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本大唐(校对)第200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200/364

  杨妃听到姐姐夸赞儿子,自然是满心欢喜,眼睛都快笑成两轮月牙似的谦虚道:“姐姐不要太夸赞他,恪儿既然身为一州刺史,自然身负造福百姓的重任,所以这些都是他应该做的。”
  这时被她们扶着的萧皇后也开口笑道:“九娘不要谦虚了,恪儿的确做得不错,我观这上海气象万千,将来若是真正建成,绝对不比长安和洛阳差!”
  萧皇后在扬州住了段时间,再加上有杨妃和南阳公主陪着,心情已经好转了许多,虽然偶尔想到丈夫和儿子还会有些伤心,不过比之前已经好了许多,现在也有心情欣赏一下上海的风景了。
  正在这时,李愔拉着采儿的手走上二楼,楼对面的靠边有卖烤章鱼的,李愔看采儿好像很想吃,所以就带她出去买了几串,现在采儿左手拉着李愔,右手上抓着几串烤章鱼,边走还边吃,小脸上全都是油腻。
  “六郎,你带采儿买的是什么东西,怎么看着这么恶心?”杨妃看到采儿手中怪模怪样的章鱼,特别是那些长长的触角时,本能的有些反感。
  “姨母,这东西叫八爪鱼,以前我在台湾时经常吃的,可惜到了长安却很难吃到新鲜的了。”还没等李愔开口,采儿已经笑嘻嘻地答道。采儿虽然有些早熟,但毕竟还是个孩子,比之萧皇后恢复的更快,现在只要不刻意提起杨暕,她就和以前差不多。
  “母妃,这东西很好吃的,要不您也尝尝?”这时李愔也笑嘻嘻地说道。上次他在长安举办海洋生物展览,里面也有章鱼,只不过个头却比人还大,也而采儿手中拿着的却都是小章鱼,难怪她认不出。
  采儿一听表哥让姑母尝尝,立刻小跑过去,把章鱼举到杨妃面前请她品尝。可是杨妃看着这些长着长长触角的章鱼,实在下不了口,可却又不好拒绝采儿的好意,气得狠狠地瞪了李愔一眼。
  幸好这时萧皇后看出了杨妃的窘迫,当下笑呵呵的拉过采儿道:“采儿,让祖母尝尝好不好?”
  采儿一听祖母想吃,自然兴奋的将烤单独送到萧皇后嘴边,萧皇后笑呵呵的尝了一口,发觉这东西的模样虽然怪了些,但味道还算不错,当下摸着采儿的脑袋笑道:“这八爪鱼的味道不错,难怪采儿喜欢吃!”
  采儿一看祖母如此说,小脸立刻笑成了一朵花,开心的说道:“这八爪鱼不但采儿喜欢吃,连父亲也喜欢……”
  采儿说到这里,整个人忽然僵了一下,脸上的笑容也消失了。而萧皇后也是脸色一黯,祖孙两人又都想起了杨暕。旁边的萧瑀看到这种情形,立刻岔开话题道:“三郎,老夫可是有些饿了,还是快点让人把酒菜上来吧。”
  李恪一听立刻会意,急忙命人将早已经准备好的酒宴送上,孙氏夫妇也知道今天是吴王和齐王在这里设下家宴,这可是一个难得的好机会,所以将城内几家酒楼的名厨全都高价借调过来,酒宴的水平虽然比不是长安,但却胜在菜式新奇,好多菜都是关中地区所没有的。
  难得家中晚辈全都齐聚一堂,萧皇后也很快恢复过来,一家人坐在一起说说笑笑,倒也冲散了之前的悲伤。李愔还特意让采儿坐到自己和文心中间,两人一边给她布菜,一边说些小笑话,很快就让采儿恢复了活泼开朗的性子。
