄弟的命运做打算,所以我敢打赌,父皇绝对不会立四哥为太子。”
  李愔说到最后,特别是李泰的性格时,脸上露出一丝诡异的不屑,前世时李愔曾听说过一句名言,叫做性格决定命运。虽然他不知道这句话是否真的正确,但是用在李泰身上,却是最合适不过,以李泰那种高傲看不起人的性子,甚至连自己的兄弟都相处不好,这种人若是能成什么大事的话,那才是真的有鬼了。
  不过李承乾却并不怎么相信李愔的话,而是苦笑着道:“六弟,你未免太小看四弟所受的宠爱了,虽然他的性子是嚣张了点,但这在父皇眼中,却并不是什么大不了的缺点,所以除非是你回长安,否则将再无人可以阻止他登上太子之位。”
  李愔听后连连摇头,刚想再说些什么,忽然看到院子角门处有人跑进来,看到李愔在亭子里时,立刻飞奔而来。直到对方跑近了,李愔这才看清,原来进来的竟然是来登州没多久的杨九,现在媚娘怀孕,杨老先生就暂代她管理情报系统,杨九他们兄弟几人也同样在管理情报方面的事,他现在这么急的闯进来,肯定有十分要紧的事。
  只见杨九来到亭中,先向李愔和李承乾行了一礼,然后这才从怀中掏出一封书信道:“启禀殿下,这是陛下写给您的亲笔书信,刚刚从长安送来,请陛下亲启!”
  听到是父亲李世民的信,李愔倒没觉得什么,毕竟他是对方最宠爱的儿子,父子之间经常通过书信联系。不过旁边的李承乾却是在心中暗叹一声,他长这么大,却还从来没有收到过父亲的亲笔信,而看六弟的样子,好像却十分平常,这让他不禁有些失落。不过李承乾紧接着转念一想,自己从小到大一直呆在父亲身边,哪里用的着写信?想到这点,他心中随即也就释然了。
  李愔随手接过信,将上面的火漆去掉,抽出里面的书信观看,而杨九则立刻退出亭外离开。不过当李愔刚看到信上的内容时,却是立刻一愣,目光怪异地看了李承乾一眼,然后又低下头将信看完。
  李承乾也发现李愔脸上的表情怪异,而且还看了自己一眼,当下开口道:“六弟,是不是父皇在信上提到了我?”
  李愔听后却是一笑,将手上的信递给李承乾道:“大哥你自己看吧,父皇不但提到了你,而且还提到了刚才我们讨论的事,虽然父皇还没有拿定主意,不过四哥的太子之梦恐怕要碎了。”
  李承乾狐疑的接过书信,刚看了个开头,整个人一下子扑倒在地,嘶声痛哭道:“父皇,儿臣有负您的教导,儿臣不孝!不孝啊~”
  看到痛哭流涕的李承乾,李愔却没有马上去劝,毕竟对方的心情实在太压抑了,这时候发泄一下,也未尝不是件好事。
  李承乾之所以失态痛哭,主要是因为李世民在信中嘱咐李愔,当李承乾一家到达登州时,让他好了招待对方,甚至信上还十分细致的叮嘱,说李承乾身体不好,孩子又小,再加上海上风浪大,所以让李愔安排一艘坚固的大海船,一定要安全的把李承乾一家送到上海。
  李承乾一直觉得父亲李世民并不关心自己,可是时至今日他才发现,原来父亲对自己的关心并不比其他兄弟少,只是方式有所不同罢了,可惜自己明白的实在太晚了!
  等李承乾将心中的愧疚发泄的差不多时,李愔这才将对方搀扶起来,又安慰了李承乾几句,总算让他平静下来。不过当李承乾看到书信上后面的内容时,却不禁十分羡慕的对李愔道:“六弟,你果然深受父亲信任,连这种事也对你丝毫不避讳,甚至还询问你的意见。”
  李世民的信上一共说了两件事,第一是照顾李承乾一家的事,第二件事就是立储的事,信上李世民不但将自己试探李泰的经过讲了一遍,而且还将长孙无忌支持李治的事也没有隐瞒,同时还将自己担心李治性格懦弱,从而导致大权旁落事给讲了出来,希望李愔能给他一个正确的建议。
  不过李愔在听到李承乾的羡慕时,却是露出一个苦笑道:“大哥,这可是个得罪人的活,无论我给父皇什么建议,恐怕都会得罪一帮人。”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225/364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