  众的话题免不了又转到上海城的建设,说起来这座城市是李恪和李愔共同建造的,其中李恪出力出人,李愔出钱出物,两兄弟合作无间这才有了现在的上海城。而杨妃和萧皇后她们也都很高兴,毕竟无论以后如何,李愔两人的名字肯定会随着这座上海城流传后世。甚至连最为刻板的萧瑀也是抚须微笑,作为一个政坛老手,他可是十分清楚地知道,这座上海城所代表的政治意义和经济意义,可以等这座城建造完成后,李恪和李愔的政治和经济实力在国内无疑会再上一个台阶,这才是他最看中的。
  “祖母,大表哥的这座城热闹是热闹,可是却少了一样东西。”正在众人都在夸赞上海时,忽然采儿又开口说道。
  “哦?缺少了什么?”萧皇后看到采儿终于又恢复了活泼,脸上也露出了慈爱的笑容。其他人也纷纷看向采儿。
  只见采儿笑嘻嘻地道:“我见二表哥的登州城里有火车,那个东西不用牛马就能跑,而且一下子能拉上百人,可好玩了,可是大表哥这里就没有。”
  一听采儿提起火车,所有人都露出了恍然大悟的表情,当初他们路过登州时,虽然因为杨暕的去世而十分悲痛,不过对于那种冒着黑烟的车子却都印象深刻。
  “采儿这么一说我倒是想起来了,这上海是座新城,若是将那火车也放到城中的话,的确是个极方便的物件!”萧皇后一听也是笑道。她虽然是个妇道人家,但却见识不凡,早就看出火车的重大作用,而上海不比长安洛阳那样的老城,正在建设中的上海完全可以建造一些车道,将全城都用火车连接起来,这样可使得上海更加的便捷。
  李愔和李恪一听也全都是一愣,李恪没想倒也情有可原,可是李愔这个后世人没想到这一点就有点不过原谅了。不过这也倒不完全怪李愔,一来火车才刚刚投入使用,不加各种各样的缺点,二来李愔近段时间的确是太忙了,新罗和百济那边的事还没处理完就跑到扬州,他哪里顾得上思考这些?
  “多谢外祖母和采儿提醒,这倒是个极好的提议,酒宴过后我就让人将城中的道路做些改动,至于火车方面,六郎你那边没有问题吧?”李恪一脸兴奋地说道。上海城可是他的心血,自然想做到十全十美,若是真的能让城中百姓出行都坐上火车,这不但可以让城中生活更加快捷,而且也能成为上海的一个特色,就冲这一点,就能吸引不少人来城中居住。
  “火车自然没有问题,不过三哥你却要提前做好心理准备!”李愔本来也挺兴奋,不过随即又想到一个问题,不由得满脸苦笑地说道。
  “怎么,六郎有什么难处?”看着李愔的样子,萧皇后不解地问道,事情是她提出来的,自然十分的关心。
  “启禀外祖母,难处倒是没有,不过火车有个缺点,那就是需要烧石炭,而且冒出的黑烟漂在空气中,会使空气有些污浊,不过却也不是没办法,那就是需要多种些草木,这些草木可以将空气中的污浊清除,所以三哥想要在上海用火车的话,却要事先将城市做好规划,多种一些树木!”李愔开口回答道。
  李恪听完这才放下心来,指着李愔笑骂道:“六郎你吓我一跳,还以为什么准备,不就是些树木吗,这些好办,到时我让我留出一些地方就行了。”
  杨妃等人都对火车十分好奇,接下来你一言我一语的向李愔问起关于火车的事,而李愔也是知无不言,甚至将蒸汽机的原理也讲了一遍,听的所有人都是啧啧称奇,没想到小小的蒸汽竟然有如此大的力量。
  而说到最后之时,李愔十分豪气的站起来说道:“其实火车只是蒸汽机的一个运用方式,不过这个运用方式就足以改变世界,三哥既然准备将上海建造成一座火车连通的城市,那我也不能落后,台湾岛那边也正在建设之中,我准备将整个岛上全都用火车连接起来,坐着火车就能游遍全岛。”
  听到表哥对台湾的规划,采儿立刻拍手跳起来叫好,那是她出生的地方,采儿自然十分希望台湾越来越好。而萧皇后则是心中一动,台湾那里是儿子杨暕生活了几十年的地方,自己何不趁着现在有空,去岛上走一走?
第三百四十四章
参观台湾
  波涛起伏的海浪之中,不时有尖嘴灰背的海豚在浪花中嬉戏,空灵的鸣叫声在海平面上回荡,让人听起来感觉心旷神怡,似乎整个人的心胸都为之开阔起来。
  高大坚固的齐王号上,李愔和文心陪着杨妃、萧皇后等人坐在甲板上,一边欣赏海上风光一边聊着天。在齐王号的后面,则是一支庞大无比的船队,里面不但有李愔和船,还有不少从上海出发的商队和他们结伴而行。
  李愔的船队前两天离开上海,不过却没有回登州,而是再次南下准备去台湾。这主要是萧皇后提出来想去台湾看看,毕竟当初杨暕在台湾住了数十年,她这个做母亲的,想亲眼看一看儿子生活过的地方。
  对于萧皇后这个提议,采儿自然是举双手赞成,她离开台湾近一年了,自然十分思念故乡。而杨妃好不容易出宫一次,也不想这么早早的回去,再加上杨暕去世,让她的心情也有些郁结,所以也想趁着这个机会散散心。
  萧瑀是这次送葬队伍的总负责人,本来他担心海上遇到什么风险,再加上杨妃的身份,所以开始有些反对,不过却架不住萧皇后等人劝说,再加上又有李愔拍着胸脯保证,所以最后也只得同意。
  齐王号是李愔的座船,也是整支船队里最大的船,船上除了李愔和文心夫妇两人外,萧皇后、杨妃、南阳公主等重要人物也都在船上,来上海时大家心情悲痛,根本没心思欣赏海上的风景,现在杨暕已经下葬,大家的心情也渐渐恢复,现在乘船行于海上,一边欣赏这难得的海上风光,一边听李愔讲解这大海上的趣事,倒也不觉得闷。
  上海到台湾的海路本来就十分繁忙,一路上李愔就遇到不少从台湾去上海的船只,另外还有一些巡逻的战船,这些巡逻队见到李愔的齐王号,都是纷纷上前行礼。这些战船都是李愔招募的海防队,与陆青那支专职作战的海军不同,海防队的战船要小的多,士卒也不怎么精锐,平时只负责维持海路上的安全,顶多是遇到海盗时将对方吓走,很少真正的与人作战。
  另外除了这些海防队外,李愔还见到了不少大唐的水军,这些水军一般都驻扎在沿海城市,除了守土之责外,平时也会外出巡逻,只不过他们的巡逻范围很小,一般都只是在驻扎城市的周围海域,而且对海盗的打击也并不积极,根本不能保证海路的安全,也正是因为如此,李愔才成立了海防队,这些海防队的总部设在台湾,不过却驻扎着各个海岛上,比如刚打下来的流求群岛那里,就是海防队的一个据点。
  船队一路南下,很快就到达了台湾最北端的基隆港,这里是台湾的首府,也是整座岛上最繁华的港口,李愔的齐王府也在这里。虽然当初杨暕是生活在台南,但萧皇后他们好不容易来一趟台湾,自然要来看看基隆的风光。
  身为别驾的崔巍早就接到李愔要来的消息,准备了盛大的迎接仪式,和陈宫朱猛等当地官员一起出来迎接,说起来陈宫和朱猛两人都是杨暕的旧部,也是最忠心于前隋的一批人,所以他们对于萧皇后和杨妃、南阳公主的到来,全都表现得十分激动。
  而萧皇后也从李愔那里知道两人的身份,还特地单独召见了两人,话里话外都表达出感谢他们忠心辅佐杨暕的意思,然后又特意叮嘱他们前隋已亡,心中不要再有什么念想,一定要忠心辅佐李愔等等。
  对于萧皇后的这些嘱托,陈宫和朱猛两人全都是含泪答应。本来李愔还想把净卫中的杨烈介绍给萧皇后的,不过这就牵扯到了四卫,而说起四卫,又不得不提到杨广,最后李愔怕萧皇后再为些费神,所以就没把四卫的事告诉她。
  李愔他们在基隆休息了两天,这段时间里,李愔带着萧皇后他们参观了一下基隆城的建设,基隆比上海的建设还要早一些,再加上这里又是李愔暗定的根基之一,所以对基隆的投入可谓十分巨大,也正是因为如此,基隆的建设进度比上海还要快。
  基隆完全是一座商业港口城市,泉州以北的沿海城市若要南下,或泉州以南的城市要北上的,大都会到基隆停泊一下,补充一下各方面的物资,顺便再看一下有什么可以低价收购的货物。另外台湾岛上的蔗糖产量也已经形成一定的规模,那种白如雪的蔗糖一上市就引起无数人的哄抢,长年处于供不应求的状态中。
  不过对于萧皇后他们来说,基隆城最吸引他们的,却是海外夷商们运来的各种奇怪货物,这些货物里有让人眼花缭乱的宝石,也有各种奇奇怪怪的动植物,有好多甚至连李愔都叫不上来名字。
  离开基隆之后,李愔他们立刻赶赴台南县,那里是杨暕生活的地方,也是采儿出生的地方。
  台南与澎湖列岛离的特别近,所以这里的移民也比较多,当初杨暕在时,这里的汉人数量就占了整个岛上的一半,而占着人口的优势,现在的台南成为岛上仅次于台北地区的繁华地区,而在几个小城镇基础上,更是发展成为一座城市,已经正式命名为台南城,是台南县的治所,也是岛上仅次于基隆的第二大城。
  现在台南县因为人口众多,而且土地和气候方面也占着极大的优势,所以这里不但是甘蔗的主要种植区,另外县内也成立了不少工厂,比如纺织、造船、玻璃等工厂,虽然规模无法与长安地区相比,但却是为以后的工业发展奠定了基础。
  到了台南市后,萧皇后和杨妃带着采儿等人,全都去了当初杨暕和采儿住的地方,那里是座十分漂亮的庄园,就位于台南城中,虽然城中经过改造,但是那里却被李愔保留下来,而且还被李愔命名为齐王庄园,之所以用齐王这个名字,一来是为了记住杨暕,当初在前隋时杨暕的封号就是齐王,二来这个庄园名义也属于李愔,算是他在台南的一所别院。
  台南是采儿的地盘,自从到这里后,采儿也算是回到家了,带着萧皇后和杨妃他们在台南乱转,每天都玩的十分开心,只是偶尔想到当初和父亲在一起的时光,还是让她会有些伤心。
  而在采儿带着萧皇后他们将台南城玩了一遍后,李愔忽然接到一份邀请,请他的则是两位老熟人,正是王安的儿子王况,以及清河崔氏的崔玉,他们两人自从上次来到台湾后,就一直呆在岛上忙种植园的事,这段时间刚好在台南,听到李愔来的消息后,就邀请他到两人合作的种植园中游玩。
  李愔也刚好想了解一下台湾的种植园发展情况,所以立刻就答应了两人,而且他灵机一动,将这件事也告诉了萧皇后等人,问他们愿不愿意一起去?没想到所有人都对种植园十分感兴趣,全都愿意随李愔一起去。
  第二天一大早,所有人都梳洗完毕,现在已经进入夏天,台南的天气又十分炎热,所以哪怕是大早上,李愔等人也都穿的十分单薄,而杨妃和文心等女眷更是穿着艳丽的纱裙,人手还带着一把小伞,十足一副户外运动的打扮。
  众人乘着马车一路向北,出了台南城后,又向北走了约十几里地,台南城内外都已经铺上了水泥路,所以马车的速度很快,而且车中也不觉得颠簸,很快就到了一座巨大的庄园前,这里就是王况和崔玉合作开办的种植园。
  崔玉和王况早就在庄园大门前等着,一看到李愔带着这么多人,他们也不吃惊,因为昨天李愔就已经派人通知过他们了。两人上前向萧皇后、杨妃等人见礼过后,又引着众人到厅中休息了一下,然后这才带人进入庄园之中。
  这个庄园极大,里面也修着纵横交错的道路,李愔他们想要参观的话,也需要坐马车才行,否则转了几天也转不过来。而李愔骑在马上,笑呵呵的对旁边的王况问道:“王兄,你和崔兄的这座庄园到底有多少啊,又有多少人在园中劳作?”
  听到李愔问起这个,马车上的萧皇后等人也从窗子中看向王况。而王况也不愧是世家子弟,在这么多天朝贵胄的注视下,并没有表现出紧张的样子,而是神色淡定的开口道:“殿下,台南这里的气候和土壤都十分发展种植园,所以我和崔兄联手,在台南一共买下了近十万亩的土地,现在主要是种植甘蔗,至于在这里劳作之人,则有两千南洋奴隶,另外还有上百监工、管事等,都是由汉人充任。”
  马车上的萧皇后等人听到王况两人竟然买下了十万亩土地,全都是吓了一跳,这可不是个小数目,关中地区的一家贵族世家,家中的土地加在一起恐怕还不到十万亩。倒是李愔却不觉得奇,毕竟台湾这里地多人少,土地价格极低,一以崔玉和王况两人的财力,一次买下十万亩还真不算什么。
第三百四十五章
种植园
  不过就在这时,萧瑀却皱着眉头问道:“六郎,十万亩的土地,却只有两千人劳作,如此算下来,一人就要负责五十亩,这怎么可能管的过来?”
  萧瑀的话问到点子上了,按说一个壮劳力最多只能管七八亩地,哪怕再加上畜上也顶多十几亩,再多可就管不过来了,可是种植园里的奴隶却一人要管五十亩,这显然不合乎常理。
  同样骑在马上的崔玉听后却是笑道:“老国公有所不知,这种植园与国内的土地耕种不同,因为种植园内的种植的作物单一,所以一般都是统一劳作,而且在耕种方面,也不像国内的要求那么高,对亩产并不太注重,再加上使用了大量的畜力,以及新式家具的推广,所以种植园并不需要太多的人手,而这也是台湾发展种槙园的原因之一。”
  崔玉说得不错,台湾的种植园虽然以甘蔗为主,但也有一些种植园以其他作物为主,比如水稻、茶叶等等,这些作物的各类单一,便于大规模管理,可以节约大量的人力,而这也正是应对台湾人口较少的问题。
  萧瑀听后若有所思地点了点头道:“原来如此,这种植园应该就是将粗种之法扩大数倍,一人可以管理的土地也更多,如此虽然会降低亩产量,但是只要有足够的土地,总产量还是相当惊人的。”
  “老国公英明,这种植园里的耕种的确十分粗疏,奴家一开始也可惜了好长时间,比如一亩明明能产百斤的,现在却只能产八十斤,每亩少二十斤的话,十万亩那可是几十万斤,这可是能让人心疼死。”说话的是一个身着胡服的年轻妇人,也是唯一一个骑马而行的女眷。
  听到这个妇人说的幽默,车上的杨妃等人全都掩口而笑。这个妇人的身份十分显赫,她就是那位将崔玉从一个纨绔子弟,变成一个知耻后勇五好青年的崔夫人,也就是程怀亮的亲姐姐,程咬金的亲生女儿。
  刚才崔玉和王况在大门前迎接李愔众人时,李愔一眼就看到了这位崔夫人,因为与其他妇人相比,这位崔夫人不但穿着打扮与其他女子不同,另外身上也一股说不出来的英武之气,一看就知道是将门之后,这点倒是和程怀亮兄弟三个十分想象,真不愧是程咬金的女儿。
  听到这位崔夫人的话,萧皇后也开口笑道:“紫绡倒是个持家之人,清河崔氏能娶得你这样的媳妇,真是羡煞旁人,幸好你没有什么姐妹,否则光是提亲的话,恐怕会把卢国公府的大门踩塌!”紫绡就是崔夫人的名字。
  萧皇后的话中虽然有几分打趣之意,不过却也是实话,当初崔玉娶了这位崔夫人后,立刻改邪归正,这让不少人家都是十分羡慕,毕竟谁家还没有个败家子啊,若是能娶上这样的媳妇,那可真是祖上积德了。可惜程府只有这么一个女儿,别家想求都没地方求去。
  崔夫人性格直爽,听到萧皇后的打趣,也是笑着说了几句玩笑,倒是和杨妃、文心都很谈的来。
  李愔一边听这些女眷的说笑,一边和旁边的崔玉和王况低声交谈,时不时的还抬头看一下路两边的甘蔗林。现在刚好是甘蔗的收割时节,远处的一些已经成熟的甘蔗林中,已经有不少赤膊的奴隶挥舞着砍刀收割。
  等到了近一些李愔才发现,这些奴隶相对而言还是比较自由的,身上并没有带任何的枷锁,也没有用绳子绑成一串,只是脸上有奴隶烙印,每数十个奴隶中还有一个汉人监工。而更让李愔奇怪的是,汉人监工身处于几十持刀的奴隶之中,手中却只有一根鞭子,看到有人偷懒上去就是一鞭子,好像根本不担心这些奴隶反抗。
  监工这种的胆大的行为引起了李愔的好奇,立刻就对王况问了出来,而王况听后却是一笑道:“殿下有所不知,这些奴隶都是南洋的土人,平日里胆子最小,对监工根本不敢有任何的反抗,而且种植园中还有一个规矩,那就是若是有一人敢于反抗,那么全队奴隶都要杀掉,所以即便有些奴隶敢反抗,恐怕不用监工动手,同队的其他奴隶就会杀了他。”
  李愔听到这些也是一愣,他没想到种植园里竟然还有这样的规定,果然是够毒,就算是奴隶想要反抗,可也得看看其他奴隶同不同意?
  在而接下来崔玉和王况又介绍了一些种植园奴隶的管理办法,比如这些奴隶并不是来自一个地方,彼此之间言语不通,再比如会对一部分表现好的奴隶予以奖励,给他们一些相对的特权,这样一来,就在奴隶中树立起一个‘贵族’阶层,底层的奴隶就算是有仇恨,大部分也只会冲着那些特权奴隶,到时实在不行,就把特权奴隶给杀掉一些平息奴隶的愤恨。
  李愔一听是大为赞赏,没想到王况这些人真是不简单,连这种办法都能想得出来,这简直就是后世西方列国在殖民地的政策雏形,以后他若是向外扩张太快的话,倒是可以用这个办法统治殖民地。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200/364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